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师说》教学实录(济南外国语学校刘笑天)(转载)

一、导入

师:在唐朝中期,门阀之风依然盛行,一些贵族子弟(他们)凭借出身门第天生就是统治者,在他们眼里知识学养毫无价值,自然更不把从师学习放在心上——据柳宗元介绍,如果有人从事学习,就会“哗笑之”(嘲笑他)。这时候一位大文学家拍案而起,用(写了)一篇力作(来)抨击这种腐朽风气。此文一出,士林哗然,这位作者被士大夫阶层视为(看成)异类,视为狂人(疯子)。(加:这个人是谁呢?)此人就是唐朝大文学家韩愈,(这篇文章是什么呢?)这篇奇文就是我们今天共同学习的(千古奇文)《师说》。(请大家打开教材,我们翻到《师说》……)

1、刘老师的导入是:开篇即从唐朝耻于师之风说起,揭示出当时学坛的一个尖锐矛盾。这样,由矛盾引入《师说》,能从一开始即吊起学习的胃口。好比平淡的湖面乍起微澜,好比一声炸雷凌空而来。2、刘老师仅作简洁的背景介绍,避免了拖沓,能迅速进入正题。3、更可贵的是,刘老师以极具口语化的语调说出,自然不做作。<</B>此点非常难得!--有的老师开篇导入时的抒情、高论,很不自然,让人起鸡皮疙瘩>4、话中的两个插入的问句,起到了唤起学生注意的用处。5大家我们用词,体现了刘老师是在与学生共学习、至少是陪学生学习的素质教育师生观。类似的后面还很多。】

师:同学们在初中学过韩愈的作品,请同学简单介绍韩愈的情况。

生:韩愈是唐朝文学家,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师以微微点头表示认可)【此法可鼓励学生继续而不至于形成打扰】

生: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对。而且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除此之外还要记住,(另外呢,)他谥号“文”,世称“韩文公”。(同时板书)在诗歌创作上也卓有成就,和孟郊开创了“韩孟诗派”。(入题——《师说》。板书。)【到此,刘老师仅用了3分钟。多么简洁!】

(另外同学们)注意题目中的“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议论,像《马说》;可以叙事,像《捕蛇者说》,但总体为了(重在)重在一词比为了贴切】说理,属于议论文。(板书‘议论’)【于自然中暗示给学生:本课将多多关注议论。当然,以怎样的形式关注则是另一回事,见下文。此举,比在课的开始就系统地亮出123…条所谓学习目标要自然得多!往往,学生并不需要去理性地知道什么目标,老师只需以实际的行动带领、指导学生学好就是了,以避免生硬乏味。】

师: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自由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的停顿读好。(另一个问题,在第一自然段中找出这篇课文的论点)

【此处采用自由读是合适的,因为学生是在初读。——如果哪位老师的课上学生一开始就读得很熟练很准确很得体,那么请不要否认你是让学生做了预习的。】

 

二、研读课文

(一)学生大声读课文

师:我们一起学习第一段。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哪一句——(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还是(第二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还是(第三句)“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同学们结合文章思考一下)说出你的观点并且说明理由。

【刘老师明确地给三句话进行了‘GPS卫星定位,能使学生回答时用来代指,避免师生所指不统一,也利于课堂简明】

【但此处刘老师存在一个诱导——因为事实上在刘老师看来,一、三句合在一起更全面更严密,更全面一些,更像一个总纲(见后文)。此处,刘老师倒不算耍滑头,因为《师说》论点的存在形式确实特殊一些,且人们常常对此有误解,有争议。此处,刘老师可以换为请大家在第一段中找出或者概括出论点,这样就为学生预留了开放的空间。】

【有些老师,故意设个陷阱请君入瓮,误导学生答错,然后老师自己就可以以教父的身份指指点点了!---这就不好了!显得不够地道!甚至终究会伤害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生:我认为是“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马上接入‘为什么呢?’)【如此可见刘老师调控课堂的能力!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然后整篇文章围绕它展开论述。(刘老师用自己的话引导学生回答走向深入)(学生接受老师的点拨继续答)】【此处,刘老师的话少显有些越位了——因为此刻学生刚刚开始回答,不宜由老师抢了主角。】

