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冯宝麟篆刻评论集锦(不断更新添加)

                  篆刻家冯宝麟:守望灵魂的逍遥

 

              作者:晓剑、曹俊英 

 

   优秀作品都是有魂的。

   冯宝麟的书法,浑朴,巧拙,如老子的道。他的圆朱文印更是诗意地栖居在了一方唯美的净土上,他做了自己灵魂之圣境的王。陪伴他的是一轮美的太阳,那是他灵魂的图腾。

   中华文化蕴育的一切艺术,都需删尽艺术之外的繁华,实现精神与艺术的交融,才能获得艺术的最高境界。真正的艺术是排斥流俗的,真正的艺术家也注定孤独。如“孤舟蓑笠翁”的寒江独钓,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月下独酌,如“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倚杖听江。因为孤独,守住了静;因为孤独,也护住了净。正所谓大孤独成就大境界,其灵魂的高蹈才使艺术有了冰山雪莲一样的圣洁、高贵,有了空谷幽兰一样的清丽、脱俗,有了月下菡萏一样的空灵、婉约,有了凌波仙子一样的秀雅、曼妙。这就是孤独的价值所在。

   冯宝麟的篆刻艺术是艺术世界里的君子之约。王安石《君子斋记》中说:“故天下之有德,通谓之君子。”孔子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当今社会自诩艺术大家、名家者,多如牛毛。而冯宝麟其人、其书、其篆刻,初次见面需慧眼识之,君子之心,刻意不在,艺术大家也。宝麟以心血书之、篆之,以心境、情志、君心涵养艺术。

   冯宝麟称圆朱文印是自己灵魂王国的芭蕾舞,其优美、高雅若是,其圆润、灵动亦若是。我更喜欢用中国式的古典形容其清丽、空灵。清代沈祥龙在《论词随笔》中言:“清者,不染尘埃之谓;空者,不著色相之谓。清则丽,空则灵,如月之曙,如气之秋。”清丽,空灵,这是艺术的禅境。其清丽,如古筝,如泉水的涔涔清音,如乳燕在晨曦里清悦、柔美的呢喃,如“天然去雕饰”的出水芙蓉在月光下不胜凉风的妩媚与娇羞。其空灵,云烟若水,朦胧,清澈,柔媚,灵动着迷朦之美韵,让我想起了舞蹈家杨丽萍月光下的凤尾竹畔金孔雀的临溪照水,让我想起了出浴的杨贵妃轻云出岫一样的霓裳羽衣曲。这份“圆转妩媚,丰神流动”不正是冯宝麟圆朱文印的唯美追求吗。

   冯宝麟的书屋叫“鉴斋”,那是他的省身道场,在那里他“晴窗一日几回看”灵魂,所以他的艺术不染尘心。他是负阴抱阳的踽踽行者,孤独地、执著地、热烈地追逐着圆朱文印的阴柔大美。他也是美的守望者,他说“这种‘发乎情,止乎礼义’的状态应是艺术表达最完美的状态,是一种至高的境界”。

对篆刻作品而言,既是精神的,又是物质的,最重要的是篆刻作品自身所体现出的灵性和思想境界,这是一件艺术品可以给读者带来愉悦的根本因素。明人袁宏道认为,灵性的内涵就是讲真情。情真者,自然动人。冯宝麟的篆刻艺术,讲求的就是独抒灵性,不拘格套。情志与心境融和,顷刻流动,有感而作,“我刻故我在”。因为“人”是艺术的灵魂,也是创造大美的使者。冯宝麟钟爱艺术上帝,上帝便给了他灵性,让他去创造大美  

  

 

 

 

 

 

 

 

 

 

 

 

清泉石上流

 

/文心

 

摩诘“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句清新澄澈、空灵蕴致,秋夜小景让人神游、令人心怡。

这样一个静怡的夜晚,小院静静、树影拂窗,闲览冯宝麟先生的印集,又让我想起了这样的句子。那些清清泠泠的石头,那些曼曼妙妙的文字,那些空空灵灵的约简,也是一种明,心下的那种;一种动,空山新雨后的清泠。化万千而为己心,著一字乃琢真意,没有了青春的枝蔓,只有蕴润其间的中年的那份沉实的灵动。一方印如一颗心灵,我始终觉得他不是在单纯地做印,而是在书韵墨香中做他隽永诗性的心情。他总想把每一方印做到他思想的极致。“吟红”,他曾经刻过的一方印,红通工,谓之女工刺绣织锦,一种工巧也,漫漫路程上,方寸之间的唯美,方寸之间的神采。

有一段时间,他说他很苦闷,经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他需求破茧,那种破很痛,很迷茫,又很优柔。师古人亦师造化,灵而不泥,写我本真,夜阑归棹沧浪边。苦苦郁郁的灯光,清清亮亮的月光,幽幽静静的心夜,迷迷漫漫的书迹思索,翻拣着古今先贤的刻石、书迹,神会着那些书迹刻刀之后的静蕴。心灯自然而亮,王福庵、陈巨来就是传灯者,相眸而化,相悟至得。学而似,似而神,神而逸,有了冯氏的自家心灵,有人评之的“空灵曼妙”,那些元朱文印在他深思的灵动中曼曼妙妙地走了出来,静若明眸的处子,动若山间淙淙的小溪。  元朱或流弊于媚或流弊于板,诗意唯美的他中庸了冯氏元朱。那种鲜活的曼妙堪有听雨画舫、林荫趣蝉、坐看红叶、赏雪晴阴之境,他的印可谓至润。

且看他的几方印“灵变”,变与不变之谓也;“慧观”,静极而慧,思极至臻;“璞玉隋珠”,一种执着一种善;“写意”,写意在工稳中。朱培尔有语“刻印需去五俗,去则尽善尽美也。五俗者,俗体、俗意、俗句、俗字和俗韵耳。”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除了作用于审美,更具领风骚的魅力,同时他又恪守着“但开风气不为师”,一种难能可贵也。他写诗作文慧观自然,昌硕先生有一方“且饮墨汁一升”的印,妙也。腹有墨香气自华,多元的濡养,多元的思悟,慧养了那颗灵动的诗心,诗心不泯,印何妨不活?

