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析“之所以”(“之所以……是因为”是病句吗)

 

 浅析之所以

 

学院名称:       文学院      

专业名称:           汉语言文学   

年级班别:        2009级3班    

   名:             张超超   

指导教师:            白雁南        


20135 

浅析“之所以”

摘要:“之所以”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常见的语言单位,它的词性、意义、形成有些争论,我们将作简要分析所以VP的名词性,追寻它从表示凭借、方式到表示结果的足迹,探讨“S+之+所以+VP”中“之”字由代词的虚化,并试图解释“之所以”用于句首的合理性,简要比较它与“其所以”的区别

关键字:“之所以 ” “所以VP” 词性  句首 “其所以”。

    Abstract:\"the reason\" is a common in modern Chinese language unit, itspart of speech, meaning and form some dispute, we will make thebrief analysis of the VP of noun, so follow it from said thanks,way to said the footprint of the results, to explore the \"S + +and + VP\" in the word \"of\" the pronoun of the blur, and attemptsto explain \"the\" is used to the rationality of foregrounding,briefly compa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t and \"it\".

Key words: \"the reason\" \"so the VP\" part of speech is the first\"it\"

                    1、引言

    张志公在1957年便提出,比如“之所以喜欢用一点文言腔,是因为这显得古雅一点。”“之所以”是文言腔,这样用不对,“之所以”就是“的所以”,这话不通。如果按照文言说法,应当是“其所以”。用“其所以”是合乎古汉语语法的。“之所以”既不是现代汉语,也不是古代汉语。这个观点主要是批判文白夹杂理的现象,然而他却较早地把“之所以”用于句首是否规范的问题给暴露了出来。本文将通过对“之所以”一词的词义,词性及其发展的分析,力图解决“之所以”用于句首是否规范的问题,以及“之所以”与“其所以”的关系。

   一、关于“所以VP”结构的词性问题

2.1“所以”是古代汉语中最常见的凝固形式之一。关于它的词性,学界有许多解释。王力(1989:159)说:“‘所以’这个词组,原来是介宾‘以’加宾语代词‘所’提前,‘所以’结构,往往用来追问原因或解释原因。”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古汉语研究室(1999:564)在分析“所以”结构时认为,其“本是介宾结构,由介词‘以’和代词‘所’构成。”杨伯峻、何乐士(2001:488)曾指出“‘所’把动词或动词短语变化为名词的规则是:‘所+动词(或动词短语)→名词性短语’,也就是说,‘所’总是位于动词或动词短语的前面。一般把‘所’字与其后面的动词(或‘介词+动词’)总括起来叫做‘所’字结构,动词或动词短语只要前面加了‘所’,就不再是动词性的了。”又进一步指出“‘所’和介词结合也可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工具、方法、原因、处所、时间或对象等。其变化规则为:“所+介词→名词性短语。”如果‘所’后有介词也有动词时,它先与介词结合,然后‘所介’再与动词结合。其变化规则和内部结构为‘所+介词+动词→名词性短语’。最常见的‘所介’是‘所以’,它可以表示动作行为赖以施行的工具或方法。”荆贵生(2005:385)亦谓:“‘所’字用在介词‘以’、‘从’、‘为’、‘与’的前面,指示和称代介词介绍的对象。‘所’字与介词以及介词后面的动词或动宾词组合起来组成的词组具有名词性。”方有国(2002:92)指出,“所+介+动”结构中的介词,没有改变“所”的中心语地位,也就是说,“所+介+动”结构仍是一个以名词或代词的“所”字为中心语的结构,仍是一个名词性词组。王兴才(2007)坚定认为“‘所以VP结构’无论是从语义角度还是从功能发那个面考察,明显体现出名词性特征。”

