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陆游专题阅读



 

枫泾蔡宏伟

 

【基础阅读】

罪及风月话陆游

 

晏建怀

 

   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秋天,罢官归里的陆游就自己屡遭贬谪的经历和感受写了两首七绝:

其一

扁舟又向镜中行,小草清诗取次成。

放逐尚非余子比,清风明月入台评。

其二

绿蔬丹果荐瓢尊,身寄城南禹会村。

连坐频年到风月,固应无客叩吾门。

   陆游在这两首七绝之前的“诗题”中说:“予十年间两坐斥,罪虽擢发莫数,而诗为首,谓之‘嘲咏风月’。既还山,遂以‘风月’名小轩,且作绝句。”诗人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把自己的仕途坎坷调侃了一番,说自己的放逐与众不同,居然连吟风咏月都成了御史台们弹劾的理由,可笑之极!以前自己犯错总是牵累朋友知交,这次甚至牵累到了“风月”,看来,再也不会有人敢进我的家门,与我把酒酬唱,高歌致慨了……“嘲咏风月”之类的所谓“罪名”,使诗人连遭“坐斥”,竟似宿命,如影相随地贯穿了他仕宦浮沉的一生。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做过很长时间的福州宁德县主簿、夔州通判、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提举福建路常平茶事之类的地方小官,也做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这样的朝官。作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其诗歌量多质高,成就彪炳史册,被誉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首,历代推崇不已。同朝宰相周必大称他“小太白”;朱熹赞他“放翁老笔尤健,在今当推为第一流”(《答巩仲至》);诗人刘克庄说:“放翁记问足以贯通,力量足以驱使,才思足以发越,气魄足以陵暴,南渡而后,故当为一大宗”(《后村诗话》)。清代诗人兼诗评家沈德潜说:“放翁七言律对仗工整,使事熨贴,当时无与比埒”(《说诗晬语》)。但无论评价多高,大家无一例外地都是从文学创作的角度审视他。从友辈范成大、杨万里、尤袤,到后代的李东阳、胡应麟、王士祯、姚鼐诸家,无不是盛赞其“丰腴”、“俊逸”、“豪宕”的诗风抑或“流丽处似秦观、雄放处似苏轼”的词风,对他坚贞不屈的品格、爱国爱民的思想多趋避之,甚至还不乏怀疑他人品、讥讽他“恢复之梦”的品评,几近失真。直到内交外困、烽火连天的近代,梁启超喊出“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读放翁集》)这震聋发聩的吼声,才恰似山谷久久鼓荡的历史回音,还原了陆游真正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钱钟书先生曾把陆游与李白、杜甫以及陆游同时代的吕本中、杨万里诸家作过比较,认为上述诗人的爱国诗篇虽然也有与陆游“扫胡尘”、“靖国艰”相似的内容,但前者只表达了对国事的忧愤或希望,远不如陆游,不仅写爱国、忧国的情绪,而且声明救国、卫国的信心,并投身于灾难,把生命和力量皆交付国家支配。

   纵观陆游一生的文学创作和生活经历,会发现陆游的理想从来就不是或者说不仅仅是做一位诗人,他写过很多“少鄙章句学,所慕在经世。诸公荐文章,颇恨非素志”(《喜谭德称归》)这样的诗句,表达了不想寻章摘句、切盼经世济国的理想。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初冬,七十一岁的陆游写下了《读杜诗》,说:“向令天开太宗业,马周遇合非公谁?后世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空嗟咨”,意思是假若杜甫也知遇慧眼明主,同样会有马周之于唐太宗的君臣遇合,认为“杜甫之才应立功,而不应仅仅立言”(余光中语)。其实,这与其说是他对杜甫的惋惜,不如说是对自己蹭蹬一生的慨叹。陆游一生的理想,就是仗剑去国、恢复中原。但在他数十载的仕宦生涯中,从来就没有真正进入过北宋王朝的权力核心,绝大部分时间只是一个官场小吏,而且频繁从一个闲曹冷职向另一闲曹冷职间或升或降,空有朝天志,空有平戎策。他满腹经纶,却只能吟哦诗赋;他一心报国,却总是朝天无门。但即便是如此,命运还在他颠沛流离的同时,使他不断的因诗获罪、因言获罪,不断地被迁逐、贬窜、罢归,而那些所谓的“罪名”,又次次如“嘲咏风月”般可笑、可悲、可叹!

