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利用“班班通”促进农村教师教研研究》课题研究报告(结题报告)

现阶段的“班班通”功能强大,在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整合的突破过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充分发掘和拓展“班班通”应有的功能,才能真正实现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革命性影响,特别是在我们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的农村学校.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农村教师对“班班通”运用能力、教研特点,应用班班通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本课题中“班班通”指学校计算机教室网、校园网、因特网和其它丰富的教育资源库;班班通的涵义可下理解为学校每个班级里具备与外界进行不同层次的信息沟通、信息化资源获取与利用、终端信息显示的软硬件环境,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日常教学的有效整合,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本课题的核心概念界定、相关研究文献综述、选题的背景和研究价值

(一)本课题的核心概念界定“班班通”,即学校的每个教学班装备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以投影机、电视机或电子交互白板等为终端显示的设备,每个班级都能同时上网,网络和教学资源共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校园局域网、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网和互联网相连。

(二)现实状况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与趋势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刚起步,能实现网上开放和共享的数字化资源更少,相当部分资源不能适应课程改革需要,不能支持学习方式的全面变革。由于缺乏信息资源标准,各地教育资源建设自成体系,无法实现有效交流和共享,大量低水平重复开发工作带来了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而且多是依据旧课本,按照旧的统一的科目教材开发的教学资源,已不能适应新的时代要求。随着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我国各地意识到教学资源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纷纷加大力度进行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科目学科凭借其学科特点能更好地将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多媒体与教师的教研能力促进的研究,即使有也是一些常规的做法,没有系统性和改革创新性,很多教师在利用班班通时,就是为了方便捡便宜,从网上下载相关课件,拿来便用,不根据实际情况,研究的只是好的方面,从有利方面出发,不考虑教师的能力提升问题。要改变教师的利用习惯,必须改变教师利用多媒体的模式,所以,对“利用班班通提升农村教师教研能力研究”十分必要。

(四)选题意义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当代的社会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技术迅速的参与并改变着我们的教育教学,影响着课堂的各个方面,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就目前情况,还存在着以下的几个问题:

1、网络上教育资源还是较少,大多是试题,教案等文本及零散的多媒体素材。

2、网络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与网络资源建设滞后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与新课程配套的资源更少。

3、网络教育资源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模式,重复性、低水平开发资源现象严重,不但带来人力物力的浪费,影响了资源的有效交流和共享。

4、网络教学资源缺少具体的实践环节,制约了资源的实用性。

(五)选题的背景和研究价值现阶段的“班班通”功能强大,在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整合的突破过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充分发掘和拓展“班班通”应有的功能,才能真正实现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革命性影响,特别是在我们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的农村学校。而班班通的提出与实施,实际上就是现阶段教育信息化的延伸与发展。我国基础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与之相适应,教育信息化的难点与重点也在农村。因此,农村初中“班班通”的实施措施关乎整个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有效推进,也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

当前,我校各班分别安装多媒体设备,学校要求所有教师必须合理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科学合理的利用班班通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教学研究能力水平,又能对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课题的选题适应时代发展和信息化社会的要求,体现新课程标准的 “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开发资源,开发的资源又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检验和完善,实行动态管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价值有:通过开发、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用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建立较长时间可用的初中科目新课程教学资源;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现代共享育技术的发展,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对我们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去探索、研究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新课程教学,为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提供更丰富广阔的教育教学资源,以适应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实施,适应教育的“三个面向”的要求。

2. 通过有效性比较研究、分析、评价国内、外在初中科目新课程改革教学资源建设及应用方面的水平、方式、效果差异,寻找适合于我校初中科目新课程改革的学科教教育教学资源整合方案。

3. 开展比较国内外在信息技术与初中科目新课程整合成功模式的实验研究,对初中科目的各种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进行更合理有效的整合,建设一个比较完善的学科教育资源库。

4、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的研究,通过实验研究,结合学校实际形成新型学习模式,把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改变教师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的方式,努力把计算机多媒体信息贯穿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的始终,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益,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5. 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科目新课程教育资源建设应用的评价体系比较研究,通过实验,确定评价的标准、原则和可操作方法,为新课改的实施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

6、提升办学品位。通过课题研究,使学校现代化教育设施更趋完善,形成特色;培养一批优秀教师,成为宣化县一流名校。

(二)研究内容

1当前初中科目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现状和前景的调查研究。

2、网络环境下科目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

3、基于网络环境下初中科目新课程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

4、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初中科目课堂教学基本结构和教学基本组织形式的研究

5、关于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及分析。

6、关于教学资源整合应用平台的研究。

(三)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一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开发资源;

