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年画村” 的美丽与寂寞

  “寻找杨家将年画之旅” 系列之绵竹年画 — —

  绵竹年画的题材极为丰富多样,具有广泛而浓厚的群众基础,经过长期发展,已成为不可多得的一份巴蜀民俗文化遗产,在绵竹年画村到处可以看到这样的年画视觉形象。

  绵竹太美了,简直就是一幅动态的中国山水画卷。车子从成都市区昭觉寺公交站出发,向北沿着广袤丰饶的成都平原而去,不足两个小时便可以到达被誉为“中国木板年画之乡”的绵竹市。在金秋阳光的照射下,迎着微风,欣赏窗外两旁迷人的景致,无不心醉神驰。田野里一片青绿,青秀无边,不时有白色的建筑飞驰而过,白墙青瓦,翠竹环绕,显得格外醒目,隐隐还可以看到白墙上鲜亮夺目的绵竹年画图案,画面变幻之间,如同开启了一场梦幻之旅。记者在想,生活在这里的绵竹人又该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和行动守护着先人留下的财富,守护着绵竹这张“巴蜀胜地、年画之乡”的文化名片?

  根的回溯

  从戏曲中吸收养分

  临近中午,新建的绵竹汽车站广场上,行人十分稀少,看上去这里离市中心区较远,先去年画村,还是市中心区的年画博物馆或仿古街?站在异乡的十字路口,记者居然一时没有了主意。

  尽管从资料上早已得知一些情况,但还是拿起手机拨通了绵竹年画博物馆一位曾经联系过的朋友的电话,没想到这位朋友十分热情,让站在车站门口等候,她很快驱车过来接应,这让记者心中既温暖又不安,但毕竟省去了许多周折。

  任何绝佳的风景名胜总是大自然造化的神奇伟力所致,绵竹也是因此地自古盛产一种名为“绵竹”的竹子而得名,自然绵竹年画也由城市而命名。记者提议第一站先看看绵竹年画博物馆,很不巧,这位工作人员告知,汶川大地震之后,与之临近的绵竹市大部分房屋受到损害,在国家及全国兄弟省市的大力援助下,包括年画村、年画博物馆等的大部分建筑都是全新的,现在年画博物馆主体建筑及内部装修已全部完工,整个布展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要看年画须等明年这个时候了。遗憾之中,记者拍了几张年画博物馆外景,询问绵竹年画馆中杨家将题材的年画有哪些?这位工作人员说,保存下来的不多,记忆中有一张穆桂英形象的年画,是完全按照川剧中的人物造型而设计的,这一幅在绵竹年画中最为常见。

  这或许是此行绵竹寻找杨家将年画之旅的一个源头吧。“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由于四川四面环山,中间是四川盆地,相对封闭,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养成了四川人休闲的生活本质,川戏、川菜、川酒、川茶、川锦、川绣应有尽有,休闲的平民化也在这里达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在中国四大或六大年画产地中,中国传统戏曲对年画的影响力无疑是巨大的,而川剧对绵竹年画的影响尤其显著。清乾隆、嘉庆以来,川剧海纳百川,进入了大发展的时期,正好这时的绵竹年画也达到了兴盛的时期。为了满足大众的文化生活和审美习惯的要求,一些年画艺人便把川剧里面的精彩故事作为创作绵竹年画的重要题材,根据川剧题材、情节和人物绘制了大量富有鲜明的四川地方风格、川剧特征的年画,极大地丰富了绵竹年画的多样性,受到了大众的普遍喜爱。

  川剧变脸的艺术令人叫绝,川剧剧目和题材的丰富性在全国各地剧种中也是出了名的。清代中后期,四川的川剧演出频繁活跃,盛况空前,川剧丰富的传统剧目与精湛的表演艺术对绵竹年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早期绵竹年画以川剧题材创作了大量的年画作品,如《白狗争风》、《翠香记》、《白象山》、《三国演义》、《西厢记》等,画面中人物神态、造型都带有川剧细腻风趣的审美特点,赋与了绵竹年画深刻的文化内涵。

