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轼巧改“清明“诗
公众号2017-04-04阅读原文

杜牧的《清明》应该是大家最熟悉的一首清明诗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人只用了28字便将时令特点、民俗风情、悲思愁绪、生活哲理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特别是最后一句,稚嫩的牧童似乎并不懂得诗人的愁绪,在他的眼中,杏花烂漫,春意盎然。与大人的黯然神伤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后一句画面明快,一扫前三句的压抑沉郁,似乎在告诫我们该怎样对待生活:抛掉所有的不快,美好就在前方。清明时节祭奠先人,踏青赏玩的意蕴尽在其中。也正因为如此,此诗妇孺皆知。

传说,在1078年清明这天,大文豪苏轼登云龙山放鹤亭拜见张山人,两人吟诗作对,相谈甚欢。张山人知苏轼才华横溢,在诗、词、文、书、画方面均有造诣,灵机一动,要苏轼将杜牧的《清明》诗改作一首词,但要不失其意。苏轼欣然答应,随口吟出:

清明时节雨,

纷纷路上行人,

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

有牧童,

遥指杏花村。

苏轼只改了几处停顿(句读),就成了一首小令。张山人拍手叫绝。此事后来成了一段文坛佳话。

我认为这个故事基本是可信的,改诗为词也是可行的。如果你了解词产生的过程就会认为此事是顺理成章的。

“词”也叫“诗余”“长短句”,意思是诗人们在写诗之余玩的小技法。因为唐代的格律诗非常严整,对诗人也是一种束缚,有些诗人就想进行一些尝试和突破,将句子变长变短,所以又称长短句。苏轼作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人物,是开一代风气的。他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人,再加上他高深的文学造诣,改诗为词可以说是雕虫小技。

清明时节,万木向荣,生机勃勃,最易让人伤春惜时,孤独愁怅。苏轼的清明诗也同样有名,最著名是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寒食帖”,就是写于他被贬黄州第三年的清明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华传统节日最具代表的诗词
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
十首七绝的巅峰之作,点亮了整个大唐
诗人堪称“钢铁直男”,一首小诗清新柔美,千年来无人能出其右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全诗赏析
趣改杜牧《清明》诗 改头换面出新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