二是学科资源的开发和整合与教学同步,以年级组学科教师共同备课的方式进行开发资源,所开发的资源都是开放的,可进行再加工,进行循环建设;

三是资源不但体现教师怎样教,更突出学生如何学,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我们构想的网络环境下的初中科目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网上查阅、协作论证——课堂小结”几个环节,各小组依据各自创设情景进行实验论证,总结提炼,形成实验结果;课题研究分两期,前期以实证性研究为主,后期以应用性研究为主,逐步形成系列成果。

(二)研究方法2)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主要有:

(1)对教学资源的应用评价采用对比实验法;

⑵对学生应用网络资源学习采用行动研究法;

⑶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应用采用个案研究法。

3、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⑴学校建立项目管理、评价和激励机制,落实分工,明确任务。

⑵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重视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再加工。

⑶学校从人力、物力、时间、经费等方面给予保证,为课题研究创造优良的实验条件。

⑷适时提供外出参观、培训的机会,进行理论、业务学习和课题研究。⑸主动与上级教学科研机构和电教主管部门联系,争取专家指导。

(5)问卷调查:通过设计问卷调查内容,对调查对象进行调查。

座谈了解:通过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了解教师利用班班通的基本情况即形成原因。

讨论法:通过召开讨论会,集中集体智慧,群策群力、设计调查内容,讨论分析,找出原因、形成对策。

分析法:通过分析,找出原因、依据。

(三)实施步骤本课题研究计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15年6月――到2015年12月,学习、收集课题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写作课题研究综述,确定课题研究的方向。邀请相关专家,对课题的意义和实践价值进行论证。

第二阶段 课题设计阶段2016年1月――到2016年6月,课题论证申请,制定课题研究计划,确立研究策略、方法和研究步骤,计划好研究的分课题和研究方向,组建研究团队。

第三阶段 组织实施阶段2016年7月――到2016年12月,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有效科目课堂教学方式,收集研究案例,分学科进行阶段成果的总结。在本学科教学中对选择、发现的有效教学方式进行实践检验,调查、测量其有效性和对主体发展的价值。完善相关的教学模式,对该研究进行理论探讨,撰写“网络环境下的有效科目课堂教学模式”专著。

第四阶段 结题阶段2017年1月――到2017年6月,对相关的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总结本教师研究成果,形成“利用班班通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报告。邀请专家和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对成果进行鉴定。

(四)实施过程本课题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两年多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已形成了阶段性的成果,下面介绍一下本课题的研究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开题后,针对本课题组成员电脑多媒体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先利用两个月的时间要求各成员进行电脑培训,必须熟练掌握办公软件的使用,熟练掌握使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经过半个学期,课题组成员的电脑水平得到相当提高。本课题组认真讨论课题研究方向、研究核心、成果呈现形式。

第二阶段:为了研究不同层次学校学生、不同年龄学生对科目学习的态度和实际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探讨初中科目教学中科目体验性学习的操作方法,研究得出初中科目教学学生体验性学习特点、教学设计要点、不同年龄学生对科目知识、实验的理解能力特点,中学生科目课堂教学有哪些异同点,初中科目教学体验性学习设计,初中科目实验学生体验的操作性论证。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组织实施阶段。制定课题结题计划,归纳、总结前阶段课题研究成果,按年级由专人收集、整理研究材料、汇总,形成后阶段总结性论文。

花半个学期的时间,筹备、讨论,在课题组内经过广泛讨论、研究,得出科目体验性课堂教学的普遍操作手段,通过利用“班班通”讲公开课、示范课、研究课等方式展示“体验性课”,整理中学科目教学中可体验内容并总结设计方案和操作流程。

第四阶段:整理材料,写结题报告,应用课题研究成果指导教学。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

