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将军桥的故事

 将军桥的故事



(一)

祁门谢氏始迁祖——将军公谢诠

在祁门县城南乡的大山里,有一座古老的石桥叫将军桥。

这是一座普通的石桥,但有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一些有关“将军公”的故事一直在这里流传,这些故事就如桥下的淙淙的溪水,千百年来永不停息流淌。

这位被百姓称为将军公的人名叫谢诠。根据家谱史料记载,谢诠是祁门谢氏的始迁祖,他在五代南唐时由浙江会稽迁入祁门。他入仕后官至银青光禄大夫、金吾大将军,其妻韩氏乃后唐宰相韩熙载之妹,可谓是世家大族。所以,后人都称之为将军公。

传说,有一天,将军公被官兵紧追不舍,乡间小道崎岖不平,行走艰难,眼看被官兵赶上。他气喘吁吁的翻过一座小山丘,眼前出现了一座石桥,半圆形的桥拱橫跨小溪之上。于是他躲到石桥之下,竟然幸运地逃过一劫。后来,他就在这条河的上游也就是现在的安山村隐居,开创了一个世外桃源的神话传奇。于是这座桥也被称作“将军桥”。

从南唐至今已飞越千载,将军桥依然横跨在溪水之上。此桥为单孔石桥,桥身长约 10,桥面距河面约3。桥两侧被古藤盘缠,桥拱那美丽的半圆形却依然如故。拨开那些藤枝杂草,面朝溪水上游的侧面正中央有一块长方形的石板,石板上赫然刻着“将军桥”三字,字体粗壮,遒劲有力。如今,桥面已是泞泥不堪,也没有护栏,但它仍然是安山村与乔凫柏油大道相连的唯一通道。它像一位憨厚壮实的汉子,近千年来,默默地与小溪相随相伴,亲眼目睹谢氏子孙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演绎着属于一位将军的传奇故事!

这些传奇故事对我仿佛有一种摄人魂魄的魔力,我作为祁门谢氏后代子孙,一直以来有一种强烈的欲望驱使着我,驱使着我去探寻祖先的足迹,一次又一次在梦中追寻那些传诵不衰的故事。

官至银青光禄大夫、金吾大将军的世家大族,为什么迁居祁门这样一个乡村角落?谢诠退隐山林的路途又在哪里?他的后代子孙为什么会成为徽州望族?今天,我们还能看到谢氏家族留下了哪些东西?带着诸多好奇和疑问,我查阅资料,百度搜索,走村探幽,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把一连串的问号拉直变成一连串的感叹号!

随着人们对徽州文化的不断深入的研究,祁门谢氏家族引起许多专家的关注和兴趣。据家谱史料记载和研究专家的论著,谢诠是五代南唐人,乃东晋宰相谢安的子孙,世代居住在浙江会稽。故祁门谢氏后代都称自己祖籍是会稽郡。谢诠走上仕途后,官至银青光禄大夫、金吾大将军,在南唐京城金陵(现在南京)担任保卫京城和保护皇帝的大将军。他曾经辅佐过南唐皇帝李昇、李璟和后主李煜,立过赫赫战功。

后周世宗柴荣御驾亲征攻打南唐,由于皇帝用人不当,未能对入侵者进行有效阻击。谢诠请求皇帝派发禁军并立即征兵与敌人决一死战,他满腔热忱却被泼了冷水,也因此忧愤成疾。南唐战败后,以长江为界,尽献江北之地。后来,南唐后主李煜举国投降赵宋朝廷,酿造了“故国不堪回首”悲剧。

公元965年,谢诠看到国家灭亡却无能为力,于是携带一家老小从金陵逃到祁门,退隐于南乡的山林之间。他最终在距县城三十余里的乔山大岭下居住下来,后来大岭下命名为谢村,据家谱史书记载:“府君(谢诠)居祁门大岭下,值宋南下江南,遂不复出。”

从此,谢氏家族经历宋元明清几个朝代的繁衍生息,发展成徽州世家望族!

那么,大岭下在哪里?谢村是现在的旸坑村还是安山村?

(二)

谢村在哪里

今天,乔山姓谢的村庄有十余处,有旸坑、板桥山、高田、严坛、坳上、坳下、倒湾里、南源、小岭脚、北胜,但没有一个村子叫谢村的,另外附近属于外乡的几个村子也有姓谢的,如樟源村、舟溪、茅山,还有个叫谢村的小村庄,难道那个谢村是在外乡吗?

