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福建的十大名将
福建地处中国东南部、东海之滨,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北横贯武夷山脉与江西省交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连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东南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福建位于东海与南海的交通要冲,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的起点,也是海上商贸集散地,是中国大陆重要的出海口,也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重要窗口和基地。自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海外贸易兴起以来,福建得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因此也涌现出了很多得名将,现在就古代福建的十大名将进行一一详解。排名不分先后,以所在朝代进行排序。

古代福建的十大名将详解

南唐南都留守林仁肇:林仁肇,建阳人,在今福建南平,体魄雄健,骁勇善射,五代时南唐名将,与陈铁齐名,人称林虎子,虽忠勇两全,可惜不逢明主。
林仁肇身材魁梧,武艺高强,身上刺有虎形纹身,原是闽国裨将,闽国灭亡后,归家闲居。公元955年,周世宗柴荣率军南下淮南,企图消亡南唐。正阳桥一役,林仁肇率敢死之士四人逆风举火焚桥,力阻周军进击。后周驸马、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见他力拨乱箭,吃惊地说,彼中有人,不可轻敌,急令退兵。
宋朝建立后,宋太祖欲统一江南,视林仁肇为一大障碍。经精心策划,制定了反间计。宋太祖先派人窃得林仁肇的画像,悬挂在宫中别殿。一天,南唐使者李煜胞弟李从善到达宋廷,宋太祖特意陪同他来到此殿观览。宋太祖指着画像,诈问李从善,这是何人?,李从善一眼就看出,说似为江南林仁肇。宋太祖又说,仁肇愿归顺我朝,先寄画像为信物,北指一空宅说,将以此宅赐予林仁肇,以酬其归宋。李从善信以为真,将此话秘密传回金陵。李煜果中此反间计,竟用鸩酒毒死林仁肇。林仁肇一死,再也无人能够抵挡宋兵南下,公元975年,宋军陷金陵,李煜出降。李煜后被宋太宗用毒酒赐死,和林仁肇落了个同样的结局。

古代福建的十大名将详解

南宋利州路经略使刘子羽:刘子羽,建州崇安五夫里府前村人,南宋抗金名将,自幼从军杀敌,屡立战功。
刘子羽秉赋刚毅,十岁精通经史,十一岁随父亲、北宋名将刘韐过军旅生活。战乱频繁,他弃文习武,青年时代就通晓韬略,武艺超群。公元1120年,睦州方腊率众起义,攻越州。刘子羽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军,擢升卫戍寺丞。后调守真定,是年冬,金兵来犯,刘子羽坚守数月,击退金兵,遂以军功升朝请大夫。宋钦宗以他忠勇可嘉,调汴河上游,扼制金兵南侵。金人乘真定调防,直陷京师。刘子羽父亲刘韐死于靖康之难,他扶柩归葬家乡,誓与金兵不共戴天。张浚任川陕宣抚制置使时,以刘子羽智勇双全,请他参议军事,命他到秦州总制五路兵马,建立兵将法规,军威大振。刘子羽统制所部,接连收复延安、晋宁、麟府以及鹿坊、巩县等州县失地,因军功卓著,晋升为徽猷阁待制。
公元1130年,金兵南侵,刘子羽受命至秦州,招集散兵十数万,派吴玠扼守大散关及和尚原,吴师古屯兵熙河,孙渥、贾世方据守阶、成、凤三州,以堵截金兵来路。金兵遂不敢来犯。公元1131年,金兵侵犯大散关,刘子羽率宋军三百,于潭毒山设防,死守三泉。金兵久攻不下,只得退师。随后,金将撒离喝移师攻打凤翔,但由于刘子羽早就部署坚壁清野,金兵面对空城,一无所获。金将撒离喝不甘撤军,又派使者10人向刘子羽劝降,被斩掉9个。刘子羽的抗金决心矢志不移,他联合吴玠 ,用游击战术对付金兵,金兵疲于奔命,只得下令撤军。宋兵追杀,金兵死伤无数,接连收复金、均、房三州。后遭诋毁被贬谪,后被罢职。

古代福建的十大名将详解

南宋宝文阁学士杜杲:杜杲,邵武城关人,出生官宦之家,是南宋著名的抗蒙大将,英勇善战,在战场上屡立奇功。除武功之外,还盛富文才,在政治方面也很有自己的见解。
公元1219年,金兵围攻滁州,杜杲以江淮置司幕僚的身份率军前往救援,并保全了滁州城。因此次抗金立有大功,调任江山县丞。公元1237,时杜杲再任安丰知军,蒙古宗王口温不花所部攻城,杜杲率军民固守,在余等军的支援下,击败蒙古军,迁庐州知州,升淮西制置副使兼转运判官。
公元1238年,蒙古大将察罕率军猛攻庐州,杜杲率军民英勇抵抗,待敌军攻势衰竭,乘胜出击,追奔数十里而还,以功升兵部侍郎,淮西制置使兼转运副使。安丰军和庐州两战,为宋元战争初期的著名战役,是城市保卫战的成功范例,蒙古军在此两战中伤亡甚重。公元1242年,杜杲于真州击退来犯之蒙古军。公元1248年,杜杲病故,享年七十五岁,朝廷追赠他为开府仪同三司。