 2.2 肖奚强、王灿龙(2006)却认为,在古代汉语中,‘所’和‘以’可以分别用作代词或介词,它们结合起来与后面所接的动词性短语共同构成一个结构,即“所以VP”。该结构仍然具有谓词性,常常充当句子的谓语。又进一步解释(2010),“所以VP”具有谓词性,主要就“所以VP”这个句法单位最初的本质属性来说,特别是当它用作句子谓语的时候。他从汉语史“所以”最初由动词“以”带代词“所”形式为据,认为“所以VP”从句法层面上看,或为连动式,或为状中偏正式。如果用现代汉语的表达形式来传译的话,基本上可以说成:“用…(手段)”来实施“V”这个动作,认为“所”代指先行语。

2.3 首先,我们认为“所以”结构是由介词“以”带代词“所”形成的,这里的“以”与动词“以”已经没有关系。“以”成为介词后,才出现“以+P1+V+P2”结构。《马氏文通》(2000:149)中言:“凡外动字之转词,记其行之所赖用者,则介以‘以’字,置先动字者,常也。篕必有所赖用而后其行乃發,故先之。”

1)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孟子;尽心上》

2)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孟子;万章上》

这里的以是介词的性质,故置于动词前,而非动词。可见,“以”字早已虚化为介词,P1可由代词“所”代替,所以不论是“以所”还是“所以”中“以”字都是介词性,而非组成连动式。

其次,他的举例都是具有判断性的句子,并且试图指出“所”与先行语的同指关系。引例如下:

3)谋者,所以令敌无备弛。《孙膑兵法·咸王问》

4)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对应句式:

3')以谋令敌无备弛。

4')以礼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

他认为后一种表达是可以直接成句,借以说明“所以VP”的动词性。然而,他的转化已将句子意思改变,而并非等义转化,例(3)(4)是判断句,其中“…者,…也”的形式更加证明了“所以VP”结构式名词性的,因为判断句的前后必定是同性的语言单位。例(3)应释为:“计谋是用来令敌人没有防备的东西”。“用来”译“以”,“的东西”译“所”,所指代的不是“谋”,转化为(3')显然是不合理的,“谋”、“礼”作为话题的显性丧失,句子的独立性大打折扣。

故而,我们有理由相信,“所以VP”是名词性的结构。

3、“所以VP”由表示凭借、方式到表示结果

    “所以VP”最初是表示凭借、方式的。典型例子如:女商曰:“生生独何以说吾君乎?吾所以说吾君者……”。“何”字和“所”字同样放在“以”前面,位置相等,职能也相等,“何以”表示凭借什么,“所以”亦同。

    在整个汉语史上,“所以VP”除了用于“S+之+所以VP”中之外,它还有独立用法。例如:

    (5)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墨子·公输盘》)

    (6)晋侯归,谋所以息民。(《左传·襄公九年》)

    (7)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孟子·告子章句上》)

    (8)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论语·里仁》)

    以上诸例“所以VP”在句中都是充当动词的宾语,这与它们表示凭借、方式等有密切关系。例(5)的“所以距子”可以理解为“抵挡你的手段、方法”,例(6)的“所以息民”是“安定百姓的方法”,例(7)“所以养之”意为“培植它的方法”,例(8)“所以立”意为“安身立命的方法”。

    可见,“所以VP”最初是用来表示行为、活动依凭的方式的。但是由于任何一项凭借一定方式进行的活动总会造成某种结果,而结果又总是跟原因相联系的。有了结果以后,人们常常会进一步追究原因,这样一来,表示方式的“所以VP”又会被隐喻为原因,因为方式跟结果的联系最为直接。下面提供三个“所以VP”可当作原因解释的例子:

    (9)人所以谓尧贤者,以其让天下于许由,许由必不受也,则是尧有让许由之名而实不失天下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10)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老子·十三章》

    (11)昔者君王辱于会稽,臣所以不死者,为此事也。(《国语·越语下》)

    上面三例中的“所以VP”都附有一个“者”字,旨在提出一个话题,后续部分再对此作出说明、解释。比如例(9)意为“人们为什么要说尧贤明呢?就是因为…”。一般情况下结果比凭借方式更能硬引起人们的关注,所以在后来便不断趋于表示结果。

