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医往事

从医往事

  这是一个终生难忘的日子,19681128日下午,汽笛长鸣一长列拖轮从西门桥运河中缓缓启航,船上载着无锡全市470多名6667届青年学生,一路向北越过长江驶向改变命运的远方;我也伴随着市一中49名同学,告别红楼告别家乡来到了黄海之滨的射阳县新洋农场。先是农田劳作,后来有幸学医,漫漫人生路途从此拉开了新的帷幕。

  从1969年当新洋农场生产队卫生员起,医生就成了我不变的职业。我喜爱这个职业,这里既有自己感兴趣的医学之术,更有自己追求的医者仁心、做人行医的医学之道。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从大田务农到农场医院学中医,从企业厂医到下岗分流自谋创业,生活中点点滴滴犹如水墨画卷在展现,回忆往事,从平淡中选取点滴有味的内容记述如下。

全民防疟

  怕冷,寒颤,抖得牙齿咯咯作响,继而高热,浑身大汗……每年夏秋季,农场医院都会碰到许多这样的病人,这就是疟疾。当时疟疾每年都有大批发生,单纯治疗病人无法从根本上遏制疾病的流行,因为疟疾由蚊子传播。而农村水网密布,杂草丛生,要消灭蚊子是不可能的事,只能从控制传染源着手。争取全民服药,彻底杀灭人体内的潜在疟原虫是当时最好的办法,70年代,中央随即作出了全民服药的重要决策。那时我正跟着农场医院老中医当学徒,也兼了防疫医生的助手,也参加了全民服药的运动。

  首先是参加培训班学习。县防疫站的专家,详细地介绍了疟原虫的生活史,以及各种不同药物对不同阶段疟原虫的作用及副作用。我那时医学知识浅薄,第一次听专家那么深入的讲解,觉得非常新鲜和好奇,专心致志地听课和作笔记。没想到这次培训为了达到应有的效果,突然进行了一次书面考试,作实让大家紧张了一番。好在我听得认真,也都弄明白了道理,所以基本上都答出来了,受到了培训班表扬。

  培训结束后,就是宣传动员和组织落实。要统计全场总人数,查明多少是适应者,多少是禁忌者,然后统计出各单位用药分配量。发药的日期到了,全场统一开始服药,医院的工作人员主要负责场部,分几个小组落实。为了达到应服尽服的目的,发药都选择在晚饭这段时间,这时候人员都集中在家,漏服的人少些。这项工作是艰巨的,特别是刚开始的第一天,因为有些人不愿服药,怕产生各种副作用。有的公开拒绝服药;有的耍滑头,假装吃了,实际上并没有咽下肚去。为此我们要耐心细致地做动员说服工作,讲解为什么要服药,服药的重要性;另外告诉他们正常剂量的用药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当动员起效果了,就趁热打铁马上把药发出,当面把药给吃下去。为了防止少数人含在嘴里不咽下,我们都要让每个人张开嘴检查一下;喊一声“啊……”,确实咽下了再离开。有人开玩笑说:牙科医生来了哇,顺便给检查一下牙齿如何?

  这次全民服药效果显著,疟疾病人大幅度减少,到后来疟疾症状在农场几乎绝迹了。在发热病人中,它也成了少见病了。看到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见到明显的成效,心中真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也体会到防病的重要性。治病重要,防病更重要。

在防止疟疾方面,以下几个重要事件值得记住:

11977年起我国疟疾发病零报告。

22021630日世卫组织宣布通过中国消除疟疾的认证书。

32015年发明抗疟新药青蒿素的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我国第一位获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本土科学家。

当好全科医生

  农场十年过后,我顶替退休母亲回到了无锡,在一家纺织服装企业保健站当厂医。这是一个新的工作环境,有着新的要求。为此,我考入了江苏省职工医科大学,在南京全脱产学习了三年,系统地学习了医学专业知识,丰富了知识增强了素质,收获很大,毕业后仍旧回厂工作。

  有人戏说,厂医都是“大麦头”医生,其实也不无道理。如果不想有所作为,那卫生员的水平也可以应付;无非就是看看小病,开点头疼脑热的药,包包扎扎小伤口而已。吃不准的病尽可能转到市医院去治。但如果想有所作为,为病人服务好,为企业多节省点开支,保护好劳动力,那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得有扎实的医学知识,熟练的医疗技能,既能处理好小病,又能识得大病。其中有两件事让我印象深刻:

  第一件事:厂里一位病人三天没来上班,要求补病假。她拿出了病历和一堆检查报告。我一看,原来病人是腹痛厉害,在医院先作了B超检查没发现什么;又作了胃镜,结论:浅表性胃炎。我问病人肚子痛好些了吗?病人说:没有,更疼了。我想浅表性胃炎也不至于这么疼吧,再给检查一下看看,当她撩开上衣露出腹部时,发现上腹部右侧有小水泡,我突然全明白了——原来是带状疱疹!其实腹部疼痛除了腹腔内的病变,还有腹腔外的肌肉、神经、皮肤也会引起疼痛。

