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观赏石专题13:北京地区奇石—汉白玉石_3

 观赏石专题13:

北京地区奇石—汉白玉石_3

 

宝藏谜踪--汉白玉椁探秘(2006/09/05


来源:央视国际 www.cctv.com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收看《艺术品投资》节目。揭开历史悬案的真相,讲述宝藏背后的故

  事。今天我们继续播出系列节目《宝藏谜踪》。在昨天的节目中,我们介绍了《走向盛唐》文物展背后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其实每一件宝物背后都有一段非同寻常的经历,它所展现的文化内涵都吸引着人们去发现和探索。例如《走向盛唐》文物展在国外展出的日子,国际上的一些著名考古学家和宗教学者对其中的一件特殊文物就发生了浓厚兴趣,因为它的出现不但丰富了丝绸之路上的文物遗存,而且也揭开尘封了千年的秘密,那么,这件特殊的文物是怎样的一件宝贝呢?它的背后又隐藏着哪些历史真相呢?

  20065月,日本东京的一家美术馆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然而遗憾的是他们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原来这是一群从中亚和西亚赶过来的考古学家和宗教学家,特意来看《走向盛唐》中国文物展,据说,他们千里迢迢来就是专门为了看一件特殊的中国文物,因为这件文物在中国也是独一无二的,一般情况下人们很少有机会能看到。但令他们始料未及的是:《走向盛唐》中国文物展在日本早已结束。那么,他们究竟想看哪一件奇珍异宝呢?这种神秘的迷雾一直笼罩着《走向盛唐》文物展。

  20067月,随着《走向盛唐》大型文物展在湖南省博物馆开幕,这件神秘的器物终于露出了庐山真面目,原来令中亚和西亚学者魂绕梦牵的中国文物竟是重达5000多公斤的汉白玉椁。那么,由数十块汉白玉石板组成的石椁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湖南省博物馆研究员:郑曙斌:主要这汉白玉椁反映的东西比较完整,它反映的内容也比较广一点。它里头表现的东西都是,可以反映出中亚民族的那种生活习惯,那种他们的喜好,他们的宗教信仰,都可以从这个玉椁上反映出来。

  这种汉白玉椁也是我国迄今发现惟一的采用浮雕和彩绘描金手法而成的石椁,其彩绘以红、绿、黑、黄为主色,虽历千年仍流光溢彩,艳丽如初。它的椁壁、椁座共绘有50多个宴饮、乐舞、狩猎和人狮搏斗等图像。不过令人费解的是人物形象均为高鼻深目、黑发浓须。显然,这不是中原汉文化所有的,那它反映的是什么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气息呢?

  湖南省博物馆研究员:郑曙斌:从它的浮雕的那个图像来看,它上面表现的都是中亚民族的那种风俗习惯和生活习惯。从它的人种特征来讲,是深目、高鼻、卷发、这种特征是典型的白种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加索人种。

  此外,在这件汉白玉棺椁中还发现了西亚风格的艺术品。这是怎么回事呢?在中国式的汉白玉棺椁中怎么会出现波斯等中、西亚文化的痕迹?那些中亚和西亚学者又想从中寻找什么呢?这一切成了令人费解的谜团。

  主持人:其实,谜团还不止这些,因为围绕这件汉白玉椁的问题有的甚至是匪夷所思的;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就是弄清楚汉白玉椁的主人是谁,他什么要在自己的棺椁中雕绘具有中、西亚文化特征的艺术珍品呢?这件汉白玉椁又是怎样出现的呢?

  山西省太原市城郊有一个寂静的村庄叫王郭村,1999713日,一群考古队员打破了这里的沉寂。原来村民王秋生在自家地里挖水沟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座神秘的古墓,这座由汉白玉石制构成的墓室竟然采用了歇山顶式的建筑。

