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五问诺贝尔奖为什么,拒领诺奖的大伽都有谁?

原创:文章首发于牛虻公众号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利禄忘不了!拒领诺奖的大作家们是真清高还是假清高,是真君子还是伪君子?诺贝尔奖是世界范围内非常权威的一个奖项,如果获得诺贝尔奖,可谓名利双收。

单就诺贝尔奖的奖金来说,就高达600多万元人民币,曾经获得中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就曾揶揄道:诺贝尔奖的奖金还不足够在北京买一套房呢。其实,最主要的还是诺贝尔奖带来的荣誉,这可是要载入史册、千古流芳的。

拥有了诺贝尔奖这样的头衔以后,财富就像源源不断的洪水一样涌来,社会地位、国际影响力随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如此诱惑,难道真的有人不动心?坦诚布公地讲,不动心是假的,但是需要一定的人生境界才能够抵挡住如此的诱惑。一个人格独立的人,是不会在乎自己的功名利禄的,他只在乎支撑自己群众组织活着的精神支柱。面对社会上的各种诱惑,他们拒领诺奖、拒绝采访、隐于书后,是一群格格不入的“合群者”!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或许是那些大伽洁身自好的原因吧。当今时代,那些功成名就,却依然能抵挡媒体的强大攻势和外部世界的种种诱惑的作家反而更容易引发世人的兴趣,更容易赢得世人的尊重。例如萨特、维斯瓦娃 ·希姆博尔斯卡、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等,下面会详细盘点,此处不再赘述。

一、争鸣:中国为什么很难获得诺贝尔奖?

这个问题我之前思考过,也在文章中简单提及过,这里再完善一下。首先是语言的问题,中国的诗词歌赋,翻译成诺贝尔奖的哪些评委们使用的语言,可能就丧失了其本来的味道。说句不好听的,差劲的翻译犹如嚼饭喂人,丧失其精华的东西让哪些评委品尝自然是味同嚼蜡。

其次是诺贝尔奖的规则。比如诺贝尔奖要颁发给活着的人。像上个世纪中国著名的文学家茅盾、老舍、巴金,他们完全有实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只是茅盾因为政治问题自杀了,老舍与巴金命里没有那个弦,据说都已经准备颁发了,可惜他们先走一步。

又如1927年被诺奖提名的鲁迅,当年他果断拒绝了瑞典勘探家斯文赫定的邀请,不希望被提名。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为的就是以笔御剑,用文字的力量唤醒国人,正如他在《呐喊》自序中说: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

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

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

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积久就有了十余篇。

另外一个距离诺奖很近的是沈从文。以瑞典文学院汉学家马悦然为首的诺奖评委相当看好沈从文,甚至有美国作家为沈从文专门写了传记。之前看到过一篇文章,马悦然透露了当年诺贝尔奖的内幕,沈从文与诺奖已经很近,近到了他和诺奖的渊源可能与老舍相似。只是他的命里和老舌、巴金一样。

再次是当代中国作家创作的文学体裁。我们国家的作家在创作上自然偏向于民族性,如果民族性原则差的话,是不可能让你发表的。如果我们国家的作家将创作的方向从民族性转向世界性,比如说刘慈欣的《三体》,就很容易被诺贝尔奖评委所接受的。我敢断言,在接下来的某一年,刘慈欣的《三体》将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最后,文学是世界的,但是创作文学的作家却有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这一根本性的问题始终左右着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们,像今年这么一个特殊的年份,中国在抗击新冠所做的伟大成就,中国以终南山为核心的团队就应该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这在世界范围内是有目共睹的,然而今年还是没能获得,这让人不得不对诺贝尔人文社会奖产生质疑。

另外补充一点,此为添加图片时发现的一张图片,突然有些灵感,故而补充到这里。上图所示的是华人获得过诺贝尔奖的分布情况,我从这张图中读出来的是诺奖评委的政治意识形态:那此诺奖评委似乎在说,诺奖只颁发给华人,不颁发给具有中国人。

二、为什么时至今日不设立诺贝尔数学奖?

数理逻辑作为整个自然科学理论大厦的基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像物理、化学、经济学等自然科学的运算都要依赖数学才可以实现。如果说一开始诺贝尔数学奖的设立和诺贝尔本人感情有一定的关系,那么时至今日为何还要固步自封呢?