  这件事给了我很深刻的教育:人体是一个整体,不少症状不能局限于一个方面,而要从整体出发去思考,思路要广一些。另外,一定要仔细询问病史及病人的主诉。要苦练“望、触、叩、听”等基本功,尤其在诊所缺乏众多检查设备的情况下,更要发挥好基本功的优势。

  另一件事:一位女工在工作时一根编织机上的机织针不知怎么突然飞弹出来,猛然斜向扎入手指中,长长的针柄留在外面。我仔细一看,针头没有穿透对面皮肤,但是斜向沿指骨扎入好几公分。怎么办呢?如拔针,针头上有倒钩,硬拔的话会钩伤组织;如切开取针,切口会很大,创面得缝上好多针。遇此情况本想让她转医院去治,犹豫之间,突然有了新的思路:何不索性让针头穿透对面皮肤再取呢?对!应该可行。消毒好对面皮肤,对着针尖方向切一个很小口子,把针推向切口,穿出皮肤,然后用老虎钳夹断倒钩针头,消毒后顺利拔出。这样创口小,出血少,稍作包扎,打针破抗,一切都解决了。这件事使我体会到,临床医学主要还得多实践,要不断开动脑子,寻找治病的最佳方案。

烦人的病假条

  当厂医最烦人的就是开病假了。车间领导为了保证生产任务的完成,希望病假人员越少越好;而作为病人,身体不舒服都希望多多休息,这就是一对矛盾。所以处理好两者关系的确挺难的。有时车间领导因不太懂医,就往往会根据病人的脸色神态来判断病情轻重,但事实上有些病外表是看不出来的。外表没什么,也许病却不轻的情况也时有发生。遇到这种情况有时的确很无奈,领导有意见,我又解释不通。比如有一位严重失眠的患者,以前工作一直很积极,产量也很高,后来因失眠老完不成指标,只能请病假歇下来。车间领导就有意见了,说看上去好好的会有什么病呢?是思想有病吧!我说不会,人家一贯素质挺高的,不是这样的人,肯定有什么原因没有查出来。后经反复多次检查,终于找到了病因——严重的抑郁症。抑郁症开始是会有严重的失眠症状,后来此人多次自杀未果,最终一直呆在精神病院无法出院了。可叹可悲啊!我心想,幸亏自己还有这份对病人的关爱之心,没卡她的病假,不然我也会为她的不幸悲剧受到良心的责备。

  病人中有没有懒人钻病假的空子?肯定有。例如有一位癫痫病人,如认真服药,配合治疗,是完全可以正常工作的,但本人却不想上班。那时正是改革开放早期,她的丈夫据说也不好好上班,在做什么生意,她就在那帮忙。有人就反映到领导和我这儿,怎么办呢?让她复工,结果没几天就发病了,还刚好在厂门卫发病,口吐白沫,全身抽搐,许多人在围观,影响很不好。车间领导不作声了,医生也被挨批了:这种人这么能来上班?其实是她不想上班,就擅自把药停了;药停了,病就又发作了。遇到这种事挺烦人的,这既不是车间领导的错,也不是医生的错,而是当时体制的问题:公有制企业僵化的用工制度,以及对职工的过度包揽,让少数人私欲滋长钻了空子。在当时改革初期公私难辨难分之际,是没法解决的问题。现在体制改革落实了,这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下岗之痛

  改革开放以后,企业由原来的计划经济开始转型调整进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随着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公有制企业因体制关系活力不足,加之还负有沉重的社会负担,最终效益下滑越来越难以为继,减员节流就成了摆脱困境的手段之一,而后勤服务人员就首当其冲。保健站的人员也越来越少,最后就剩下我一个光杆医生。这还不算,由于资金周转困难,连买药的钱也常常无法落实,使医疗工作几乎处于停顿状态。这对我来说,确实是一种精神折磨。后来进一步减员,要轮到我内退了,当时的心情真是糟透了,抑郁的情绪挥之不去,整天没精打采的,不知该怎么办?

  一天有位好心朋友指点我:你既有医学知识又有实践经验,何不自己去开个体诊所呢?我一想对呀,以前总是依赖组织安排,现在何不自己独自下海去风浪里博一下呢?变压力为动力,从逆境中求生存,重新开始创业,去闯一闯吧!决心已定,便开始行动。经过一番筹备努力,诊所终于开张了。地点选在一个偏僻的路边,考虑到租金低一些,至于生意如何也没有把握,毕竟我还是胆小之人,摸着石头过河怕不成功,怕失败后该怎么办?所以就这么悄悄地开张了,既无开张仪式,也未请人捧场。开业一段时间后方知,诊所选择的地点尽管偏僻,但仍是一个好位置。因为周围有大量的外来打工者租居在附近,他们没有医保,既无那么多时间上医院看病,也付不起昂贵的医疗费用,上诊所既省时又省钱又方便,这就成了他们就医的最好选择。酒香不怕巷子深,慢慢地来就诊的人多起来了。他们会相互介绍相互推荐,病人就成了我的义务宣传员;从此,我走上了另一条自谋职业的道路。

