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观赏石专题6:北京地区奇石—房山太湖石_2

 观赏石专题6:

北京地区奇石—房山太湖石_2

 

中国最大的园林置石青芝岫

来源:北京房山区委员会作者:区文联秘书长:赵思敬

 


位于颐和园的青芝岫

 



“青芝岫”刻石

 

中国的造园艺术起源于先秦,兴胜于唐宋,极盛于明清。历代造园艺术,都离不开以太湖石装点景致。太湖石体态秀润,奇趣天成,历来受到造园艺术家的青睐。纵观南北园林景致,有四块太湖石最为著名,它们分别是:苏州留园的冠云峰;杭州西湖的皱云峰;上海豫园的玉玲珑;北京颐和园的青芝岫。前三块都是南太湖石,只有青芝岫是北太湖石。这块被称为四大名石之首的大青石,三百多年前发现于房山,现陈设在乐寿堂前,从明朝到清朝关于这块奇石的故事众说纷纭,流传至今。

青芝岫石长八米,宽二米,高四米,重二十多吨,具有玲珑剔透,重峦迭障之姿。远远望去,酷似一颗青色的灵芝,横卧在颐和园乐寿堂前一个刻着海浪的环形汉白玉石座上,在它的左右各有一棵作为衬景的松树,松树旁还有两块秀丽多姿的南太湖石,无论站在哪个方位观看,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由于这个院子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所以,游人参观停留的时间比较长,导游员对大青石的来历讲得也比较仔细。游人在观赏奇石的同时,对它神奇的经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纷纷在此留影。靑芝岫这块大青石是怎么来到颐和园的呢,说来话长了。

为了给母亲孝圣皇太后做六十大寿,从乾隆十五年(1750)开始,乾隆皇帝就调动大批人力物力修建清漪园,这就是颐和园的前身。修建宫苑当然需要搜罗奇石异草用以点缀。大青石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进入皇家园林。据说,有一天,乾隆皇帝南巡,住在良乡黄辛庄行宫,听说在良乡昊天塔下的官道旁,有一块明朝遗留的大青石,博雅好古的乾隆令人带路观看。大青石存放在一间土墙破败的茅草屋里,它的表面有许多蜂窝一样大小不等的孔洞。孔洞中生出花草和树木。乾隆以手扣之,大石清脆有声。精于赏石的乾隆皇帝大喜过望,决定以国家之力把它运到乐寿堂,于是传下一道圣旨,限期运到清漪园。运送大青石需要多少白银,无从知晓。但有一个参考系数,明代从房山石窝运了一块两百多吨重的汉白玉到紫禁城。就是现在故宫保和殿北面最大的那块云龙石雕,从房山运到北京五十多公里,两万多民夫用旱船拉运,走了28天,耗银11万两。青芝岫运送的路途比它长,安全要求系数要求高,运费恐怕也有5万两白银以上的开支。

大青石为什么被放在荒郊野外?这还得从明朝万历年间说起。当时,有一位祖籍安化(今属陕西)人米万钟(1570—1628),字仲诏,号友石。他出生于隆庆四年,是宋朝米芾的后裔,徙居顺天后把家安在宛平(今丰台,包括海淀一带)。万历二十三年(159525岁的米万钟参加科考中进士,被授予江宁令尹,不久升任江西按察使,转任山东参政。米万钟为政清廉,关心民众疾苦.注重文化教育,所到之处颇有政绩.民众称颂。米万钟的父亲叫米玉,字昆泉,他有三子,米万钟排行第二,其兄米万春,为隆庆九年考中武进士,任通州参将;其弟米万方,在锦衣卫任武官。米万钟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尤深,颇有学问。书画俱佳,与董其昌齐名。有南董北米之誉。米万钟有一子米寿都,孙子米汉雯、米汉倬两人。邓拓先生所撰《米氏三园》考证,他们居住地是三处园林,分别为漫园、湛园、勺园。三园旧址在今海淀区内。从前燕京大学图书馆编印的《勺园图录考》上收有米万钟画的《勺园修契图》,从这里不仅可以看到米万钟山水画的精美艺术,而且可以看出当年勺园的全貌。米万钟的原意,就想把大青石安放在勺园。发现这块大青石的时间,当为米万钟在北京任太仆寺少卿之前,太仆寺掌管国家马政,少卿为副长官,正四品。其时,他经常穿行在房山的深山峡谷中,领略大自然的钟灵毓秀。为什么钟情京西南的山光水色,这要从他的远祖米芾说起,米芾开创了雨意山水的朦胧画派,到了元代,房山画家高克恭发展并完善了米家山水。无疑,在高房山的画作中,有京西南秀丽山水的影子。虽然相隔异代,但画理相通。在房山的群山之中,米万钟既可外师造化,又可中得心源。正因为经常奔走于群山万壑之间,才有机会发现钟爱的奇秀灵石。

