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品鉴 | 价值连城,故宫博物院都眼馋的41幅国画(一)

图文/艺周刊全媒体组 综合

台北故宫博物院共收藏、展出1000多年来宋至清历朝皇帝推祟艺术、广事收集的稀世珍品70万件,这是一般博物馆(院)的收藏都不能比的。

文人重视书画,书画本身也好运载,能拿的尽可能拿,共拿走了5424件去台北,其中仅宋画即达943(实际上,台北故宫元以前绘画和书法分别为574件<不包括南薰殿宋以前帝后像>和155件,被清宫归为宋画的作品中有相当部分属后世作品。故宫博物院(北京)则有近420件元以前的绘画,310件元以前的书法。

今天,呈现台北故宫博物院众多珍藏中的41幅之20幅,关注《艺周刊》,明天继续欣赏其21幅:

唐 公元618-907 唐人宫乐图

轴 绢本 设色画 纵:48.7公分 横:69.5公分

图描写后宫嫔妃十人,围坐于一张巨型的方桌四周,有的品茗,也有的在行酒令。中央四人,则负责吹乐助兴。所持用的乐器,自右而左,分别为筚篥、琵琶、古筝与笙。旁立的二名侍女中,还有一人轻敲牙板,为她们打着节拍。从每个人脸上陶醉的表情来推想,席间的乐声理应十分优美,因为连蜷在桌底下的小狗,都未被惊扰到!

这件作品并没有画家的款印,原本的签题标为「元人宫乐图」。仔细观察画中人物的发式,有的发髻梳向一侧,是为「坠马髻」,有的把发髻向两边梳开,在耳朵旁束成球形的「垂髻」,有的则头戴「花冠」,凡此,都符合唐代女性的装束。另外,绷竹席的长方案、腰子状的月牙几子、饮酒用的羽觞,还有琵琶横持,并以手持拨子的方式来弹奏等,亦在在与晚唐的时尚相侔。所以,现在画名已改定成「唐人宫乐图」。

五代南唐 公元前907-公元960 巨然 层岩丛树图

轴 绢本 水墨画 纵:144.1公分 横:55.4公分

巨然(公元10世纪后半叶),南唐钟陵人,开元寺的和尚。南唐被宋灭亡(公元975年)后,巨然随李后主降宋,而迁至汴梁。擅画山水,画法学自董源。继承其师之披麻皴(如麻布纤维散开来一般的笔触表现)而自创山峦阴郁层迭情景之画格,被称赞为造化之神。

此幅画山径曲折萦回,穿过树林深入山中。除林麓间、峰峦上有俗称「卵石」或「矾头」之群石之外,山石多以披麻皴法细腻描绘,笔笔沉着而带润泽之意。山间由下到上配以苍郁的树林,巧妙地表现出深山沈潜的景观。如董其昌「巨然真迹神品」题识所示,堪称巨然画中绝佳珍品。

宋 公元960-1279 范宽 溪山行旅

轴 绢本 浅设色画 纵:206.3公分 横:103.3 公分

范宽(活动于十世纪),陜西华原(今耀县)人,经常来往京师与洛阳一带。个性宽厚,举止率直,嗜酒好道,擅长山水画,初学五代画家李成,后来觉悟说:「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于是隐居终南太华,留心观察山林间,烟云变灭,风雨晴晦,各种变化难状之景,当时人盛赞他:「善与山传神」。此图是唯一传世名迹。

巍峨的高山顶立,山头灌木丛生,结成密林,状若覃菌,两侧有扈从似的高山簇拥着。树林中有楼观微露,小丘与岩石间一群驮队正匆匆赶路。细如弦丝的瀑布直泄而下,溪声在山谷间回荡,景物的描写极为雄壮逼真。全幅山石以密如雨点的墨痕和锯齿般的岩石皴纹,刻画出山石浑厚苍劲之感。画幅右角树阴有「范宽」二字款。

宋 公元960-1279 郭熙 早春图

轴 绢本 浅设色画 纵:158.3公分 横:108.1公分

郭熙(活动于公元十一世纪),河南温县人,神宗时为宫廷画师,早先曾经为京师几个重要的宫殿与寺庙绘制大型的屏风画或壁画,深受皇帝赏识,后来升迁为翰林图画院最高职位的「待诏」,制作了许多大型山水画。他擅长巨障长松,烟云变灭之景,山石用「卷云皴」,树木作「蟹爪」状,创为一派。