  最有意味的是绵竹年画斗方这一艺术形式,大多是根据川剧折子戏的情节绘成的人物画。画通常以两三个人为一图,不画环境背景,力求表现虚拟写意的舞台特色,着力于川剧情节和演出进行中角色彼此之间关系的细致刻画,从中将剧情和人物完整地表现出来,而绵竹年画“穆桂英”就抓住了剧情中她精彩亮相的瞬间情态。画面中穆桂英身体略略前倾,左手拿着一支长枪,右手夹着头冠上长长的羽毛,身态轻盈,英姿飒爽,鲜明地突出了剧中人物的性格、情感和主题情节特征,显然是受川剧虚拟的舞台形式的影响,从简练中传达出丰富的内容和意境。这种典型的“取一而舍万千,明一而现千万”的大胆构图处理,让人产生超越画面的无限想像,从而感受到穆桂英身上的伟大力量。这种造型的把握就是中国传统木版年画所说的意象造型,人物处于似与不似之间,更趋于传情而不在写形,更在于写意而不在写实。构图也是绵竹年画常用的手法,背景全部是空的,色彩则采用绵竹年画多用的红、黄、绿、紫等纯色,鲜亮、单纯、概括、简略,对比强烈,色彩斑斓。如“一黑、二粉、三杏黄(橙色),五颜六色穿衣裳”等,这些“画诀”都是年画艺人在创作中很宝贵的经验。从绵竹年画中,观者强烈地感受到画师对剧中情节、人物的深刻理解,这使绵竹年画具有了画中有戏、百看不腻、回味悠长的特点。

  文化创意

  喜悦参半“年画村”

  绵竹的变化是惊人的,不仅体现在到处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建筑,绵竹市政府对绵竹年画的保护和开发的气魄,也是非凡的、大手笔的。据了解,从1993年开始,四川省、绵竹市先后投资500多万元,筹建了绵竹年画博物馆,2006年至2009年又专项投入100多万元和中央财政经费90万元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建设。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横空出世的年画村,这在中国所有年画产地中也是罕见的。

  新建成的年画村地处绵竹市南大门孝德镇,位于德阿公路与成清公路之间。这里原有多个自然村,在绵竹市政府和苏州市的对口援助下,将周边遵道、清道等村子合并,打造出了现在景区核心区域达1750亩的“年画村”。

  记者沿着年画村的年画街坊走了一大圈,仿佛进入了一个桃花园。这里的建筑是由苏州援建的,姑苏的建筑特色与绵竹的建筑特色融为一体,全部按照园林布局、前店后坊模式进行规划设计,入驻商户各具特色,行走其间,自然生态的荷塘、鱼塘、小桥、流水、绿树与古朴典雅的小二楼年画作坊相得益彰,绝对是一道不可多得的风景线。同时这里还专门设有年画发展管理机构,绘制年画村的墙壁、路牌等视觉形象,增设了年画主题体验馆、主题餐馆、农家乐和家庭旅馆等,最终拟打造成为一处以年画商品生产、加工基地建筑为主,结合新农村建设的精品型乡村民间工艺文化旅游景区。

  记者有点纳闷,正是旅游的大好季节,怎么满街不见人影?美景常在,只是大多店铺关门上锁。好不容易,拐进一进院落,无意间找到了绵竹年画南派掌门人陈兴才的孙子陈刚。绵竹年画一向有南北两派之说法,南派善画仕女儿童,画时在案上作画;北派善画门神,画时在壁上作画,一手端颜料,一手拿画卷,屏息静气,从容绘画。眼前的陈刚个头不高,发型朝后梳一小辫,是那种典型的艺术青年。看到他俊朗潇洒的样子,记者说明来意,想要寻找杨家将题材的年画,他说:我这里没有画过这类题材,只是一些门神。陈刚递过一张名片,上面用隶书写着“四川绵竹手绘年画陈刚”。他说,现在年画市场十分混乱,一些打着绵竹年画牌子粗制滥造的产品很多,年画制作人图省钱方便,如传统绵竹年画的纸和颜料有独特的配方,已直接改用现成的宣纸和水粉颜料,真正的绵竹年画你可能只有在少数博物馆里看到。看来这位小伙子对爷爷手中传下来的这门手艺十分珍惜,他的梦想是要让真正的绵竹年画重新红火起来。

  走出庭院,陈刚指了指前方,“那里是著名的三彩画坊,说不定里面有你需要的杨家将年画题材的纪念品。”三彩画坊的大名早有耳闻,几年前,记者在深圳文博会上见到她们的创意产品,十分喜爱,还购买了好几件纪念品,只是她们不卖木版年画产品,而是卖年画的衍生产品。

  三彩画坊是由绵竹贾氏三姐妹于2004年共同创办的,她们的设计理念就是将传统年画的主题及精神与三彩品牌融合,使传统年画元素与现代时尚相结合,设计生产出一系列贴近现代人生活的文化产品,是一个集年画创意产品的设计、加工、制作、生产、经营销售于一体的文化企业。目前经营的年画衍生产品有传统手绘卷轴年画,手工刺绣年画,手绘年画礼品,手绘布艺年画,手绘年画居家用品,手绘年画服饰,年画年节礼品,年画办公用品,年画瓷品以及酒店、家庭室内软装饰等多个项目,深受中青年消费者的欢迎。三彩画坊现有四个分店,分别在绵竹年画村、绵竹市区和德阳市开办,这也是年画村里最为成功的民营企业。