  山西太原市考古所所长李非:歇山顶在一组建筑群里,皇亲贵族、宗教祭祀建筑群里,它是仅次于庑殿顶的一种形式。

  李非看到这个汉白玉歇山顶,感到非常惊讶。在太原地区,这样的墓葬很少见。墓主人采用歇山顶,说明他的身份一定不寻常。

  山西太原市考古所所长李非:它的墓主人的身份一定是达官贵族或者,可能是皇亲贵族。是和皇家有相关联的这一些问题

  根据史料记载,歇山顶在隋唐时期,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员才有可能使用。那么,这个墓主人究竟是谁,是什么身份呢?一股强烈的好奇和兴奋涌动在所有考古队员的心中。考古队员谨慎地铲去汉白玉石周围的泥土,古墓终于掀开了它的冰山一角:歇山顶下,是一个全部由汉白玉组成的方形石椁。

  石椁出土时椁门已经损毁严重,现在就只剩下门楣了;然而,从它仅存的雕刻上,可以看出雕刻的精美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在椁门两侧的汉白玉石壁上,两个谁都想不到的浮雕,一下子惊住了在场的所有人。

  这些人物形象,绝不是在中国的土地上进行考古挖掘时常见的样子。他们高鼻深目,发型奇特。这是椁门右侧的浮雕,牵马图。牵马图描绘了四个仆人,他们身穿圆领窄袖,马的形象也比较奇特:有些马系着丝带,有一匹甚至长着带翅膀。而带翅膀的动物一般是中亚和西亚的艺术形象。所有这些浮雕使考古队员唏嘘不已,在中国的土地上怎么深埋着中亚和西亚的墓葬雕刻呢?

  山西省考古所研究员张庆捷:在汉白玉上这样的雕刻也是很少见的,这种雕刻的内容也是非常意外,雕刻全部是充满了波斯风格的一些图像,没有一个是中国人物。

  看来,这样的浮雕还是头一次在中国出土,这是什么时期的呢?断代的问题紧迫地推到了考古队员的面前。因为歇山顶目前仅见于隋唐墓葬,因此考古工作者初步确定墓葬的时间在隋唐前后。然而随着考古的深入,有人发现了2枚开元通宝。考古队员兴奋起来--难道这是唐墓?1999720日,考古队员在墓室底部发现了一块方形墓志盖。

  张庆捷:终于发现了就是墓志盖。把墓志盖的浮土去掉,上边有几个字,大隋故仪同虞公墓志。这样我们就首先就确定了它的年代,肯定这是一座隋墓,它的墓主人是一个姓虞的官员。

  虽然墓志盖清楚地表明这是隋代的墓葬,但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这个虞性姓的官员究竟是谁呢?他是不是中原人?就在考古队队员疑惑不解时,在石椁原址的下面,一块相对完整的墓志静静地呆在那里。根据墓志记载,墓主人叫虞弘,历经北齐、北周、隋三朝为官。令人费解的是虞弘的官位不高,他怎么能够享受歇山顶的厚葬,难道他另有不凡的身份?

  后来,考古队员在墓志中间发现这样一段话:公元579年前后,虞弘曾统领代州、并州、介州三州的检校萨保府。从字面上理解,检校萨保府一职相当于督察,就是负责监督萨保府的工作。那么,萨保府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呢?

  湖南省博物馆研究员郑曙斌:萨宝府)是当时的一个专门管理外来的,所谓侨民事务的一个机构,就是管理西域人,所谓的就是包括(苏托人)、突厥人和(土库罗人)之内的那个西域民族。他通过这种方式,就专门管理这种胡人,我们所称的胡人,所以他在这个里头,一般(撒宝)是这个管理机构的首领。

  看来,虞弘并非中原人士,而是西域胡人。由于职能特殊,萨保府首领-----萨保的身份非同一般,检校萨保府级别还要高于萨保,因此墓主人虞弘能够享有歇山顶式的厚葬也就不足为怪了。但是,萨保一词无论是从字面上还是从发音上来看,似乎都不是中原固有的名词,那么什么是萨保呢?