此图作于神宗熙宁五年(1072),是存世郭熙杰作。画上自题「早春」,顾名思义,画的是初春瑞雪消融,大地苏醒,草木发枝,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主要景物集中于中轴在线,近景大石与高大的松树,衔接中景「S」形的山石,隔着云雾,再起二峰,主峰居中,下临深渊,溪涧从谷间潺潺流下,深山中有宏伟的殿堂楼阁,悬崖上有草亭,背后衬以远山。左侧平坡委迤,遂觉有千里之遥。笔墨清润,构图综合高远、深远、平远三种表现山水空间之法,呈现了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理想山水。

宋 公元960-1279 黄居寀 山鹧棘雀图

轴 绢本 设色画 纵:97公分 横:53.6公分

黄居寀(公元933-993年以后),为四川成都人。字伯鸾,五代花鸟名家黄筌之子,继承其父双钩填彩的风格。黄筌父子之画成为宋初图画院品评画艺优劣的标准。

此幅中景物有动有静,配合得宜。像山鹧跳到石上,伸颈欲饮溪水的神态,就十分生动。另麻雀或飞、或鸣、或俯视下方,呈现动态的一面;而细竹、凤尾蕨和近景两丛野草,有的朝左,有的朝右,表现出无风时意态舒展的姿态,则都予人从容不迫和宁静的感觉。下方的大石上,山鹧的身体从喙尖到尾端,几乎横贯整个画幅。背景则以巨石土坡,搭配麻雀、荆棘、蕨竹,布满了整个画面。画的重心在于画幅的中间位置,形成近于北宋山水画中轴线的构图方式。具有图案意味的布局,其装饰效果,显示作者有意追随唐代花鸟画古拙而华美的遗意。

宋 公元960-1279 崔白 双喜图

轴 绢本 设色画 纵:193.7公分 横:103.4公分

本幅描绘两只山喜鹊,展翅腾空向野兔示警鸣叫。山喜鹊属鸦科鸟类,性机灵,喜群聚,有卫护领域的习性。画面上一只腾空飞来助阵,一只据枝俯向鸣叫,向闯入的野兔张翅示威,野兔伫足回首张望。三者动态与相互呼应之关系,还有树木的枝叶、竹、草均受风而有倾俯之姿,更添增了活泼生动的神韵。这种自然生态中的景象,不是从笼槛中能观察到的,画家必需具备精湛的绘画描写能力,而且时常到郊野观察,在偶然中见此生动有趣的一幕,遂以精练的技法忆写稍纵即逝的景象,再参考平时曾画过的相关画稿,或继续观察描绘,始能慢慢完成工谨详实的作品。画成于嘉佑辛丑(1061)年。

宋 公元960-1279 苏汉臣 秋庭戏婴图

轴 绢本 设色画 纵:197.5公分 横:108.7公分

苏汉臣(约活动于十二世纪),汴梁(今开封)人,靖康之难后,跟随宋室,迁居钱塘。他早年曾当过民间画工,宣和年间被征入徽宗画院。擅长画佛像及人物,其中尤以童婴题材最为人所赞赏。

本幅画庭院中,姊弟二人围着小圆凳,聚精会神地玩推枣磨的游戏。不远处的圆凳、草地上,还散置着转盘、小佛塔、铙钹等精致的玩具。背景部分,笋状的太湖石高高耸立,造型坚实挺拔,周围则簇拥着盛开的芙蓉花与雏菊,这样的布局,不仅冲淡了湖石的阳刚之气,也充分点出秋天的节令。由于画中姊弟俩所玩的枣子,是中国北方的作物,在当时的江南并不生产。加上全画的描写细腻写实,符合北宋末期的宫廷院画特质。根据这项线索,推测此作完成的时间,应该是在徽宗朝的宣和画院时期。

宋 公元960-1279 李唐 万壑松风

轴 绢本 设色画 纵:188.7公分 横:139.8公分

李唐(约1049-1130后,另一说约1070-1150后),河阳人,字晞古,北宋徽宗朝任职翰林图画院。靖康之难后,中原纷乱,建炎年间(1127-1130)李唐渡江至杭州,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重建画院又重入画院,授成忠郎,为画院待诏,赐金带。