   陆游遭逢的第一次人生挫折便是才华与权势的搏击,而且纯粹出于当权者的私欲膨胀。绍兴二十三年(1153),当时系荫补登仕郎的陆游,赴行都临安参加两浙转运司锁厅试,考取了第一名,同参加这次考试的秦桧的孙子秦埙为第二名。秦桧时为丞相,一心要通过自己的影响,使孙子高登榜首,状元及第,便因为主考官陈之茂没有把秦埙擢为第一而震怒不已,唯才是举的陈之茂险些因此酿成大祸。第二年,陆游又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依然名列前茅。秦桧考虑到凭真才实学的比拼,陆游始终会是秦埙前途的障碍,必须先下手为强,便因陆游“喜论恢复”,示意主考官不得录取,终于让他名落孙山。据史载,这场礼部考试舞弊现象十分严重,密封的试卷被提前拆开,中途有人翻墙报信,而主考官又均是秦桧党羽,把陆游在科考中黜落实在是轻而易举的事。科场如此黑暗,令陆游心灰意冷,从此,他再也没有参加过类似的考试。并且,直到秦桧死后,他才得以出仕,可见当时当权者枉法徇私的猖獗和对抗金救国情绪残酷压制之一斑。

   绍兴三十年(1160),陆游被推荐为敕令所删定官,后迁大理寺直。虽不是要职,但供职行都,接近权力中枢,便于表达政见。陆游出身官宦世家,受父亲和父执们的影响,深具忧国忧民的情怀,很早就心存杀敌保国、济世安邦的志向。这时,相去屈辱的“绍兴和议”已经十九年了,国家和百姓背负不平等条约带来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压迫,深陷内忧外患的泥沼。面对艰难时局,陆游一心盼望着为国效命,力挽狂澜。他上书同知枢密院事黄祖舜说:“敢誓糜捐,以待驱策”;他给高宗赵构上《条对状》,建议朝廷布政施纲时要信诏令、慎名器、察奸蠹、容直谏;他甚至面对赵构坦陈政见,“泪溅龙床,面请北征”。这都是他“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生动写照,更是他执着一生的政治理想。

   绍兴三十二年(1162),倦于朝政的赵构宣布退位,以太上皇身份隐于深宫发号施令,把皇位禅让自己的养子建王赵昚,是为孝宗。孝宗一继位,便把当时建王潜邸门客龙大渊、曾觌破格提拔为要职。龙、曾才德俱无,因在建王府给赵昚陪乐解闷、趋奉高明而得宠。孝宗继承大统,龙、曾二人遂成“升天鸡犬”。他俩身居显要,却专事招权纳贿,树党营私,为朝臣所不耻。朝臣们在奏折中也含沙射影地提醒过孝宗,而他对这种奏折往往纳而不报,置若罔闻。陆游行走朝中,对龙、曾的行为颇多了解,深恶这种宵小品格和行径,加上孝宗刚刚即位,他希望新朝能团结正直的臣僚,同仇敌忾,统一中原,所以视龙、曾为恢复制肘,希望早日剪除。一天,他对参知政事张焘说,龙、曾二人招权肥私,荧惑圣听,您作为朝廷副相,肱股大臣,若不及时向皇上反映,将来恐尾大不掉。于是,张焘找了个机会,向孝宗报告了朝臣们对龙、曾二人的反映。孝宗反问张焘哪听来的,张焘照实回答。孝宗对龙、曾二人极为宠信,听后不禁恼羞成怒,认为陆游拨弄是非,离间君臣,立马将他贬出临安,降为镇江通判。

   宋代皇帝虽说在“与士大夫治天下”这一点上有代代相传的默契,某些时候表面上甚至还善听读书人的意见,但具有战略眼光和博大胸怀者绝少,大都软弱,尤其表现在性格上的心浮气躁、行动上的意志不坚。无论是兴冲冲推动“庆历新政”的仁宗,还是重用王安石铺开“熙宁变法”神宗,均是虎头蛇尾,有始无终,反映出宋代帝王脆弱的一面。孝宗对恢复大业,亦过于操切。即位之初,面对官庸于上、民怨于下、异族蹂躏、国无宁日的逼人形势,他也曾试图振作。他首先为岳飞平反昭雪,恢复了岳飞的原有官衔,按相应的礼仪改葬,表面上做出了一些有志恢复的姿态;甚至对陆游这样的抗金情绪激昂者,也赐进士出身,升他为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但国力的衰竭和对金军事上战略眼光的短浅以及态度上的暧昧,使他的政治作为色厉内荏,首鼠两端。