书中的感言、后记颇具文士雅意的色彩,是认识他、欣赏他的一个很好的门径,也是他自我艺术阐释的一个小小的端点。“我常常在夜深人静之际伏案弄石,进入宁静安逸而又温馨的篆刻世界,每当这时,我仿佛能在刻刀下听到自己的精神的旋律,听到自己的脉搏……”心神之契也。妙想一个又一个至静至深的静安之夜,笃笃的刻石之声外,无边的静极,大与小,小与大,以天为石,以石为天,漫刻自己的心灵,感悟古今先贤,让他们的思想流接到自己的脉管里,去弊存真,化己为大,为善万妙,为自我神采。余光中先生曾经说过他想把汉字放进中国的八卦炉里炼出一颗金丹,我想宝麟先生亦有此等魅力也。祈愿他慧观万殊一相,灵变钟鼎文心。

还有一个小小的想法,如果先生能刻一套词牌名的文印,让那些或纤稳或婉约、或豪放或低回的词牌,复现东坡清照,梦窗幽栖,又当是一个美妙的极致,不知先生以为然否?

息嚣尘玩泉石,物欲的琐屑之后,观味一下冯宝麟的印集,可作一逍遥游也,歇心静神善逝。在文字与文字之间味那份大千,虽非解世灵药亦可医心神之不宁也,较之“一樽还酹江月”美妙得紧。

 

       

             

                                          

             

 

                冯宝麟篆刻评论集锦  (精典印风展评论)

 

 

 

(杨永卫)冯宝麟先生的篆刻,还是最喜其圆朱文。去年网上得赠一册《篆刻九家——冯宝麟卷》,置于床头随时摩挲欣赏,慢慢竟也生出刻圆朱文的冲动,皆由冯先生印谱而来。冯先生圆朱文印多工艺性,然又不纯工艺性,这种工艺是殚精竭虑后的升华,是一种极高的境界,岂工艺品可涵之,华美与精致,是冯先生的追求,以纯粹简约的线条表现一种至高境界,易耶?非也!
高不可攀,然心向往之!

 

(谢吉昌)冯宝麟老师的篆刻作品以空灵的结体、唯美的曲线、曼妙的构成、优雅的意境给人以极大的美的享受,令人久久玩味。冯宝麟老师把圆朱之线刻划得生动而不失娴雅、浪漫而更添韵致。其变化之丰富,表现之细腻,已不让前贤。卧游五岳一印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字取金文,极富回转之意趣,章法安排妥帖,篆字优美,线条节奏微妙变化,令人叹服。此印整体精劲奇丽,典雅超逸,既不同于宋元印,又不是王、陈风貌,充满新意。观鱼梦蝶如庄叟,放鹤寻鸥类陆翁一印是冯老师多字印代表,是印圆润流走而不失笔意,刀法使转自如,工致精妙爽利,线条流畅雅静,让人回味无穷。此印似曾相识,又新意全出,由此可见,冯宝麟老师对于篆刻的继承与创新是非常有心得的。继承传统是学习任何艺术必不可少的阶段,但一味泥古,不知创变,则又是艺术创作的大忌。如何借鉴传统,为我所用,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是每一位学艺者成功的关键所在。冯宝麟就是一位既善于借鉴传统,又敢于大胆创新的篆刻家。

赞曰:

玉篆雍容显奇姿,布白分朱墨示痴。

多文少字规范巧,宝麟圆朱天下知。

(魏春雷)知道冯宝麟,是从他的一系列文章开始,一晃好多年了。那时候没见过他的篆刻作品,自然当他是个理论家啦。
前些年在各种活动和媒体上,意外地见到他的书法,面貌近乎伊秉绶,而更以精巧见胜,隐约有几分印味儿,近作用笔愈加沉实,点画精致中寓酣畅,已见当行本色。这里展示的他的一批篆刻,与印象中的相差无几,通览一过,则因形式、手法的丰富而使原来的印象更立体、更真切了。多年来所谓的大写意印风风靡一时,其间固然不少精品,而给人大大咧咧、张牙舞爪印象的不在少数。如果说其中优秀作品味道如可乐的话,那平实精整一路印风则如香茗,我喜欢喝可乐,但更喜欢品茶。
冯宝麟篆刻,我更喜欢他的朱文。精致的朱文印近年渐成风尚,而其精致的度,则往往使作品在艺术与工艺之间摇曳,比如平行笔画、平直笔画、同弧度笔画的大量出现,很容易让人生厌。冯宝麟于此当有会心,除字法、章法惨淡经营,于点画首尾乃至中段都作了力所能及的变化,使得作品于整饬精工中透出一段生气,甚至幽默,蔼然可亲。陈巨来、王福厂等前辈给我们留下大量美轮美奂的朱文妙品,历久弥香,冯宝麟朱文印则让人很自然地想到陈巨来。刀法上,他并不刻意表现、张扬什么,只是在不露声色间完成动作,得心应手地把理想中的感觉刻画出来,这,绝对是高难度的。通常说大朴不雕,而既雕既琢,复归于朴,也是一种不雕——我以为,冯宝麟朱文印当是后一种不雕。
印宗秦汉,当在气象和精神,绝非形貌的因袭。同样学汉印,吴昌硕外写而内工,黄士陵内写而外工,殊途同归,大家者流。冯宝麟白文印点画或丰实近满白,或细劲近玉印,用刀或光洁,或爽辣,虽风味有别,而分朱布白,恰到好处,决不委曲求全,一味填充,汉印精义,庶几得之。
朱文印的焊接点与白文并笔处理,使得作品平添几分滋润的光彩,耐人寻味;边款与印面风味如一,驱刀如笔,指挥如意,颇可圈点。凡此种种,使冯宝麟篆刻以别样的风华在当代印坛独树一帜。
理论指导实践,在冯宝麟这,就成了自己指导自己,计日程功,何须久等!