1、使用面广、使用率高,课堂效果好。及时更新“畅言”教学资源,为老师教学带来了便利,学生学习更直观、清晰;即便没有此教学资源的学科,授课老师也能通过上网,收集相关资源,丰富知识,提高兴趣;名师来我校开展“我给孩子上堂课”活动,我校相关班级老师就班班通设备与名师们课前及时交流,活泼生动、流“合肥网”等网站给予了热评;在我校的青年教师展示课中,所有上课老师均熟练使用班班通设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经验,在一节节的40分钟课堂得以充分展示与交流;晨读课,老师将诵读内容通过班班通呈现,既背诵又识字,有实效;“相约中国梦”等主题班会,设计的课件图文并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2、 开发实用资源,提高信息技术能力。老师们在使用“班班通”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会出现一些技术上的障碍,通过摸索、相互交流等方式充分的利用“班班通”设备,提高了老师们信息技术的水平。如,我们在网络应用中,发现了“中国儿童资源网”“百度文库”等网站资源丰富、实用性强,通过培训、学校QQ群的交流等形式,为老师提供公共的登陆方式,如“儿童急走”用户名,便于老师随时随地浏览、收藏、下载。多样的课件可供老师自由下载、整理、使用,节约了老师备课时间,提高了时效性、应用性;复习期间,老师查阅到实用的习题资料,通过一体机放大,免去浩大的抄写 。

3、工作,学习更高效;学生作业反愧试卷分析等,通过班班通呈现,无声胜有声,对学生有直接的触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动力;老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了,班级布置通过班班通与学生交流,图文美观,品味更高。

4.宣讲班班通教学的明显优势。在课堂上,我们为学生呈现更多的学习资源,无论是相关视频还是相关资料,都方便快捷,而且资源呈现的方式是大屏幕,教室里的学生都可以看到,字体大,学生看得更清晰,动态的教学设计更代替老师干巴巴的语言描述。直观展示更有效,对学生的视觉、听觉都有很大的冲击力。加上网络技术,可以向学生展示多彩的世界,信息知识量进一步扩大,了解的内容也更丰富,用好这一设备,学生学得有兴趣。

5、课题组成员每人写出两篇以上总结或体会、论文,发表见解主张,提高教育研究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结论

(一)经常性理论学习和不断用研究性眼光开展教学能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能不断让老师接受新的教学理念,解放思想,能更好的适应新课程改革,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在不断探索和研究中使得教学越来越生动,不但教书而且育人。老师能做到“不但低头干活,而且会抬头看路”,让老师在研究中做有思想会创新的教育者。这个结论符合课题研究的初衷,符合新课程改革。

(二)中学科目教学各种教学模式都有自身的优缺点。讲授法能不断培养学生的科目思维流畅性和思考问题的严谨性,探究性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性学习能使学生在学习和体验过程中理解科目过程,掌握实验操作流程,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感受生活的美好,感受科目研究的乐趣,了解自然界的奥秘,学习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不懈的科学追求,掌握正确的方向和实验手段是科学研究重要保证。“洋思模式”和“反刍式”教学能让学生有效提高考试成绩,能让学生扎实掌握所学的科目知识。

(三)课件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通过课件制作与引用的有效整合,使教学思想与成品课件同步发展,促进了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思想进步、教学手段改进,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完成了教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可以有效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校园网络和互联网络,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体现教学思想,又减轻教师的工作强度和工作负担从而推进信息化应用深入发展,到达高级阶段。

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优劣之争:用了“新的”是否“旧的”就“一无是处”?用了信息技术就是新课程了吗?我们认为,信息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但是它不能代替科目实验和学生的实践、探索,在科目教学中“因课而易”,从实际需要出发,该用就用,该不用就不用。信息化教学与现行教学评估体系的矛盾:借助互联网,学生可以轻松地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丰富的情景和资源中自由地遨游冲浪,学生在“创造性·探索·发现式”的学习中,其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及所掌握许多边缘的或强势的知识,都不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评估范围之内。但为适应传统的考试方式,又要用纸和笔,进行大量适应性训练。这是“带着脚镣跳舞”。

(四)以学生体验为主,网络信息技术为辅”中学科目教学模式构建: 

科目课堂学生体验教学模式的整体框架、流程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如下图: 从教学模式的结构图看,教师教学的主战场是课堂,学生的学习场所包括课堂和课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在“启中教”,起“诱导---引导---导演---启发---开发”的“主导”作用,学生乐在“探中学”,学生是“参与---探索---发现---运用---质疑”的“主体”, 教师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在探索中求知;启发学生发现规律,让学生在发现中提高;开发学生创新潜能,让学生的创新才华得以展示,最终实现探究式教学的设计目标。本课题研究认为,学生体验包括:自学、预学、探究、参与、探索、发现、运用、质疑。教学应该体现学生主体,先学后教,边学边教边总结。网络信息技术在科目课堂教学应用要恰当,教师、家长、社会要正确引导,学生搜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可在此教学模式中得到提高,学生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将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以“学生体验为主、网络信息技术为辅”教学模式几种常见操作流程分类:第一类体验:以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为主。第二类体验:科目概念学习体验。以理解概念的定义、内涵、应用为核心,如:速度、力、加速度、电场、磁场、功、功率等等科目诸多概念。