   隆兴元年(1163),张浚以枢密使都督江淮兵马,按照孝宗的指示积极北伐。陆游听到这一消息之后,异常兴奋,在给张浚的贺启中表达了殷切的期望。陆游从小熟读兵书,在对金战略上有自己的清醒认识和独到洞见,欣喜的同时,他还明确提醒张浚,在对金军事上“岂无必取之长算,要在熟讲而缓行”,建议张浚在抗金问题上不能鼠目寸光,只有坚定信心,放眼长远,蓄积力量,然后反攻,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但在孝宗的主导下,宋军匆忙北伐。战争结果被陆游不幸言中,五月的“隆兴北伐”终因出兵轻率,大败而归,十天就结束了,史称“儿戏战争”。北伐失败后,孝宗很快打消了收复疆土的念头,以“和戎”政策主导对金关系,投降纳贡,一隅偏安了。从此,南宋对金的国书上便赫然写着“侄宋皇帝昚,谨再拜致书于叔大金圣明仁孝皇帝阙下……”字样云云,是为国书定式。

   第二年春,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兵马,驻节镇江,又积极营缮城堡、添置战舰、招募游勇、训练军队、复图反攻,声势十分浩大。陆游恰在贬所镇江,以世侄名义晋谒,两人因为政治主张一致,交流颇欢,张浚对这位后生“顾遇甚厚”。陆游借此机会,又对北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只是,张浚这时的备战不过是他的一厢情愿罢了,北伐的失败以及太上皇赵构的频频施压,已经使孝宗早下了向金求和的决心。求和就必须牺牲主战派向金表达“诚意”,与当年赵构为实现“绍兴和议”杀岳飞向金献媚如出一辙。四月,张浚罢相,窜逐福州。而作为坚定的主战派陆游,也在这一余波中未能幸免,孝宗乾道二年(1166),在隆兴通判任上的陆游因曾“力说张浚用兵”免归,神色黯然地回到了故乡镜湖三山,过上了闲居生活。

   四年后,四十五岁的陆游被朝廷再次起用为夔州通判,与此前的镇江、隆兴任一样为通判。只是,夔州位于南宋西北边陲,离政治中心临安越来越远了。罢归故里,无疑是对他的警醒;起用夔州,则是观其后效。面对打击,陆游不仅没有改变自己的主张,反而更加激进。入川前,他还投诗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梁克家,表达自己效力军营、为国雪耻、不畏堕指之寒的希望和决心。入川第三年,他被四川宣抚使王炎招为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治所在南郑(今陕西南郑)。南郑是南宋对金的西北国防前线,前控三秦,后据两蜀,堪称军事锁钥,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北方人民犒劳王师、传递情报、盼望北伐的热情深深感染着陆游,中梁山下、诸葛祠前、韩信拜将坛上,都留下了他跃马射猎、舞剑图强的身影。宋金对峙的最前线仙人原,大散关下的鬼迷店、广元道上的飞石铺,都留下了他侦察敌情的足迹。能“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陆游,甚至在大散关附近与三十名士卒合力杀死了一只老虎。无用武之地的英雄挺戈杀虎,未尝不是把一腔对敌的仇恨,在食人猛虎身上疯狂发泄。在南郑期间,他还屡屡向王炎献进取之策,认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目前关键是要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衅则守。从当时的战争现实来看,这些观点确实切中肯綮。王炎也是一位爱国将领,宣抚四川期间正在积极进行收复失地的准备,只待朝廷一声号令,便能挥师北上。然而事与愿违,当年十月朝廷就把王炎匆忙调回,遣散了幕府。朝廷意旨陆游一看就明白,故有“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前又一秋”(《归次汉中境上》)之叹。

   陆游旋即去了成都府任安抚司参议官,又在嘉州、蜀州、荣州等地任过职。在入川的漫长岁月里,陆游无时不在盼望着王师北进,“但忧事无闻,功不挂青史”(《投梁参政》)成了他一生的心病。他等待着朝廷挥师北进的冲锋号,一再渴望着杀敌沙场,以身许国。只是,朝廷的大臣虽然走马灯似的频繁调换,但“和戎”政策却根深蒂固,丝毫不能撼动。于是,在颠沛的仕途羁旅,在无尽的冷官生涯,他便常常唱酬诗友,结交剑客,寻访方外隐逸,流连歌肆酒楼,用“天地何心穷壮志,江湖自古著羁臣”(《哀郢》)、“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关山月》)这种低沉的诗句表达悲愤之情,矛头直指颁下“和戎诏”书的孝宗皇帝。这种明显有悖于朝廷“主旋律”和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论调,怎会不令孝宗以及那些只知道“吾皇英明神武”的当权者震怒?孝宗淳熙三年(1176)夏,他再次被论罢,罪名是“燕饮颓放”。当然,这不过是欲加之罪,与冠于岳飞头上的“莫须有”出奇地相似。所以,陆游离蜀东归途经叙州时,便借咏黄庭坚,忿然说出“文章何罪触雷霆”的话,一语道破。此后,他索性自嘲“放翁”,并以此为号。