大青石在房山什么地方发现的,是怎么发现的?细节无从考证。只知它发现于大房山深山。从目前情况看,在房山区,从坨里到长沟一带四十多里的丘陵地带,都挖出过许多北太湖石。石质为石灰岩,具有涡、沟、环、洞的变化。扣之无共鸣声,多密集的小孔穴而少有大洞,体态嶙峋透露,质地坚硬,一般用作叠石假山。房山太湖石大部分埋在土层里,这种石质的前身是钟乳石,经一百万年的风雨侵蚀,才能生成北太湖石。大青石发现的范围,当在周口店一带,理由是米万钟雇佣千余人和四十匹马拉着大青石走了七天才出山,又用五天才来到良乡塔下的塔洼村。周口店一带因长年开采石灰石,肯定有山路可行,如从这里奔琉璃河走五天,再走七天官道,每天五里路程应当符合当时的运输能力。如何运输这个庞然大物。自然要采取用旱船运汉白玉石料的办法。时间必须是冬天,沿路每一里掘一水井,以供淘水泼冰,便于大青石滑行。关于米万钟运大青石,民间有一首民谣,说的是运大青石的路线:彰仪门,修得高,大井、小井,卢沟桥;卢沟桥,长又长,过了长辛店是良乡;良乡塔、漫山坡,过了窦店是琉璃河。由此可见这说的是官道,目的是彰仪门,即现在的广安门,琉璃河是官道运石的起点。民谣可作大青石运输的一条佐证。

为防止大青石在运输中损坏,要先将石的孔洞用泥土填满,然后用草绳把大石缠绕起来,同时在石下放上数百滚杠排成道路,四十匹马和千余人连推带拉拥着大石缓缓而行。全体人员听从统一指挥,走几步就得把滚杠倒好位置,不能出一点差错。就这样在高高低低的道路上走走停停用了12天才来到良乡官道旁的塔洼村。在这里米万钟停止了运输的脚步。是什么原因?说法很多,主要有三个:一是大青石引起轰动,京城许多官员竞相前来观看,都说此石灵秀超过皇宫规格,米万钟怕有僭越之名而放弃运输;二是米万钟不满大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平时多有微词,怕有人借机谗言陷害;三是大青石运输到这里,家中经济遇到困难而败了家。最后的这个说法广为流传,以致乾隆都把它称之为败家石。纵观三种说法,各有偏颇。其实,熟悉良乡地理的人都知道,从塔洼村到长阳大约5里的路程中,横着一条哑巴河和一条小??,桥的承受力有限,不管花多少钱,谁也没有把握把大青石安全运过河去。这种地理状况一直延续了几百年。我们查阅光绪十年(1884)编修的《良乡县志》,上面有一幅地形图,明确标注运石道路、塔洼村和水道的情况。很难相信,已经为官三十多年的米万钟,连运一块大青石得费用都算不出来。尽管非常喜爱大青石,面对现实米万钟万般无奈,只好忍痛把大石暂时放在道旁。并盖了一间草房以遮风避雨。为表达对大青石的依恋之情,他写了一首《大石歌》,表达自己的心情。歌前略序片言说:

米太仆于大房山得异石,欲致之园中。乃束牲载书告之曰:惟予之于公也,素性敦好,气质攸同。原求于山,乃幸见公。唯公之于予也,自启云关,不靳一斑。原兹披尘,得睹道颜。予既于公为夙契,公宜为予而出山。云何屡恳,不即慨然?既闻即次,复且迟延。岂谓小园之无地,异空山之有天?予则有平原茂树,草蒨花嫣。良辰胜日,佳客名贤。或袍笏之肃拜,或韵事之联翩,或笑歌之暱就,或樽俎之流连。视尔山中,孰全孰偏?又岂恶石工之佻巧,畏用大之不情?予则有酒伴笙侣,云屋松帲。自然导窽,百态岐嶷。且物有用而功宏,道有用而名成。不炼晦磨崖之绩。不镌晦磨崖之英,视尔山中,孰重孰轻?石乎石乎,何濡滞而不行!

开篇:惟余之于公也,素性敦好,气质攸同。爰求于山,乃幸见公。表达了米万钟自认和大青石气质相同,与山中相见时的兴奋之情。接着叹了口气说:予既于公为夙契,公宜为我而出山。云何屡恳,不即慨然。既闻即次,复且迟延?岂谓小园之无地,异空山之有天。很显然,这是抱怨大青石,说咱们俩既然平时有神交,你也应该早早为我出山,为什么你答应得这么不痛快,而且耽误了许多宝贵的时间?难道担心我的勺园没有你的位置,依然留恋房山的那片天空。为了坚定信心,米万钟夸耀自己的勺园说,我有平原茂树,草倩花嫣。良辰丽日,佳客明贤。最后撂下话说:视尔山中,孰重孰轻?石乎石乎,何濡滞而不行?大青石啊,回头看看山里的处境,再比比我家的景致,你为什么还不肯走呢?你看,米万钟此时的心情多么迫切。只可惜费尽移山心力,也只能将大青石搁置在荒野之中了。更倒霉的是放弃了大青石之后,米万钟本人还是被罢了官。魏忠贤死党被罢官五年之后,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即崇桢上台,他迅速诛除魏忠贤一党,朝廷开始重新启用被魏忠贤死党陷害的官员。崇祯元年(1628)米万钟被复职起用,任太仆寺少卿,负责管理国家马匹的调配使用。

大青石虽然处在荒野之中,但它一直人们议论的话题。甬东(今镇江定海)有一位东林党领袖薛冈,对大青石感慨万端,他突发奇想,以大青石的口气,写了一篇《石隐报米万钟歌》(题目为作者所加)。其文神采飞扬,足可传世。标点分段,全文如下:

仆山中顽民,赋质坚贞,不能言动,意有所契,仅知点头。孤眠独立,托处房山,以为我地莫尊,我计莫得,我心莫静,我体莫宁。千岩万岫闲,确乎其不可转矣。

顷者山灵失职,不守藩篱,俾我支机,漫遭汉使。遂承足下安车蒲轮,从者数百,厚币卑辞,远辱召命。天壤可敝,知己难逢。昔秦皇帝欲通三山,遗仆入海,尝靳带呖,虐以鞭笞。仆义不受辰,身可流血,足必不移。

今当足下拜使即行,几不俟驾。大夫之命重于王者,何则?知与不知也。拘挛之夫,寡闻浅见,见仆出山,以为希事,物议蜂起,毁言日滋。行虽半途,畏不可涉,踌躇四顾,无复敢前矣。嗟乎足下,实负雅怀,略陈固陋。仆生长幽处,风蔓雨芜,陶然适也。烟花台榭,作陷阱观,窍若玲珑而器本窒碍,圭角纤峭,不学磨棱,原非世纲之具,又岂磬折之姿?足下不察,谬尝为奇。称仆以支持乾象,尊守坤维,广大圆通,卓哉国宝。闻似过情,羡颇溢实。恭聆斯语,惟有主臣。