 

(陈泽民) 冯宝麟篆刻作品美在刀法娴熟精巧、冲切并用,劲健爽利,细腻圆润,质文并重,精雅绝伦,古意盎然

 

(晋斋—孙振清)当代精@典印风邀请展之冯宝麟

解读一个人的篆刻,就是解读一个人的心灵写照。冯先生之朱文印工稳细腻,别有神貌,其匠心独峙,为世人所钦。
其朱印纤纤乎显其刚,白文苍茫质朴,更喜其朱文印的雍容郁勃之意境。
  
铁线朱文砺胸怀
  
淳淳印风满书斋
  
宝刀雕龙麒麟象
  
石屑迸花逸芳菲

 

(止渊—苏州王明)对于冯宝麟先生的印,我一直想说点什么,心中有万语千言,但真要落笔了,却无从说起,无从评起。有时候我觉得有一些美好的事物是不需要文字来表达的,就象我们面对着张家界的山、九寨沟的水,心中不由自主地发出:哇,美呀!,那个时候,我们的脑海中闪现的不是美丽的句子,而是静静地呆在这如画的风景中,呼吸着自然的气息,享受着自然的美。透过他刀下的文字,我象走进了苏州的园林,很熟悉的味道,曲廊、长堤、亭台、花窗,那些微风过处香满架的蔷薇,那悠闲自在放牧心情的游人,那苏州寻常人家精致雅逸的生活。以前冯先生寄赠过一册他的篆刻集给我,我时时把玩欣赏并学习。

 

 

(半闲草堂—袁长伟)冯宝麟很注意印面中的点、线、曲、圈、折的精心锻造,他往往将线条作中间圆厚两头尖稳之态,充满了张力,这在独立的横、竖直线上体现最甚。独立的曲线,则被处理成轻、重,轻之形势,线条富有韵律。在这两种主要的线型中,冯宝麟自觉地把握着线条轻重的程度,将线之美妙刻画得淋漓尽致,将线之节律呈于刀起刀落之间,由此,构成了冯宝麟线条有别于古人,有异于今人的审美情趣:简约而不简单,浅雅而不浅白。惟妙惟肖,让人回味无穷。
      
在印面结构的处理中,冯宝麟将每一个字的位置都纳入整体印面视野,凭借他的文字功底,以他对文字学的造诣、识篆与写篆的功夫,做增增减减、曲曲直直、虚虚实实的处理,完美,自然,潇洒,随意,在保持点画完整、文字独立、整体均衡的基础上妥贴经营,合理划分着文字在整个印面中所占的空间。很耐人品读。

 

(逸趣阁主)元朱文亦开合自如,字势华滋,做印极精。从平面向立体发展,古典庄严中透露远古的呼唤和神秘。

(一生一世 精妙绝伦、典雅极致。

 

(冯春宝) 冯宝麟是当代篆刻艺术的实力派明星,这又不光是因为先生在篆刻创作之中有上佳表现,还基于先生对篆刻艺术的深刻领悟与篆刻艺术理论的独到见解。宝麟对当代篆刻艺术既有感性的创作解读,又有理性的详细论述,可谓,创作与理论齐头并进,能说会作,文武双全。宝麟以工稳一路的印风见长,尤其是其中的圆朱文印,印风经典妍美、清雅劲丽、婉转悠扬。其篆刻既有传统印一路的底蕴,富有浓郁的金石韵、文人气,又有写意一路的印风的灵动浪漫、古雅时尚。可谓,不拘陈法而古意犹存,不追时尚而新韵迭出,不标新立异而风规自远。品之,精雕细刻之中蕴含遒劲、凝炼、流畅;用刀有弹性、有韧性、有灵性。师古不泥,食古能化,自成一格。线条曲直相生,疏密有致,穿插有序,呼应自然,字态生动,婀娜多姿,却无矫揉造作之嫌。还独具匠心地化雄强为清丽,化古典为时尚,化粗犷为精微。非技法娴熟者不能为也,非功力扎实者不敢为也。这一切使得先生的篆刻凝重而不显呆板,优雅而不显媚软,精微而不显柔弱。有一种自然之趣、素朴之韵、和谐之美。

 


(郭春峰)冯宝麟以心奉石,坚守精神家园。

 

 成东洋)冯宝麟治印,精工出细活。刀法细腻规整,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法度森严,古趣盎然。

 

 
(延吉市第三高级中学,美术教研室  刘斌)热烈祝贺当代精·典印风邀请展圆满成功!通过这个展览我看到很多成绩斐然的艺术专家的经典大作,受益非浅。在这个名家汇集的展览中我最关注李刚田冯宝麟两先生,他俩都可谓是现代书坛篆刻的领军人物,个性十足,成就巨大,反差也十分巨大。

