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考作文分析(二)

借用培根的名言——“读史可以明智”,将近几年高考作文试题放在一起,比较异同,梳理脉络,试着分析命题的意图、判断试题的走向,是一件比较有趣的事。


让我们仔细观察一下高考作文试题。


我们会发现高考作文试题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宋体字,是作文试题的指导语;第二部分是楷体字,是作文试题给的材料;第三部分仍然是宋体字,是作文试题的写作要求。


对作文这种三明治式的结构,尤其是一、三两部分中的文字,虽然我们早已熟视无睹,习而不察,高考作文命题人却在不停地推敲、修改其中的文字表述。


一、与2010年相比,2011年作文试题在写作要求部分,将“‘选准’角度”改为“‘选好’角度”;“‘明确’立意”立意改为“‘确定’立意”,“‘自选’文体”改为“‘明确’文体”。修改之后延用至今。(2017年共有三套全国卷,与其他两套试卷不同,Ⅱ卷的作文写作要求是“‘自选’角度”,这很值得我们玩味。)



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写作要求修改后,表述更加科学严谨。如果再去观察高考试卷中的其他试题,会发现有很多类似的修改,高考命题人员“咬文嚼字”的精神可见一斑。

这不能不让人想起朱光潜先生的一段话,“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虽说这是在论文学,但又何尝不是在谈做事的态度呢。


二、2017年全国三套高考试卷中的作文题都将指导语中的“不少于800字”移至写作要求中。高考命题人确实“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啊!


三、变化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变动,出现在2015年高考作文的写作要求中。

前面已经说过,高考写作要求从2011年修改之后,一直没有变化。直到2015年,在高考作文宋体字部分的写作要求中,增加了与作文材料紧密相关的具体要求——“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横空出世。



不过,当年的考生并没有意识到写作要求发生了变化,仍当做复习中的一般性的材料作文去应对。高考阅卷时,发现了大量以“风采”为话题,将大李、老王和小刘的风采各自称颂一番的作文,结果作文分数惨不忍睹,全省平均分也由前一年的46.06分降到43.24分(数据可参见“2018年高考语文复习二”)。


如果考生能够认识到写作要求的重要,能够注意到写作要求的变化,能够分析写作要求的内容,能够落实写作要求的任务,也许不会发生上述的“惨剧”。

可是,考生能够认识到吗?能够注意到吗?能够去分析吗?能够去落实吗?

——不能。因为绝大多数的教学既没有给考生思考的机会,也没有向考生展示思考的魅力。


熟悉是一件可怕的事,它把真实隐藏了在不易观察的细节中。就像每日走惯了的道路,突然有一天会发现,那里还有被自己一直忽略了的别样风景。


思考也许比勤奋更重要。高中三年拼死拼活的学习,到头来还是一塌糊涂。不能不令人想起孔老夫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任务型写作的要求和命题方向及解题思路
语文教学:从教育测量学角度谈高考材料作文命题要求与规范
材料作文怎么写,有哪些禁忌?
高考前三个月的作文复习
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浅谈
【别怕】任务驱动型作文没啥不一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