古代福建的十大名将详解

明兵部尚书张经:张经,福建候官县洪塘乡人,在今福建福州,明朝中期抗倭将领、民族英雄。
张经勤读经史,体貌魁伟,文才武略,秉性刚直,不畏权贵。公元1517年中进士,任浙江嘉兴知县。公元1537年,由于徭役的频繁和汉官的勒索,以侯公丁为首的瑶族武装占据罗滩,攻城杀官。朝廷命张经任两广总督,总督两广军务,以镇压广西大藤峡瑶民起义有功,进兵部左侍郎。不久与毛伯温定计抚定安南国,进右都御史。之后平息思恩九土司及琼州黎民起义,再进为兵部尚书。公元1553年,起为南京户部尚书,后改任兵部。
公元1554年,明廷以东南倭寇猖獗,命张经总督江南、江北、浙江、山东、福建、湖广诸军,专办讨倭,便宜行事。公元1555年,张经获王江泾大捷,杀敌一千九百八十多人,为抗倭以来第一战功。而严嵩的亲信赵文华,为攘夺其功,竟在张经报捷之前秘密上疏,说王江泾之战是他督师出战的结果,同时诬陷张经。首辅严嵩即禀报嘉靖帝,嘉靖帝大怒,与李天宠、杨继盛一起被斩于西市。

古代福建的十大名将详解

明平蛮将军俞大猷:俞大猷,晋江人,在今福建泉州,明代著名民族英雄、抗倭名将、儒将、军事家、武术家、诗人、兵器发明家,可谓是文武全才。他历仕三朝,一生坎坷,戎马生涯四十七年,时而声名显赫,时而沦为阶下囚,四为参将,六为总兵,累官都督,率部转战于苏浙闽越之间,身经百战,战功赫赫,与戚继光并俞龙戚虎。
俞大猷先祖随朱元璋打天下,以开国功臣世袭泉州卫百户。俞大猷十五岁进文秀才,学习易经和兵书,皆得所长,后学习剑术和骑射,达到了剑术天下第一,跨马而骑,引弓飞矢,百发百中的境界。公元1522年,俞大猷二十岁时,父亲去世,被迫弃文从武,袭世职百户。公元1535年,俞大猷获得第五名武进士,深受兵部尚书毛伯温赏识,守御金门所。后经毛伯温举荐,任汀漳二州守备,击破海贼康老平定新兴、恩平的叛乱。
公元1549年,出任备倭都指挥,平定安南范子义叛乱,安定了海南的形势。公元1552年,开始与倭寇作战,人称俞家军,扫平了为患多年的倭寇。公元1579年,告老还乡,病逝于家中,时年七十七岁,获赠左军都督。

古代福建的十大名将详解

明建宁行都司傅应嘉:傅应嘉,福建泉州南安锦堂村人,抗倭名将。傅应嘉同戚继光、俞大猷并肩抗倭,战功累累,身历七十余战,在每次战斗中,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世宗慰抚有加,称之为蛟龙,故世称俞大猷、戚继光、傅应嘉为“俞龙、戚虎、傅蛟龙”,以此赞颂三将的勇猛。
傅应嘉,身体魁梧伟丽,膂力过人,擅棍法,通孙吴兵法。公元1552年,得武举第二名,授把总武职。是时,倭寇猖獗,闽粤沿海州县遭受荼毒,应嘉受命带兵入粤,协同俞大猷、戚继光抗击倭寇,转战闽粤各省,冲锋陷阵,所向披靡。
公元1566年,海寇吴平纠众倡乱,与倭寇为犄角,攻扰广东内陆。傅应嘉奉令提师南下平乱,至潮州、饶平等处,先后擒拿吴平七次,粤东匪寇相继被平定。公元1567年,被诬陷撤职,在家愤懑难谴,郁郁寡欢,忧忿自弃,年44岁。英年早逝,朝野上下闻讯皆扼腕痛惜。

古代福建的十大名将详解

太子太师蓟辽总督洪承畴:洪承畴,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人,在今英都镇良山村霞美,为明末清初著名将领,曾任兵部尚书、太傅、少师等职位。洪承畴围剿明末农民起义军有功,建议清朝采取明朝典章制度、迅速稳定南方。降清后顺治帝对洪承畴十分器重,清军占领江南后,洪承畴采取以抚为主、以剿为辅的策略,建议统治集团也须习汉文晓汉语,倡导儒家学说,举荐明朝官吏,对清朝的大一统贡献颇大。
公元1616,洪承畴中进士。公元1634年,洪承畴任兵部尚书,兼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等处军务,镇压农民起义。后专督关中,俘高迎祥,逼李自成走商洛,使明末农民起义转入低潮。公元1639年,洪承畴调任蓟辽总督,领陕西兵东来,与山海关马科、宁远吴三桂两镇合兵。公元1641年,率八总兵、13万人,与清军决战于松山、锦州地区,大败后被困松山城。公元1642年城陷,降清,隶汉军镶黄旗。
公元1644年,随清军入关,后受命至南京招抚江南各省,杀害南明抗清义士,坚持讨伐与招降并用,平定了江南抗清义军和南明鲁王、隆武政权。五年回北京。公元1653年,受命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总督军务兼理粮饷。到南方后,提出先固湖南,后安广西,得尺守尺,酌量进止的方针,对南明永历政权所属抗清力量,实行长期军事围剿政策。公元1659年,督清军攻占云南后回北京。公元1665年,病逝。