    原本表示方式的“所以VP”一步步不断地虚化,为“之所以”的产生提供了便利。“之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的虚化,它们二者也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分工。当然,对于上古的“所以”最重要的一点还是承认它有使谓语结构和句子结构变为短语的功能。因此,它和现代汉语连词“所以”是大不相同的。但是我们应注意到“所以”的这种虚化趋势。

4、“S+之+所以VP”中“之”的用法

     肖奚强、王灿龙(2006)认为“所以VP”是谓词性,常常充当句子的谓语。因此,只要在它前面加上主语(S),它们就成了一个独立的小句或句子。但有时需要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为了达到此目的,人们便用助词“之”来承担该功能。“之”字便理所当然具有取消独立性的作用,严格来说,在句法结构方面,“S+之+所以VP”(一下简称“之所以”)不是小句,而是一个复杂短语。

     王兴才(2007)却认为,既然“所以VP”,结构是体词性结构,那么由其所形成的句法形式"S+之+所以VP"其“之”的作用便不是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由于“所以”插人主谓结构之中已经使主谓结构变成了名词性短语,亦即是说“所以”的功能作用就相当于第一种结构形式中的“之”,那么又何须在已经变成了名词性谓语的“S+所以VP”中,再插入“之”来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呢?这样似乎是解释不通的。汪泰荣(2004)也持此论。

     上述两家互有指摘,我们认为两家皆有不足之处。“所以VP”发展为“之所以VP”时,这里的“所以”已经是比较虚化的“所以”,正如上文所述,“所以”是表示原因的。正如肖奚强、王灿龙(2010)对王兴才(2007)的指摘,既然“S+之+所以VP”是偏正结构,“S”为领属词语,那么,这种情况下再加上一个表偏正关系的“之”是出于什么目的的呢?王兴才(2007)对此认为是加或不加“之”一样,都表示偏正关系。”而汪泰荣的说法是:“结构助词‘之’常常置于‘所以’的前面,以表示这种偏正关系并从语气上加以强调。”我们认为此种说法难以服人。并且如王兴才(2007)所说“之”在有的句子中可以不出现,那何必加“之”呢?“之”是随着“所以”的虚化产生的,并且随着它的不断虚化,“之”的作用就不是可有可无的。

介词“之”字和代词“之”字同出一源。在最初的时候,指示代词“之”字放在各词后面复指,表示没有。“麟之趾”的原始意义是“麟它趾”,“公侯之事”的原始意义是“公侯他们事情”。“之”字插入“S+所以VP”结构时,“之”字便是作为代词复指“S”。

12)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周易》

13)吾乃令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左传》

14)此下之所以事上,非上之所以畜下也。《庄子·天道》

15)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庄子·齐物篇》

上述例子中,“之”便是复指前面的“S”,强调他们的领有,类似于英语中的“itself”。这便解释了为什么有的句子中没有“之”意义和有“之”意义相差无几,仔细品味还是有差别的。在这些判断句中加“之”更能强调前面的“S”。

“S+所以VP”在起初的确是偏正结构,“所以”不断虚化,当它插入“之”字之后变为“S+之+所以VP”,此时这个结构还是偏正结构。然而“所以”虚化,“之”迅速和“所以”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具有明显的名词性。“S”与“VP”之间的主谓关系就凸显出来,此时的“之”说它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似乎更近于实际一些,但此时的“之”已经虚化了,从属于“所以”,虚化的“所以”加上虚化的代词“之”,它们形成之初已经呈现不断虚化的趋势,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5、句首“之所以”辨析

     对于“之所以”用于句首的争论可谓是由来已久,众说纷纭。叶圣陶(1978)早在1987年就指出:“‘之所以’就是‘的所以’,一句话要用‘的所以’开头谁都知道没法说。”吕叔湘(1984:113)也认为“‘之所以’起句是一种‘常见语病’”,并说:“‘之’字地作用是一手托两象,如果前面已断句(大句或小句),就不同‘之’而用‘其’。”似乎这种现象已有定论。