主峰旁边的远山上,题有「皇宋宣和甲辰(1124)春河阳李唐笔」,高龄的李唐表现的山石仍然是雷霆万钧的阳刚力量。主峰布置在画幅中央,左右有高低参差的插云尖峰。画中冈峦、峭壁似刚被斧头凿过的痕迹,是典型的斧劈皴法,这一片石质的山,显现出特别坚硬的感觉。山腰处朵朵白云,好像是冉冉欲动,一方面呈现群山的前后层次感,还使画面有了疏密相间的效果,也使整个气氛上有柔和调剂的一面,不会因为太密、太实而让欣赏者有过分的压迫感。山巅的丛树,近树的松林,有隐有现的石径,加强了画面幽深的情调。左方中景各有瀑布一线垂下,几折而下,转成一滩溪涧,涧水穿石而过,如闻声响,真是画到有声就是诗。

宋 公元960-1279 刘松年 画罗汉

轴 绢本 设色画 纵:117公分 横:55.8公分

刘松年(公元十二世纪末期至十三世纪初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居清波门,故人称之为暗门刘。淳熙间(1174-1189)为画院学生,至绍熙年间(1190-1194)成为画院待诏。师张敦礼,工画人物、山水,而神气精妙,过于其师。宁宗时(1195-1224)进「耕织图」称旨,赐金带,时称绝品。

本院藏画中,有三幅刘松年画罗汉,每幅都款署「开禧丁卯(1207)刘松年画」,此轴即为其中之一。幅中罗汉浓眉高鼻,貌若印度高僧,身着右袒式袈裟,倚树沈思。身侧随侍的和尚以衣袂承接树上长臂猿所摘之石榴,身前尚有二鹿仰观,画面生动。此罗汉脸上满布皱纹,双眉蹙起,神情专注,栩栩如生。全作用笔变化多端,衣纹流畅罗汉头后的圆光,及三树枝柯掩映,层次分明。全画敷色妍丽,繁缛精美,皆臻绝纱。

宋 公元960-1279 夏珪 溪山清远(局部)

卷 纸本 水墨画 纵:46.5公分 横:889.1公分

夏珪(活动于1180 - 1230 前后 )字禹玉,浙江钱塘人。与李唐(约1070 - 1150 后)、刘松年(活动于1174 - 1224)、马远(活动于1190 - 1224)合称为南宋四大家。善画山水、人物,长于运用秃笔,画楼阁亭台不用界尺,只信手为之,笔意精密,奇绝突兀,气韵颇高。

本幅为十张纸接成,除第一段为二十五公分外,后九段均大约九十六公分左右。画中景物变化甚多,时而山峰突起,时而河流弯曲。画家运用仰视、平视和俯视等不同角度取景,使起伏的峰峦和层层迭迭的岩壁,以及蜿蜒的河川,因为不同的视点在各个独立的段落里,产生独特的空间结构。画松树林木笔墨变化非常多,画山石的斧劈皴法从李唐变化而来。画家以干枯的笔墨勾画石壁轮廓,再用夹杂着大量水分的笔墨迅速化开,使画面上产生水墨交融,淋漓畅快的感觉。

宋 公元960-1279 马麟 秉烛夜游

册 绢本 设色画 纵:24.8公分 横:25.2公分

<纨扇画册>第二幅

马麟(约1180-1256后),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后迁居浙江钱塘。宫廷画家马远之子, 曾任职南宋宁、理宗(1194-1264)两朝画院,位至祇候。作画题材广泛,工山水、花鸟,也擅长人物。其作品多进呈君王供赏玩或颁赐用,画上常见有南宋宁宗、杨皇后(1162-1232)及理宗的题诗。

此图取材自苏东坡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霏霏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烧高烛照红妆。」绘夜色掩映的深堂廊庑,茫茫夜色中庭院烛光高照,映照园中海棠盛开。

一士人据太师椅当门而坐,品味幽静月夜的良辰美景。马麟对自然的观察敏锐,写生功夫颇深,抒情小景,以工致细腻的手法,表现宫廷园苑、亭廊建筑和园林布局之美,作品有院体画工整细致的特点,极富有情致。

宋 公元960-1279 马远 雪滩双鹭

轴 绢本 浅设色画 纵:59公分 横:37.6公分

马远(活动于公元1190-1224),字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光宗、宁宗朝画院待诏。擅画山水,不论构图、笔法或意境均有新意,创立「水墨苍劲」一派风格。与夏珪齐名,人称马夏。

