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孤山探梅和林逋的名句

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

 

孤山探梅和林逋的名句

                                                                                     

◇江南桓进 ◇

 

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

(1)

   杭州观赏梅花的地方很多,有孤山、灵峰、西溪、超山等,各有各的特点。其中孤山探梅最有文化氛围,因为这里有与北宋林逋先生隐居有关的古迹。“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风雅的人们都要吟一吟林逋先生的这两句咏梅名句。

   在“世上万般皆下品,唯有科举做官高”的北宋时代,林逋(一般人们尊称为和靖先生)拒绝做御用文人,拒绝为官作皇家奴才,隐居杭州西湖孤山,梅妻鹤子,诚为有骨气。尤其是他临终时,以一生没有拍皇帝马屁而自豪,所以他的隐居孤山终身,至今仍然是人们称颂的佳话。

(2)

   五代南唐国有个没有什么名气的文人叫江为,曾作诗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见中华书局《全唐诗外编》)江为的诗句描写竹影与桂香,恰到好处,意味隽永。可是,知道这两句佳作的人似乎不多,少见有人文章中引用、夸赞。

   林逋先生把江为的诗句改了两个字,变“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而后作为自己的咏梅诗。注:江为是唐宋之间的五代十国时期的人,自然比北宋人林逋早多了。

(3)

   改前人句或采用前人成句入诗,甚至全部集成句为诗,并无不可,这与作文运用成语类似,这种例子很多很多。不过,成语一般都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东西,人们大多知道它们来历。

   早年在浙江博物馆看见明代唐寅的一幅画,十分佩服上面题诗的最后一句“只钓鲈鱼不钓名”,回家后立即记在读书笔记上。后来读《全唐诗》才知道,这句诗原来唐代就有了。当然,唐代的诗里,也有很多两汉六朝的影子。——深入下去,就会发现照搬前人诗句之类,其实历来是“司空见惯”的事。“天下文章一大抄”,哈哈。(2013/11/23按:近年网上又有许多人把“只钓鲈鱼不钓名”说成是南宋人的创造,显然是不正确的。)“天下文章一大抄”,不足为奇,问题是粉丝们不要乱吹,把“名人”用成语也吹成天花乱坠。

   当然,用成语者无罪,用得好还有“功”。清代人写诗作文,还比赛谁用古人的东西多呢,并美其名曰“用典故”。但是,有些所谓“典故”非常冷僻,就走进了牛角尖,而某些脑子有病的清代人,仿佛还认为唯有那样子才是读书多、有学问,就像盛行八股的时代,不八股就不能说话一样。呵呵——人类的历史上,就是怪事多!

(4)

   细细品味,江为的诗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其实也很妙,尤其是“桂香浮动月黄昏”——在中秋“月黄昏”的时分,在桂花树附近,看不到花,却闻到阵阵暗香。那浮动的暗香,在清清浅浅的水边的横斜竹影的陪衬下,阵阵袭来,闻到这阵阵暗香的人能不心醉? 

   然而,称赞“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的,几乎没有。

(5)

   林逋先生的改句,称赞的人就太多太多了,那些称赞,都几乎快成为一种陈词滥调了。

   一说起梅花,那些介绍西湖的书籍就搬出林逋的那两句“经典”。许多文人一写到孤山,就一定说林逋的那两句咏梅诗妙到如何如何,仿佛不如此不足以表现风雅和学问。咏梅诗千千万万,何至于只有这两句是好的?林逋先生如果知道后来的人们那么推崇他的这两句,也许他会谦虚地说,哦,这可是从前人的句子化过来的。

    对于林逋的的咏梅诗,本人并无否定轻视之意,——林逋先生的诗词造诣很高,而且他有许多的咏梅诗,并非只有那两句。——我只是觉得实在没有必要像迷信教条那样,跟在欧阳修《归田录》后面去吹捧那两句。而且我怀疑欧阳修可能没有看到过南唐人江为的诗句,所以才对林逋的改句赞叹备至,古代没有报纸,书籍的出版发行毕竟不能与今天相比。