李刚田冯宝麟先生是我所关注并喜欢的书家之一,欣赏过他们的篆刻艺术首先让我感受到的是李刚田冯宝麟先生的儒雅,以及浓厚的书卷气息,以及不同形式的艺术追求。李刚田冯宝麟先生的书法篆刻艺术细细赏来,却如古书一卷,扑面书香,艺韵绵长.又如长者论道,睿智悠扬,既得眼福,又陶心性,足见李刚田冯宝麟先生书刻艺术的陶冶可谓;润物于无声,另人感觉于天籁清音,享受无比.
李刚田先生的篆刻得益于黄土陵,邓石如与赵之谦等诸家的影响颇深,他的篆刻无不苍浑挺拔与气韵畅达,看罢都尽情显奇丽多变的艺术气息,在印面的结体和厚重劲健的线条上都经过极具匠心的章法处理,再辅之以气势磅礴的刀意,使其印面富于变化,在起伏开合间获得了极为逮人眼球的视觉效果。冯宝麟先生的艺术可谓是老老实实做人,规规矩矩刻字,我觉得他如古人,没有今人的浮躁与张扬,更没有所谓现代艺术家的狷介,他的厚重是得益于传统的深厚探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应该说是打得进去,冲的出来.他的篆刻创作使我们更能理解一些印人(尤其是当代印人)对小篆(玉箸篆)以外丰富的文字资源如甲骨、金文、陶文、民间文字甚至隶书等进行圆朱化改造以丰富圆朱文的创作,使圆朱文印的品类更加丰富,使圆朱文印的风格更趋多样化看他的用刀无不刚柔并济、奇逸而雄健.他把线条美、章法美、韵律美、笔墨美、力量美融汇整合,他把传统的圆朱文印重新赋予一种新的审美标准,以线条的流畅、神韵的清爽、意趣的典雅构筑起一种婉约的美,因此他的篆刻内涵深刻,意韵无尽.通篇姿态万千却和谐而统一,字型秀丽但典雅而清逸.他给我们塑造了篆刻艺术追求唯美,强调诗意,赋予唯美以浪漫气息的典范。

  
而李刚田先生的篆刻艺术感受最深的是他艺术功力的精湛与严谨,显示的是一种雄深浑朴的阳刚之气。在他的刀下,汉满白文印的敦厚朴实,他的篆刻能大胆取法,又不为时代所限,他能自然的把中国书法的堂堂庙堂大气注入笔端刀下,使他的篆刻气息既有颜真卿的慷烈刚猛,又具吴昌硕的苍茫厚重,他能将二者互相融汇结合,并参以己意,收到了淳厚古雅而又通俗耐品的艺术效果。他的篆刻艺术与古人有血脉关联,却又有别于任何时代特征,更具有的是现代新时期的高昂与劲健.精丽中多的是雅致却并不妩媚纤纤,严谨中透着庄重却又生动传情.
      
李刚田冯宝麟先生是一个把现代篆刻推向精妍之致的大家,更是一个把传统复制却又重新复活的探索者
.
李刚田冯宝麟先生是现代书法传承的火炬手,欣赏到他的具有庙堂大气的书作,我们如何不为华夏文明的传人感到自豪,感到骄傲
.
   
当然,冯宝麟先生的篆刻精丽到了极致的时候往往也缺少一点激情,一点笨拙,更少了一点点随意,他的篆刻就如同他的做人,总是规矩得庄严神圣,好象少了那一点点亲和,看了他总觉得他是专家、学者、因此少了些邻家阿叔的平易。

  
提一点小建议;冯宝麟先生如能在大作中传达庄重,在小品中显见性情,岂不更妙?真心希望他的作品中多一点点俏皮,也带一点点失误,饮一杯酒后再写点率真岂不更是一位完人.

   艺术应该是没有完美的艺术,如果把艺术制作成了极致,到了无峰可攀的时候也就只剩下寂寞了不是?更何况艺无止境,只有给自己留下一定的空间,才更有自己闪转腾挪的位置。

   衷心的希望李刚田冯宝麟先生的书法艺术有更大的飞跃,希望他对书法艺术的探索能更深更广,为中国的书法艺术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江西省吉安市教研室王建民

冯宝麟与鞠稚儒二位先生,乃是当今工稳印风篆刻的代表人物。
先生印儒雅优美,深得静气,安排巧妙而不露斧痕,非常耐人品味!
 

(巴利平)每次观赏冯先生的印作都是一次愉悦的享受,感觉如此完美。真绝!看到今日的书法作品也独有一股气。书人至清不易啊!

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性。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老师其印无需质疑,读之有如清风扑面,清逸满怀。国内朱文数一数二的高手。其书清厚得趣,与众不同。是故,清的脱俗而又特立独赏是欣赏冯老师书印后的最终感受。

 

 

(金恩楠)冯宝麟先生自从崭露头角之时就已对其一直关注!看到他的印,看一眼就记住,当代工稳印发挥到这种地步,没有几人,不论印文还是边款都反映出作者的功力扎实,水平之高。印刻的静穆但气象万千,思想丰富,能读出作者的所想的很多东西,印我没意见。哈哈!!书法平时见冯老师的不多,从本次发出的作品来看,冯老师以正书为主,同印一样,都是工稳方面。先生的作品,我以为篆书和隶书的水平最高,一位印刻的好的人书法肯定不一般,从冯老师处得到证实,铁线小篆功夫如印一样用笔扎实,圆浑流畅,隶书取法清人,掘古出新,师古不泥,跟人新的感觉,但是隶书感觉有些单调雷同,似乎可以加一些其他元素,或者更加苍茫浑厚一些,是否会更好?鄙人之见,才疏学浅,本人拙见。

 

(马可)关注冯先生已经很长时间了,先生近年来把精力专注于圆朱文的创作与研究,以理论为支撑,已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语言,并开始影响到一些印人的圆朱文创作,成为河北印人中的杰出代表。冯宝麟先生的圆朱文,从观念到形质,突破前贤旧式,以字变为切入,打破圆朱文多以小篆为入印文字的禁锢,又以线条结构的变异使原本多为静态的圆朱文线条舞动了起来,实现了古人对圆朱文造境要风神流动,如春花舞风、轻云出岫的构想。此外,冯宝麟先生的很多作品,注重装饰与构成,对圆朱文的章法变化亦有开拓意义。先生的隶书取法清人,掘古出新,师古不泥,使得文人气和金石气得以柔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与古为徒居 看了冯先生的作品
很激动
遍观当世印坛,致力于圆朱文印多多,然有成者少也。
特别是有幸见到一些先生的抽象印
.
让人感觉大开眼界。