  记者在年画村三彩画坊门店见到了贾氏三姐妹中最小的贾君。她们三姐妹有明确的分工,贾君负责艺术创新、产品设计、绘制生产,担任艺术总监,大姐担任总经理、二姐掌管财务等方面的工作。

  经过10多年的市场培育,年画创意产品的消费市场是否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贾君认为,在三彩画坊设计生产的众多产品中最为成功的就是年画生活用品,这类产品具有艺术性、创新性、实用性,人们从这类产品中能够获得更多的传统文化信息,也能够进入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世界,只要有很好的销售渠道,应该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如今我们三彩画坊的创业团队由初期的6个人发展到四五十人。贾君说:“三彩画坊创业的成功,一方面得益于三姐妹的齐心和团结,另一方面和员工的配合分不开,创业初期的员工一直和我们奋斗到今天。”贾君的父亲曾叮嘱过她们三姐妹,在事业上要和一起奋斗的同事亲如家人,困难时期首先要想到员工的利益。这样的企业文化让贾君面对困难走到今天。

  对贾君来说,如今企业的发展也遇到了瓶颈。“由于绵竹所处地理位置较为偏僻闭塞,三彩画坊努力经营10年,创新的产品种类很多,客户对产品反馈也很好,虽然销售状况每年都在逐步上升,但是速度却是缓慢的,利润达不到企业健康发展所应达到的标准。”贾君说。年画村人气不旺,一年见不到多少游客,而当地文化市场的恶性竞争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此外,大气候的影响,来自政府、企事业单位等机构的客户群减少了很多。这让贾君开始反思今后三彩画坊的生存与发展之路。

  绵竹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年画特征极为相似,它以手绘见长,并以此区别于其他地区以套印为主的年画式样,印线只起轮廓的作用,最后完成全靠手工彩绘,在彩绘时都是以色扶形,强调结构,利用颜料搭配出不同的色调,使画面人物集中、造型的夸张更为突出,表达出绵竹年画以少胜多的意境美,又且绵竹年画的题材极为多样,具有广泛而浓厚的群众基础,经过长期发展,已成为不可多得的一份巴蜀民俗文化遗产。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作为一种文化产业成果,中国绵竹年画村的出现,从为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角度来讲,其出发点本无可非议。年画村的打造,或许是绵竹年画保存和延续可供选择的一种方式,尽管其形式与功能与我们所理解的年画已相去甚远,但可以把它视为一种年画的转基因。记者的观点是:如何传承木版年画是一回事,而年画如何适应今天人们的审美及实用需求又是另一个问题,不可以偏概全,要年画就不要衍生品,搞绝对化。

  西华大学艺术学院刘能强教授对绵竹年画村进行过深入的考察和研究,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眼前和今后的文化建设工作就不仅仅是‘灾后重建’,抢救民间艺术的工作重点应从简单的博物馆年画珍品的保护和名为‘年画村’实则开发旅游经济的建设上,更多地转移到对年画的‘民间’创造力的保护、激励和培养上。换言之,就是从单纯的对年画的概念化的保护、开发,转移到对民间年画的原生态和民俗文化精神的保护与开发上,注重对民俗艺术的再生性开发和利用,将传统文化有机地植入现代生活,寻找和维护两者之间的平衡,使两者都能有持续发展的空间。”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肯定年画村的成绩,正视年画村存在的问题,正是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站在民族文化史的角度,真正思考民俗文化精神的传承,全面恢复古代年画的制作技艺,致力于活态技艺的传承是其关键。只有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绵竹年画及年画村才有可能走出困境,为绵竹及中国的未来留下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记者:张云平)

本报记者张云平与绵竹年画南派传承人陈刚 (右) 深入交流。

新落成的中国绵竹年画博物馆外景。

绵竹老街一家年画店门前的年画伞蔚为壮观。

借助年画元素跨界创意进行市场开发是三彩画坊最大的特色,图右上方为该画坊创作的穆桂英形象的年画衍生产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绵竹年画博物馆
四川绵竹年画村
回眸—刘竹梅 . 绵竹木版年画《戏剧舞蹈版》
中国四大年画
非遗中国:绵竹木版年画|绵竹|木版年画
年画四大家之四川绵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