我茫然了。

而地方百姓大都认为谢村就是旸坑村。据说将军公弃官携家眷来到祁门王公峰下,见此山高耸挺拔,气势不凡。王公峰便是今天的旸坑尖,是乔山最高峰。《江南通志》说其“高出万仞,不与诸峰接”,古书云:“其山之崚嶒耸拔,若莲花,若芙蓉……其水之仰喷直泻,如拖练,如漱玉”,足见山之秀美。遂定居山下。旸坑村就在王公峰下,是不错的,也是目前谢氏最集中、人口最多的村。

据我了解,旸坑并不是谢村。

据家谱古书记载,旸坑村古名叫王源村。因为王公峰发源之泉水于山脚汇聚成河,流经村子,把整个村庄分成南北两部分,形成旸坑有名的水街。这条河也就叫做王源河,于是这个村子命名为王源村。在旸坑的村口,古时候称风水口,有一座古石桥,桥上刻有“王源”二字,证明古书记载是准确的。那大岭下不是王公峰,那谢村也不是旸坑村。

在乔山,四五十岁的人都知道有个大岭。此大岭不是现在的小岭,在祁门地图上,乔山有小岭和大岭。小岭就是现在的祁乔公路翻过的那座高岭,但不是大岭。大岭在黄藤坑村到安山村、汪家棚村的群山峻岭之中。自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修了公路之后,人们都从大岭山脚的公路上来往了,于是大岭就被人们遗忘了。

老人都说,大岭上有一条长约二十里的用石板铺就的道路,当年将军公就是从这条古道上来到乔山的。大岭古道北面从黄藤坑桥上岭,穿过参天树林,越过“走马峡”,经过“九曲十八弯”,绕过大岭最高峰。从南面下岭时,远看正是“高出万仞”的王公峰,近看山脚下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纵横,鸡犬相闻”,一条清澈的小溪从村旁缓缓流过,这一切正如陶渊明理想中的世外桃源!这里就是现在的安山村。在小溪的下游,离村子一里之遥就是将军桥。在将军桥的上游不到二百米处也有一座古石桥,石桥修建时间无法考证,现已非常破旧,桥身长满了灌木杂草,就如弓着背静卧着的刺猬,但侧面石板上清晰的刻着“谢村桥”三个字。

我的眼前一下清晰起来,大岭下的谢村就是现在的安山村!

安山村现在分成安山和坳上两部分。据老人说,现在坳上的安山小学原来就是谢氏祠堂,解放后改成学堂,七十年代祠堂拆除改建成现在的小学。

谢村是找到了,大岭下也就找到了。可是那大岭古道现在还保存完好吗?将军公后来的命运如何?谢氏子孙又如何从安山村发展到乔山各地乃至祁门和全国各地的呢?

我又新增了诸多疑问。

有一种冲动时时刻刻撞击着我的心扉,于是,我在一个春暖花开,阳光灿烂的下午,独自一人,怀着一种对先祖的敬仰和膜拜去探寻乔山的大岭古道,寻找将军公的足迹。

(三)

探寻大岭古道

327早晨大岭的山峰雾气缭绕,显得十分神秘。下午,雾气散去,天空的云块也随之散去,久违的太阳露出温暖的笑脸,一扫多日来的阴冷。天空中偶尔可以看到燕子灵巧的身影。

放晚学后,我看着室外美好的春光,我心里又有了冲动,一直深藏在胸膛里的一种冲动:去爬乔山大岭古道!昨夜,我在数字卫星地图上寻找大岭古道的位置、路线和方向,我的鼠标一次又一次地在崇山峻岭上划过。今天,在这种魔力驱使下,我独自一人骑车走过将军桥,来到安山村,把摩托车停放在大岭脚下,开始寻找那神秘的古道。

眼前的景象让我感到非常失望。原来的石阶古道已被一条宽约3的机耕路代替了。原来,大岭上的部分山场树林被卖给了浙江开发商,他们用推土机和挖土机在古道树林上开挖出一条新路,去“开发”原始森林。鲜红的泥土特别刺眼,这条鲜红的机耕路就如在大山的绿色皮肤上划出了一道深深的血淋淋裂痕!我沿着机耕路向上行至一小山口,机耕路分成了左右两条,左边一条路往山顶延伸,右边的一条路靠着山腰向远处的山上伸展。

我在安山小学读小学时,曾经来过大岭下的阶梯道路上玩耍。凭着印象,我选择了左边的那条路,越过小山坡来到一个大山谷,只听见山涧泉水叮咚,看见路向山谷延伸。我走了约二里路,可是一块石板也未看到,古道的影子也没见着。难道大岭古道全毁啦!我宁可相信自己走错了路,也不相信它永远毁了。我失望地看着大山和丛林,沮丧地原路返回。

当我来到山坡上的一棵板栗树下时,我惊喜地发现茶叶丛里有一排石板!