传言说诺贝尔有一个比他小13岁的女友,但她后来和一位数学家私奔了,这件事让诺贝尔大受刺激,他从此不谈婚娶,直到生命的尽头仍是个单身汉。也正是因为这件事,诺贝尔在设立诺贝尔奖时毫不客气把数学排除在外。实际上诺贝尔忽视数学是受他所处的时代和他的科学观的影响。19世纪下半世纪,化学领域的研究一般不需要高等数学,他本人根本无法预见到数学在推动科学发展上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因此忽视了设立诺贝尔数学奖。

诺贝尔奖的初衷是奖励“为人类做出贡献的人”,在数学领域的每一次突破怎么能不算是为人类做贡献?如果非要说诺贝尔奖要遵循“诺贝尔奖”的遗嘱,那就不应该放出奖励“为人类做出贡献的人”的豪言壮语了。否则,这是矛盾的。

截止上个世纪,人类在数学经历了三次危机以后,却很难有大的突破,这个时候设立一个诺贝尔数学奖岂不正当时?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数学所经历的三次危机。第一次数学危机是由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现无理数而引起,也就是勾股定理。当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都为1的的时候,那么斜边明明是可度量的,但是怎么用数学符号来表示,这催生了第一次数学危机。同时,以无理数的出现而宣告危机的破解。

第二次数学危机是极限的概念。这一思想早在中国数学家祖冲之那时就涉及到了,比如圆周率的计算,充分蕴含了微分与积分的思想,而且这要比西方微积分思想的出现早1000多年。西方的微积分正式形成于莱布尼茨与牛顿。微积分与函数概念的出现解决了第二次数学危机,并正式开启了数学的近代化。

第三次数学是由上个世纪数理逻辑哲学家、数学家罗素提出来的,又叫“罗素悖论”或“理发师悖论”。

罗素悖论通俗描述为:在某个城市中,有一位名誉满城的理发师说:“我将为本城所有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我也只给这些人刮脸。”那么请问理发师自己的脸该由谁来刮?

罗素悖论的提出引发了数学史上的第三次数学危机,数学家辛辛苦苦建立的数学大厦,最后发现基础居然存在缺陷,数学家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直到1908年,第一个公理化集合论体系的建立,才弥补了集合论的缺陷。

纵观历史上的三次数学危机,从最早的数是世界的本源,再到无限微分与无限积分的思想,以至于上个世纪的集合论悖论,其根本来源于哲学思考或者说与哲学密不可分。这给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发现问题才能促进发展,正所谓不破不立。

第三次数学危机!即罗素悖论或集合论悖论,抑或理发师悖论!数理逻辑是上个世纪西方哲学的巅峰!以维也纳学派为代表,日常语言分析学派为核心,概率论为终极先锋,概率论可以说是对休谟问题的一个解决办法!

所以说,诺贝尔奖是该需要设立一个数学奖了(作为自然科学的鼻祖,哲学也应该设立一个)。


三、谁是历史上第一个拒领诺奖的人呢?

自古以来,中国人讲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放在世界范围内也依然适用。首先拒领诺奖的人基本都是人文社科领域的,自然科学领域至今没有。科学家们亟需诺奖的肯定与奖金,他们搞科研,没有强大的工具支撑是很难实现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诺奖的奖金对于科学家来说是雪中送炭,可以更好地采购高精尖的仪器,同时,他们的声誉会助力他们拿下相关的科研经费与科研赞助。对于诺贝尔奖的肯定,他们完全没有必要拒绝,也没有理由拒绝。

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最可敬,而谁是第一个呢?历史上有两个人拒绝了诺贝尔文学奖,分别是鲍利斯·列奥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和让·保罗·萨特。有点小小的争议,但是无伤大雅。公认的第一个拒领诺奖的人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萨特。

1957年,鲍利斯·列奥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发表《日瓦戈医生》,并获得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后因受到苏联文坛的猛烈攻击,被迫拒绝诺贝尔奖。

1964年,让·保罗·萨特凭著《呕吐》一书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是他主动回绝该奖项,成为第一位拒绝领奖的诺贝尔奖得主。

