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手工摇青及炭焙,那么难、那么累,为什么还这么盛行?!
现在是大批量用机器采茶、制茶的时代,随着武夷岩茶制茶机械快速发展,机械耕山、采茶机采摘、机动车运茶青、综合做青机或者摇青机摇青,杀青有炒青机,揉捻有揉捻机,干燥有烘干机,拣剔有色选机,筛茶有风选机,整个制茶工序全由机械代替手工。 
武夷岩茶制作如果用全手工制作方式,效率仅为全程机器制作的几十分之一,就算制作过程中只有手工摇青(制作过程中只有摇青用手工方式则可称为“手工茶”)及炭焙程序而其它程序都用机器完成,效率不到全程机器制作的1/10。手工制茶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一般师傅无法完成,还需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才能够将手工岩茶的价值体现。即使前几年行情十分火爆,在武夷山手工制茶的数量也是十分有限的,难怪老一辈的茶人说:“在综合做青机发明之前,整个村子做的茶都没有现在一个茶企做的茶多。” 

1940年各厂干毛茶数量 

既然手工制茶技术含量这么高,制作数量极其有限,那么手工岩茶相较于一般机制岩茶,真的值得一喝吗?除了手工的情怀之外,在快速发展的当下,它还会一直传承下去吗?

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里,慢下来的节奏意味着成本加倍,铁匠、修鞋工、剃头匠、自行车摩托车修理等传统行当已经找不到徒弟接班了,而手工制茶中的手工摇青及炭焙又累又脏,技术又高,是否会被慢慢遗弃,逐渐消失,化作记忆呢?

我们先用文字及小视频来感受一下手工摇青及炭焙之艰辛——

No.1

 一、手工摇青

做青需要专门的青师傅根据茶青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在手工做青的过程中,青叶从“散失水分”、“退青”、“走水”、“还阳”、恢复弹性……会经历一系列的复杂变化,叶张最终呈现出“三红七绿’的状态。

做青时,青师傅先将茶青摇动数下,再移进较为封闭的青间,放置于青架上,静置约一小时,然后进行第一次室内摇青。
第一次摇青次数约十来下,摇青看上去虽然与筛米差不多,却非常讲究技巧。摇时不仅要使叶在筛中全部滚动,而且圆形波动之力要极平衡,使叶朝着一动力中心旋转。力量稍不均匀,青叶就旋转不开,或转而不圆,青叶容易洒出筛外。这种摇青的技巧需要经过长期的练习方可掌握。摇青的作用是使叶缘互相摩擦碰撞,使细胞组织受伤,以促使多酚类化合物氧化。摇青之后将茶青稍收拢,仍放置在青架上。

手工摇青视频 

第二次摇青时可见叶色稍变淡,即将四筛并为三筛或三筛并为二筛,再进行摇青。静置一个小时后,再进行第三次“摇青”,其方法同前。

第三次摇青后,茶青已呈萎软状态,静置相当一段时间不动,含蓄于枝梗叶柄较多之水分,经扩散作用,仍可流至叶片补充,此时叶又呈膨胀状,富有弹性。茶师称之为“还阳”,认为神秘不可解之事。
第四次摇青时,茶青四筛并作三筛,摇青转数逐渐增多,摇动力度逐渐加重。摇青后闻青叶,如果摇青不够到位,须双手掌合拢,轻轻对拍茶青十来下(俗称“做手”),使青叶互碰,以弥补摇动时互撞力量的不足,促使叶缘细胞破坏。“做手”后须轻轻翻动茶青并将其摊成内陷窝状(水筛边沿留有两三寸空处,不放青叶)。
后面的几次摇青摇结束后,摊叶面积缩小,并摊成凹形,当中有20厘米直径的圆圈,水筛边沿留10厘米空处,以使空气流通,俗叫“围水”。
整个做青的过程需经6-7次摇青和“做手”,时间约近8-10个小时,甚至11—13个小时。最后一次摇青和“做手”较为关键。随着发酵作用越来越快速,青叶散发出清香,叶脉明亮,叶色黄绿,叶面凸起呈龟背形(俗称“汤匙叶”),红边显现,这说明做青程度已适度,即可进行下一步的炒青和捻揉。

做青结束后理想的“绿叶红镶边”叶片图示 

手工茶,没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手工摇青,看操作者手法轻松自如,实则很难,没摇多久就要休息。做青时手持水筛,不停筛动,当初数日,尚可支持,惟日日如是,继续达十几日之久,最后数日,两臂酸痛万分,其苦难以言喻。笔者亲眼见碧石厂一较年轻之“做青”茶师,初来厂时,面红体胖,精神抖擞,直至茶制完下山,已经判若两人,面色灰黑无光,精神萎靡,丰满面部已见颧骨高耸,其劳苦可知。

