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临高话地名掌故

  临高话地名掌故
   (一)
  
   王国祥
  
  美塘村
  康熙44年,广东省丰顺县人罗弼友携妻儿数千里迢迢跋涉来海南岛,寻找安身立命之所。上岛后,从西海岸一路物色地点,经多方比较,最后选择在临高县新化乡遵宪都加来圩的西郊一口大水塘边的坡地做村址。丰顺地域杂居潮州人和客家人,他们擅长农业种植和产品交易。弼友公是潮人,迁居新点的首要条件,既要有水种菜,又要近市场以方便出卖。这圩边塘边的坡地十分适合潮人的生产和经营理念。罗氏移民的潮州话与加来圩老市民讲的海南话同属闽语系,语音和词汇基本相同或相近,他乡遇乡音的亲切感使然,罗氏选择海南话作当家语言。他们以大水塘为村名的要素,含有多种文化成分:敬重水塘为滋润养育的“母亲塘”、本村四周村庄居民都讲临高话的语言环境,临高话说那口水塘很“迈”(“美”的口头语),两种方言不谋而合赞扬同一口水塘,且海南话“母”字的音谱与临高话的“美”字相同,水乳交融之美妙里,海南话的“美塘”村名应运而生,而临高话口头语对之称呼“买行”也十分近乎,有珠联璧合的异曲同工之妙。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开办小学教育,上级领导要求来这里教学的老师,要具备普通话、海南话、临高话“三语”功能,授课、讲解,解题,根据学生的语言接受和理解程度,“三语”结合施教,特别是用方言课中解题和课后辅导及家访,效果非常显著。百户美塘村先后出了一百多名大学生,其中有教授、大企业家。从基础教育的需要和这里具备的语言条件,不能不肯定多种语言结合的文化对农村教育的独到的因地制宜的作用,可成立移民文化与本土文化元素结合,开发经济贫困文化落后地区的智力成功的例证。
  
  “市浪”
  加来圩座落地势低的加来大田洋中间偏东。处于地势高的多文、东江两地的人,居高临下远看加来,视觉为一大片湿地,阔像一个硕大的湖泊,雾霭和汽浪等的影像,造成似水涟渏的景色,在高地远眺加来的人,把加来的地势地貌说成他们脚下的“下浪”。圩、墟,临高话口头语均读“市”(“喉”字音),顺口称加来为“市浪”(口头语“喉浪”),即加来这个大田洋的“浪”中的市。后来,“市浪”的称谓范围扩大到受驻在加来圩的衙门管辖的所有地方,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加来农场加上美台乡南缘紧挨加来的几个村庄,统称为“市浪”。延续到现在,上了年纪的附近乡镇的老百姓仍然称呼加来圩及加来农场为“市浪”。“市浪”行政区划内,有几个带“浪”字(或音)的村名:和浪、田浪、龙郎、文郎、美郎、龙胜。比邻的东江乡有“博郎”村,南宝有“武郎”村,也是与“浪”田洋有关联。这些村,形成以“浪”这一生态环境特征为主旨的“集结”村落。而加来农场的沧浪村之“浪”,则与加来之“浪”无关,是该村几百年前以中国文化经典的“沧浪亭”和“沧浪水”的掌故组合取村名。
  
   凤头村
  加来有个“凤头村”,缘于四百多年前先祖从临高海边的渡头村迁来,到加来地方时,立“凤头”和“凤尾”两个村,后来凤尾村并入凤头村。“头”字的用意,是记取与“渡头”的血缘关系。渡头村在文澜江入海口处的一个渡口,地势呈“龙头龙脊”。儋州举人王奉三赐一副对联诠释“凤头”的含义和寓意:“凤龙一遇安天下,头尾五参悟道中”。联语引用两个典故——悟道诗“卧龙凤雏一得安天下”的求才若渴;窦燕山改恶从善进而从善如流、“教子有义方,丹桂五枝芳”实现“五子登科”造就国家民族“五龙”的传说。对凤头村的时人后人寄予育才修德的厚望。体现了华夏传统文化随着移民传播和继承的维系“悟道”。
  
   松枝村
  地处多文镇和加来农场交界、在国防海榆西线边的“松枝村”,居民谭姓。创村祖百年前从临城洋勋村(现干部新村地域)迁出来,先在兰合村近处坡地上立足。兰合村朋友无偿送给村址地和耕地。后因邻近另一村与之发生土地纠纷,谭姓人为难之际,兰合村朋友另赐地方给予搬迁。先办好与邻村的土地划界,并报官府备案,不再发生纠纷。第一个村址立足不住,第二个立稳根基,谭姓村民要取个有纪念意义的村名,记取立村置业的履迹,村名的临高话口头语叫“送枝”,书面语为“重置”(重置村址、田地、家业)。后来文人用汉语谐音字定名为“松枝”,寓意松树的不畏环境恶劣而根深叶茂地生长发展。   
  
  
   社堂村
  原属于临高县第五区,后属于儋县和庆镇,再后划到西流农场的“四行村”,居民通用临高话、客家话、广东白话,但以临高话为主体语言。村址是山区,有所在的地域最高的山头。依此主体物侯,村名取临高话口头语“社堂”,直白“山高”之意。“社”和“堂”分别是“山”和“高”的临高话谐音字。后来不知什么人用普通话语言对其称谓,标汉字“四行”。当然,字面的变化为普通话的谐音对临高话的转换。笔者认为,这是原始的生态村名的被无知的异化,异化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不知是数量词的“四”与“行”的组合,还是葫芦画瓢的不伦不类。
  
  
   潭芬村
  现加来农场场部一平方千米的地盘,70年前是一块无人烟的荒地。加来圩南缘即现在的加来中学的校园,是一个叫“美万”(临高话口头语,即大榕树)的村子。1940年日本人要在那里建榨甘蔗糖的公司,强迫美万村民迁到上述的荒地。这是历史上一次在帝国主义枪口和刺刀下的“拆迁”。那块荒地的物候特征,是有一个约四亩见方的莲花塘。移民立足取“潭莲”村名。那里的另一个显眼的物候是坟墓多,竞被什么人用“潭坟”的村名登记到日伪村户籍上。解放后,人民政府既考虑到最初村民的村名叫法,又兼顾户籍的记载,用折中的办法,改村名为“潭芬”,剔除了“坟”的侮辱性,保留了“潭”的主体性,还转换到莲花的“芬芳”,恢复“潭莲”的同义性,得到村民与社会的认同。后来场部建设和办公需要,择地到粮所后面安排村民搬迁,到新村址,村名仍叫“潭芬”。
  
  
   马袅圩
  临高县东北角的马袅湾。相传古时富家小姐王不袅爱上穷苦人家的孤儿邱亚马。王父将不袅许给廖姓财主家的公子。不袅不从。廖家派人来抢亲。不袅反抗,与亚马欲双双投海殉情。此时,龙王派四公子化成青龙,把不袅和亚马驼上天空,上了天庭。后来,当地老百姓感动于他们的爱情故事,将地名叫作“马袅”。
  
   (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乃末”“伊讲”……上海话的这些口头语,你最常用哪个?
​给领导打电话,要注意以下4点,领导对你刮目相看!
环海南骑行36,临高到海口-福山
在琼海的你们真的了解海南吗?19个市县面积及人口分布情况速速了解!
你知道现在的海南人基本都是来自哪里的吗?
记忆 | 成都掌故十咏·百花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