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个法国人眼里的中国文化
编者按

1210日,贵阳国学大讲堂举行第72次讲座,中山大学哲学系梅谦立教授应邀到贵阳为该讲堂的学员,作了一场“一个法国人眼里的中国文化”的讲座。讲座主要以“外国儒家经典诠释学”视角,从“解释儒家经典与一神教的关系”、“西方与中国的诠释有所不同”、“中国的‘经史子’与圣经学”等专题入手。


梅谦立教授系法国人,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北京中国学中心主任。主要研究中西思想交流、西方古典哲学、当代新儒家。



梅谦立教授(网络资料)

梅谦立教授介绍,欧洲1667年出版的基歇尔所著的《中国图说》最有代表性,这本书包含大概50张图画,激发了欧洲人对中国的兴趣,塑造出欧洲理解的“中国形象”。有趣的是,基歇尔从来没有来过中国,确切地说他从没有离开过欧洲,《中国图说》中的信息是他通过跟世界各地传教士的书信联系获得的。

 

  讲座上,梅谦立教授还介绍了由明清间欧洲人所完成的对儒家经典翻译与阐释的拉丁文著作《中国哲学家孔夫子》。与《中国图说》不同,这本书涵盖了欧洲人来华百年间对《四书》及中国哲学的研究成果。《中国哲学家孔子》向欧洲传递的信息是:历史上中国人一直蒙受理性,并在很长时间保持着极为纯粹的理性,其中只有自汉朝开始,中国人才接受了佛教和相应偶像崇拜的影响。但作者认为及至今日中国人还保留儒家经典,而这些经典里面体现着自然理性和对上帝的纯粹信仰。

 

  梅谦立教授回溯了罗明坚《四书》译本,郭纳爵、殷铎泽《中国智慧》,殷铎泽《中国政治道德知识》等中国儒家经典西文译本,分析了欧洲人对古儒与宋儒的不同态度,描述了孔子像在西方的变迁经过,考证了《中国哲学家孔夫子》所据“四书”版本(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及主要参考书(张居正《四书直解》)及混合融通的翻译策略,归纳了西人对中国传统的不同解读方式,讨论了《中国哲学家孔夫子》之于18世纪西方历史和思想的影响等。

 

讲座还提出了几个问题,即:外来文化能否发挥自己的儒家诠释学;若可以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对于儒家文化,除主流(朱熹)之外的解释等等。讲座围绕这几个问题做了详细阐述与解释。相对于主流的朱熹的注释,欧洲人更倾向于利用明代万历首辅大臣张居正对儒家经典的注释。欧洲人认识到儒家经典对国人精神思想与中国社会的影响,故通过利用对儒家经典的注释达到文化交流目的。


来源:2016-12-11贵州都市报  记者:蓝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论语》在西方的第一个译本
韩国人夸孔子:欧洲启蒙第一人,伏尔泰、卢梭都甘拜下风
儒家思想的世界性光辉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干春松:儒家论“勇”与“复仇”
朱高正博士开讲《近思录》 为今人指点修身法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