No.2

二、炭焙岩茶

炭焙岩茶即是手工焙茶,用烧红的木炭,盖上灰后焙茶。

手工炭焙茶,焙茶之前打焙是一部体现打焙师傅劳作的苦难大片、更是一则岩骨花香的坚定故事。

打焙,是武夷岩茶制茶中焙火工作的一个环节。正是这个环节,让焙火师傅成为了所有人口中制茶“最辛苦”的工作。
极度的高温、烧红的炭块,满室的炭灰,带毒的空气,在这些极端的条件往自己身上扑面而来的情况下,焙火师傅用汗水夹杂着一氧化碳,打碎火焰埋于深灰之下,等待其涅槃为岩茶的彻骨之香。而打焙的整个过程,就是一场与火焰的舞蹈。 

打炭焙视频
武夷岩茶讲究炭焙,在茶季的武夷山,几乎每一个稍大规模的茶厂都会有各个环节专职的制茶师傅。而其中最辛苦的,莫过于炭焙师傅,他们不仅必须要用数年辛苦学到的焙火手艺,而且还得忍着高温、吃着灰、耐着困以及呼吸着带少许一氧化碳的空气(“吸着毒”)。
焙火,必不可少的便是木炭,平均一个焙窟在12天左右的焙火周期内会烧掉100斤左右的木炭。用于焙火的炭都是来自闽南一带的荔枝或龙眼原木烧制成的木炭。
盖灰需要把打成板栗大小的木炭完全掩埋在炭灰之下,堆成一个小山的形状,这才算完成。

这之后,需要静待一段时间,让刚燃烧旺的炭火在灰下“冷静”下来,就可以上焙笼去杂味,第二天就可以正式开始焙茶了。

进入焙间打焙、翻焙,意味着要面对六十度以上的高温。许多焙火师傅,在一个茶季下来,至少都会瘦十几斤。对于焙火环节,工具是必不可少的。除了在正常翻焙期间要用到的铁制焙刀和木制披灰刀以外,还要为炭焙专门准备各式各样工具:焙笼、焙盖、软篓、测温枪(针)、焙铲、焙锤、焙筛、铁钯、三角小木片等,每一个焙火师傅需要熟练地运用这些工具,才能够把茶焙好。
手工制作及成品茶优点:
自从明末清代初,岩茶制作技艺出现之后,全程手工制作的武夷岩茶便出现,一直保留至今。手工制作的岩茶技艺高超,工序繁复,用时冗长,能使岩茶固有的优异内质得以充分表现。它的基本原理被当今武夷岩茶机械化制作广泛应用,这是珍贵的中华文化瑰宝。
全手工制作岩茶在2006年被国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唯一制茶工艺。
机器制茶可大批量生产,可减少天气等因素对制茶的限制。但对比手工制茶,机械制茶缺少灵性,手工制作过程中对摇青的精准掌控,远远比机器掌控灵活。在手工摇青过程中,老师傅们能随时根据茶青当前不同状态来作出判断,使走水更透,能将较为成熟的茶青梗叶中茶多酚、糖类物质等最美完地转化成滋味物质,这样成品茶的茶汤更为顺柔,内含物质更丰富,喝起来滋味更为微妙,更有层次感。
在烘焙上,由于大批量生产的原因,机械焙茶很容易忽略很多细节,而形成武夷岩茶独特口感最关键就在于炭焙细节。炭焙到位的茶叶条索看起来有些灰灰雾雾的不太起眼,但内涵、茶韵、喉韵表现突出,更耐泡且后劲十足,质量稳定,久藏不坏,吸引着许多人趋之若鹜。
任何一项事物的发展与消退都是有正反面的,但是在喝过手工岩茶后,让人感觉幸运,这就是老事物一直沿袭下去的意义。机械制茶效率高但却少了人文的温度,手工制茶耗时耗力但却独有一份关于传统手工技艺,关于用心制茶的温暖情怀。

武夷山手工制茶的现状是喜人的

目前,武夷山熟练掌握手工摇青的师傅至少有1000人,能够手工开青者估计有200人;而几千家的茶厂里有两千多家配备手工炭焙间,部分或者全部的精茶上市前经过炭焙;炭焙坊更是遍地开花,全市也超过100家,每年代加工炭焙茶上百万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茶趣】解读“非遗”武夷岩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
武夷岩茶制茶师傅们对所谓纯手工茶做出的客观评价!
全手工的茶才是好喝的茶?茶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手工制茶,留住一份奢侈的敬意
顶级牛肉的焙火秘密:像雕琢艺术品一样做茶
焙火工艺:图解武夷岩茶炭焙工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