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砚之发墨

  清中晚期的计楠,曾经在《石隐砚谈》中总结了宋以来人们对发墨的理解:“米赵诸公皆谓发墨之妙如漆如油,又谓下岩之石,发墨直如熬盘搨蜡。东坡则云砚之美止于滑而发墨。至君谟所论,尤极明晰,直谓发墨非易磨,墨在砚中,生光发艳,随笔旋转,涤之泮然立尽,乃石性坚润能发起,不滞于砚耳,故识者以易磨为下墨,墨如油泛为发墨。水坑之佳者,下墨发墨二者相兼,别坑石下墨则有之,发墨殊少。如以易磨为发墨,则谬矣。前人谱中,往往误认下墨为发墨,无怪后人不知也。”

  对于下发墨,不仅仅是古人,今人也多将下墨与发墨混淆不清,以为易下墨,墨汁变黑得快就是发墨,实则不然,下墨和发墨是两个概念。为了让女儿对这两个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周末特挑选了三方具有代表性的砚,让女儿测试墨的下发及砚的优劣,让她有一个感性认识。

 

  第一方,下发墨俱佳的清代玫瑰紫天青老坑平板砚。

 

 

  第二方,清代蕉白老麻子坑月池梅花砚。水麻温润细腻,下墨略慢但发墨极佳。

 

 

  第三方,鱼化龙玉山罗纹砚。易水石、玉山罗纹,虽然发墨不是它们的强项,但下墨当可为砚中翘楚了。

 


  测试采用的墨锭为歙县胡开文八十年代早期五钱“桐油漆烟”墨,避开了近年制墨业普遍采用的超细工艺。



  研墨用水量为下图中小号铜勺一勺,研浓墨汁后,用鸳鸯铜水滴补两滴水继续研磨至浓。



  关于发墨,直观的理解为研墨到如熬盘搨蜡的状态(见下图),而非仅仅快速变黑的流质状态,这是关键点。

 



 

  三方砚,最先开始研磨的是玉山罗纹,下墨的确很快(从清水滴变黑),考虑到发墨会慢些,因此最先研可以给出充足的醒墨时间。麻子坑研磨的时间最长,这是因为麻子坑细腻,下墨较慢,但其发墨效果极好。最后再用老坑研磨,下发墨均不错,研磨时间最短,墨成粘稠状的时间也最短。

  试墨用纸有三张,一张2010年的红星生宣,一张90年代的汪六吉生宣,一张心源堂半熟宣。女儿分别试写同样的字,看看落纸的效果。








  用不同的砚研墨,墨的下发效果会略有不同,用于书写墨色的区别不如绘画那么明显,但将三方不同砚研墨写的字放一起,仔细比对还是有一定的差异。只是照片拍不出明显的差异效果,仅能看出个大概。


 

 

  从试墨书写的文字来对比,老坑研墨极快,下发墨效果也好,字迹黑而亮。麻子坑研磨下墨要慢点,但发墨不错,书写时都有焦墨的感觉,故可以适当缩短研墨时间。而玉山罗纹虽然下墨很快,研磨出来的墨汁写字黑,但没有老坑研墨写出的字油亮有神。再则,玉山罗纹研出的墨在红星与汪六吉的生宣上略有些湮开,略有点跑墨,这正印证了北宋苏轼对砚台的精辟论断:“砚之美,止于滑而发墨,其他皆余事也。”米芾也有云:“石理发墨为上,色次之。形制工拙,又其次。文藻縁饰,虽天然,失砚之用。”磨感稳,下发墨好的砚才是好砚,而所谓砚石的石品等要素,却是次要的。 通过测试,发墨好的墨汁,在生宣上写字不湮开,淡墨绘画创作时墨色会更细腻。再则,研墨与瓶装墨汁最大的区别在于墨色的层次,胶性及若干年后墨汁作品会发灰、脆化,而研墨久存之后墨色更加黑而亮。

  另外,晚明的史料笔记里,还有一种观点。明中早期马愈《马氏日抄·方城石》有云:"何以谓之发墨?曰:磨墨不滑,停墨良久,墨汁发光,如油如漆,明亮照人。此非墨能如是,乃砚石使之然也,故发墨者为上。”晚明董其昌《筠轩清秘录》又有云:“发墨谓磨墨不滑,停墨至久,墨汁发光,如油如漆,明亮照人。此非墨能如是,乃砚使之然也。故砚以发墨为上,色次之。”关于"此非墨能如是,乃砚使之然也。”估计作者接触的墨起点比较高,故有此误断,忽略了墨之优劣。早期笔者曾做过测试,不同的墨,在同一方砚上,研出的墨汁,其墨色的表现力是不同的。正所谓,劣墨放多久,还是劣墨。

      笔者的观点还是一方好砚如何评价其好,还是要通过用,研墨效果来评判,而非光看其表。

 

 

 

--------------------------------------------------------

试砚

砚之发墨

墨的干湿重量变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寻一方良砚
推荐几方实用砚及雅器 (2022.7.14)
转帖 关于发墨的讨论
文房四宝问到你——张口结舌?
墨洇开怎么办?
砚台有何价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