雪崖枯枝,芦竹寒汀,滩旁四只白鹭,均做瑟缩之状,寒天的景致,令人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而浓淡墨色画出的树石、远山和芦草,对比于留白的积雪处,和几不见墨痕的白鹭们,在黑白之间,充分表现出清冷的意趣,达到了画雪得其清的境界。另从岩壁上伸出的枝干,曲折延伸,势如蛟龙升腾游动,这种笔势往下拖垂,形成长而斜向伸出的画枝方法,正是典型的「拖枝马远」风貌。

宋 公元960-1279 无款人物

册 绢本 设色画 纵:29公分 横:27.8公分

历代画幅集册第一幅

本幅画士人坐于榻上,驻目凝思,执笔似欲书写。身旁陈设琴、棋、书、画以及饮食之物,童子在一旁斟酒。榻后有座屏风,其上悬挂着士人的写真画轴。幅中主角集文人之雅玩趣事于身边,展现出宋代文人闲适雅逸的生活意趣。南宋流行的“烧香、点茶、褂画、插花”等,在北宋末已酝酿发展中,本幅可一窥其端倪。一般「画中画」的屏风,多填饰以山水,本幅则以花鸟为饰,相当难得。不但反映出北宋末汀渚水鸟的风格,也反映出徽宗朝花鸟画特别兴盛的时代性。

本幅曾经宋徽宗、高宗、清高宗等帝王收藏。清高宗对画中人物甚感兴趣,曾命姚文瀚画构图相似之作,画中人物则代之以穿着士服的乾隆皇帝,流露出皇帝向往雅逸文人生活的心意。

宋 公元960-1279 梁楷 泼墨仙人

册 纸本 水墨画 纵:48.7公分 横:27.7公分

名画琳琅册第二幅

梁楷(活动于十三世纪初期)是名满中日的大画家,祖先梁义曾任职山东东平县。善画人物、山水、道释、鬼神。师法贾师古,而青出于蓝。南宋宁宗嘉泰年间(1201-1204)画院待诏。皇帝曾特别赐给金带,对这最高的荣誉,梁楷却不接受。他喜好饮酒,酒后的行为不拘礼法,自称是「梁疯子」。传世的作品,草草为之者,人谓之「减笔」,本幅即是一例。

梁楷以大笔蘸墨,自肩膀至衣服下襬,飞扬的笔势墨韵,姿意奔放挥洒,不出十数笔之间,就将一位酒醉独行,一脸瞇笑的仙人,笔简形具地充分表达出他飘逸的气质。画完成于倾刻之间,却是一生画技千锤百炼的成果。梁楷的艺术创作,借酒助兴,酒酣意发,无拘无束,正是最真实的自我表现。

宋 公元960-1279宋人画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

轴 绢本 设色画 纵:176.8公分 横:76.2公分

观世音又称观音,是我们最熟悉的一位佛教人物。这尊观音与常见的一头两手的显教观音像不同,祂的头顶共有二十六个菩萨头和一个佛头,有一千只手,每一只手的手掌中间又有一只眼睛,所以称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是密教观音的一个重要典型。

万顷波涛,四天王背负着一座七宝莲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十分庄严地站在台上。左右各有两位菩萨随侍,下方的天龙八部双手合什,向观音菩萨示敬。观音菩萨头戴化佛宝冠,绀发垂肩,双唇上下都有胡髭,仍作男相。但五官秀美,已流露出女性化的特质。全图赋色妍丽,璎珞装饰和七宝莲台都描绘得十分仔细。人物衣纹线条柔劲流畅,这些特色都与传至日本的南宋佛画十分类似,是一幅难得的南宋佛教绘画精品。

金 公元1115-1234 武元直 赤壁图(局部)

卷 纸本 水墨画 纵:50.8公分 横:136.4公分

本幅无名款,作者实为武元直。武元直字善夫,号广莫道人,约活动于十二世纪下半期。

苏轼的〈赤壁赋〉,宋神宗五年(1082)完成后传诵千古,画家据之以成画题。画中东坡头戴高装巾子,与二客一船夫,泛舟荡漾于江水之上,「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赤壁则是「断岸千尺」;水则「江流有声」;画中强调风动松折,对山石之描绘,为典型之斧劈皴法,笔意健劲,恰似持利斧斫出山壁凹凸,对山石更是曲尽质感坚硬。扁舟虽小仅寸余,但以小点连缀成形,点之跳动,如音符叮当有声;水流旋涡,回澜起伏,轮转旋律有韵,去而又还,笔调充满着音乐性。两岸之间,大江东去,气象万千,烟波浩渺。