这就是古道!我禁不住大喊起来。那些石块几乎被杂草湮没,只露出一部分光滑而青白的光泽。我用相机拍下这些沉睡了多年的石头。我们祖先的双脚就曾经从这些石块上走过,从繁华的都市走进幽静的山林,从繁衍生息了近千年的乔山走出大岭,走向外面的世界。

我沿着石板路仅走了十几米,路就消失了,眼前却是右侧的那条机耕路,它拦腰把古道切断了。我又沿着这条机耕路向上爬。大约二十米处,在机耕路的上侧,一条宽阔的山间古道出现在我面前。我禁不住内心的喜悦,双脚踩在石板上,用手指抚摸着那石块,光滑、微凉、沧桑。

古道宽约两米,石板大小不一,一般石板宽约五十厘米,一块紧挨着一块,偶尔也有一些阶梯,依着山势曲曲折折、隐隐约约向树林深处流去,虽然石块不大,也不是很整齐,但自然,结实,平整,古朴。

我兴奋地随着古道向上行走,转过了一弯又一弯。古道两旁有时是茂密的森林,有时是青翠的竹林,有时是大片的映山红,有时是密密的油茶树。驻足古道之上,只听见鸟儿的鸣叫声和山涧的流水声,一阵阵兰花的芳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回首俯视大岭之下,大片田园风光尽收眼底,粉墙黛瓦的村舍静卧于金黄的油菜花之中,远处是高耸入云的王公峰。这不正是陶夫子追寻的世外桃源吗?我想,也许正是那雄伟高大的王公峰和这宁静幽美的田园吸引了将军公,才让他的世世代代的子孙在这里安养生息。

大约行走半个小时,我来到大岭的山腰,大岭主峰就在眼前,我时而抬头仰望,时而回首俯视。我禁不住探幽古道的诱惑,不断向上攀登。此时,古道上的落叶越来越多,越来越厚,两侧的树林也越来越高大。路旁的映山红正含苞待放,不知道它们在古道上花开花落几多回。我忽然吟唱起来:“花开似欲言,花落若有思,花开花落几春风,只笑浮尘往事生……

不知什么时候太阳已隐入大岭山后,天色越来越暗,古道也显得更加幽深。我取出手机才知道已经五点多了。我望着古道的深处默默念叨:下次我还会再寻古道,横穿大岭,去看看九曲十八弯,去参观走马峡,去坐坐石头砌的饮茶亭。

下岭时,我脚步异常轻快,在路边还采摘了一大袋山蕨。

到了大岭下,我来到安山村一户农舍家里,一对老年夫妇热情地向我诉说将军公的故事。据了解,谢诠有三子,长子芳,次子端,老三佺。谢芳迁至旸坑村,谢端居原地谢村,谢佺及后代迁至茅山、汾溪、县城等地。经过宋元两代,谢氏已发展到以王源河流域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后来,将军公还是惨遭不幸,身首异地,后葬于樟源村。

我发现村子的房前屋后散放着许多平整的青石板,有的长达四米。从这些巨大的青石板可以想象当时谢村的富庶和规模,但这一切都已成为过眼烟云。

什么时候才能横穿大岭?将军公为何身首异地?他的妻儿又是如何?将军桥到底还有哪些人们所不知的故事?

一切,我还是不得而知,但是,我探寻的脚步是不会停下的。(未完待续)

(四)

将军墓

331中午,我骑着摩托车向樟源村驶去。

一路的春光,我无暇欣赏。我脑子里一直在想:将军公为何被砍头?将军公的墓地还能找到吗?

小时候就听说过将军公被杀的传说故事。

传说,一次将军公在将军桥附近与官兵不期而遇,将军为了保护村庄安全,于是骑马扬鞭把官兵引出村外。他正好骑至将军桥上,就被官府骑兵赶上,不幸被官兵在其身后挥刀砍下头颅。但神奇的一幕出现了,将军公虽然失去头颅,可是他身体还跨在马背之上,双上紧握马缰,奋力向村外疾奔,一直到将军桥下游三里余外的倒湾里村口的树林里,尸身才从马背上滑落下来。跟随他浴血奋战一辈子的战马绕其三圈,仰天长啸,飞身纵入涛涛河水之中。此地后称作下马旮旯。官兵被眼前惨烈的一幕震慑住了,同时也对他一辈子为国家建立赫赫战功而令人敬佩,于是厚葬于樟源村,赦免其子孙后代。由于将军公的头颅在将军桥上滚落于河水之中,无从可寻,于是其子为其造一金首厚葬。另一说法将军公被其外甥所害。