(6)

   “历史”书上的东西,本来就不是1+1=2,那里面似是而非的东西太多了,经常会出现张冠李戴的事情。名气很大的人采用别人的东西入诗,粉丝们就会捧场说这可是某某大名人的佳句哦。时间长了,假话居然也就变成了公认的“常识”。

    但是后代的人们,如果有一天突然发现,一直以为是某某作的某佳句,原来作者另有其人,未免就会有些大惊小怪。——哦,原来那是“偷”来的!哈哈。

   最近翻翻旧书和读书笔记,又找到好几条,例如,原来以为“雨打梨花深闭门”是宋代李重九的词句,现在知道其实李是从古乐府抄来的,证据可见明人的《山樵暇话》。……此外,“抄”或者“偷”,老外也是经常这样干的,例如俄国人的《金鱼和渔夫的故事》,就是从德国人的《格林童话》“抄”来的,不过把散文改成了诗歌而已。

   等等,……

 

   那么,现代有没有人这么“偷”或者“抄”呢?

   多不胜数,哈哈……

   我就不说了,……

 

   学孔乙己偷书不算偷,毕竟不很光彩。天下人那么多,在网络时代,要把偷来的东西长期窃为己有,是不可能的。

 

作于2004年冬夜

————————————————

注:

   (1)杭州孤山观赏梅花的风雅历史,其实并不是从北宋林逋先生隐居才开始的。对那里的梅花如醉如痴的,更早的还有唐朝白居易。

   白居易作有思念杭州梅花的诗,说自己在杭州赏梅从花开一直到花落,花下小饮便成狂,诗云:“三年闷闷在余杭,曾与梅花醉几场!伍相庙边繁似雪,孤山园里丽如妆。……”诗中所谓“余杭”即杭州。

   (2)欧阳修是北宋大师级人物,但是大师级人物说的并非就句句是真理。跪在地上迷信着名人,与科学精神就相距太远了。南宋洪迈《容斋随笔》有篇《唐重牡丹》,就指出北宋欧阳修说唐朝文人少有咏牡丹的诗歌是不正确的,洪迈举出了大量的例子,说明唐朝文人已经有许多的咏牡丹诗歌。

   (3)北宋人龙衮的《江南野史》云:江为者,宋世淹之后。先祖仕于建阳,因家焉。世习儒素,少游庐山白鹿洞,师事处士陈贶,酷于诗句二十余年,有风雅清丽之能,时已诵之。时金陵初拟唐风场屋,悬进士科以罗英造。为遂入求应,然烛能篇什辞赋,策论一辞不措,屡为有司默。为因怏怏不能自己,乃还乡里,与同党数十家连结欲叛入钱塘。会其同谋上告郡县,按捕得其逆状尽诛之。将死,犹能吟诗以贻行办者。初嗣主南幸落星渚,遂游白鹿国庠。见壁上题一联云:"吟登萧寺旃擅阁,醉倚王家玳瑁筵"。乃谓左右曰:"吟此诗者大是贵族矣"。于是为集,时辈慕重。因兹傲纵,谓可俯拾青紫矣。

2011/3/9、4/16又来补充小注

   (4)元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五代时有一僧人,曾有词云:“行人倚棹,天涯酒醒处,残阳乱鸦。”

    (5)有人说“钱塘苏小是乡亲”是清代袁枚的诗,其实不对,“钱塘苏小是乡亲”乃是唐朝韩翃的诗句。

2012/4/25又来补充

  —————————————————————————————————————————————————————————

 

【 原创作品, 版权所有!

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自《西溪随笔》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名句欣赏】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林逋:梅妻鹤子任逍遥
林逋:特立独行一光棍,寄情梅鹤度余生
这个宋代诗人厉害了,人家的诗他改了两个字,就成了他的代表作
最新分享
林逋与他的孤山八梅——摘自《中华梅文化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