   忧民爱民是陆游思想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宋王朝南渡后,不断以割地、赔款、称臣的办法向金求和,屈辱地维持着半壁江山,苟延残喘。然而,金朝的胃口显然不能轻易满足,就象当年宋太祖南征软弱的南唐时放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一样志在必得。金朝南侵依然不时发生,兵燹荼毒,加上天灾人祸,使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陆游在战乱中长大,后来虽入仕途,但很长的时间被投闲置散,游离于官僚体制外,与百姓有较多接触和交流,对百姓有一种超越一般士大夫的深刻理解和同情。“少小遇丧乱,妄意忧元元”(《感兴》)、“万钟一品不足论,时来出手苏元元”(《五更读书示子》),老百姓的生存冷暖,让陆游牵挂一生。他甚至为自己坐食俸禄寝食不安,说:“齐民一饱勤如许,坐食官仓每惕然”(《露坐》)。赋闲故乡时,他学会了耕田种菜,自食其力。还为无钱求医的百姓探病施药,救助了许多邻里。老百姓总是念念不忘那些真正关心爱护过他们的官吏,为纪念陆游,乡亲们常常以他的“陆”姓给孩子取名。

   一流的文人都具有文人品格,文人关怀,忧国、忠君、爱民三位一体,坚不可摧。淳熙六年(1179)冬,陆游被任命为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治所在抚州。来年夏天,抚州大雨倾盆,浩瀚喷薄,一连下了半月余。田园淹没了,村庄淹没了,老百姓扶老携幼往山上奔逃。命是留住了,但仅有的一点口粮却被大水冲得无影无踪。在百姓生命系于一发之际,陆游当机立断,一边向朝廷奏请,一边迅速安排人打开义仓,派小舟载粮食沿丘阜送给被困灾民,并命令所属州县迅速开仓赈济,关键时刻帮助受灾群众度过了难关。然而,这件事到了朝廷却成了罪状,以给事中赵汝愚为首的臣僚认为陆游在救灾中擅权作主,以“不自检饬,所为多越于规矩”弹劾他,把他免了职。救灾爱民竟有罪,陆游不禁哑然失笑,遂吟唱着“江路迢迢马首东,临川一梦又成空”(《早行》)的诗句离开了江西。

   陆游自从六十五岁被谏议大夫何澹以“嘲咏风月”罪名论罢归里后,除了七十八岁曾入都修史一年外,就再也没有被朝廷起用。从光宗绍熙元年(1190)到宁宗嘉定三年(1210)逝世,整整二十年的漫长岁月,陆游大都是在镜湖三山的湖光山色中度过的。即使在那通信和交通极不发达的骡马帆船时代,即使痼疾频年白发苍苍,蛰居故乡的陆游也始终关注着战争的态势和人民的疾苦,每当听到女真内乱的消息传来,他便欣喜若狂;每当听人讲起王师北伐,更是彻夜不眠。他从没停下自己的笔,哪怕千夫所指;他从没停止恢复中原的呐喊,哪怕是弥留之际。

   但是,朝廷对他的打击,并未因退休而稍有疏漏。宁宗开禧二年(1206)五月,韩侂胄发动了北伐战争。韩侂胄,北宋名相韩琦五世孙,因其父娶高宗皇后之妹,以外戚恩荫入仕,凭宁宗赵扩争夺皇位时跑腿有功,渐得宠信,成为宁宗早期的权臣。初拜少傅,再迁少师、太傅,开禧元年(1205年),宁宗任他为平章军国事,立班宰相之上,权倾天下。此时,金朝北疆的蒙古渐渐崛起,屡击金朝,加上金朝境内小规模农民起义不断,好大喜功的韩侂胄为进一步巩固权势,匆忙发动了“开禧北伐”。消沉了二十多年的恢复情绪此时犹如洞开了泄洪之闸,呼声空前高涨,喷涌而出。当时陆游已是八十二岁高龄,恨不能冲锋陷阵,发出“老不能从”的慨叹,并说:“日闻淮颍归王化,要使新民识太平”(《赛神》),用诗歌积极声援北伐。但这次北伐,朝廷上下颇有争议,比较集中的意见是说韩侂胄发动北伐是欲“立盖世功名以自固”。就连战争经验丰富、恢复意志坚定的辛弃疾,也认为不精确估计敌我实力就贸然出兵,只会“赢得仓皇北顾”,为此,还被韩侂胄以“好色贪财”论罢。北伐最终因为准备不足,用人不当,特别是西线主将吴曦叛变投敌而全线溃败。嘉定元年(1208),“开禧北伐”以败衄乞和、增贡称侄、并以韩侂胄首级献于金而草草结束。