以传统的刀法,又借鉴西方视觉艺术,大胆地对中国篆刻艺术的表现力进行实验,从写实到写意,从具象到抽象,使得典雅的篆刻作品增加了先锋性与现代感。

 

(谢吉昌)当今印坛大写意印风盛行,古典印风势微,究其根源是受西方现代艺术思潮影响,加之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当今印坛确有更多的作者倾向于狂放的写意印风。当然我们还是欣喜地看到学习圆朱文一路工稳印风的作者也不在少数,他们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圆朱文印人队伍。冯宝麟先生便是其中一位孜孜不倦的探索者。
圆朱文印字法以小篆为本,章法以端庄平正为要,细文细边,体势流动圆转。自元朝赵孟羁迹赴倌甑难荼洌两醺b帧⒊戮蘩吹鹊饺说呐Γ绺褚不径ㄐ停纬闪司ぁ⒌溲诺纳竺婪绺瘛9の妊胖峦醺b钟近代元朱文第一的陈巨来成为近代元朱文印的两座高峰,为当代元朱文的创作出了两道大难题。
冯氏元朱文出现印坛使人们眼前一亮,也为世人所认可。在元朱文创作中,入印文字小篆居多。玉箸篆和铁线篆在当今书坛已是一种没落的贵族风情,这种典雅高贵的形式在当代已为浮躁所替代。书印风格统一无疑是印人风格成熟的标志,清丽动人、呈现典雅之风的圆朱文在入印文字上只有唯一通道,篆书拓展空间已成定势。冯宝麟先生在文字上不仅仅拘泥于小篆的范畴,把眼光放到了元朱文入印文字畏途的金文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壮士当酬三尺剑,学子须读五车书数易泾渭更祈印魂抛媚骨墨戏羡作群凤游等,打破以平稳满实为目的的布局套路,印面空灵曼妙。观其近作其着眼点又试图将王、陈两位艺术精华将以整合出新。如中国美术馆第二届当代名家书法提名展润山藏书印等,取王福庵排字之法与陈氏精致的用刀加上自家之篆书,使印雍容安详中见流丽生动,刀法稳健含蓄,方圆互用。对每方印文都经过缜密的摆布,结字不取古人作圆朱文平均布白之常法,于工稳严谨中寓流动意趣。他的印以圆转妩媚为尚,故而力求印面之完整,以求光鲜亮洁之视觉传达,寓风神流动之韵味,于元朱文篆刻匀称平整之外开一新格。
印从书出,观其书作清丽脱俗,与印风相类,自成一格。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失败在探索的途中,永远不会退到保守的老路上去。愿冯宝麟先生能独持己见,在元朱文印创造上再造新境!

 

(纪伟)融古铸今
功力深厚

 


典雅精致
意蕴深邃

 

(梦草堂)读冯宝麟先生书法篆刻

玉为肌骨铁为线,盛装从容淡装闲。
朱白起浮交相映,刀笔来往共奏弦。
青灯曾照三更月,墨色轻开水底天。
谁谓天工成大作?半世情怀付其间!
          
刘方华题于2009元旦

(杨启彦)冯宝麟先生在圆朱文印的创作领域中找寻到了自己的一块天地。
    
冯宝麟先生刻圆朱文,写圆朱文,读圆朱文,评圆朱文,在方寸之地中,做出了天大的文章。冯宝麟的声名在篆刻界享有盛誉,这让我佩服他的聪敏与觉悟。冯宝麟先生圆朱文印的线条很圆净,但也不乏坚挺。作为形成篆刻风貌的最基本细胞与元素,冯宝麟先生很注意印面中的点、线、曲、圈、折的精心锻造,他往往将线条作中间圆厚两头尖稳之态,充满了张力,这在独立的横、竖直线上体现最甚。独立的曲线,则被处理成轻、重,轻之形势,线条富有韵律。在这两种主要的线型中,先生自觉地把握着线条轻重的程度,将线之美妙刻画得淋漓尽致,将线之节律呈于刀起刀落之间,由此,构成了冯宝麟线条有别于古人,有异于今人的审美情趣:简约而不简单,浅雅而不浅白。
    
冯宝麟先生的圆朱文印,形式活泼,每每作方、圆、无框等形式处理,也许这是为实现其独特的篆刻形式理想所作的选择,也许这是他以气驭印、追求诗意的唯美的途径。在方形印中,四角常作圆角处理,强化了圆朱文线条的流畅,强化了其婉约、典雅之美。在印内,冯宝麟先生注意印面的,注重点线、偏旁的铆合与呼应,力求使印面中的每一部分都互相依托,整体经营几至无懈可击,任何挪动、改变都将使印面整体垮掉。祝愿在先生自己艺术理想的烛照下创造更多的经典力作。

 

 

 


(李启明)冯先生的篆刻我很喜欢,在中国工稳一路,冯先生是有一席之地的,我最近仔细的看了冯先生的元朱文,纤毫毕现,细弱游丝,但无一笔弱,布置妥帖,安稳,有个细节就是冯先生的篆刻线条接头处都有一个焊点,有厚重沉稳的感觉。

对于玉箸篆,我是佩服的五体投地,这种线条没有粗细,没有变化,写得这么工,没有一点败笔,已经到了玉箸篆的极致,写得很高雅,大家就是大家,冯先生的篆书绝对可以在历史上有一笔。

隶书我们可以看出是师法伊秉绶的,但进行了改良,把伊秉绶隶书的一下波捺变得更加工稳,偏向于美感和冯先生的篆刻等等风格一样,字如其人,一点不假。

记得我很久以前看清初4家印谱的时候我就佩服他们的边款,尤其是黄易,看看冯先生的边款,绝对和古人有一比,学习了。

对于冯先生优秀最深是前年在中国美术馆,冯先生为中国美术馆刻的印,那么多高手篆刻展览就选了冯先生,可见冯先生的篆刻地位和元朱文的功力,祝冯先生的网络展成功。

 