【老师问同桌同意同桌的观点吗?(生同意——‘说说你的理由’——此处虽小,但又可见刘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学生只读了一遍就能品析课文吗?——我说应该能!唐代韩愈典范的文言文在高中生面前,不必过多考虑文言字词的障碍问题,在品析中捎带着解决就可以了。】

师:而且用一个“必”加以强调。同时“古之学者必有师”是有潜台词的,针对韩愈所处时代的风气,揭示了一种现实。(有不同看法吗(?)请举手!)【老师并未让提问语气加重,而是迅速滑向请举手——此举能明确地让学生知道:你们下面应该是怎样的举动—-举手谈不同看法。在中国的学生(特别是高中生)不大乐意踊跃发言的情况下,这样实属务实之举。】

(生有些沉默。师说‘这么统一呀!’面向一生,‘说说你的观点!’)

【指名让某学生发言,做法本身是没错的。只要学生发言后,老师能做到及时客观地评价鼓励就好。时间长了,学生就敢于发言乐于发言了。】

生:现实中某些人是不从师学习的。

生:我觉得应该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古之学者必有师”太笼统了,“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更像一个论断,而且揭示了从师学习的原则,“从师”就是“学道”,更具体。

师:两位同学说的都有道理。但这篇文章不同于我们平时写的议论文,这两句揭示了从师的必要性,揭示了从师的标准——学道,合在一起更全面更严密,更像一个总纲。“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气指数最高,但属于给老师一个权威的界定,不是中心论点。下面

(好了,回过头来)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课文,(因为是齐读)要声音洪亮,还要体现班级风貌。(我们一块儿读!【老师都能大声读,学生怎会不舍得大声读呢!】

(我们把最后一句再读一遍,再强调一遍!)(让生读第三句)

【学生是怎样达到熟读成诵的?刘老师的课给我们做出了示范!】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样的择师原则和从师态度,被学生通过多读记忆在心,还需要老师多讲吗!将来学生当面临一位地位低于自己却有长处老师时,这句话会自然从脑子里冒出!---人家韩愈都能做到,我也该做到!这样,与理性的说教相比,这种方法更能化思想教育于无形!——语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思想教育,要与语文密切结合起来。】

(二)学生再大声齐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有两个任务!第一个,找出第二段的论点、找出它的中心句;第二个,……)从中找出五个重要词语——像典型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重点实词、虚词等等,再从翻译角度选一个典范句子。(咱们做一个游戏)老师这里有一个信封,里面准备了几个词语和句子,测试一下我们师生的默契指数。(展示給学生)不是空白的。(刘老师‘狡黠’地一笑)(学生笑)【有些老师总不把自己当人看,总喜欢做个神仙。但是,隐去了自己真实的人的一面,在情感上也就会拒学生于千里之外】

两个任务,给了学生清晰的学习指向。但这不等于老师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自主学习包括内容的选择,更指一种状态。】【人都喜欢游戏,大人有大人的游戏。以游戏的形式进行,避免了学习文言字词句的枯燥。】

我们师生默契指数--好啊!无疑体现了平等的师生观】

 

(三)学生默读课文

生:我找的句子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你很勤奋,是个找句子的劳动模范。【超越了非常好之类的简单单调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学生听了感觉将非常棒!当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的是成功、肯定和鼓励,怎不会主动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呢!】但老师要求找一个句子,请你再从中选一个最典型的,给我们解释一下。

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这个地方找得非常典型’—-及时评价】首先“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宾语前置句,用“之”字把宾语前置了,“小学”是个古今异义词,意思是“小的方面”。词语是“众人”课文中是“一般人”,【学生有所困顿,而老师在一旁面带微笑地耐心等待着!】“小学”也是古今异义词。“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中的第一个“圣”“愚”,都是形容词活用做名词。

