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创】品味赤壁词赋 领略旷达人生

品味赤壁词赋  领略旷达人生

——哲学解读苏东坡

当代文化散文大家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一文开篇谈到,在中国文学史上,他最喜欢的文学家是苏东坡;在苏东坡的作品中,他最喜欢的是“在黄州写赤壁的那几篇”,即“《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从古至今,大概有此同感的人为数不少。新编高中语文第三册教材(包括《读本》),正好收入了苏东坡的这一词两赋。这是贯彻教书育人方针,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学生“知世论人”鉴赏文学的好时机,我们可以采取整体教学法,指导学生从品味赤壁词赋入手,领略旷达人生,进而从哲学高度真正解读苏东坡。

一、千古风流:思想复杂蕴哲理

1999年全国高考语文卷第25题引材料云:“苏轼的生活与创作充满了矛盾,因为他曾受到儒、道、佛各方面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这一说法是精当的。纵观苏轼一生经历,我们便知,这恰是苏轼面对现实,圆融地接受、消化并实践中华民族“三教合一”传统文化的结果,是他善于根据实际,恰当调整自我、适应环境的哲学体现。

苏轼熟读五车书,学识横北斗。论才气,他早在进士及第时就受到宋仁宗的赏识;论关系,他与新党领袖王安石和旧党领袖司马光都不错。可他却未能飞黄腾达,反而一挫再挫。他太执着率真,既不“唯荆(王安石)是师”,对新党的某些大跃进式做法毫不苟同;又不“唯温(司马光)是随”,对于旧党全盘否定改革也坚决反对。他就是这样一位哲人式的官员——舍其身而成其心,忘其利而一其志。他一生积极入世,即使受到最大的挫折也不曾产生避世的思想;他深谙佛老之道,也是把它都运用于入世。他的政治抱负好似水击三千里的鲲鹏,他的人格操守正像不为大水大旱所伤的藐姑射山神人,他的治理才干可比游刃有余的解牛庖丁。他是在用出世的精神来干入世的事业,既执着又超脱,使得为人为文都堪称一流,千古不朽,令人景仰。

“乌台诗案”后,黄州四年里,这是苏轼人格与文风的大转折点。为了让学生客观全面地鉴赏苏轼,我们在整体教学赤壁词赋之始,先将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印发给学生,结合简介,使学生在“知世论人”的同时,初步领悟到苏轼面对逆境所采取的处世态度。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乌台诗案”差点使苏轼丢了命,可同时也使他修炼成“精”。通过一系列“炼狱”, 苏轼走向成熟、圆融了:儒家推己及人的思想,佛家众生平等的观念,道家热爱生命的意识,使45岁的苏轼于被贬初到黄州的艰苦生活中获得精神救赎。他“与田夫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宋史》本传)。黄州成全了东坡,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定居之数百步为赤壁,或言即周瑜破曹公处,不知果否?”(苏轼《赤壁洞穴》)赤壁“果否”无所谓,东坡需要的是借山川之名,发心中幽思。于是他游了又游,写了又写,一词两赋,彪炳文坛!于是中国文学因《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而增色!

苏轼因“受到儒、道、佛各方面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使得“生活与创作充满了矛盾”,而同时也正是他圆融地消化这“各方面的影响”,并将其适用于自己的人生,又使得他的“生活与创作”充满了哲理。这,我们通过品味赤壁词赋,便能深刻体会到。

二、赤壁词赋:独具一格矛盾美

任何名作,其内蕴都是丰富多彩的,读者对其有不同的理解也是正常的。况且我们面对的是苏东坡,其世界观的复杂也就决定了其作品的复杂,而这在赤壁词赋中就出现了一组组矛盾,表现着作者对历史对人生的复杂感受,使其独具一格“矛盾美”, 别有一层哲理味。

《念奴娇?赤壁怀古》歌颂了祖国壮丽的河山以及在这块大地上生活过的英雄人物,抒发了作者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熟读全词,我们会发现词中有不少矛盾点:一是对历史人物的即肯定又否定——江水淘洗冲刷了“千古风流人物”的功绩,自然也包括周瑜,可作者在特称上(某些人物如周瑜)予以肯定,又在全称上(所有风流人物)予以否定;二是用不变的静止观看待“江山”却用变化的运动观看待“人物”——与英雄豪杰相比,大江明月似乎是永恒的,但就其奔流不息而言又是一去不复返的;三是既想积极进取、建功立业,又叹壮志难酬、内心苦闷;四是以雄奇壮阔之“景”写低沉抑郁之“情”,阴阳相生,刚柔相济。这些既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又表达了真实的人生哲学。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是理解《赤壁怀古》的难点,也是重点。有人认为是旷达情感的表现,也有人认为是消极思想的流露。有此相反见解的原因在于,是结合作者人生经历、创作背景作哲学解读,还是孤立的就词句解词句。如果能再结合作者创作于同时的《赤壁赋》,我们就可确切地理解“人生如梦”是词人受压抑情况下的自慰之词,但并未想及时行乐,他的“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统观全词,可以说是豪放中略见苍凉,而苍凉只是豪放的补充,两者并不矛盾,而是辩证统一的。

《赤壁赋》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全文以感情为主线。首段写夜游赤壁,尽情尽兴,体现一个“乐”字;第二段写客人吹箫,曲调哀怨,使情感骤转,由“乐”而“悲”;第三段写客吹箫哀怨之因有三“悲”——一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二由人生短暂(寄蜉蝣、哀吾生)感触生悲,三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第四段阐述作者旷达之见有三“论”——“未尝”论(逝者如斯未尝往、盈虚如彼莫消长),“何羡”论(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和“共适”论(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吾与子之所共适);尾段写客转悲为喜,主客开怀,以乐收笔。作者就是这样,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从乐开笔——由乐而悲——又转悲为喜”,正合哲学之“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也体现了苏东坡为人为文的哲学意趣。

