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校园新星(第199期)|孙东厚:科幻是一种创造“奇观”的文学


 科幻是一种创造“奇观”的文学 

孙东厚

孙东厚,男,科幻爱好者(废话)。囤书癌晚期患者,长期践行买过等于看过的读书理念。现从事书籍印刷行业,致力于向社会输出大量优质书架装饰品,推广“囤书山倒”精神,为广大同类病友传播福音。

采 访 实 录

高校科幻:您是从什么时候接触科幻并对科幻感兴趣?
孙东厚:我读的第一本对我有重大影响的科幻作品是一部网文——三天两觉的《惊悚乐园》,这是一部由一个个“单元剧”组成的小说,里面很多故事都相当科幻。“而要谈我和《惊悚乐园》的故事,恐怕要从我的阅读经历之始开始讲了。”
我是从初二开始才在同学的推荐下大规模阅读课外书的,在此之前基本不看书。刚开始时我只看玄幻、修仙、都市类的爽文作品,起点(起点中文网)上什么火我看什么。我最喜欢的作家是唐家三少,几乎是脑残粉的程度了。他的那本《斗罗大陆》让我迷得不行,那段时间我满脑子都是斗罗世界里的事情,天天幻想着自己武魂觉醒去当魂师。
而和《惊悚乐园》相遇是在初三,说来也是个相当巧合的事情,仿佛命中有数似的。当时我正临“书荒”,突发奇想要换换口味,于是打算在起点月票榜上随机挑一本书,不管感不感兴趣都要硬着头皮读下去。我相信在我闭上眼睛用滑轮反复滚动页面时,有无数的宇宙分裂了,纠缠成叠加态漂浮在我的面前。这件事原本就是一个无意中突发奇想的游戏,现在想来却好似一个命运大转盘。在我点下鼠标的那一刻,波函数坍缩了,我点中了这本排行在五十名开外的《惊悚乐园》。
我不敢吹这本书写得有多好,但在那段时间它的的确确重塑了我整个的审美倾向。《惊悚乐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是一本“宅文化”百科,作者将大量“宅文化”里的典故(现在通常被叫作“梗”)化用到他这本书里的一个个单元剧里。这些东西对于当时没见过世面的我来说简直像是思维上的轰炸机一般,把我炸得晕头转向。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但是它对我产生深刻影响的部分却不在小说本身,而是这本小说里neta的大量“梗”。由这些“梗”出发,我开始针对我之前所不了解的“宅文化”进行全面科普扫盲。知乎上有人整理了《惊悚乐园》里neta的一些典故,涉及小说、漫画、动画、电影、游戏作品足足有数百条之多。这份名单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就是一份宝贵的藏宝图,上面埋藏着无数的宝藏,此后几年里我的阅读观影喜好几乎没能逃出这张名单之外。

这份名单里理所应当地出现了一些科幻作品,而在这些作品的讨论区里我开始留意到一个经常被提及的名字——刘慈欣。高一高二时,我读完了刘慈欣几乎所有的作品。之后我就开始大量接触一些中外科幻名家的作品,自此才算正式成为了一名科幻迷。

高校科幻:看完您对小林泰三的作品评价后,感觉您在阅读和鉴赏科幻作品以外下过不少功夫,能否简单介绍您在这方面做的努力和心得嘛?

孙东:在作品之外能了解到作者的信息源有两种,一种是作者自述的一些零散杂文,另一种就是别人已经整理好的信息。在写这篇评论的时候仍然还是以后者为主,包括但不限于《科幻世界·译文版》上相关评论文章、纸媒或自媒体涉及到小林的文章、日本亚马逊上日本网友撰写的小林作品书评、日文谷歌上检索到的一些相关文章等……其实很零碎也很不专业。

高校科幻:您提到过一流的科幻作品在于“感觉”,那么您认为小林泰三《风停的时刻》这部作品的感觉是什么?

孙东厚:小林泰三的《风停的时刻》写“风土人情”都是奔着乡村田园风格写的,但是读过这部小说的读者都知道,这部小说不管是大的世界观还是一些小细节方面都相当硬核,充满了复杂的设定。因此在《风》里就出现了一个极具反差感的呼应,一方面是古老的田园牧歌景色,另一方面是残酷的宇宙极端物理环境。这两种看似毫不相关的元素被作者巧妙地结合到了一起,就形成了一种奇特的诗意。

高校科幻:了解到您对小林泰三科幻作品的喜爱,相信您一定有不俗的阅读量,能分享分享最近或是其他让你感触颇深的科幻作品嘛?
孙东:科幻是一种下限很低但上限很高的文学,它和我们常说的文学比有一个很明显的优势就是对“奇观”的营造。不管是物质上的“奇观”还是思维上的“奇观”,科幻都能用一种具象化的语言给构造出来。