  荣新江:萨保原是粟特胡人商队首领的称呼。应该由粟特商业贵族担任。

  粟特人,中亚古代民族,以善于经商闻名于世,故乡祖居在阿姆河流域一带,汉代开始粟特人沿着丝绸之路进入中原,逐步形成各个聚落,萨保也就成为一个粟特聚落的大首领。后来,中原政府为了管理和控制粟特聚落,就将萨保列入中央政府,成为政府任命的一个官职。更有趣的是,虽然萨保一词来自粟特语,但是在中原萨保府工作的却不仅仅是粟特人,还有焉耆人、突厥人等西域胡人。

  主持人:根据史料记载,在萨保府中工作的有不同种族的胡人,粟特人属于高加索人种,突厥人等西域胡人属于蒙古人种,那虞弘到底是什么种族呢?如果能找出答案,就可以正确解释汉白玉浮雕彩绘的内容,因为随葬的浮雕彩绘所反映的一般都是墓主人生前的生活环境。

  在阿姆河流域的绿洲上,粟特人曾经建有九大城邦国家。进入中原后,粟特人以国为姓,同时为了拉近与中原的关系,他们称自己原本住在河西走廊的昭武城,后来迁徙到粟特地区,这使得人们对他们另眼相看,并友好地称他们是昭武九姓。但是中国历史记载的昭武九姓中,并没有墓主人虞弘的姓,看来虞弘不是粟特人。那么虞弘到底是什么种族?现在只剩这方墓志,或许还能解答这一问题。墓志写到虞弘是鱼国人,可是鱼国在哪儿?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荣新江:我找了好多历史古籍,都没有发现这方面的记载。

  就在专家们几乎要放弃的时候,多年来致力于研究中亚和西亚历史的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余太山找到了一些线索:虞弘的祖先是最早居于锡尔河北岸,后来于公元前三世纪中叶,迁往粟特地区的马萨革太人。马萨革太在希腊语中就是捕鱼的意思,所以说他是鱼国人也不足为奇了,而虞弘来到中原后之所以选择虞姓,则与中国著名的五帝之一的舜帝有关。因为在墓志中,虞弘自称是有虞氏舜帝的后人,而舜帝部落同样以善于捕鱼著称于历史。看来,虞弘选择虞姓显然有他自己的目的:因为能够在北齐、北周和隋三个不同中原王朝中做官,虞弘的能力由此可见一斑。

  同期: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荣新江:他的经历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见证。

  在虞弘墓中出土的浮雕壁画共54幅,所绘内容多是宴饮、歌舞、骑射和狩猎。在这些艺术品中,狩猎者或徒步搏狮,或骑马猎狮,场面均异常激烈。除了这些显著的波斯风格,还有一些是我们很少见过的场面和艺术特色。如浮雕中狩猎者的弓弦扯紧,引弦待发,虽然看不到箭,却使人能感到箭在弦上的紧张气氛。而那些牛狮搏斗,犬狮搏斗,甚至还有骆驼与狮子互相撕咬的场面,即使在中亚、西亚或者波斯的艺术品中也是罕见的,它本身也似乎是超越日常生活的场景。更加令人奇怪的是:在虞弘墓壁画中,许多人物都被刻上了头光。

  荣新江:按道理来讲,一般表示神才有头光,这个不论印度还是伊朗都是这样的传统。可是虞弘墓很奇怪,有些我们看做神的,没有头光,有些普通人却有。所以研究粟特美术市的大家马而萨克先生就说是中国的工匠造的,因为他们不了解粟特的意思。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人神不分呢,难道真的是中国的工匠不了解粟特文化?就在学者们疑惑不解时,一个新问题出现了,中国工匠能造出这样具有典型西亚风格的浮雕壁画吗?

  荣新江:根据它的艺术风格,这不可能是中国工匠制造的,应该是粟特人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和风俗用本地人的粉本雕刻的。

  既然是粟特人雕刻的,那么他们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呢?粟特人东奔西走外出行商,在远离家乡的土地上建立聚落,除了那些丰富多彩的宴饮、歌舞、骑射和狩猎等独特世俗生活以外,靠什么维系来他们内部的团结呢?他们又有怎样的精神信仰呢?这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汉白玉椁,学者们终于发现了一幅位于门楣上方的神奇图像。

  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施安昌:这是典型祆教图案。两个半人半鸟的神,来护卫一个火坛,这样一个形式可以叫是圣火祆神的图像,这个图像表现了对于圣火的崇拜和歌颂。