仆累累族齿,未琢未雕,散居名山,不可数计。其在灵璧者,家声尤重,莫不镌镂祖训,怀宝怀刑,往有不类,不师至人,后身持己,为天下先,技逞一长,法罹三尺,以惊人服射刑,以补天服炼刑,以砥中流服淹刑,殆哉岌岌乎,殷鉴不远。足下爱仆甚,知不令补天砥流,此祸无患。然使仆正墙面而立,备弄臣之员,贻之以安,似非重征仆之初意,仆不屑也。

使仆展厥生平,监峻任钜,不少贬岩岩之度,足下能保人不惊乎!惊斯疑,疑斯畏,畏必有以中之。淹练可逃,饮羽不免。足下仁慈莅众,蒲不滥施,何忍一介之士为知己者死耶?里有乔松甘泉者,松慕高而高奔,泉慕深而深注。仆犹然笑之,不解我衷,亦若有慕。窃恐今后松泉得及之矣。仆闻人情胥尚,惟位与金,多金高位,自昔重之。足下擅陈思之敏才,兼司空之博物,文人慧性,众揣不如。独奈何当官则计拙,与仆则情投?人藉位而营金,足下捐金而瞻仆。仆诚何奇,好酷至此?大非人情,愚不可及。

仆以足下永附廉吏之称,足下以仆及蒙愚公之诮。非所以答清贶而安予心也。且足下家傍琼林之中,则十面仙郎为政,自号玄衣客卿,既态既韵,亦见亦隐,五岳让其秀耸,八音争其铿锵,奇气逼人,不可一世,拥肿之与游,我形觉秽,何以施面目于此君之前哉?仆尚有虞焉。足下与客卿游有年矣,馆之以白玉之宫,升之于紫霞之座,窥彼所宜,曲合其意,行拟偕行,止拟偕止,而使帡在道,无计相将,躯质邱园,貌登缣素,邀人赞跋,对客摩挲,梦里玄衣,卷中斑管,鸟啼吏散,悠悠我思。假令仆严然而至,足下不胜之喜,必袍笏迎拜,晨夕与俱,异日君位渐高,君途渐远,携之不去,思之不来,有如今日,何以为怀?仆之累足下不浅矣。

语云:一贵一贱,交情始见。先人壁立公,一卷处士,虽与君家海岳老人定方外交,晨星俱殒,世远泽亡。足下拖紫纡青,不挟其贵,怜我子姓,少即负奇,或居侍从,或掌图书,济济布列,充满下陈,更惜老成,复迎耆长,世讲隆情,古今绝少。况今售惟赝品,鉴鲜真知,物价长于宋人,人群久无卞氏。足下画龙弗好,旁溪采山,务求迈种,以仆硁硁,均蒙推谷,启母若来,可追十乱,人之非常,举之违众,指示纷纭,良有以也。

仆非不知吐握再兴,闻风奔走,而憎兹多口,世有同情。伏惟垂原,勿加斧戮。幸甚。足下卖骨高名,遍彻崖谷,龙门崇重,人又愿登。一种不羁之子,不顾一世之非,求价急沽,未必不有。倘能留意,自入彀中。望夫干时,挂瓢辟世,所志不一,存乎其人。故山可归,吾完吾璧。嗟乎,足下,夫复何言!

初游尘界。来路已迷。导之使还,顾借力士。古称金铜仙人辞汉,铅水霑襟,仆既乏羊足,亦鲜燕翎,欲归未能,泪作时雨,惟足下念之。若足下膏肓有癖,嗜果在痂,请毕钟鼎之才,薄建山林之业,地无虎豹,乡颇安恬,俗子不来,恶声不入,煮之则我即粮,偃之则我即枕,待君结邻,同吾不老。足下计不出此耶?