我想分享一篇写出了这种“奇观”的作品——菲利普·迪克的《电子蚂蚁》,是一部短篇小说,很快就能读完。《电子蚂蚁》延续了PKD的一贯主题,即怀疑这个世界的真实性。PKD在这篇小说里展示了对自我的怀疑、对记忆的怀疑,甚至是对这个世界存在本身的怀疑,而这一系列的质问全都是通过直观的文字描写表现出来的。这篇小说最奇妙的场景就是末尾机器人主角对自己的“记忆”进行解剖的桥段,特德·姜曾经在《呼吸》的后记中这么称赞这段描写:“一个人真正看见自己的意识,这一幕场景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高校科幻:科幻作品重在幻想与想象,其本质还是来源于生活,您认为科幻的兴趣是否给您的生活或工作带来了些许变化?是什么?
孙东厚:肯定是有的,而且不小。
“我上次给高校科幻投稿的时候是大三暑假,现在我已经是一名朝九晚五的社畜了。进入社会工作后最明显的一个体验就是感知时间的加快,每天重复一样的步骤,唰一下的一周就过去了。在这种飞速消逝的时间洪流里,如果没有一些精神寄托是很空虚的,对我来说科幻就是这些寄托之一。”
要谈科幻对生活的影响,我想先说说我认为的(优秀)科幻是什么,它代表着什么。大家应该都听过刘慈欣的一个经典论断,好的科幻可以让人从劳累冗繁的现实中脱身出来,去看一眼天上的星星。PKD也说过一句,科幻应该描写未来的某种可能,而且是最疯狂的那个可能。国内的韩松针对这个问题也有个很“轻浮”的判断,他说好的科幻是“玩”出来的。这三位作家讲的话,字面上差别很大。但我觉得他们都突出了一个共同点——科幻是对现实生活的“叛逆”。这就是我一直以来的看法,好的科幻都是“叛逆”的。现实生活里的那些条条框框拴不住它们,科幻通过对枯燥的当下现实的反抗,为我们创造出了一个个绚丽多彩的奇妙世界。

因此,科幻对于我的意义很简单。它能让我忘掉枯燥的现实,忘掉乏味的当下,去那个现实之外的“疯狂世界”中肆意奔跑。在现实中我只有一种生活,但在科幻的加持下,这个数字可以变成无穷大。

高校科幻:当时您的作品在星火杯获奖时,您有什么感触和想法嘛?对未来是否有过更明确的规划?
孙东厚:获奖名单公布的那一刻,还是有很多不真实感的,我没想到那篇结构混乱、暴论迭出的文章居然真能蹭到一个奖。很感谢高校科幻能够给我这么一个机会,各位评委老师在每一轮审稿中给我的文章的评语我都认真读了,批评得都很在点,全是我应该改进的问题。

至于“未来的规划”,如果你指的是科幻创作上的规划的话,很惭愧地说其实并没有。我的确写过一些评论、小说类的文字,但那些都是随性创作,既没规划也没考虑过发表。你的这个问题提醒了我,我想我也是时候该认真对待一下科幻创作这个问题了。

高校科幻:通过您对小林泰三作品的评论可知,您一定也是一位重度科幻迷,再与其他科幻迷的交往或交流中有没有很有趣的事情或心得可以说出来分享一下?
孙东厚:我是很晚才接触到“科幻圈”这个概念的,在大二之后才开始和网上的大量科幻迷们开始接触聊天。
2021年5月的时候,未来局主持组建了一大批科幻写作练习小组,我加入了其中之一。这个小组名叫“未来·三年二班”,简称3Y2C,组里有十来人,两年间有新加入的也有退出的。虽然建群初衷是练习科幻写作,但大家聊着聊着很快就混熟了,也就放开交流起来不止科幻一个话题了。这是我第一次和科幻迷们在网上进行深入交流,当时感觉就是——和一群拥有共同语言的朋友待在一起,真是天底下再幸福不过的事情了。
有关这个小组我很想感谢一个人,就是组长阿早(笔名“乔欧”)。没有他,这个小组恐怕撑不了俩月就散了。阿早热爱这个小组,主动担起担子为这个小组组织每周一次的线上例会。在2021年年底,阿早组织小组成员撰写了一本组员作品集《量子纠缠不清》,并联系打印店印出了100册实体书。这些都是很难忘的经历,我想借这次机会感谢再次感谢一下他为这个小组的付出。
有关与科幻迷的接触还有一次难忘的经历,就是2023年5月28日晚上参加的由《零重力报》主编河流组织的北京高校科幻迷线下聚餐。河流最厉害的成就是他作的一系列有关中国高校科幻协会的相关调查研究,其内容相当仔细,硕果累累。河流本身罹患重病,身虚体弱,健康状态并不乐观。但他仍然拖着重病的身体做出了一个伟大的决定——进行中国高校科幻协会大串联,游走全国,走遍国内每一个高校的科幻协会。北京只是他的这个大航程中的一站,这次聚餐就是河流在北京滞留期间的稍作歇息。
那天在那个迷宫一样的商场里河流迷了路,我去接应他。我一见到他就震惊了,他的气息比我想象地要弱许多,似乎随时可能倒下。我替他拎背包,背包的重量晃了我一下差点摔倒,这太重了,我无法想象带着这么多的随身物品走遍全中国高校科幻社团是个怎样的毅力。开饭前,河流给每一个到场的人都写了明信片寄语,期间没有抬头一下。他认得在场的每一个人,记得每一个人的基本情况,就连我这个仅仅在几个月前和他在微信上聊过几句天的无名小卒他都记得清清楚楚。河流这种认真的态度又一次惊到了我,这次聚会,不过是他那个伟大行程中微小的一环。读他的微博,可以看到每次聚会他都这么认真。那天河流用着虚弱但无比清晰的语气将每一张特制的明信片依次递给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大家也都在河流的一个小本本上写下了回话。不久餐桌上就摆满了耀眼的花样云南菜,但河流由于身体原因,这些菜他其实一口都没法吃。他翻开背包拿出了几个预备好的简易食品,在一个角落里听着餐桌上大家的胡侃聊天默默填着肚子。