     5.1前文我们已经论述“之所以”的用法,“之‘作为复指前文的代词,尽管已经虚化,近似一个助词,然而它的代词性扔可以在文献中略见一斑:

    (16)立身则从佣俗,享行则遵佣故,进退贵贱则举佣士,之所以接下之人百姓者,则庸宽惠,如是者则安存。(((荀子·王制)))

    (17)立身则轻格,事行则断疑,进退贵贱则举候悦,之所以接下之人百姓者,则好取侵夺,如是者危殆。(《荀子·王制》)

    (18)立身则惰基,事行则倾视,进退贵贱则举幽险诈故,之所以接下之人百姓者,则好用其死力炙,而慢其功劳,好用其籍效突,而忘其本务,如是者灭亡。(((荀子·王制》)

    (19)之所与为之者,之人则举义士也;之所以为布陈于国家刑法者,则举义法也。(《荀子·王霸》)

    对于这些例子,王兴才(2007)认为:“例中这些用来起领句子的‘之所以’,显然不同于来自句法形式‘S+之+所以VP’的‘之所以’。他认为“‘之所以’中的‘之’具有实在意义,是指代词‘之’用作定语,修辞‘所以VP’这个名词性结构,用法和《庄子·逍遥游》中‘之二虫又何知!’相同。”张学勤(1993)也指出,把“之所以”一律视为“的所以”的见解不够恰当,却也未能给出论述。肖奚强、王灿龙认为四个古汉语例子来源相同,数量少,不足为据,并说:“说实话,我们实在看不出作者到底是根据什么判定这里的‘之’跟‘之二虫’中的‘之’同属一类。该不会就因为这两例中的‘之’在用于句首方面跟‘之二虫又何知’相同这一点吧?如果是这样,那未免太肤浅了”。“单拿‘这用它来……’或‘这凭借它……’这样的解释使整个句子在结构上无法对应于汉语中的任何一个句式。”我们认为这个评价是确切的。

     我们的观点仍然是“之”是一个复指代词,其前必要有一个主语,然而在有些情况下,主语并不用说明我们便知晓,或是它不好用有形形式说出,或是前文已提到,便省略主语。至于为何古代汉语中这种用法很少,我们推断,在“之所以”形成之初“之”的代词性较强,随着“之”和“所以”的不断虚化,“之所以”的结构不断凝固,“之所以”便不用于句首。据毛志刚(2008)分析,秦到两汉是“之所以”语法化的萌芽时期,“之所以”作为连词出现,最晚当在南北朝南朝梁代时期。所以“之所以”随着“所以”的明显词汇化不断地语法化,这种“之所以”用于句首的趋势并没有发展,毕竟“之”前没有主语是不太规范的用法。

    5.2 尽管“之所以”跟“因为”、“如果”之类地连词相比,还是不能同时而语,不可以用于句子的显性主语之前,但“之所以”还是在现代汉语中最终确立了它的连词地位。它用于分句主谓之间的用法似乎没有什么好质疑的。至于“之所以”用于句首过去有过争议,如今似乎已能够为许多学者所接受,如张学勤(1993)谈到“之所以”,认为“所以”已经虚化为连词,“之”也就已经丧失了助词的语法功能。毛志刚(2008)更是把“之所以”用于分句句首作为它的一个用法,说:“其出现的位置完全具有复句连词的特点。”一些语言学者在著述中也常使用“之所以”形式起领全句。例如: 

    (20)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是因为经典约束理论只讨论句法问题,把这两个约束原则都处理成在句法结构上运作的条件。(胡建华、石定栩《约束B原则与代词的句内指称》,《中国语文》2006年第1期,3页)