作者以大青石的口气答复米万钟说:仆山中顽民,赋质坚贞,意有所契,仅知点头。话很明白,我本来是山里的老住户,赋性坚贞,遇到情投意合的朋友,仅仅知道点头同意。接着自言自语孤眠独立,托处房山。以为此生身处于千岩万岫间,确乎其不可转矣。本来以为可以长久地住在房山的千岩万壑之中,没想到遇见了爱石成癖的米大夫。一向奉行大夫之命重于王者的我,只能远辱召命,谁知刚一出山,就遭到物议蜂起,毁言日滋。所以走到良乡塔洼村这个地方就不想动了。为什么?虽然行虽半途,但因畏不可涉,踌躇四顾,才表达出无复敢前矣的感叹。尽管米大夫的勺园花团锦绣。想到大家的议论,左思右想,谁还敢往前走呢。石生秀雅自古多灾,你看,貌似猛虎的石头遭到李广的箭射;蕴含五色的石头被女娲炼以补天;生长巨大的石头置于水中身负激流。这些教训真得好好借鉴。后来,听说米大夫又做了高官,可是,对于我来说已经君途渐远,携之不去,思之不来,有如今日,何以为怀?可见,我与米大夫是一贵一贱,交情乃见。回想来,米万钟大夫为了我费尽心力,真是累足下不浅矣。如能归见山林,远离恶声,与君结邻,和我一样同天共老多好啊。米大夫,你为什么不做这样的打算呢??扬,传诵一时。

良乡是交通要道,大青石闲置道旁,成为远近闻名的一景。沿着大青石线索追寻,在《日下旧闻考·京畿》条目,还收录有明代葛一龙所作《次良乡观米仲诏宪长所移奇石歌》:

塔洼村北野草荒,草间突兀孤云苍。

欲行不行气若郁,将雨未雨天无光。

云是米家凿山出,百步千人移数日。

到此踌躇不肯前,秦鞭无力楚力诎。

大木纵横到一林,相为枕藉岁年深。

或需天手妙神用,或眷山祗萌故心。

我与之言叱之起,几时得渡浑河水。

岈空洞宿阴霆,鲸脊鳌簪立奇鬼。

主人好礼尊石公,神物亦岂甘牢笼?

不如就此树高阁,居处日对飞来峰。

葛一龙(1567—1640),字震甫、震父,号罳园居士,吴县东山(今江苏苏州吴中区东山镇)人。善于诗画,性好交游。据张慧剑《明清江苏文人年表》所载,葛一龙在万历四十七年(1619)赴京援例谒选,后由贡生选授云南布政司理问,摄弥勒州事。虽廉洁为民,却难酬其志,未几归罢。此诗应写于赴京之时,其时葛一龙42岁,由南至北进京,良乡为必经之路。诗作虽短,信息丰富。首先,我们准确知道了大青石放在了塔洼村北,这个地方就是现在良乡火车站过街桥东边一带。何以见得?因为这里有一座三教寺,明朝万历二十八年(1600公安派代表人物袁宏道写过一篇《良乡三教寺记》,文中说:庚子八月,予以使事过良乡,迟三弟中道不至,寄居东关外。偶同客步小石冈,过塔洼村,店四十余家。垆烟尽处,碧瓦参差。路人曰:三教寺也三教寺的位置,在火车站过街桥北一里左右,袁宏道写的《良乡三教寺记》三教寺已毁,但石碑仍竖立在此。民国十三年(1924)编修的《良乡县志·城池》条目记载:城外东北塔洼村,距城三里。解放后,塔洼村梅花庄合并。此处近年正在拆迁,村人多移入楼房。大青石由千人用12日才移至于此。作者看到运石滚木纵横堆放在一起,多得竟有树林之感。站在石前,作者不由大喝:你几时才能渡过浑河之水呢?浑河就是卢沟河,言下之意,眼前的小沟都过不去,渡卢沟河更是难上加难。与其这样,我看不如在此树起高阁,使人如对飞来之峰。