  祆教,对于多数现代中国人来说是个陌生的概念。它是公元3世纪以后,粟特人进入中原,把他们信仰的祆教也带进了中国。因此,通过虞弘墓中汉白玉椁的浮雕,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古代的粟特民族,即使来到万里之遥的中原,仍旧保持了自己虔诚的宗教信仰,而这种虔诚的宗教信仰不但使粟特民族内部凝聚在一起,而且也促进了当时中西文化的融合。

  主持人:穿过历史的尘烟,汉白玉椁向人们娓娓道来的是来自遥远西域的故事。一个出生于西域鱼国的粟特人,千里迢迢来到中国,带来麝香、胡椒、樟脑、大麻等今日我们耳熟能详的东西,最后当生命戛然而止时,还给我们留了一幅幅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故宫汉白玉,珍宝中掺假货

 

 

要说汉白玉里也有假,人们恐怕不会意外,毕竟目前的各种假货太多。但若说600年前明朝皇帝朱棣下令修建的北京故宫里使用的汉白玉也有假,听者或许就不得不惊讶了。据北京卫视《这里是北京》栏目中新近播放的一个专题片,故宫里多数大殿、台阶等处使用的、看上去白花花的栏杆、栏板和望柱等,“其实用的都不是正宗的汉白玉,而是掺了假的石料”。

假冒汉白玉流入故宫?

北京最早出产汉白玉的地方是现今房山区的大石窝镇的白玉塘,但这里开采出的石料,可不都是汉白玉。因为山里的石头是分层分布的,据说往下挖到第13层,才能得到真正的汉白玉。若是开采出一块很大的石料,通常也就只有中间一层一段才是汉白玉,厚度也就只有50厘米左右,而其余的部分就是各种各样、类似汉白玉,而又不是汉白玉的石料了。

为了一米的汉白玉,要挖开几十米的山,本着不浪费的原则,这些非汉白玉也就被推向了明朝朱棣时代的紫禁城建筑工地。不知当时负责采购石料的官吏是被蒙骗了,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总之有很多假冒的汉白玉就这样流入了这个皇家工地。因此,北京卫视的节目称,皇家楼盘大殿前的望柱、栏板所用的材料,就成了这种货色。

据房山区大石窝的采石工匠介绍,汉白玉产量非常少,所以北京古建筑里真正用上汉白玉的其实并不多。

 

 

北京故宫的汉白玉石雕 枫桥

故宫里上等汉白玉不多

事实果真如此吗?记者求证大石窝镇镇政府的有关人士,得到的回答几乎是异口同声:没听说过紫禁城里的汉白玉也有假。更有当地宣传部门的负责人告诉《世界新闻报?鉴赏中国》周刊记者,近期没有接待过北京电视台的摄制组。

这是怎么一回事?记者咨询了国家博物馆的文物专家和两位玉雕大师。但遗憾的是,他们也没有听说过故宫里的汉白玉有假。

故宫博物院前副院长晋宏逵自2002年起就在故宫主持目前仍在进行的故宫修缮工程。他说,故宫对石料的要求是,汉白玉的栏杆必须能防腐蚀、防风化;台阶和桥梁都必须采用采自房山,质地上好的汉白玉,这是无法替代的。房山产的汉白玉不仅利于雕刻,在防腐防风化方面也是石料中最好的。所以虽然房山的汉白玉资源日渐枯竭,但是这次维修的汉白玉用料还必须用房山的。

晋宏逵先生告诉《世界新闻报?鉴赏中国》周刊记者,故宫从明代开始建设时所采用的石料中就有很多不是汉白玉的预件。认为故宫所有的石料都来自大石窝,或者说都属于汉白玉的话,这本身就是一个误解。实际情况是,故宫所采用的上等石料才是汉白玉。另外,即使都是汉白玉,也存在不同的品质。以毛主席纪念堂为例,那里使用的应该是目前能够开采到的最好的汉白玉。

而在故宫里,最北端的钦安殿里的须弥座和大石栏杆,以及一些假山石的台座应该都是品质最高的汉白玉。但这样等级的汉白玉在故宫里也不是很多。

目前的故宫大修预计至少要到2012年才能完工,这其中用的石料并不算多。比较多用到石料的修复项目是建福宫花园复建项目,以及中正殿的一部分。现在,石料的进货渠道只能从建筑市场上购买,还必须采用具备国家文物局专项资质的企业的产品。这么一来,能够符合要求的,也只有房山大石窝的石材。故宫在修缮工程中,需要根据原建筑物所用石材的品质和等级,采购同样的石材。比如常见的有艾叶青和汉白玉等。