古代福建的十大名将详解

延平王郑成功:郑成功,福建泉州南安人,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因受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故世称国姓爷,又因受永历帝封延平王,故也称郑延平。
公元1646年,清兵入闽,其父郑芝龙迎降,他哭谏不听,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袭包围南京,南京之战可说是郑成功生涯当中最辉煌及最重要的一役,却是先盛后衰,以大败收场,使郑成功的反清大业受到致命挫折。
公元1660年,在福建海门港歼灭清将达素所率水师四万余人,取得厦门战役的胜利,声威复振。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泉州府的海岛厦门、金门。北伐南京失败后,郑成功所部元气大伤,并且面临军粮不足的问题;为了解决大军的后勤给养问题,郑成功决定听从何斌之建议收复由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的台湾岛。公元1661年,郑成功率军从金门、厦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驻军,收复台湾,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

古代福建的十大名将详解

清靖海将军施琅:施琅,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人,在今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明末清初军事家,清朝初期重要将领。
少年时代的施琅学书不成,所以放弃去学剑,并精通各种兵法,智勇双全。施琅十七岁便从军,为明将总兵郑芝龙的部将。每到作战的时候肯定是身先士卒,屡立战功。公元1646年随郑芝龙降清。不久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义旅,成为郑成功部下最为年少、知兵、善战的得力骁将。公元1651年,施琅随郑成功下广东南澳勤王。后因施琅对郑成功战略提出反对意见,郑成功很不高兴,削施兵权,令施琅以闲暇人员返回厦门,时遇清军马得功偷袭厦门,守厦的郑军主将郑芝莞惊慌弃城溃逃,当时施琅亲率身边六十余人主动抵抗清军,勇不可挡,杀死清军主将马得功之弟,马得功差点被活捉,清军的率残兵败将仓惶逃离厦门。在南澳的郑成功见军心动摇,觉得继续南下已不可能,只好回师厦门。郑成功手下曾德一度得罪了施琅,施琅借故杀曾德而得罪了郑成功,郑成功诛杀了施琅父亲与兄弟。由于亲人被郑成功杀害的大恨,施琅再次降清。
公元1681年,康熙帝授施琅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积极进行攻讨台湾的部署准备。公元1682年,康熙帝决定攻台,命施琅与福建总督姚启圣一起进取澎湖、台湾。公元1683年,奉旨收复台湾,统帅福建舟师迅速攻取澎湖,尔后,利用有利的态势,主动、积极地招抚台湾郑氏集团,促使郑氏集团放弃抵抗而就抚,台湾本岛不战而下。施琅因功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

古代福建的十大名将详解

清福建陆路提督甘国宝:甘国宝,福建屏南人,清代名将。甘国宝自幼聪颖好学,练就一身武艺,尤擅射箭。甘国宝治军严谨、戍边尽责、守土有方,一生戎马倥偬40余载,转战南北十个省份,屡立战功,深得乾隆帝赏识,视为心腹栋梁。
公元1729年,甘国宝中武举。公元1733年,中武进士,会试第三名,殿试二甲八名,授御前侍卫。公元1759年,乾隆帝授甘国宝台湾总兵,甘国宝奉令严守海疆,加强巡逻,巩固海防倡导礼义,鼓励耕种,促进迁台居民与当地土著民族的团结和睦,巩固清廷对台湾的统治。
乾隆26年任福建水师提督,乾隆32年任广东提督,乾隆34年调补福建全省陆路提督兼闽阅操大臣,因积劳成疾于乾隆41年病逝于泉州官署,享年68岁,诰封荣禄大夫。甘国宝戎马一生,忠心报国,无私无畏,清正廉洁,视百姓为父母,对下属如兄弟,功勋卓著,声名远播,为一代名将。

古代福建的十大名将详解

除了以上罗列的古代福建十大名将,还有一批名将也是武功显赫,但是未能进入前十。如南宋武状元福建莆田人陈文龙、明末清初福建总兵福建南安人郑芝龙、清台湾水师协镇福建岩连城人邹经等。林则徐也是一代名将,但是他属于近现代人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史」南明四柱!明朝不亡靠他们!(二)——郑成功(八)
正史名将系列:福建籍八位良臣名将
施字
施琅简介与评价
清朝统一台湾,对现在有什么借鉴?
施琅为何主张武力收台:郑家多次拒绝大陆善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