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思辨已成考场作文标配,你会思辨吗?(胡计常)


思辨已成考场作文标配,你会思辨吗?

胡计常

 

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题以及各地作文评分标准的 执行情况,可以发现高考作文题有了越来越明显的思辨方面的诉求。《考试说明》对写作的要求中并没有“思辨”这一表述,但在作文的“发展等级”中有这样的表述:

    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联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这些要求是与“思辨”密切相关的。

 

一、什么是思辨

思辨本是一哲学概念,解释起来复杂而抽象,笼统说来,能体现思维过程的思考、辨析都叫思辨。对高考考生来讲,需要学会的思辨主要就是全面地思考,辩证地分析,理性地权衡、比较。

 

(一)全面地思考

即“一分为二”地看待和分析一个人、一件事。众所周知,任何事物都应是“一分为二”的,既有正面又有反正;既有长处,又有短处;既有主要方面,又有次要方面;有成绩定有缺陷;有教训也必有经验……这种思考方式要在作文的审题立意时就体现出来。

例:一家书店将长时间只看书不买书的孩子们撵出,理由是,书店是卖书的地方,不是看书的地方。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从材料指向看,作为一家国有书店,将长时间只读书而不买书的孩子,撵出去的举动,显然是错误的,但书店的这一做法就“一无是处”吗?就该一棍子打死吗?孩子们长时间地只读不买,对知识的渴求无可非议,但他们长时间只读不买,合乎社会公德的要求吗?由此可知书店、孩子,无论哪一方的行为都有其正确、错误之处,需要一分为二地分析看待这一问题。


(二)辩证地分析

重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也就是观点不绝对,加限制条件,对内容进行界定

示例:

    1.减轻行囊当有所选择,并非事事皆可减,物物都能抛。人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可舍,有不能抛。如战士手中的枪,鲁迅手中的笔,苏武背上的旌节,我们的梦想与坚持……这些关系人生大义的东西,宁溘死不能减;如不符实的浮名、不义的财货,则当抛就抛。——2016山东《减轻行囊,走向远方》

 

    2.然而,充实行囊并不意味着不加选择、盲目“充实”。那些妄求“博学”的所谓学者,只求“全面”却浅尝辄止,最终只会被巨大的“行囊”拖累不前;而那些“大老虎”们,只顾用金钱充实“行囊”,只能落得锒铛入狱的结局……我们追求的“充实”,是精神的充实、人格的充实。——2016山东《充实行囊,笑看朗月照花》

(三)理性地权衡、比较

分析出二者或多者的利弊优劣,得出最合适的选择。

有些“任务驱动型”作文中有明确的要求:“比较”、“权衡” 。例如:2016年全国卷Ⅱ语文学习的三条途径的材料,要求“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语段示例:

    诚然,课堂与书本就如细腻的瓷釉,能将语文这碗茶装点得赏心悦目,但唯有生活中的甘与苦,才是蕴含在茶中的菁华。不然,为何词章精美的官场应词频频遭人诟病,而一首语言固陋的《公无渡河》,却以其最真实而又痛忱的呐喊感动了无数过往世人。

     ……无可厚非,课堂是形成语文素养的沃土,书本是提升语文素养的捷径,但只有融自己的真情实感于生活之中,才能沏出一碗拥有自己味道的语文香茗。

                                       ——《何处消得泼茶香》

二、如何思辨

(一)在立意时即找出二元对立的概念

现在所考的作文题目,材料中往往都能找到一组或多组二元对立的概念。

例:【2016年山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行囊已经备好,开始一段新的旅程。路途漫漫,翻检行囊会发现,有的东西很快用到了,有的暂时用不上,有的想用而未曾准备,有的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16年山东省作文阅卷现场报告中有这样的表述:

“最重要的就是材料中涉及到的三组关系——有用与无用、长用和短用、有备与无备”

(二)对于不能明确找到二元对立概念的题目,在文中某一段体现辩证分析。

或许有人会问(怀疑/说)……

当然,我这里所说的……绝不是……

诚然,……但是……

在……情况下……;对于……来讲……

示例:

诚然,有个性、有态度终究免不了遭遇身后异样的目光、嘲讽的语调,然而无需多言解释什么,来自他人的冷冽将是你保持清醒的闹钟,不至于让个性沦为草率、盲目求异,真正于众人无言处有思。如果内心有独立和平静,你会越过一切,把它们转化为另一种培育你的力量。——2016江苏卷《另一种鼓点》(观点是要勇于发声、彰显个性)

(三)把对立行为放在一个人、一件事中

模式(用于论证两面兼顾的观点)

观点:A和B应统一(兼顾)

结构(文章主体部分):

             1)只A不B有缺陷

             2)只B不A有弊端

             3)既A又B才圆满

例:《理智和情感应相互制约》

第二段:只理智无情感,生活毫无趣味

第三段:只情感不理智,铸成大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考作文阅卷报告:存在的问题及其修正
特别提醒丨2023高考最后60天作文如何备考
【考试】审题逻辑勾连,论证深度辨析 ——高考论述文写作思辨力的应对策略(毛永健)
综述 2017年浙江省中考作文:思辨,犹如两条“阴阳鱼”
【高考作文大家谈】孙绍振:在二元对立和多元有序之间
考场作文观察与迷津破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