生:“或不焉”中的“不”是通假字,通“否”。“士大夫之族”中的“族”是“类”的意思。

“君子不齿”的“齿”是“并列”之意。“其可怪也欤”中的“其”表示强调,“真是”“确实”之意。

师:你对“其”的理解是准确的,课下注释的解释不够准确。你很扎实。【及时评价】【又由老师明确指出课本注释不当之处—-老师向学生做了要敢于质疑甚至否定的榜样。——不必把套话挂在嘴上—-让实际行动说话!】

生:我找的句子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因为“今其智乃反不能及”是个省略句,你给我们详细解释一下【带动学生】【我们一词,把全体学生和老师都包括在内了。——能够表明师生都在听,也照顾了其他没发言的学生。事实上,在单个学生发言时,刘老师从没忘记环顾所有学生。——刘老师以看似无意的言行,彰显了这样的教学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2教师,平等中的首席!而这些理念,我们很多老师在贯彻中常常很生硬。】)省略宾语“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四)(总结刚才的学生活动情况)请一个学生读老师选取的词语句子。【实际上就是老师明确老师所要给学生的东西。但由学生读出,形式灵活。也继续体现了让学生动起来的理念】【学生能做到的,老师不必代劳。这样有着微妙的效果:学生做得好—-学生高兴;不好—-为了在同学面前的荣誉,今后努力!】

师:选的两个句子完全一致,我们非常默契。词语虽然不完全一致,但是类型也差不多。【学生读后,老师重复几个重点的,进行认知文言词句的方法指导。过程中,刘老师话说半句,后半句留给学生在下面自由——学生谁会拒绝这样的反复记忆的方式呢?】【师说半句学生自由接答的形式,避免了课的节奏过慢的沉闷】这些都是我们平时学习需要重点积累的内容。

师:(第二段的中心句是什么?我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在听的同时,听读得如何,另一方面找中心句……)【刘老师用来组织课堂的语言往往是口语化的,省略了一些可以省略的主语、代词或使用代词来指代等,因为师生处在同一时空,不存在不明白的问题。这样可使课堂大大明快、生活化】

(另外呢,)韩愈写文章主张“不平则鸣”,所以在文中投入了大量的情感。请推荐一位同学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读出作者的感情。

一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老师引)同学鼓掌。【另一种肯定和调动学生情绪的方式】【你读得好,同学就给你鼓掌!有人认为这样显得浅薄,恰恰错了!---这样利于促进班级学习集体荣誉感的形成。】

师:你是带着怎样的情感读的。

生:韩愈对这种现象极端愤慨,我觉得应该体现这种情感。

师:(那么)你是怎样体现的?(该学生暂时顿住,师接‘想过吗?’)1、不冷场,2、师语的耐心会鼓励学生继续】【刘笑天老师的普通话才算真正的出神入化】

生:像“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作者在愤慨中流露出一种失望之情,朗读的时候要体现,“惑”是个重点词语需要强调。【(师补充:“‘韩愈对此有个批判什么—‘惑矣’”。自然引向对重点语句的研读。)】

师:请推荐的同学评价一下同学的朗读。【是一位女同学推荐刚才那位男同学读的。现在又让其评价。——师生在课堂上借用学习促进男女同学正常交往,可打破男女同学间的神秘,实现正常交往。往远处说,对学生将来的爱情婚姻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刘老师也很注意学生发言时的性别比例】【当然,这可能是刘老师无意的。但如果事实上刘老师平时就这样做,那么,我们就不能否认该行为的价值】

生:他感情很投入,而且强调了一些重点的词语和句子。

师:除去刚才两位同学强调的之外,韩愈在本文中运用了不少感情强烈的虚词,像“嗟乎”“呜呼”“矣”,我们朗读时也需要去体现、去强化。【读得好,想不理解都难。会读文言文,就可举一反三。】

 

(五)教师范读。【空谈指导不好,文言文更要抑扬顿挫,学生可能不好意思,——‘亲自示范!榜样是一种感召,一种力量。】

师:请同学们齐读第二段,注意体现我们所强调的重点。

学生齐读第二段。【如果刘老师让学生站起来齐读,也不要认为刘老师作秀或疯了——动一动,让学生动一动嘛!本来《师说》就很有气势】【学生可以坐着学,也可以站着学。师站生坐,是为了照顾更多的学生,与老师尊重学生无关。】

师:请同学们找出第二段的中心句,【建立在充分的、学生有了感性认知之上!】【这就是以读促解--之后学生若有困难,老师再讲解也不迟,反而恰好。】看看用了哪种手法进行论证。

生:中心句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师:具体分析一下怎样进行对比的?