米万钟上任后不到一年,就卧病在床,还没有来得及把他梦魂牵绕的大青石运到勺园就抱恨而去,终年只有58岁。这一年是崇祯元年(1628)。朝代更易,云卷云舒。大青石一任风雨飘摇。又过了一百余年,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乾隆皇帝以国家之力,从良乡把大青石运到清漪园乐寿堂,比起当年的米万钟来真是一贵一贱,交情乃见。大青石运来了,又一道难题出现了。乐寿堂的门太窄。大青石身大体重难以进院。乾隆皇帝下令把刚修好的宫墙和大门拆除,把大青石运进院子后再把门墙修好。石头是运进来了,孝圣皇太后听说拆门墙运石这件事可生气了。她了解了败家石的故事后,大为不悦地说:此石先败米家,又破我门,其石不祥。面对皇太后的态度,再把大青石运出去是不可能了,但又不能违拗母亲。于是,乾隆皇帝仔细欣赏起石头来。根据大青石的形状和润色,考虑到他母亲的讳忌。取意大石突兀如青芝出岫,给它起名青芝岫,并挥笔题写将青芝岫三个字刻在石头上。同时把所写《青芝岫》一诗写于门楣,诗曰:

我闻莫厘飘渺,乃在洞庭中。湖山秀气之所钟,爰生奇石窍玲珑。石宜实也而函虚,此理诚难穷。谁云南北物性殊燥湿?此亦有之殆或过之无不及。君不见房山巨石磊岦岌,万钟勺圆初筑茸。旁蒐皱瘦森笏立,缒幽得此苦艰涩。致之中止卧道旁,覆以葭屋缭以墙,年深屋颓蘠亦废,至今窍中生树拱把强。天地无弃物,而况山谷良?居然屏我乐寿堂。青芝之岫含云苍,崔巍刻削裒直方。应在因提疏仡以前辟元黄。无斧凿痕剖吴刚,雨留飞瀑月留光。锡明提什翰墨香。老米皇山之石穴九九,未闻一一穴中金幢玉节纷萦纠。友石不能致而此致之,力有不同事有偶。知者乐兮仁者寿,皇山洞庭夫何有?

均成和成钢于1985年编写的《颐和园楹联镌刻浅释》中有这首诗的意译,对于理解这首诗有所启发,现抄录如下:我听说莫厘山缥缈峰皆在太湖洞庭山中。天所赋予的湖山秀气,生出玲珑剔透的奇石。这些奇石既实又虚,其中奥妙难以尽言。谁说南方北方的物性有燥湿的不同?我看不能一概而论。君不见房山巨石巍峨挺拔,正当米万钟勺园初建之时。各处收罗的奇石如森笏般挺立,取自深山幽谷何等艰难。这块山石半途而废弃之路旁,只好复以草棚,绕以围墙。年深日久,草棚、围墙均已颓废,现在孔窍中生长的树木已有一握之粗。但天地之间并无弃物,何况此石质地如此之佳,得以屏放在我的乐寿堂前。如青芝般的山岫云雾苍苍,如鬼斧神工般的雕琢直且方。此石形成应是开天辟地之时。石如吴刚伐桂无斧凿之痕,经过飞瀑的冲刷,月光的照射。如今我赐以名,题以字,使翰墨留香。米芾的皇山之石有孔窍八十一个,也没有听说其石穴中有此奇观。米万钟不能得到此石,而我能得到,事虽相同而力不同。此石能使智者乐使仁者寿,皇山洞庭还能有什么好的山石呢?乾隆把青芝岫奉为群石之首,认为以出产南太湖石著称的洞庭湖,也没有发现这么好的灵秀奇石。作者所说的莫厘山,在江苏省吴县西南太湖中,此山盛产太湖石。写此作为赞颂大青石的铺垫,话锋一转,感叹地说君不见房山巨石磊岌,读此使人眼前一亮,得知大青石之身世。遥想米万钟将石致之中止卧道旁,使得石上孔洞生树有一握之粗。没想到闲置在大道旁的百年弃物,今天居然屏我乐寿堂。你看,它青芝之岫含云苍,崔嵬刻削裒直方。巨石形成于开天辟地之时,细看无斧凿痕剖吴刚,雨流飞瀑月留光。面对青芝岫知者乐兮仁者寿,黄山洞庭夫何有?赏石能使智者快乐仁者长寿,有了青芝岫,黄山洞庭还能有什么比它更好的石头呢?乾隆的评价发自内心,值得品味,从此,房山的北太湖石名满天下。