鉴别真假汉白玉有诀窍

既然假冒的汉白玉不在少数,我们该如何辨别真伪呢?根据北京卫视的这期节目,其实只需一道光芒和三字口诀。一道光芒就是最普通的灯光或者阳光,鉴定是不是汉白玉,这是最重要的手法。而三字口诀,正是“汉”、“白”、“玉”这三个字。“玉”字说出了汉白玉的特性,其实汉白玉并不是玉,而是大理石的一种,之所以以玉命名,是因为它莹润有光泽,薄的地方都能透过光。“白”字指的是它的白要够耀眼,够闪亮,对着阳光一转,能达到满眼金星的效果。

而最重要的是这个“汉”字。但这个“汉”竟然是个错别字。汉白玉的“汉”,原本应该是出汗的“汗”。“汗”字代表了汉白玉最鲜为人知的一个特征:真正的汉白玉,并不是洁白无暇的,而是隐含着浅浅的纹路,就像是出汗的印记一样。用这三条标准,在大晴天,有心人在故宫里走走看看,就会发现符合这些标准的古建,可谓少之又少。

按理说,朱棣建紫禁城应该不缺钱,但对于产量少之又少的汉白玉来说,有钱也买不到。也就是说,大自然不能给予人的东西,就算是皇帝也只能是无可奈何了。

现在科技发达了,有些所谓的汉白玉也符合上述三条标准,但它们也是假的,因为它们是用石粉压制出来的。那又该如何鉴别呢?汉白玉的一大缺陷是打假的有利武器。观察汉白玉的雕刻,就会发现一个特点:不论是狮子、华表,还是望柱或栏杆,无论多么精美,都从来不会出现镂空的纹饰。这并非汉白玉的雕刻师傅技不如人,而是由于其自身缺陷造成的。

汉白玉虽质地较为坚硬,但却脆弱易碎,所以汉白玉的雕刻,有一个学名叫“棒槌形”。比如要雕一个举着青龙偃月刀的关公像,如果是木雕或泥塑,这刀和身体肯定是分开的。要是用汉白玉来雕,这刀柄一定要和身体紧贴,不让雕刻薄了的汉白玉吃劲。由此,整个人像个棒槌一样,中间就没有缝隙了。

如今,市场上不少商家做出的汉白玉雕像用的都是石粉压制而成的材料,或者是用偏软的石头雕成的,冒充汉白玉。这类材质的石料没有了汉白玉的致命弱点,因此能做出各种复杂的镂空造型。但就是这些画蛇添足的把戏,恰恰成了最为明显的破绽。

链接:故宫维修一材难求

像故宫这样的古建维修标准,理想的材料应该是按照古代的标准去复制。故宫原来是有自己的窑场的,可是后来两个变成一个,剩下的一个现在也倒闭了,再恢复也是不可能的了。目前,维修人员只能到现成的建筑材料市场上,货比三家,或采取招标、投标的办法,去采购可以使用的材料。但事实上,选到的材料和理想的材料之间的差距非常大。晋宏逵说,故宫有高水平的专家队伍,经过长期积累,形成了皇宫古建筑维修的自有标准。比如建筑材料,特别是古建维修中6种主要的材料(木、瓦、砖、金箔、石材、涂料),故宫方面不循由承包方采买的通例,而是自己采买,坚持自己的高标准。(黎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自家墙边挖沟挖出中国古代外籍外交官墓,考古时数十专家现场观摩
重约5吨的山西博院镇馆之宝虞弘墓石椁受损了,咱们的国宝什么时候能被保护好?
(1)山西博物院,民族熔炉之大型墓葬
文物介绍——隋代虞弘墓的汉白玉石椁
描绘古丝路画面,这古墓石椁一出现即震惊中外
「三千历史」太原隋代虞弘墓:原来有许多西域人生活在这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