 

(吴建军我以为冯与鞠虽都是当代圆朱文印风的高手,但具体而言是有不同的。
鞠偏向静,偏朴。
而冯则将线条起来了。这个在圆朱文的印史上都是难得的。所以我曾说他是当代圆朱文印的先锋。

 


   
(放歌纵酒)  我不认识冯先生,我对冯先生的认识是通过他的篆刻作品,读他的印,可以感到冯先生是唯美的,是追求完美的,这使得他的作品流露出有别于他人的审美和追求,而这正是划分作品高低的关键,而不再仅仅是章法、字法和刀法。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有些疑惑冯先生的追求,他似乎有意或者说故意拉开与古典的距离,初看这类作品给我的感觉是有较强的装饰感,与曾经很熟悉的传统有了一种陌生感。
    
清澈、平和、干净、端庄——这些传统的味道中突然有了妩媚,有了婀娜多姿,带有一点点的甜味,用个比方,如同吴侬软语,象一个流连在三月春风柳条飘扬下一顾三盼的妙龄少女,大方、典雅却又风情万种。——我不知道这样的比喻会不会显得冒昧,但慢慢的我开始理解并学会了欣赏。
     
如果用传统意义的元朱文、铁线篆来划归冯先生的作品,已经显得不够,我更愿意用工整印来形容,当代有自己独特篆刻语言、有自己独特审美追求的工整印高手并不太多,徐云叔、冯宝麟,鞠稚儒是其中的佼佼者,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面貌和特点,品读工整印我觉得,如果不能从此入手很难有所收获。

    
横平竖直的印章中冯先生用他独特的审美方式拉开了与别人的距离,从技法上来说,入印的文字已不限于小篆,金文、大篆等都被巧妙运用到作品中,而其处理入印的大篆金文和其他的篆刻家有很大的区别,被印化成典型的冯氏风格,古茂的金文被处理得生动雅致,显得自然而和谐,全无突兀之感,如醉听广陵曲,梦归大散关等;有的作品章法布局极尽巧妙,弧线和曲线的运用使得字体摇曳多姿,如于熙鸿”“九九归一等;有的作品则是典型的传统风格,如润山藏书印等,典雅大方而又韵味悠长;而一些细节处也颇见冯氏风格,如朱文印笔划交接处的焊点,白文玉印式的笔划收笔处理,白文的残破处理等,无不可见冯先生的用心。。。。。。整体说来冯先生的作品气象雍容,线条优美,结篆奇特,构思巧妙,在古典的基础上却又显得现代和出新,冯先生不固步于传统之中,有时代特点的探索显得尤为难能可贵。曾有人说工整印到了陈巨来就到了极致,就成了迈不过去的一道坎,期待冯先生继续探索,走出一路的精彩
    
喜欢冯先生的篆书,其特点和篆刻如出一路,而此类隶书作品我不在行,感觉与印象中金农的漆书颇有相通之处,但显得较金农为工整和秀雅,于隶书不敢乱言,呵呵。

 


(谢吉昌)绝对精彩!!!
首先祝冯宝麟篆刻作品展圆满成功!
冯宝麟老师篆刻的秀雅恬静,在崇尚大刀阔斧印风的今天,倍受注目,冯宝麟老师用自己的执着守护住了他心灵家园。
纵观冯宝麟先生创作的篆刻作品,没有哪一方是故弄玄虚、标新立异、一味求怪的所谓创新,他的作品,在严守法度的基础上,从篆法、章法到刀法无不苦心经营,既有深厚的传统韵味,又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手法;既有古人在,更有自我在;刀法精湛,书意醇厚;既具渊懿古雅,又具现代气息,顺应了篆刻的发展趋势,与时代的审美需求相吻合。
冯宝麟老师的篆刻作品以空灵的结体、唯美的曲线、曼妙的构成、优雅的意境给人以极大的美的享受,令人久久玩味。冯宝麟老师把圆朱之线刻划得生动而不失娴雅、浪漫而更添韵致。其变化之丰富,表现之细腻,已不让前贤。卧游五岳一印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字取金文,极富回转之意趣,章法安排妥帖,篆字优美,线条节奏微妙变化,令人叹服。此印整体精劲奇丽,典雅超逸,既不同于宋元印,又不是王、陈风貌,充满新意。观鱼梦蝶如庄叟,放鹤寻鸥类陆翁一印是冯老师多字印代表,是印圆润流走而不失笔意,刀法使转自如,工致精妙爽利,线条流畅雅静,让人回味无穷。此印似曾相识,又新意全出,由此可见,冯宝麟老师对于篆刻的继承与创新是非常有心得的。继承传统是学习任何艺术必不可少的阶段,但一味泥古,不知创变,则又是艺术创作的大忌。如何借鉴传统,为我所用,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是每一位学艺者成功的关键所在。冯宝麟就是一位既善于借鉴传统,又敢于大胆创新的篆刻家。
冯宝麟老师在圆朱文印的继承与创新上取得成就与他深厚的书法功力是分不开的。他在篆书上曾下过很深的临池功夫,逐步形成了冯氏自家的篆书风貌,圆润流畅,筋骨内含,挺秀停匀,沉健朴茂。
有语云尚理法者,不大胜变不大败;尚才气者,非大胜即大败。冯宝麟老师理法备矣,才情若此,故其艺术创作可以给我们有如王摩诘坐看云起一样的雅望,我们期待!