自这次聚会后,我就打心眼里佩服河流。今年他拿了雨果奖“最佳粉丝作者”提名,据说还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被提名者(18岁),我可以拍着胸脯说这绝对是实至名归的。

高校科幻:您在星火杯获奖的作品中,很有文采和思路,有过创作科幻小说的想法或成品嘛?如果有,能否分享?
孙东厚:是的,我的确尝试过进行科幻小说创作,但那些都是很粗糙的胚子。去年那届星火杯我其实在超短篇小说赛道也投了一篇,没活过终审就被毙了。

我写的小说都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太注重概念的阐述和自我的表达而忽略了故事情节的可读性。因此我的小说基本都是粗糙混乱,文字密密麻麻,故事情节却枯燥不堪一读。
这就给我一个教训,如果你的小说作品是要写给别人读的话,那就要留意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一定要有一个吸引人的有节奏的可读性强的故事主线来串联起你想表达的种种概念。这是一个不容易做到的事情,我目前的水准还很低劣,仍需大量练习。

高校科幻:您怎样看待科幻作品的意义?
孙东厚:韩松在演讲《科幻的十三个关键词》中为科幻作品提炼了十三个关键词,其中作为压轴出场的最后一个关键词是“无用”。韩松提到:“很多人觉得科幻能够培养科学家,激发人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促进中国成为创新型国家,但这些想法给科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科幻其实在更大的程度上是无用的。好的科幻就是要看它的内容是不是能带给人一种无用感。科幻作家写科幻仅是为了自娱自乐,满足一种好奇心,他没有耗费太大的力气,不需要去改变什么,也不需要去赢得什么奖项。好的科幻需要这样的无用性。”
韩松在早年的暴躁文集《想像力宣言》里也好多次提到了科幻创作,总结一下就是不应该给科幻套上太多架子,科幻应该得“玩”出来。

我非常赞同韩松对于科幻本质的论断,科幻本质上是无意义的(这个问题可以扩大化为一切事物都是无意义的),它没有那么伟大,但也绝不是不堪。而我热爱科幻,归根结底仅仅就因为科幻很“好玩”。

高校科幻:最后的最后,有什么想要对高校科幻平台说的话嘛?
孙东厚:刘慈欣曾在十几年前的文章中提到,说我们不要羡慕欧美的那些科幻迷聚会来的都是“大龄科幻迷”,这其实代表着科幻在他们的年轻一代正在逐渐丧失话语权。
的确,想要让一件事物长久地运行下去,新鲜血液的输入是极其必要的。在我国,科幻迷群体有相当一部分都来自学生。高校科幻培养的目标是国内的高校学生,这正是我国最具热情、最有潜力、最具生命力的科幻迷群体。
高校科幻在这个群体中扎根培养科幻作者,锻炼高校学生想象力,绝对是功德无量的。希望高校科幻能够一直办下去,越办越好!

采访 | 陈荣强
文字编辑 | 陈荣强
排版 | 柯珂
审核 | 杨冰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果你和你爱人面临时光流速的不同
科幻小说
微博正文
我们的科幻世界 | 河流:缘起考古,幻灭新生
孙氏无极桩要领林泰年
豆瓣9.2!神剧《世界奇妙物语》灵感来源的脑洞世界,颠覆所有人想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