生:首先将“古之圣人”“今之众人”做对比,指出圣和愚的区别就在于是否从师学习。再者还把士大夫对“其子”和“其身”的从师学习做了对比,对他进行了批判。

师: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现实生活中大家遇到过这种事儿吗?让学生说)(某生说没有)(师接:)比如同学们的父母出于爱心,从小给你们报了各种各样的学习班、培训班,而自己却迫于各种各种压力没有时间学习,韩愈的观点到今天也仍然富含生命力啊。还有对比论证吗?你们’——老师是在与学生对话;话语的亲切又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和我们是在平等地充满着爱地对话!!】

生:作者还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做了对比,对“士大夫之族”不从师、不学道进行了强烈的批判和讽刺。

师:这篇文章问世以后,引起了士大夫群体的嫉恨,假如你是一位士大夫,身处哪个时代,哪个地方最让你震怒?【这就叫披文入情!】

生:我觉得是最后一项,封建时代等级观念森严,韩愈竟然认为士大夫不如巫医百工,他的看法太大胆了。

生:我也认为是最后的对比,他这种看法对当时的世风抨击非常猛烈,对抗的是整个世俗。

师:这也从一个侧面读出韩愈不顾流俗的勇气,读出作者坚守真理的精神。读其文,品评其为人。请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用一句话评价一下韩愈的人格和精神,请到黑板上写一写(‘展示一下’),看看谁的更精彩。(学生在准备时,师作简单提示)

【是展示而不是在黑板上笔答!——境界大不相同!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上黑板展示)

生:坚持真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生:勇于反抗世俗,敢于坚守真理。

【此刻,课堂气氛很惬意】

【两个女生,两个男生!男女是平等的!——老师没在嘴上说,但他这样做了!】

 

师:同学们都肯定了他的反抗与坚持,眼光很准。这位同学用了对偶的形式,既简明,又工整。文章写作至今,一千多年过去了,韩愈本文仍然闪烁着智慧和真理的光辉。请同学们课下好好品赏,背熟课文1、2两段,预习梳理3、4两段。下课!

 

教学心得:

设计时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元素:

1、语体特色。《师说》是一篇文言文,而且相当典范。上课时有一个老问题不好突破,但又不能回避。即如何把握好语言层面内容处理和内涵、艺术解读的把握的关系。把它上成古汉语课,不放过任何一个现象,甚至学术争鸣的内容也拿到课堂上,既低效,又不合理。【批得正确!】我觉得语言知识的处理一要注意课前预习、复习巩固与课堂的衔接,二要把它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去处理,不要孤立处理。【这就是以文带言!】

2、文体特点。文章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的基本要素像论点、论证方法肯定是学习的重点,但韩愈著文“不平则鸣”,在其中注入了大量的情感因素,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品味、去诵读、去感受——论证的力量与美感。【从这个角度入手,既利于生动,又利于感知文章的。学生对有着真切的感知,比凭空的理论要好百倍】

3、自主学习需要一个载体或抓手。所谓“默契指数”测试是一个小游戏,更一种学习的方式。它可以调动学生,使学生有章可循。切不可贴着“自主学习”的标签空空泛泛或完全放任学生。有章可循体现的是教师主导,当然化生硬于无形,则叫

4、预设与生成。“生成”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不要弄成一种极端,因此而全然抹杀预设的作用。预设的前提是尊重文本、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追求的化境是不着痕迹。【只要预设是应该有的、可能出现的,完全可以放开手脚地去预设】

【刘老师真正做到了实际的课堂与课后体会的一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师说>> 教案
今天再读读《师说》
韩愈《师说》范例
一次特别的观课笔记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必背古诗文默写——《师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