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超强的学习能力是怎样练就的?| Send to Kindle

在大学校园里,经常能看到很多同学拿着各种各样的单词书,天天在背单词。比如,要背 acoustic(声学)这个词,很多同学的做法是,把单词里的字母逐一读出来,然后再把对应的中文释义读出来(而且通常只读第一条释义)。这样背单词的效率极为低下,但很多同学完全没有觉察,还是每天很早就起来背。

然而,认知心理学研究早就发现,人们在学习一个概念的时候,花费越多的心思,尝试用自己的话语去重新演绎它,或者是尝试理解这个概念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意义,就能越牢固地掌握这个概念。

—— 叶富华 TED演讲中国引进人

其实在这段叶富华为书籍《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所做的序中就透露了很多同学学习的现状以及成为“超级学霸”、拥有超强学习能力的秘密。

《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中,11位认知心理学家投入了10年时间, 首次提出人类认知规律和学习之间的紧密联系,透彻解读人类普遍的学习过程规律。根据脑神经科学研究成果,推导出的最有利于大脑的简单学习法则。

要征服“学习”,我们先来了解学习背后的认知原理:


知识“滚雪球”效应

知识究竟是如何进入我们的大脑的?

学习有三个关键的步骤:

step1编码:大脑把感知到的东西,转化为有意义的心理表征,也被称为记忆痕迹,而这些记忆并不会存在太久。

step2巩固:即大脑把心理表征强化为长期记忆的过程。

大脑巩固新知识的方式和写文章的过程非常相似。我们写文章的时候,初稿会非常干瘪、不严密。你在下笔的时候才明白自己想表达什么。几次修改过后,文章有了些起色,无关的观点也被删除了。先不管这篇半成品,让它发酵一下。等你一两天后重新拿起这篇文章的时候,你想表达的东西在头脑中更明确了。

step3检索:这项任务不仅仅是把知识转化为记忆——能够在需要的时候检索知识,和学习本身一样重要。

关于检索的重要性,书中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即便有人教我们打绳结,我们还是记不住方法,那是因为我们没有练习,也没把学到的东西应用在实际生活中。你花费一小时观看视频中所演示的 8种或10种绳结样式,老师解释了每种样式的用途,没有练习的机会。绳结手法很快被忘掉了,整个事情也就告一段落,什么也没学到。

说来也巧,第二年春天,你买了一艘小船,想钓鱼。你想把锚系在缆索上,但是手拿绳子不知所措,只记得要把绳子末端绕一个圈。这时你其实就在练习检索了。你把视频找出来重新学习如何打单套结,你用绳子绕一个小圈,然后将短的那一头从圈里穿过,几次练习后,你发现你掌握了一项新的技能。

掌握有效的检索线索是学习的一个方面,而这个方面经常被人们忽视,甚至被大多数人反感,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都讨厌考试。

为什么我们都反感检索?

因为检索是对大脑的审判,有时候你能想起来某个知识,但有时候怎么想都想不起来,这种挑战无疑会给你带来痛苦。但是,学习越轻松,效果越不好。学习就是这样一个挑战天性的过程,只有耗费心血的学习才是深层次的,效果也更持久。那些不花力气、没有挑战的学习就像在沙子上写字,今天写上,也许明天字就消失了。

你是如何陷入学习误区的?

很多人对学习有一个误解那就是只要在某件事上花费的时间足够长——例如长时间背诵课本的段落,或是不断重复八年级生物课上的诸多术语——就可以把他们牢牢地锁在记忆深处,但事实并非如此。

研究发现反复阅读课本往往是白费力气,而调查显示超过80%的大学生都是这样学习的,我们还会告诉自己,这种方法就是成功的关键。

反复阅读有三大不足

浪费时间、无法产生持久记忆,而且往往会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随着对阅读的文本愈发熟悉,我们以为自己掌握了内容。

一方面:学习者如果不能摆脱课本,一味阅读,就会高估自己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重复阅读得到的记忆是短期记忆,短期记忆容量小且很容易忘记。要想真正的将短期记忆转化成长期记忆,就需要特殊的学习方法练习。

如何拥有超强的学习能力?

成为超强学习者,我们需要“刻意练习”。

书中给出了成为超强学习者的三种练习方式:

1、间隔练习:在学习过程中安排间隔时间从而触发检索使知识存储得更为牢固

为什么间隔练习比集中练习更为有效呢?大概是因为向长期记忆中存放新知识需要有一个巩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记忆痕迹(大脑中有关新知识的心理表征)得到加深,被赋予含义,并和已知联系起来——这个过程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快速频繁的练习会产生短期记忆,持久记忆则需要花时间进行心理演练以及其他巩固过程,因此有间隔的练习更为有效。出现了一些遗忘后,再检索所学的东西,就需要花费更多的力气,这会重新触发巩固过程,进一步强化记忆。

2、穿插练习:在练习中插入两个以上的主题或技能有助于提高区别问题类型的能力,辨识、总结同一类型问题的普遍特点


穿插式学习能够提高检索能力。例如:学习一个科目时穿插学习另一个科目;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习一类问题解题方法时,穿插练习另一类问题的解答方法。这样有利于提升对不同问题的敏感度,快速找出应对方案。从感觉上说,用穿插安排内容的方式学习效果要比集中练习来得慢。但从掌握知识和长期记忆上看,穿插练习比集中练习效果好。

3、多样化练习:模拟知识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应用,提高对知识的活学活用能力

以练习扔沙包为例,多样化练习就是在不同的距离上把沙包扔进篮子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想要在不同条件下获得成功要有相应的行为,从而对条件的领悟更为透彻。

4、善用练习组合,带来成长性思维

与集中练习相比,穿插练习与多样化练习的一个显著优点是,它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如何评估背景,以及辨识问题间的差异,从一系列可选的答案中选择并应用正确的解决方案。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科书本身就是集中式的:每一章都是为了解决某个特定的问题而设计的。你要在课堂上学习,然后用作业练习。在学习新知识前,你得先在作业里完成 20道例题。下一章又是不同类型的问题,你还是要同样专心地学习并练习那种解法。在整个学期里,你都要这样一章接一章地完成这个漫长的征程。但是到期末考试时,这些问题都被混在一起出现了:在依次解题的过程中,你会问自己该用哪种算法。这种算法是第 5章、第 6章,还是第 7章的内容?你之前是在集中或是内容彼此独立的条件下重复学习的,不曾练习这种重要的分类。

但在生活中,实际问题往往是以后一种方式出现的:我们在不经意间就会遇到问题与机遇,没有任何顺序。由于学习必须要有实际价值,所以我们必须能辨别出“这属于哪一类问题?”,这样才能选择并应用恰当的解决方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让孩子进行更好的学习——解读11位认知心理学家耗费10年科研心血
学习新事物的 3 个最佳策略
心理学研究:我们会那么多方法,为何还是学不好?
怎样成为一个学习高手——《认知天性》
比天赋更重要的,是正确的学习方法 转载
如何让学习变成一件简单轻松的事情?掌握这些方法和规律就够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