从品味赤壁词赋中,我们可以感悟到:世界万事万物都充满着矛盾,人只要能抓住主要矛盾,就能活出意趣。若一帆风顺,当然应“以儒治世”;倘屡遭挫折,就需要“以道治身”“以佛治心”。人生有喜也有悲,身处有限而心境无限,“悲观”与盲目“乐观”皆不足取,只有“达观”才是人生的高境界。苏东坡的为人为文哲学情意在《后赤壁赋》中,还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三、 “外儒内佛”:同时是个哲学家

苏东坡的赤壁词赋堪称词赋中的千古绝唱,虽然同为一时一地一材之作,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当时的思想情感,而同时又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将这一词两赋作些比较,就可深入领会其情,加深解读其人。

先来看《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赤壁赋》。(一)两篇都有写景,且同是大江赤壁,但其具体的情景和特点却大不相同。词写“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以壮丽奇景表达豪迈情怀,为下阕怀古抒情蓄势铺垫;赋写“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清幽宁静之景蕴藉着作者悠闲自在、快乐自由之情,是整篇作品情感变化的开端。(二)两篇都安排了怀古对象,但人物及评价不同。词中写的是胜军之将周公瑾,集中刻画了周瑜的英雄豪气和英武形象,曲折地反映了作者立志报国的爱国激情,怀古为后文抒发人生慨叹作感情上的准备;赋中写的是败军之帅曹孟德,先抑后扬地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感慨,曹操虽也建立过功业,但最终也和普通百姓一样归于“虚无”,怀古为后文的议论达观作结铺垫基础。(三)两篇都借景借人事来抒情,但表达方式及表现的情感并不相同。词的基调激昂奔放,通过描绘大江壮景,怀古抒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英雄人物的赞美和自己老大无成的感叹,其情雄壮豪放;赋则借水月之景,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由乐而悲、由悲而喜的解脱过程,情感的起伏变化既表达了作者的苦闷和不平,又表现了作者在失意后善于自我解脱的旷达胸怀,其情深沉蕴藉。综观东坡一生,超然豁达、乐观开朗是其为人处世的主要风格,虽在不同时期,面对多舛世事,儒佛道思想始终矛盾地左右着他的言行情感,但始终在苏东坡身上占主导地位总是儒家的积极入世思想。

再来看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两赋都是苏东坡得心应手的力作名篇,写于同一年,相距三个月,是各有千秋的姊妹篇:前赋所写限于舟中,后赋则主要写岸上;前赋字字写秋色,后赋句句写冬景;前赋主要谈玄说理议论风生,后赋则侧重叙事写景以抒怀;前赋寓悲愤于旷达,后赋以浪漫的梦境结尾略显缥缈。《古文观止》比较两赋曰:前赋“写实情实景,从‘乐’字领出歌来”;后赋“作幻境幻想,从‘乐’字领出叹来”。相对来说,后赋比前赋难以真正理解,读者对人生观悟的高低广狭不同,就决定着对后赋解读的深浅不一。因为“后赋更着力于意境的创造,写得含蓄、深沉,比前赋由议论‘化妆’的主客问答或许略高一筹”(《东坡文论丛》),同时,作者有游仙思想而又觉其虚无,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苏东坡曾在将《赤壁赋》抄赠朋友傅钦之时附跋曰:“轼去岁作此赋,未曾轻以示人……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又有《后赤壁赋》,笔倦未能写,当俟后信。”所谓不“轻以示人”,“多难畏事”,可见其抒情有内心的苦闷悲愤。“乌台诗狱”,教训彻骨,人心叵测,不可妄语。苏东坡亦儒亦道亦佛,深感有些东西跟一般人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前赋尚且不“轻以示人”, 后赋就更不易为人所理解了。

苏东坡的人生道路曲折坎坷,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能在复杂的矛盾中把握住自己的心。当代学者周国平在《诗人的执着和超脱》中说:“一个执着于美感的人,必须有超脱之道,才能维持心理上的平衡。愈是执着,就必须愈是超脱。这就是诗与哲学的结合。”称苏东坡“同时是哲学家”。他的人品和文品之所以一直为后人所敬佩,最为可贵的是他能将儒家入世、道家避世、佛家超世三者之间的原有矛盾,以“外儒内道”的方式将其统一起来。中国历代文人中,坎坷如苏东坡者少有,尽管坎坷而又能始终积极入世、超脱达观者更少有。或如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投江而死;或如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远离尘世;或如贾谊、柳宗元,抑郁而死。而只有苏东坡,履险阻似平地,视功名如浮云,乐天知命,随缘自适。真可谓:持儒融佛道,执着又超脱;人生求完美,天地一东坡。

采取整体教学,品味赤壁词赋,我们不仅可得到文学鉴赏的愉悦,而且还能悟到旷达人生的启迪。品其诗文后,再悟其为人,哲学解读苏东坡,我们的人生认识会更高:无论顺境逆境,都要旷达乐观。最后,我们将苏东坡同在黄州之作《定风波》引为教学结尾,继续走近苏东坡,豁达走好人生路——“也无风雨也无晴”。               

ygg713@163.com(2002年5月)《现代语文》2002年12期发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赤壁赋》书法,苏东坡的原稿淡然旷达,文征明的工整秀气
苏轼三首诗词,洒脱疏朗,旷达雄放
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文征明的《赤壁赋》,在苏东坡的淡然之外多一分秀气
苏轼在黄州(神宗时期44岁-48岁)
苏轼在黄州的日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