 

 

(冯春宝)冯宝麟先生是当代篆刻艺术的实力派明星,这又不光是因为先生在篆刻创作之中有上佳表现,还基于先生对篆刻艺术的深刻领悟与篆刻艺术理论的独到见解。

先生对当代篆刻艺术既有感性的创作解读,又有理性的详细论述,可谓,创作与理论齐头并进,能说会作,文武双全。

值得关注、值得探讨、值得推介。

这次网展展示的多是工稳一路的印风,尤其是其中的圆朱文印,印风经典妍美、清雅劲丽、婉转悠扬。

先生的篆刻既有传统印一路的底蕴,富有浓郁的金石韵、文人气,又有写意一路的印风的灵动浪漫、古雅时尚。可谓,不拘陈法而古意犹存,不追时尚而新韵迭出,不标新立异而风规自远。

品之,精雕细刻之中蕴含遒劲、凝炼、流畅;用刀有弹性、有韧性、有灵性。师古不泥,食古能化,自成一格。线条曲直相生,疏密有致,穿插有序,呼应自然,字态生动,婀娜多姿,却无矫揉造作之嫌。还独具匠心地化雄强为清丽,化古典为时尚,化粗犷为精微。

非技法娴熟者不能为也,非功力扎实者不敢为也。

这一切使得先生的篆刻凝重而不显呆板,优雅而不显媚软,精微而不显柔弱。

有一种自然之趣、素朴之韵、和谐之美。

正所谓:

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庄子·刻意】。

  冯光永)对于冯先生之篆刻艺术,早已闻名,同时在许多书法刊物上得以赏读,为先生精深的篆刻艺术造诣和善于开拓、革新的艺术精神所折服。可以说,先生能有今天的成就得益于先生天资的聪颖、孜孜不倦的学习和探索、敢于善于创新的艺术精神所分不开的。
    
先生以元朱文著称于世,尤其是那空灵曼妙、雍容典雅的艺术风格,真正体现先生关于艺术放得开、守得住的艺术追求先生言:我认为,既能守得住,又能放得开,是一个优秀艺术家艺术天赋和创造才能的具体体现。守得住,就是要守住一门艺术的底线,就是要维系作品与传统经典从精神到血脉的传承;放得开,就是要充分地施展自己的才华,驰骋自己的情思,创造属于自己的那片艺术星空。将元朱文的艺术发展提升到一定高度,在当今印坛屈指可数。

    
赏读先生的元朱文印,不但可以洞察出先生深厚的篆刻、篆书、章法、刀法功力,更体现出先生对于艺术的一丝不苟、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大家都知道,元朱文不但体现在功力,更体现在创造力和耐力,没有良好的静养与艺术修为难能达到如此境界,因此,先生的成功是必然。而先生的满白文则另有一番景象,可以说相对于元朱文的另一高度,极富视觉享受和艺术感染。而以各种书体以及形式多样的边款则充分体现出先生篆刻艺术的极高造诣。篆法、刀法、章法、边款协调统一,将篆刻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富有极高的艺术性和欣赏性。

 

(止渊)很少对篆刻的网络展发一些评论,可是看到冯先生的这个展,忍不住想说说,因为实在太喜欢这印风了,元朱文刻得如此精妙,当代能与之抗衡者无几。
先生的元朱文、满白文清峻儒雅、工丽遒逸。那精美的造型、洗炼的笔致、典雅的布局,发人深思,仿佛朱自清《荷塘月色》般萧散婉约,又如一首古筝曲,古雅幽远,令人遐想。
艺术的源泉是生活,是传统,更重要的是来自作者人格的力量和道德修养唤起的真情涌现,是作者的心性气质、秉赋修养的综合投入。其作品就象一面镜子,照见的正是作者自己。古来成功的名作,都是作者自家须眉,我性我情,方入神妙。因此,冯先生除了学习前人高妙的技巧,学习前人的创造精神,更将取法古人今人,看作是思索、寻找、建立自家语言的过程。故而,他的作品有汉印的端庄、明清流派的灵动,又得海上陈巨来先生的正大气象。始终不失本色自性,不受时风的左右、师法的束缚。在局气开阔的结字、干净利落的运刀中展现出他端庄洗练的个性风貌。能在率意中不失精微,雄健而不失清雅;平直中蕴含变化,简练中包藏丰富。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动因静显,静因动深。这是中国传统美学的要旨。冯先生悟得此中深意,善于在创作中以静造型,以动取势。常常在横平竖直的静谧中出以斜侧流走的曲折来营造出一种体现阴阳动静、相反相成的机趣。同时十分重视对意境情势的主动唤醒,同时对运刀时手指帖杆的微妙反馈作出综合应变。
篆刻之所以能达到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在于刀法和章法的奇妙合运。在于篆刻不仅有笔意刀味与石趣,而且也能表达金铸玉琢的微妙感觉。篆刻的章法相当于绘画的构图、书法的布白。主要是字与边框的安排,以及印面文字的合理组织排列,或疏密、或虚实、或呼应、或欹正,产生一种律动变化,使之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传达创作者的意蕴内涵,体现出其技巧修养。而篆刻的刀法,一要有厚重感。是指用刀要有力量,有生气。二要兼具笔意刀味,有轻重顿挫的变化。三是要有金石气。有凝练苍朴的金石铸凿的质量感。这样才能使作品气韵生动,耐人寻味。屈子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切艺术都有能、精、绝、化等不同境界的递进,而每上一层台阶,都是生命的自我实现,都是人生与艺术的洗礼,而且每一次递进都要以更新更高心力才识为铺垫,凭冯先生的才识和不断进取的精神,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会在不懈的努力中,攀上一个又一个艺术新高。

 

 李强周)很高兴能写下我对冯宝麟老师的一些感想语句和我对冯宝麟老师艺术人生的敬仰!
    冯宝麟老师的篆刻是风格古老的篆字,创作更多地倾向于工稳一路,既能守得住,又能放得开,又体现充分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和自己心中的情思。从他的篆刻里可以体现出他对完善他对人格修炼重视。冯宝麟老师说其实正确的艺术观念、深厚的文化学养和高洁的人格品质是令艺术作品实现境界升华的前提和保障。我也同意这观点,真正的艺术是属于人类心灵的,无论是创造艺术,还是欣赏艺术,都需要心灵的深度参与。悉知冯宝麟老师的圆朱文印以雍容典雅,空灵曼妙著称于世,是新时代的经典还有冯宝麟的理论研究、书法创作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综上所述,冯宝麟老师的艺术是值得我们年轻一辈学习的好榜样……让我们一起祝愿冯宝麟的艺术更上一层楼,艺术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坦然自信……

