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匠人 · 做一支“不正经”的烟斗,在更纯粹的快乐中找回自己

唯有纯粹,才能抵达更远。

烟雾袅袅升起,

又翻转腾挪走向虚无。

陈灿聪左手握着钟爱的烟斗,

不时地吸上一口,

任由两柱缥缈的雾,

在空中追逐缠绕。

他目光远视,若有所思。

用烟斗吸烟是16世纪从欧洲传到世界各地,

马克﹒吐温也是沉迷其中的一位,

他曾说过:

“如果天堂里没有烟斗,

我宁愿下地狱。“

烟斗是随着鸦片贸易进入中国的,

刘半农有诗曰:

“他衔着个十年的烟斗,

慢慢地从田里回来。“

在没有接触烟斗前,

陈灿聪是雷州市二中的一名美术老师,

还在当地办了最大的一家美术培训画室,

生活可谓相当滋润,

既有钱又有闲。

直到2000年,

一支手工烟斗改变了他的人生。

闪烁着水波般木质纹理斗钵、

玉石般滑润的牛角制烟杆、

线条柔顺光亮的烟嘴,

陈灿聪咬着牙买下了这支价格上千元的烟斗,

随后他又相继买了几支烟斗,

高昂的价格让他在经济上逐渐负担不起,

但陈灿聪已对这个小玩意上了瘾,

一天不把玩两个小时,

就感觉心里空荡荡的。

 

经过艰苦求技,

终于在9年后,

陈灿聪成了“名嘴”,

他制作的烟斗已经卖到了1000多元,

此后更是一路飙升。

技术已渐趋成熟,

把中国文化融入烟斗中,

就成了陈灿聪不断追索的方向。

“我会阶段性地制定主题。”

从去年延续至今,

陈灿聪想做个“不正经”系列,

“不正经”系列并不是真正的不正经,

只是用一种态度来对待自己的生活,

“可能反而是正经的一种”。

现在人们身边充斥很多网络语言,

也有很多新事物的词出现,

陈灿聪是想用调侃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态度,

由此做一系列烟斗。

从小他学过油画,

大学毕业后却开始对中国画产生浓厚兴趣,

也慢慢对周围的文化现象和周围的事物感到好奇,

“最重要的是身边的民俗,

最可怕的是有的人对身边的文化现象麻木了,

然后觉得司空见惯了,

对外来现象感到惊讶,

接着去模仿,

就演变成无根的文化。”

曾经有一段时间,

陈灿聪也很刻意地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烟斗中,

后来,发现这件事情是刻意不来的。

“因为我们中国艺术,

讲究形神兼备,

但我们最重要的是以形写神,

传统神韵的出现 ,

就是一种感觉,

一种感性的东西。”

现在很多西方人,

还是喜欢手工做的烟斗。

陈灿聪坚信,

放弃是让一切更自然地出现。

从小生活在雷州半岛,

他所见所闻皆是雷州本地文化,

然后所思所想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都有雷州的印记,

那么平常看一件事,

或是做一支烟斗,

“别想太多,

就按自己的类型来做。

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一段时间后,

可能你发现,

你个人的感觉、你的特点,

就成为了中国烟斗的一个意义、

一种民族特点的一部分。”


陈灿聪眼里的匠人,

就是要本本分分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不要去想扛起民族的什么什么”,

往往这样会给自己太大压力,

也失去了匠人主题,

其实自我的东西,

才是最重要的。

所有创作离不开生活,

生活中遇到很多事情 ,

才会产生很多感受和情感,

作家用文字来表达,

舞蹈家用身体来表达,

画家借由画笔、色彩和原造型来表达,

那么“我们做烟斗的人,

可能就通过作烟斗来表达对生活的态度”。

以前他做的“老炮儿”,

正是源于痛苦的经历,

却必须自己坚强地面对。

他的烟斗风格独特,

成了雷州的一大文化特色。

在创作过程中,

虽然陈灿聪也会用到“仿生”,

就是把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事物,

用具体可视的形象做出来,

但他更多的时间,

是一直尝试把抽象的东西做成可视的作品,

就是一种精神、一种感觉。

他曾创作过“竹林七贤”,

“总不能把7个人变成烟斗,

也不能把烟斗变成人的形”,

只能说把这7个人代表一种精神,

或是7种性格,亦或是一种性格,

变成可视的造型做出来。

把抽象的东西变成可视的,

也是他一直努力的方向。

“不正经”系列里面,

他也是用这种方法来做。

陈灿聪的工作时间很自由,

生活不太规律,

有时候为了设计制作一支烟斗,

他会熬夜,

不过睡眠时间可以得到保证,

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倒也不觉得辛苦。

通过做烟斗,

陈灿聪结交了很多“名嘴”,

但他不大愿意谈及与他们的故事,

不想被别人看作是借名人来自我炒作。

他是岭南师范学院的客座教授,

近些年一直致力于把民间传统手艺,

推向高校平台。

“因为我觉得中国很多传统手艺,

主要的传承在民间,

而且不属于上层的人从事的工作。”

陈灿聪叭嗒了两口烟,

若有所思地说:

把这些技术、观念往更高一点的平台推广,

让更多的能人从事这些手工业,

也让做手工的人素质得到提高,

技术观念不再神秘,

大家都可以百花齐放,

推动传统手艺的发展,

未来让传统手艺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



出品人│王波   主编│刘爱萍

首席执行│王恩泽   首席记者│高原

编辑│兰天琦  袁婉怡  穆逸龙  李小树  

视觉总监│杜放   视频监制│李小姣   设计│刘垚  李心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匠心】天目盏的千年孤独 雷州陈的烟斗人生
【匠人精神】手工是对时间的尊重与敬畏
#工匠手艺 #传承文化 #匠人精神 #非物质文化 #老手艺 #传统文化
摄影是现实时空的切片
徐海的“手艺”
匠人 · “摸金”“玩火”16年,他让辗转千年的簪钗步摇重回人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