  我想,许多企业下岗人员和我一样,都经历过这么一个痛苦的过程。抛开个人私利,客观来说,社会的发展总是会有一部分人要作出这样那样的利益牺牲,而作出个人牺牲的每个人,体现出为国家分忧自担生存风险压力,也都是为改革的进程作出了贡献。不管有没有再就业,事业成功与否,只要奋斗了就不枉此生。

诊所里的苦与乐

  个体诊所与企业医疗机构,与医院都有很大的不同,诊所的劣势很明显,就是没有医院那么多优质医疗资源,检查设备和治疗手段都比较有限。但诊所也有医院所缺乏的长处,那就是收费低廉、就诊方便、服务周到。我就充分发挥诊所的长处,扬长避短,使诊所赢得了声誉和好评。

  平时,给病人进行医疗健康咨询服务,测血压,量体温,一律免费。还常备有饼干和热水,给一些下班空着肚子来挂水的病人备用,这样既体现了对病人的关心照顾,又减少了可能的输液反应。冬天,每位来输液的病人都给他们一个热水袋放在手里,预热输液,减轻静脉的刺激和不适反应。凡此种种,都让病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感受到诊所给他们带来的体贴与温暖。

  在与底层人群的接触中,我也深刻了解到他们的艰辛与无奈。他们有的在新区上班,每天干十多个小时,很晚才能回家,没时间去医院看病;有的是小商小贩,没有医保。为此,同情他们的处境、关心他们的疾苦,尽可能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服务,就成了我的目标。有时很晚了,一个电话打来预约看病,病人要坚持到晚上八九点钟加完班才能从新区赶来。我就一直等到他们到来。如要输液,就得忙到晚上十点多钟才能结束。

  在独立看病的过程中,会遇到各个科、各种各样的疾病。有一次碰到一位低保病人来看病,说是腹泻、腹痛、拉脓血便;当我查看了他的病历时,让我大吃一惊,原来他因心梗抢救捡回一条命,不久又因腹痛腹泻拉脓血便住院治疗半月,好转出院没几天,病情又反复了。因没到第二次住院规定的时间,又无钱自费住院,就慕名来到诊所求医。我一看这病风险太大,没接受;结果第二天病人又来了,我又婉拒了;第三天再来,面对底层无助困难患者,我不禁动了恻隐之心。此人太可怜了,在治疗与风险面前,我最终决定承担一定风险为他治疗。

  其实在他第一次来当晚,我就仔细查阅了相关资料,认为他在医院使用了那么多抗生素,如果是细菌性痢疾早就应该好了,肠癌、阿米巴痢疾也可排除。那最大可能就是溃疡性结肠炎,此病可能与他患心梗出现应激反应有关。心里有了底,就给他小心地用相应药物治疗,让他每天按时服冠心的药物,预防冠心病发作;为避免输液加重心脏的负担,用最小量的输液量,很慢很慢的速度将药物缓缓滴入。几天后疗效显现,一周后症状完全消失,花费很少的钱就完全治好了病,病人感激不尽,真诚换来信任,后来互相成了好朋友。

  由于底层人群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医学常识更是缺乏,往往对疾病的治疗和用药的认识上有不少误区。他们有的认为无头痛头胀血压就不会高,或是吃了药血压刚正常了就马上停药,导致血压一直不能平稳地控制。有的人认为治病用药,量越大效果就越好,常常擅自加大药量。遇此种种情况,我都得耐心地给他们讲些科普知识和解释工作,讲明其中治疗道理,使他们明白一些基本医学常识。

  干个体诊所是比较辛苦的,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还承担着医疗风险。但苦中有乐,在为别人治病过程中体现出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长时间接触底层社会,对自己的人生观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医者仁心,悬壶济世,对别人多一点关爱,多一点怜悯,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成了自己做人处事的重要原则。

  岁月如梭、白驹过隙,往事回首,普通人生的平凡经历,平淡中的点滴记忆,虽没有光彩照人的业绩,也没有锦上添花的荣耀,但是母校市一中的多年培养教育和谦谦校风浸润,读书明理求进向上的教学激励,使人受益匪浅终身难忘;也使我能遵循医者仁心、悬壶济世的古训,没有虚度年华。从医之路,伴随着时代大潮的变化而曲折多变,而医者仁心的初旨不能变,人心向善,天必佑之;漫漫人生路,风雨伴春秋,母校多年高中阶段学习的知识积累和文化底蕴,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促使我努力进取奋斗前行,尽心尽力地走好自己的行医之路。

67届高二丙班 张惠忠

20226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向世界最好的医院学管理》读后感
?三甲医院医学博士写看病神文,收藏好受用终身!转起来~
乡镇上为何会出现小诊所“人满为患”的怪圈?
关于西医
《问中医几度秋凉》(2)
一位北京患者的温州之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