(21)句中“日”原作“恩”,之所以有此误,概因“曰”先误作“因”,后误作“恩”。(刘传鸿《读<教煌变文校注)札记三则》,《中国语文》2006年第2期,176页)

<22)概而言之,之所以是B+C类推A+C,是因为它符合类推的墓本原则。(胡放瑞《“去”之“往/至”义的产生过程》,《中国语文》2006年第6期,523页)

(23)之所以选择这两部书,是因为它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可比性。(汪维辉《六世纪汉语词汇的南北差异》,《中国语文》2007年第2期,175页)

   24)之所以强调是词语,是因为它并不是一种独立的语言。(王希杰《黑话说略》,《汉语学习》1989年第五期)

这种句首“之所以”也日益被人们所接受,一些报刊中也常常句首出现“之所以”,如:

     25)之所以出现有悖事实的说法,是由于别有用心的人制造了谣言,而包括原西藏地方政府的许多僧俗官员也听信了这一谣言。(《当年西藏叛乱起因何在,阿沛披露目击事实真相》,《人民日报》1989年3月4日,第2版)

26)之所以把三话说在前头,只希望大家都能理解:这一天或迟或早总要到来……(程晓流《写在轰卫平迎战依田纪基之前》,《光明日报》1988年]l0月15日,第2版)

  27)之所以把城子崖作为在山东进行发掘的第一个地点,一是希望……(张学海《幽梦·寻求、现实》.《中国文物报》1992年9月20日,第4版)

 28)之所以产生目前这种片面强调经济工作,而忽略思想政治工作的状况……(刘茂银《考核干部不能忽略精神文明方面的标准》、《浙江日报》1989年3月28日,第4版)

 29)之所以要多侧面地讲形势,是因为形势本身是多侧面的……(侯靖方《讲形势要‘多侧面9》,《杭州日报》1988年10月6日,第1版

     “之所以”出现在句首已经并且日益深入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受,并且以“之所以”起句并非“没法说”,亦非“的所以”的意思。它的广泛使用,正说明这样仍然符合汉语的语法规范。

     5.3 句首“之所以”得到承认的同时,对它的来源尚没有定论。王兴才(2007)认为这种“之所以”不同于“S+之+所以VP”中的“之所以”而是和“其所以”的用法相似。在“之所以VP”中,相当于“这”,起领属和限定的作用。我们对此并不认同,但是相对于张学勤(1993)、孙汝建(2000)和肖奚强、王灿龙(2010)文章中或避而不谈,或语焉不详来看,对我仍是有启发的,所以我们也必须重视句首“之所以”的来源。应该说现代汉语中句首“之所以”的来源跟“其所以”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正如我们的一贯观点“之所以”用作句首从来就并非决不可能,“之”字本就是代词,用于句首时可认为复指不需指出或上文已经提到的话题。但是复指毕竟需要主语,用于句首这中简略也只有到了现代汉语才广泛的使用,其实它同用于分句主谓之间的“之所以”是同出一源的。但是在现代汉语中“之所以”已经虚化为一个连词,它在作为词首也便顺理成章,“之”字也没有了它的代词性。

     5.4 这种句首“之所以”却并不自由,它缺少句法上的主语,这个主语常常是不需要明说,我们便已知晓,或是太过泛化,不好用有形形式表达。人们在进行认知操作时往往会在“之所以”前赋予一个词义上(或曰心理上)的主语,但在句法形式上,这个主语可以不出现。当然有时是承前省略。从上面举例中不难发现它的这些特点。

    由于“之所以”在形成之初多用于判断句,常常有“…者”或“…也”这样的判断句标志,在发展过程中“者”、“也”不断脱落,但是仍然少不了表判断或原因的词语引出原因,如“以”、“乃”等。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少不了这类词语,它与“是因为”结合已经习以为常,多认为它们组成一个关联词语。

             6“之所以”与“其所以”的关系

     在古代汉语中,“其”字是代词,主要用于表示领有格,有“名词+之”的意义,所以“其所以VP”与“之所以VP”不同。看一下有关“其所以”的例句:

     (29)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永游,其所以异朴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孟子·尽心章句上》)

     (30)故明君有权有政,乱君亦有权有政,积而不同,其所以立异也。(《韩非子·心度第五十四》)

    (31)凡圣人之动作也,必察其所以之与其所以为。(《庄子·让王第二十八》)

    (32)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荀子·天论第十七》)

   33)今夫儒者不本其所以欲,而禁其所欲;不原其所以乐,而闭其所乐,是犹决江河之源,而障之以手也。(《淮南子·精神训》第七卷)

     分析以上的诸例同是句子的前项成分,“其所以VP”主要限于描写句,“之所以VP”主要用于判断句;其次,“之所以VP”一般不能用于充当动词的宾语,而“其所以VP”常常做宾语。“其所以VP”一般不用作判断句的后项成分,而“之所以VP”的这种用法却比较常见,这方面肖奚强、王灿龙(2010)的解释是正确的。从“其”和“之”的语法属性及语义方面看,“其所以VP',与“之所以VP”也不同。但这绝不是像王兴才(2007)所讲的只是“远指”和“近指”的差别。首先,“其”是代词,主要用于表示领有格。“其所以VP”之前一般不能再带名词(包括人称代词)主语(S),而“之所以VP”前加名词主语却是司空见惯的现象,甚至是必需的;其次,由于“其”是领属格代词,因此,“其所以VP”在某种意义上类似于“S+之所以VP”,“其”承担了“S+之”的功能。

“其所以VP”中“其”的虚化程度较“之”字低,其凝固化程度自然比较低,它们的基本意义虽然相似,但在现代汉语中,用于回指结果时,“之所以”的使用占绝对优势,甚至趋向于“一统天下”。在同义竞争中“其所以”一开始便不具优势,在发展中更被“之所以”淘汰。我们认为“之所以”不断虚化,功能不断增强,它是一个很有生命力的词语。

                           7、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S+之+所以VP”中,“之”作为复指代词,“所以VP”作为一种名词性短语,在后来的虚化过程中,“之所以”不断词汇化,形成连词。在现代汉语中“之所以”用于句首的做法是可以被允许的,来源与“S+之+所以VP”中“之所以”是相同的,它的使用受到限制,但这个限制有变少的趋势。“其所以”与“之所以”意义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用法意义上有一定差别,渐趋为“之所以”取代。

参考文献:

1、张志公 《张志公自选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526页

2、马建忠 《马氏文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3、吕叔湘、朱德熙  《语法修辞讲话》[C]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2年

4、王力  《汉语史稿》  [M]北京:中华书局 1989年

5、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M]北京:语文出版社 2001年

6、叶圣陶《说“之所以”》 [J]《中国语文通讯》 1978年第一期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汉语研究室 [M]《古代汉语虚词词典》 商务印书1999年

8、王兴才 《关于“之所以”》  [J]   《汉语学报》2007年第四期

9、肖奚强、王灿龙 《“之所以”的词汇化》 [J] 《中国语文》2006年第六期  

               “之所以”词汇化问题辨》 [J] 《汉语学报》2010年第二期

10、吕叔湘 《语文杂谈》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4年

11、张学勤 《句首“之所以”是与非辨》  [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二期

12、汪泰荣  “……之所以……,是因为……”句式新探》 [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三期

13、毛志刚 《“之所以”的语法化的历程、动因与机制》  [J]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六期

14、方有国 《上古汉语语法研究》 [M] 成都:巴蜀出版社2002年

15、孙汝建 《“之所以”起向的规范》  [J] 《语文建设》2000年第六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现代汉语》区分“在”的词性
复习签到13: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 介词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现代汉语语法(词类*虚词*介词、连词)
现代汉语词性共2大类,许多老师早已忘记,而我还在重温昔日知识
静态介词与动态介词(介词的时间概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