科目规律探索以实验探索为主的模式,其基本环节包括:

第一步 ,设定情景,提出问题;

第二步,分析问题,提问假设;

第三步,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第四步,分析结论,得出结果。如 典型课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电磁感应现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超重和失重》 

2、建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估标准:   

(1)优化课堂教学目标: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协调统一,即把知识、技能教学与能力、情感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2)正确运用肯定和奖励的评价方法激励学生,使学生“爱学”,“会学”,“善学”。

(3)指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指导学生大胆质疑,给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并以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和独创性的见解,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对学习过程、方法和效果的分析、比较、鉴别、评判、选择,学会自我调节、自我监控、自我评价。   

总的来说,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感到在不同程度、不同方面都有收获。 

六、课题研究的分析与讨论

1、“学生体验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探索概念和规律形成的过程中领悟知识和方法,所以比较适用于以实验为基础的、程序性知识新授课的教学, 为了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运用创新能力,部分实验课也可采用探索模式。 

2、新的教学模式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1)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宽容的教育环境。

2)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与学生一起构建民主、合作的教室文化生态,达到教学相长。

3)由控制者变为帮助者,竭力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等。

4)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

5)由仲裁者变为促进者,成为学生知识建构和个性发展的促进者。这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以更广的视角,设计出最佳学习路径供学生参考、选择;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也为了提高课堂效率,为学生的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留下充足的时间。 

3、采用学生体验模式教学的优势 

①采用“学生体验教学模式”,变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索实验,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去探索新知,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大增强。 

②知识的获得过程贯穿于自己动手实验的探索过程,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科目知识、规律,并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对知识的掌握相对更深刻,动手能力也得到提高。 

③通过学生体验,学生思维活动经历了概念、判断、推理等阶段,由形象思维上升到逻辑思维,较好地达到培养思维品质的目标。 

④有利于交流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新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大胆创新,在交流和合作中学习。 ⑤学生在探索概念和规律形成的过程中体会科学家发明和创造过程的重要性,这样可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浓厚的兴趣与爱好。 

⑥设计的开放性、过程的开放性、结论的开放性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新模式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发现:学生的小制作、小论文多了,但由于学生体验教学重视对过程的研究,严格的数学量化操作训练减少,学生的计算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有所降低,所以也要注意发挥考试的激励和诊断作用, 

5、由于每班学生人数太多,当学生实验探索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感到分身乏术。通常的办法是利用尖子生以点带面,充分发扬团队的合作精神。但如果能实行小班化教学将能更好地发挥该模式的优势。 

6、研究工作的理论指导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定量、半定量的数据统计和分析。 

7、教学时间不够。学生的学生体验过程受学生思维水平的限制,探索过程费时较多,与教学大纲课时安排有更大冲突。  

七、实验结论:  

通过二年的实验研究,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学生的行为习惯得到提升。同时,我们还探索出了一些实验研究策略,总结汇集了一些集子,为今后的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开辟了一条路径。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利用“班班通”促进农村教师教研能力研究》,促使教师养成了较良好的习惯,校风、班风有所转变,校园呈现了新面貌。  

八、存在的问题与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存在问题:

1、实验教师参与的主动性还需加强,科研能力需提升。

2、缺乏专家指导,影响课题进展。

3、教师的日常行为习惯还需规范,努力变他律为自律。

4、年龄大的一些科任老师由于他们家中没有电脑,信息技术水平又有限,个别学科的课件资源网上又少,所以他们使用班班通上课的积极性不高。

(二)今后努力方向

1、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学习培训力度,创造条件,让尽可能多的教师通过课题研究,提升育人水平。

2、良好习惯的培养,必须要有一定时间作保证,争取化繁为简,高效做课题。

3、继续开发网络资源,争取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加强与社区和共建单位的联系,加强就傲视习惯的培养,取得家长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使教师变他律为自律。  

我们认识到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教师长期努力,需要学校不断地督促引导。对就教师进行行为规范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石穿一样,一点一滴,经年累月,使网络教育真正变成教师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养成利用网络的良好行为习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基于优教班班通条件下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研究成效及思考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电教工作计划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课题研究报告
反思与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农村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青年教师怎样走进新课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