二十来分钟,我就到了樟源村,我来到学生陈杰飞家。他为我倒了一杯茶,问我来樟村干嘛。我向他和他的爷爷说明了来意后,他杰飞同学高兴地带我去村子里参观,并带我去找将军墓。

杰飞的爷爷说,这个村叫上樟村,下面还有个村叫下樟村。上樟村都姓陈,是祁门西路陈氏迁居来的。将军墓就在不到一里的下樟村。

上樟村有一百多户人家,大多是新建的房子,村中间有一座古祠堂祠堂前半部分已拆除,满地废墟,写着“大夫第宅”的祠堂牌匾被村民锯成两半,用做柴草棚的门。一对半米高的旗杆墩,斜放在祠堂前方。村里小巷路上到处可见石墩,碑文。

在大路边一家的门口,有一块用巨大的长方形红麻石搭成的洗衣板。我低头看看石板的反面,发现刻有“乔山谢氏祖茔”几个字。难道这就是将军公的墓碑吗?此家主人是一位七十岁左右的男人,他向我诉说了将军公的故事。他说,这块墓碑还是他的爷爷从山上运来的,确实是将军公的,只是这么多年了,也不知道是哪座将军墓的。

原来,将军墓有十八处。因为,他官职为银青光禄大夫、金吾大将军大将军,从京城金陵逃到祁门带来许多贵重物品。据说,将军公还把自己祖先的棺木一起运回祁门,几口棺木里藏着的都是金银财宝。因而将军墓中也葬着许多宝贝,特别是那只金首价值连城。樟源村当时是谢氏家族的地界,为了防止盗墓,将军公的子孙在樟源村为其修建了十八座坟墓。后来,将军墓果然遭到挖掘破坏,可是始终都未找到将军金首。传说,建造将军墓的所有工匠在墓室建造完工后,一夜之间全部被杀,从此没有人知道将军墓的位置,这永远成为一个未解之谜。也有人说是工匠们偷了金首,然后不知道逃到哪里去了。

后来,我们来到了下樟村,在一片茶棵地里,我们终于找到了将军公墓地。我询问采茶叶的老农,他笑着说这是将军墓。

墓地大约有半个篮球场大小,主要又前后两部分组成,前面是长方形祭坛,祭坛长满水竹和荆棘。后面是圆形主墓,墓地四周是用大小均匀的河卵石砌成,高约两米,四周亦长着灌木,正上方生长着几株板栗树,中间圆形的平地已是一块菜地。站在墓地正中目视前方,坐北朝南,视野开阔。前方是几座农舍,农舍前是一片广阔的水田。一条清澈大河绕过水田自东向西缓缓流去。远处是墨绿色的大山,像一条绿色城墙护卫着这块田园。据说,解放初祁门县政府从祁红迁出,此处是选址之一。此地环境优美,土地平整,水源充沛,虽因交通不便而放弃了,足见此地乃风水宝地。

前山的大山岭翻过去就是板桥山村和安山村,山岭上还有一条古道,这条古道是安山村与樟源村相连的唯一通道,樟源村这片肥沃美丽的田园当时属于谢氏地界,在江南多山的丘陵地区,难得有如此大面积的水田。墓地正对着那条古道和那座山岭,我终于可以理解将军公选择离安山谢村这么远的樟村的用意。

望着杂草丛生的将军墓,我心生悲凉,叱咤疆场的一代将军,开创祁门谢氏家族的老祖宗,千年后竟是如此荒凉!

如果将军公在天之灵得知,谢氏子孙生生不息,人才辈出,子孙遍及江南南北,也足以含笑九泉了。

在那个战乱年代,将军公又是如何教育子孙?通过宋元时期的积累,明朝时又是如何成为徽州望族的?

我又有了新的问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徽州古道33】祁门秋风岭古道:品味徽州山野的初冬秋韵
初夏之恋【徽开古道行】
徽州的“孤坟总祭”:设立义冢碑刻 安抚孤魂野鬼
2023年我们一起来到了安凌五峰村雅坑大洪古道
(28)2014年的皖南(9)松潭、芦溪、奇口、滩下
浙江这个藏于山岙中的古村,依山傍溪、美景环绕,成为玩水胜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