元 公元1279-1368 赵孟俯 鹊华秋色(局部)

卷 纸本 设色画 纵:28.4公分 横:90.2公分

赵孟俯(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南宋宗室,后北上大都任官。此画是元贞元年(1295)他自济南路职位南返后,为友人周密(1232-1298)描绘其祖籍地貌景色之作。辽阔的江水沼泽地上,极目远处,地平在线,矗立着两座山,右方双峰突起,尖峭的是「华不注山」,左方圆平顶的是「鹊山」。此幅向为画史上认定为文人画风式青绿设色山水。两座主峰以花青杂以石青,呈深蓝色。这与州渚的浅淡、树叶的各种深浅不一的青色,成同色调的变化;斜坡、近水边处,染赭,屋顶、树干、树叶又以红、黄、赭。笔墨与设色相辅相成,更添生趣,自然佳景秀丽宜人。

元 公元1279-1368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局部)

卷 纸本 水墨画 纵:33公分 横:636.9公分

黄公望(1269-1354),江苏常熟人。本姓陆,名坚,字子久,号大痴,又号一峰道人,晚号井西道人。父母早逝,继永嘉黄氏,其父九十始得之曰:「黄公望子久矣。」因而名字焉。与吴镇(1280-1354)、倪瓒(1301-1374)、王蒙(1308-1385)合称为「元四大家」。

至正七年,年岁渐老的黄公望回归浙江省富阳县富春乡,同门师弟无用师同往,黄氏为无用师描绘富春山景色,到至正十年(1350),历三四年方完成,时黄氏八十二岁,是其传世最重要的作品。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由六纸接成,长逾六公尺,第一纸前有残补痕迹。明末曾经火厄,裁裂前段部份现由浙江省博物馆。画卷笔墨堆栈层出,山石勾勒皴染变化多样。全卷山体从浑圆迫近、层迭后偃,平缓坡岸乃至耸峙山峰,具丰富的山水型态。此画卷不仅是富春的隐居景致,更是黄公望探索自然造化后的理想山水形象。

元 公元1279-1368 吴镇 双松图

轴 绢本 水墨画 纵:180公分 横:111.4公分

吴镇(1280-1354),浙江嘉兴魏塘镇人。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又尝自署梅沙弥。吴镇工诗文,善草书。擅画水墨山水和墨竹。与黄公望、倪瓒、王蒙合称为「元四大家」。

吴镇早年常临摹北宋名家的山水画,五十岁以后,画风逐渐成熟。幅左款题:「泰定五年(1328)春二月清明节,为雷所尊师。吴镇。」知此画为吴镇四十九岁的作品,是他传世的画迹中,署有年款最早的一件画作。

元 公元1279-1368 王蒙 具区林屋

轴 纸本 设色画 纵:68.7公分 横:42.5公分

王蒙(1308-1385),吴兴(浙江湖州)人。字叔明,号黄鹤山樵、香光居士,是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俯(1254-1322)的外孙。明初因胡惟庸案受到牵连,死于狱中。画风以王维(701-761)、董源(活动于十世纪上半叶)、巨然(十世纪)为宗,但能自立面目,与黄公望(1269-1354)、吴镇(1280-1354)和倪瓒(1301-1374)齐名,合称为「元四大家」。

这件画作描写江苏太湖林屋洞之景色。玲珑的洞壑、层迭的山石、繁密的树林、错落的村舍和粼粼水波填满了整幅画面,大胆地摆脱了自然景象的拘囿。全作的构图几乎密不透风,但因画家以虚实相济的观念,在画幅的右上角以透出远景水域暗示开阔空间,使得全作毫无迫塞的感觉。王蒙用牛毛皴皴擦山石,长披麻皴画树干,又杂以繁密的苔点,笔法变化多端,细腻丰富。墨色层层点染,浓淡分明,同时又用了赭石、藤黄、朱砂和朱标等暖色系色彩,使得全作秋意满幅。

闻名。不如相识!免费订阅《艺周刊》官方公众号:artweekly(网址:www.001art.net),艺术无微不至!主编微信:hujiayi1399,邮箱:52997257@qq.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馆藏丨叹为观止的宋画,只一个大写的服
上海博物馆72件国宝展
传世山水名画~宋代篇之下
中國傳世山水名畫全集(三)
中国山水画赏析-----宋代
中国传世名画 . 山水篇(61-90)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