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孔氏南宗北宗的由来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更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和集大成者。在中国文化里,所谓正宗,大而言之,和正统、正朔意一也。在传统概念里,上至皇家,下到平民,衣钵传承的问题上,自古礼制皆是立嫡、立长,宗法制度更是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要素。而作为圣人之家、孔子后裔的袭封,更是一向严格遵守宗法礼制,以嫡长承袭封爵。但历史的因缘际会,却出现了孔氏的南北二宗:

北宋末年,女真人起兵南下。康王赵构即皇帝位,是为宋高宗。时孔子48代孙、衍圣公孔端友于建炎二年扈驾南渡,离曲阜去扬州陪祀,后迁居衢州,此即孔氏南宗之由来。孔端友以上传承如次:孔子44代孙文宣公孔宜生三子:延世、延泽、延渥,45代延世袭封;延世子、46代孙文宣公圣佑无嗣,后又以堂弟、45代延泽之子宗愿承继文宣公爵位。(孔宗愿,是历史上接受封爵“衍圣公”之第一人。在其之前,孔子嫡孙封号叫做文宣公,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诏令改文宣公为衍圣公。)宗愿生四子:若蒙、若虚、若愚、若拙。宗愿之后,由其子47代孙若蒙袭封,后若蒙被废爵,改其弟若虚承袭。若虚故,仍由若蒙子端友袭封;(孔子47代孙孔若蒙生二子:端友、端操。)孔端友扈驾南渡,嘱其胞弟端操留守曲阜,代为祖庙墓庐祭祀及族务。因金兵肆虐,焚烧孔庙,不久孔端操愤懑而亡。

(孔端友塑像)

在衢州的孔子48代孙、衍圣公孔端友无嗣,以其弟端操四子孔玠承继;而金兵入主中原后,扶持了伪齐刘豫政权,刘豫在伪阜昌二年(公元1131年)将孔端友之弟孔端操的次子孔璠,封为“衍圣公”,主持孔庙祭祀。伪齐政权灭亡后,金熙宗天眷二年(1139年),仍封孔璠为“衍圣公”。

很清楚,最起码在这个时候,最讲究“立嫡立长”的传统礼制,已然遭受到历史因缘际会的无奈。

后来,在衢州的衍圣公一系,自端友以降,传五世而至洙,宋亡遂失爵:端操子49代孔玠、50代孔搢、51代孔文远、52代孔万春、53代孔洙均享宋“衍圣公”之封爵。

(曲阜孔庙内家庙外景)

北宗孔璠是南宗孔玠的胞兄,其后传子于50代孔拯(拯无嗣,由其弟孔摠承袭。)孔摠生二子:51代元措、元紘;元措亦无嗣,由其弟元紘之孙孔浈为嗣孙。孔浈系元措侄子侧室所出,曾随生母遭嫡母之逐出,长大后复被孔元措领回作继承人,又引起元措之婿嫉恨。蒙古人搞的“户籍制”填造户籍,元措之婿将其填报于李氏门下。后因此故,孔浈被其他孔氏族人攻击为不是孔子圣裔,被免去“衍圣公”封爵。自元宪宗八年(1258)孔子53代孙孔浈被虢夺封爵后,北宗衍圣公封爵中断43年。

在这一段时间内,“衍圣公”袭爵随着宋金元的战争而不断变化。更因之出现了宋金元三个衍圣公。

在51代孔元措就任衍圣公期间,金宣宗贞祐三年(1215)七月,诏令孔元措随朝就职,曲阜祭祀事物由元措交由其族兄孔元用代摄。元灭金,元太宗复令元措继续袭衍圣公,主奉祀事;孔元用,孔宗愿三子、47代若愚五世孙,元措奉诏赴汴京后,代行曲阜奉祀和族务。金宣宗兴定四年(1220)五月,蒙古太师木华黎经略山东,奉成吉思汗令,颁元用四品印信,令其袭衍圣公爵;宋嘉定十七年(1224)宋军收复山东,授元用通直郎。次年、宋宝庆元年(1225)又命元用袭封衍圣公,世袭仙源县令。元用卒,其子52代孙孔之全袭封。元宪宗八年(1258)53代孔浈被虢夺封爵后,直至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复由孔之全子、53代孔治袭封衍圣公。孔治生子54代孔思诚,亦袭封爵(后遭罢黜)。