 

 

 

(黄静之)诗赠冯先生宝麟十二韵(新韵)

    
故乡沧州以武名世,殊不知文人才士亦多,汉之毛苌、刘德,隋唐之展子虔、高适、刘长卿,清之纪晓岚、张之洞皆沧人也。
    
当今盛世,沧人于文事更盛,翰墨丹青名家辈出,声重全国,篆刻名手尤推冯宝麟先生。冯先生虽无师承,然其思接陈巨来、王福庵等印坛泰斗,而又能化古为新,自出机杼,所作元朱文印当世公认海内第一。吾与先生同乡然未曾言面,先生之艺术却深深吸引着我,今作诗一首以寄仰慕之情。

踽踽一行者,名唤冯宝麟。
风流自蕴籍,飘然思不群。
昆吾刀在手,篆艺妙绝伦。
前贤已穷术,花明又一村。
元朱参造化,光彩耀丰神。
轻云浮翠嶂,飞花舞芳春。
更似霓裳舞,仙子出凡尘。
名虽金石重,书文亦足珍。
书得汀洲法,古朴化清新。
文若儿邻梦,浪漫且天真。
神交已久矣,何当共举樽。
遥颂诗一首,寄此情深深。

 

 

(张宝)借古开今,一石一境界!

——品读冯宝麟老师篆刻作品有感

 

    当代印坛,印人追求狂怪,搔首弄姿者有之,随波逐流,东施效颦者亦有之,致使印坛缺乏章法。而冯老师则以其古雅之美标立印坛,这与其思维缜密是分不开的。观其作品,如品清茗,香清益远,让人久久不忍离去。其作之古,缘于她对传统印作的准确理解与把握,又在于其不拘成法的活学善用,具有一定的创造价值。

  篆书或者篆刻最容易入又最容易脱是书法中一个特殊寓意的词汇与概念,它也不一定完全指的是传统,更有状态,是对传统所深刻理解后的那种意会。入才能雄浑,入才能高雅。况周颐在《惠风词话》中说:平昔求词于词外,于性情得所养,于书卷观其通。优而游之,餍而饫之,积而流焉。所谓满心而发,肆口而成,掷地作金石声矣。情真理足,笔力能包举之。纯任自然,不假锤炼,则沉著二字之诠释也。老师正是求篆味与篆外,优游厚养,以自然之态达成法之美。

  观老师之印,很是过瘾,痛快凌厉,很是震撼。刀法犀利,鬼斧神工。由此可见,老师定是性情中人,豪爽大气,心思细腻。印如其人!

  边款艺术让老师发挥的淋漓尽致!服了!

  无论如何这种有古有我有今,无古无我无今印学态度,无疑是治印的明白人,书中印是先生心中印,我想,也许正是一个坚守者所以坚守的理由。!

近日,多次细细玩味老师之印,有继承,又有创新。开篆刻之新法。学生很是感动。只是学生觉得老师痴迷于印,泣望再上新高度!中国之独特艺术篆刻才能立于世界之艺苑!!!

  祝日臻一境!

 

 

  陈舟波)

天生如意宝  灵秀玉麒麟
初识宝麟先生,记得是在某本书法杂志上,以他特有的雅静一路元朱文夺我眼目,没想到在流行写意恣肆印风的当今,还有这样一位不落凡俗的高手!可见宝麟先生是用自己的双手安定地栖居在艺术的心之家园。
细细品读了一遍先生创作的篆刻作品,有点感受。
对元朱文印风来说,前头巍然立着王福庵、陈巨来两位巨匠大师。他们既承传了传统的优秀元素,又创新了时代经典。虽然他们的杰出创造,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可这也使得后代更面临高难度的突围。如何塑造自己的艺术山头,是每个艺术家的自觉行径,能不能成功,那是努力与天赋的结果。可喜的是,宝麟先生已经有初步显露的苗头了。我们看到,他下了很大的功夫,以一种近乎朝圣的虔诚,默默地耕耘在这片艺术的原野上。他吸收了历代元朱文祖师以及汉印的丰富营养,甚至对鸟虫、图案、花押等边角料也有着好奇的探索,创作态度严谨,对篆法、章法、刀法都加以不倦的细心研究,总体看来,既法度森严,又创新含味;既深度传承,又强劲新意;他已然把圆朱的细线刻划到流畅无尽,典雅清韵,精丽奇趣的高境。可以说,他是把庞杂精深的传统元素统统地放在元朱文的那口大锅里给煮了,最终烹制的大餐,一开锅那股浪漫的香气扑鼻而至,圆润游逸的唯美意境已快超越前贤了,给读者以丰盛的美滋美味新享受。
看到先生还在进行抽象印的探索,真是佩服。先生还不老,期许有着更广阔更绚烂的远景!

 

(广西  梁寿明) 书印俱佳,在十届国展的篆书作品中,风格虽非强烈一路,但是书写的那种静气,灵气,印象很深。与其印风一样,均追求工整一路。以书入印,书写意味浓,在当代众多展事中入展获奖,都表明了其在当代书坛,印坛的位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当代印风---冯宝麟
冯宝麟的“古装都市恋” ——从其篆刻书法艺术说开去
书者的心觉——访中国艺术研究院冯宝麟先生
郭杭建—“随形布篆 琢刻并举”探索全新篆刻模式
金石流光---记青年篆刻家李建隆
篆刻13刀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