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齐风与《齐风》

 

  言及“齐风”,一般与齐俗并提,称为“齐风齐俗”。单提“齐风”往往令人不知所以然,甚至会发生歧义。因为《诗经》中也有《齐风》。齐风和《齐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现代汉语词典,对“风”字的解释有多种意义,其中之一义,“风”即指风俗,风气。唐人孔颖达疏“《汉书》地理志云:‘凡民涵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声音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无常,随上之情欲,故谓之俗’。风与俗对则小别,散则义通。”孔颖达这段解释的意思是说,由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风”,由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俗”,两者义近,联绵一处,即指风俗习惯而言。

  风俗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齐风”即指齐地或齐国的风俗。齐风俗内涵丰富,涉及面广。它具体表现为人们的饮食、起居、服饰、婚丧、节庆、礼仪、信仰、娱乐、调节人际关系和进行生产劳动等方面的取向、追求、选择、归趋、爱好、禁忌和自动遵守的惯例,它遍及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人际交往和语言交流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具有广泛、持久的作用和影响。

  在古代曾有不少史学家对齐地风俗进行过有益的探讨。如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指出:“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采布帛鱼盐。临淄亦海岱之间一都会也。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地重,难动摇,怯于众斗,勇于持刺,故多劫人者,大国之风也。”他又在《齐太公世家》中说:“吾适齐,自泰山属之琅琊,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阔达多匿知,其天性也。以太公之圣建国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国之风也!”司马迁在齐这一地区,从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历史特点,讲到人民的风俗,话虽不多,分析是鞭辟入里的。

  “人民多文采布帛鱼盐”,这是讲因齐国依山傍海的地理环境而形成的经济风俗。姜太公封齐,根据齐地宜桑麻的特点,大力发展纺织业,即所谓“劝其女工,极技巧”(《史记·货殖列传》)。齐桓公时,把养桑麻作为富国富民的重要措施之一,“民之通于桑麻,使蚕不疾病者,皆置之黄金一斤,值食八石”的奖励。(《管子·山权数》)还通过“春贷”及保证产品销路的措施,鼓励人民从事纺织业的生产。由于齐统治者的重视,齐国遂成为“冠带衣履天下”的纺织中心。至汉代,齐国仍是全国的纺织中心之一。西汉时在临淄设有三服官,每年用精美的丝织品制作皇室宫廷所用的春、夏、秋三季的服装。同时,临淄也是汉王朝对外丝绸贸易的主要供给地之一。齐地“人民多文采布帛”,不仅说明了齐地人民的服饰风俗,而且反映了齐地纺织业、染织业的发达。

  鱼盐是齐国赖以致富的重要物产。太公治齐“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史记·齐太公世家》)桓公“既得管仲,与鲍叔、隰朋、高修齐国政,设轻重鱼盐之利”(同上)其对商业和外贸的重视前所未有。这自然促成了齐地人民以鱼盐为业,竞相致富的经济风俗。

  齐国地域博大,有山有海,这种自然环境造成齐人以大为美,“宽缓阔达”之风。这即是说齐人思想解放,性情豁达而无拘束,胸怀宽广,宽宏大量。姜太公曾以“因其俗,简其礼”的治国方略,兼容东夷文化与周文化于一体,而创建了独具特色的齐文化。齐桓公不计一箭之仇而拜管仲为相,其大度胸怀为后人传为佳话。田齐统治者大办稷下学宫,招揽天下学者,云集齐都。其学派有儒、墨、道、法、名、阴阳五行、黄老等。对于不同学派,田齐统治均能平等对待,对于不同学说,都能博采众长,遂形成了兼容并包的齐文化特色。

  “勇于持刺”是说齐人有崇武尚勇的风俗.齐为东夷之地,东夷人善射,神话传说中的后羿以弓箭驯服十个太阳而名闻天下。战神蚩尤率铜头铁额之军横征天下,被齐地人称为“兵主”。姜太公封于齐,周天子从安邦定国的大计出发,曾授予他“五侯九伯,实得征之”(《史记·齐太公世家》)的特权。春秋时,齐国为“五霸”之首;战国时,齐国为“七雄”之强。这些宏伟功业的取得,都与齐国执政者实施强兵之策,崇武尚勇有直接关系。齐桓公"作内政而寄军令",使兵民合一,平时为民,战时为兵。春、秋两季则举行大规模的军事训练,使齐国军队将勇兵强。齐威王更重视军队建设,重视兵法的研究。正因为齐国统治者把崇武尚勇作为强国之策,才使“齐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三军之良,五家之兵,进如锋矢,战如雷霆,解如风雨。——齐之强,天下莫能当。”(《史记·苏秦列传》)这也是齐国成为春秋首霸、战国七雄之强的重要原因。也是齐人崇武尚勇的原因所在。

  司马迁所言及的“足智”“好议论”也是重要的齐俗。此外,由于齐统治者因俗而治和大力倡导,齐国尚有不少的良好风尚,如尊贤重士、尊师重教、尊老敬老、扶贫救难等,这些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诗经·国风》中的《齐风》是齐国的民歌。宋代学者朱熹在《诗经传·国风序》中说:“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诗经》中的“风”,又称“国风”,即指当时诸侯国所辖各地域的乐曲,实际上也就是指相对于当时周天子的京都而言的各地方的土乐,犹如我们现在所说的地方俗曲,各地的地方小调。《诗经》中共有十五国风,《齐风》是其中之一,共有十一篇。

  从内容上看,《诗经》中的《齐风》表现了以下几个内容:第一,爱情诗。《鸡鸣》、《著》、《东方之日》、《甫田》都是写男欢女爱的爱情诗。作为来自民间里巷的“国风”,描写风土人情,表现民间的悲欢离合,就更多爱情诗了。第二,狩猎诗。此类诗有《还》、《卢令》两首。狩猎,在春秋时代,不仅是统治者的一种娱乐,也是民众的一种劳动。狩猎诗不仅是一种劳动生活的反映,而且更多的是一种尚武精神的体现,《齐风》中反映尚武精神的还有一首《猗嗟》。第三,讽谏诗。《东方未明》反映了奴隶主对奴隶的残酷奴役以及奴隶对繁重劳役的强烈不满。《南山》、《敝笱》、《载驱》则是揭露齐襄公荒淫无耻的生活的。这些诗歌表现了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古《诗经》与乐舞是联系在一起的,《齐风》也不例外。虽然曲谱已经失传,但它的欣赏价值和社会作用,却能从史书中看出。如公元前542年,吴国公子季札至鲁,叔孙穆子使乐工为之歌《齐》,季札听后,赞美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太公乎?国未可限量也。”(《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从这一记载中可见《齐风》曲调的壮美,并表现了姜太公开创的齐国的大国风范。

  总之,“齐风”和《齐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万万不可将两者混为一谈。(贾佃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风俗
读“诗”说衣(一) (姚效先先生谈《诗经》)
《诗经》第九十七篇《还》
五.读书要读懂
思享│【诗经·齐风】略带腥味的情诗
篇篇经典,翩翩《诗经》——054国风·鄘风·载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