由是观之,在传统中国史观里,作为中国正朔的赵宋,在那时已经承认了北宗的地位。

宋亡。元至元十九年(1282)忽必烈议立孔子后,众臣以寓衢者为大宗。遂召南宗53代衍圣公孔洙赴阙,欲令其载爵回曲阜主持奉祀。孔洙以南宗先世墓庐在衢,难以离去,且感恩于曲阜族人守茔护庙,有功于祖,愿让爵于曲阜宗弟孔治,并以母老为由,乞求南还。元世祖赞曰:

“宁违荣而不违道,真圣人后也。”遂拜孔洙为承务郎、国子监祭酒兼提举浙东学校,给俸养廉,并予护持林庙玺书。(《阙里文献考·世次》)

由是而知,孔洙让爵实为辞爵。且元政府官订衢州孔氏家规悬于南孔家庙:

“衢州一派子孙,自宋衍圣公孔洙让爵于阙里子孙孔治承袭公爵……窃恐后世两派子孙互相嫌隙,妄起争端……行令在衢子孙永遵制典,恪守祖风。有违者以不忠不孝论,置之重典,永不叙录。法令昭明,人无异议。”(《孔府档案》)

元延佑三年(1316年),孔氏族人因认为世袭衍圣公54代孔思诚(孔治之子)出于旁支,非孔氏嫡长,上书请求改易长支孔浣之子孔思晦为世袭衍圣公。时元仁宗征询大臣元明善意见,明善告答确为孔思晦。后元仁宗又亲自查阅孔氏宗谱,认定应该册封孔思晦为世袭衍圣公,孔思晦也就是后来历代衍圣公的先祖。

南宗失去爵位后,逐渐衰败。也导致一些记录的“偏颇”:

元代南宗世系记载不一,概括起来,大致有三个版本:

一:孔洙——思许(演子)——克忠(思栗子或思俊子);

二:孔洙——津(改名楷)——思许——克忠(思栗子);

三:孔洙——楷——公许(早卒)——宏(公俊子)。

(由于南宗在元代就出现世系的这一“特殊”现象,导致彼时南宗就比北宗辈份高几代,直至今日。)

直至明弘治十八年(1505),由衢州知府沈杰奏请朝廷,于正德六年(1506)方授孔彦绳为将仕郎、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自此,中断了250年之久的南宗孔氏,始又袭封,享受衍圣公次子之待遇。但孔彦绳身后,明政府又是数代未封。直至清顺治九年(1652),由65代孔衍桢复又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衔。

明朝承继了中国正朔,政府确定衍圣公为孔氏大宗主。南宗五经博士和颜氏、孟氏、曾氏之袭封五经博士完全一样,均受衍圣公之节制。南宗兼代衍圣公管理南宗孔氏族务。明太祖朱元璋承认了元朝所封的衍圣公为正宗,清朝皇帝继续承认了明朝所封的衍圣公为正宗,一直到77代孙孔德成先生,都是按照严格的宗法制度以嫡亲长子承袭的。从45代到77代,衍圣公的爵位共传承32世,历时880余年,先后承袭者41人。

孔氏后裔和一般贵族不同,其一直注重对其先祖孔子思想学说的承传和对其子弟的教育。据《史记》载,太史公适鲁瞻仰孔子遗迹时,曾亲见“诸生以时习礼其家”。其后,孔氏“世以家学相承,自为师友”。 历世而降,在孔子后裔中产生了许多卓有建树的名人,留下了大量有深远影响的论著。据考,历世孔子后裔有著述者240余人,著作620余种。这是孔子思想影响的直接表现,也是孔氏后裔对中国文化发展所做的重要贡献。和罗马教皇一样,这更是一个文化道统的最生动载体。尊重这个文明载体,其本质则是尊重这个文化道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衍圣公
北孔、南孔,谁正宗?都不如“台孔”正宗?
天下第一姓
元朝统一中国后,有大臣上书忽必烈,认为孔...
此封号世袭近900年,坐看中原皇朝更迭,家族就是屹立不倒
孔府也分南北宗,浙江衢州的孔府南宗更正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