鲍利斯·列奥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

1964年10月15日,法国哲学家、作家萨特从《费加罗文学报》上得知他可能获得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第二天他给瑞典学院写了一封拒绝信,后来这封拒绝领取诺贝尔文学奖的信被公开发表在报纸上。

报纸关于萨特拒绝诺贝尔奖的报道

但10月22日,评委会还是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给他,其理由是:为了他那富于观念、自由精神与对真理之探求的著作。

根据创立者诺贝尔的个人遗嘱,诺贝尔文学奖金授予“最近一年来”“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为何拒绝诺贝尔文学奖?萨特在信中写道:

“这种态度来自我对作家的工作所抱的看法。一个对政治、社会、文学表明其态度的作家,他只有运用他的手段,即写下来的文字来行动。他所能够获得的一切荣誉都会使其读者产生一种压力,我认为这种压力是不可取的。我是署名让-保尔·萨特还是让-保尔·萨特——诺贝尔奖获得者,这决不是一回事。······

获得诺贝尔奖不算牛,牛的是拒绝诺贝尔奖!这便是萨特的哲学家气质,一个不想成为体制中人的哲学家!

必须承认,瑞典将诺贝尔奖授予帕斯捷尔纳克,其中当然蕴含着政治因素,正如几年后拒绝诺奖的作家萨特指出的那样,“所以就现在的情况而言,诺贝尔奖在客观上表现为给予西方作家和东方叛逆者的一种荣誉……唯一的一部苏联获奖作品只是在国外才得以发行,而在它的本国却是一本禁书”。帕斯捷尔纳克正是作为“东方叛逆者”的形象获奖的,这一行为本身便极具政治象征意义。

萨特自己说过:“一切都毫无道理,这花园,这城市,以及我自己,一旦你认识到这一点,你就会反胃,就会晕头转向,这就是 ‘恶心 ’。” 

萨特(左)与伽缪(右),曾经的好友后来反目成仇

四、诺奖存在哪些问题呢?

首先从诺奖的设立上来说。诺奖是诺贝尔的1895年的临终遗言,设立这一奖项旨在表彰“为人类社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并自1901年正式颁发。诺奖毕竟是以个人的名义设立的,所以人家想怎样规定我们不能指手画脚,但是随着诺奖的发展与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自立为标杆楷模的诺奖必然要受到世人的评议。因此,增设诺奖与修改规则是目前诺奖存在的两个最大问题。

其次,从设立规则上来说。既然诺奖的初衷是表彰“为人类社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为了对标这一宏愿,诺奖增设是必须的。比如经济学奖的增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另外,前文也专门讨论了关于增设数学奖的观点,以及增设诺贝尔哲学奖的想法。

再次,从颁发诺奖的规定上来说。诺贝尔奖必须颁发给活着的人,这样一个规定让诺奖有点不近人情,规矩是人定的,也是可以修改的。如果非要以这种规定来标榜其独一无二性,那我也无话可说。不得不说,中国上个世纪有好多文学家就是吃了这一规定的暗亏,像茅盾、老舍、巴金就是最好的例子。

最后,至关重要便是评委与评选机制。说到底,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人在整个过程中担负着最重要的角色。而人有自己所在的国家、民族,怎么样来保障这些评委能够客观公正而不打上政治意识形态的烙印。只有公正、公正、客观地进行评选,才会配得上表彰“为人类社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的使命与初衷。

五、诺奖如何改制呢?

诺奖如何改制这一问题,我有自己的想法,但是碍于时政问题,所以我不便表达。这一问题留给大家自己去思考。

雨果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雨果《悲惨世界》

在雨果这句经典名言里,建议把最后的一句改成“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思想”,毕竟人的胸襟并不是每个人所能够达到的,而思想的自由则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这样,我们每个人可以更好地思考,你觉得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半个世纪前,他为何拒绝了诺贝尔奖
诺奖插曲论
张一一买诺贝尔奖丢中国人的丑
诺贝尔奖:有人陪跑32次,更有陪跑48次,是否应设立陪跑奖?
诺贝尔文学奖级别的“哪壶不开提哪壶”
没有村上春树陪跑的诺贝尔奖,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