青芝岫从发现到落脚乐寿堂的一百多年间,只有乾隆皇帝高度评价了青芝岫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大石的东侧刻莲秀,意为莲中之秀;西侧刻玉英,意为玉中之英。两处字迹可辨,青芝岫三个字由于多年的风化,字因石质崩裂而脱落,只剩下边字的竖勾隐约可见,芝岫二字仍然清晰。此石昂首而俯,跂而敛。濯之色而青,叩之声而悦。每到春秋时节,爬山虎环石生长,苔藓浓密苍翠,青芝岫洞孔生辉,基石上海浪翻动。两旁海棠盛开,顿生超然之感。清人李灯中撰《艮斋笔记》亦将明清两朝运石之事记述在卷。

乐寿堂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原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咸丰十年(1860)被毁,光绪十三年(1887)重建。青芝岫的位置却一直没动。光绪皇帝为青芝岫这块灵石,在乐寿堂门楣上题写四匾相配:仁以山悦洞壁怀quo;,说明光绪皇帝对青芝岫的赞美。

《日下旧闻考·国朝苑囿》载:乐寿堂有大石如屏,恭镌御题青芝岫三字,东曰玉英,西曰莲秀。门楣上御题乐寿堂诗,前轩御题额曰水木自亲乾隆六十年御制青芝岫诗。诗前序为:米万钟大石记云:房山有石,长三丈,广七尺,色青而润,欲致之勺园,仅达良乡,工力竭而止。今命移置万寿山之乐寿堂,名之曰青芝岫,而系以诗。其实,和乾隆皇帝题诗相呼应,许多大臣也奉命题诗石上。大臣汪由敦写有《青芝岫一律》,现残存数行:“……口口凝玄彩,珠口润兼纹。运势森兰秀,高标树五云。松筠同献寿,瑞气共氤氲。

民间传说,由于靑芝岫经历了两个朝代的风雨,致使米万钟因此兴家又败家,最后进入皇家宫苑的经历,触发了一个作家的创作灵感,与现实生活和自家的遭遇相结合,构思创作了旷世名著《石头记》,后因此石名气太大,怕招惹文字狱,才披阅十载删削五次,复以曲笔,更名《红楼梦》。可见,房山大青石在人间游历的传奇曲折动人,由此诞生了一部旷世之作。民俗学泰斗钟敬文先生主编的《红楼梦的传说》中有青芝岫与《红楼梦》一文,文中说,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提到了青芝岫这块石头,他写道:原来近日风流冤家,又将造劫历世。但不知起于何时,落于何方?”“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降株草一株。那时这个石头,因娲黄未用,却也落得逍遥自在,各处去游玩。一日,来到警幻仙子处,那仙子知它有些来历,因留他在赤霞宫居住,就称他为赤霞宫神瑛侍者。我以为,这里的娲黄未用和薛冈文中的以补天服炼刑如出一辙。曹雪芹把乾隆在大青石上题写的神瑛,点化成神瑛侍者,把乐寿堂前的青芝岫幻化成了贾宝玉所佩带的通灵宝玉,这宝玉最后成为贾家的丧家石

站在乐寿堂前,关于青芝岫,人们获取的信息源于说明牌,上面写道:青芝岫,俗称败家石,据史料记载,明朝官僚米万钟于北京的房山发现了这块色青而润,状若灵芝的巨石。在运往米氏勺园的途中,由于财力不支,不得不弃于郊野。后被乾隆皇帝耗巨资放置于此,取名青芝岫,是中国最大的园林置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京颐和园里有一块石头被人叫作“败家石”有什么典故呢
一块石头如何败掉了米万钟的全部家产?
富豪偶得一块奇石,结果却因它家财散尽,乾隆化身“接盘侠”
颐和园记 | 18 巧夺天工的假山与玲珑奇石
明代时他在北京建了三座园林,他因石败家,“败家石”如今还在
颐和园“败家石”的由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