   第二年春,奉祠在家的陆游因曾为韩侂胄作《南园记》再次被纠劾,革落宝谟阁待制之职。朝廷颁发的“制词”有“岂谓宜休之晚节,蔽于不义之浮云”句,讥他攀附权贵,晚年失节。其实,陆游与韩侂胄的交往,无非是从团结各种力量、一致对外、恢复中原这一贯主张出发的,与辛弃疾所谓“务为仓猝可以应变之计”,在目标上是高度一致的。至于攀附权贵、为子孙谋之说,在他对秦桧的态度和因此而遭受的打击中便不攻自破。何况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也只有韩的权势,才可能真正鼓动宁宗北伐。至于杀韩侂胄并牵连到陆游,则是帝王们翻手云覆手雨的惯用伎俩,不足为奇。倒是陆游退休多年仍逃不过爱国信念带来的厄运,则确实始料不及,以至发出“乞身七年罪未除”这深深的叹息。

   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个“道”,可以生发为理想、信念、追求等,上升到国家的层面,则是政治理想、治国策略乃至对外方针。在这点上,陆游对内主张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对外主张抗金驱虏,恢复中原,而且这种主张始终忠贞不渝,至死不易,甚至不惜抛弃进士前列的青云阶梯,默默忍受良师益友如朱熹、杨万里们的曲解误会,坦然面对官任期满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法筹措的寒碜境地……而当朝最高统治者和那些以附和偏安作为晋升阶梯的当权者,则从宋朝南渡特别是秦桧自金放归并执掌朝政后,构建了顽固不化的“和戎”政策,奉行割地赔款、俯首称臣,对主张收复山河的爱国志士进行了无情的排挤、打击和迫害,陆游首当其冲。尽管当朝皇帝对他的文学、史学才华均表示过称道,如有“名动高皇”的记载,孝宗褒扬他“力学有闻,言论剀切”,宁宗在他髦耋之年还请他入都修史等,但正如诗人在《枕上感怀》中所言:“君王虽赏《于蒍于》,无奈宫中须羯鼓”,这种帝王们一时心血来潮甚至为博得“爱才”虚名而给予的赏识,并不能改变他救国无门、备受打击的命运。关键是他激昂的斗志和爱国爱民的思想与南宋小朝廷的投降政策背道而驰,这点上的毫厘之差,造成了结果上的霄壤之别,屡屡远谪便成必然。但是,陆游决不因此退缩和妥协,他面对这些可笑的罪名,反而悲歌不绝,历久弥坚,始终卓然杰立于丧权辱国的颓波之外,利用诗歌作为武器,向那些以屈膝求和、苟且偷安为主基调的投降行径进行了无情鞭笞。所谓“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书愤》),于陆游自己来说,主观上却永远是对国家的热爱和对皇帝的忠诚。然而,在封建帝王的字典里,因为忠而频施贬黜,则实在是个悖论。

(刊《青岛文学》2009年10期)

 

【学术阅读】

 

《宋诗选注》“陆游”条

钱钟书

  陆游(一一二五~一二二○)字务观,自号放翁,山阴人,有“剑南诗稿”。他的作品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贴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他的学生称赞他说:“论诗何止高南渡,草檄相看了北征”;一个宋代遗老表扬他说:“前辈评宋渡南后诗,以陆务观拟杜,意在寤寐不忘中原,与拜鹃心事实同”。这两个跟他时代接近的人注重他作品的第一方面。然而,除了在明代中叶他很受冷淡以外,陆游全靠那第二方面去打动後世好几百年的读者,像清初杨大鹤的选本,方文、汪琬、王苹、徐釚、冯廷櫆、王霖等的摹仿,像“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香菱的摘句,像旧社会裹无数客堂、书房和花园中挂的陆游诗联都是例证。就此造成了陆游是个“老清客”的印象。当然也有批评家反对这种一偏之见,说“忠愤”的诗才是陆游集里的骨干和主脑,那些流连光景的“和粹”的诗只算次要。可是,这个偏向要到清朝末年才矫正过来;谈者痛心国势的衰弱,愤恨帝国主义的压迫,对陆游第一方面的作品有了极亲切的体会,作了极热烈的赞扬,例如:“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呜;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这几句话彷佛是前面所引两个宋人的意见的口声,而且恰像山谷裹的回声一样,比原来的声音洪大震荡得多了。

  “扫胡尘”、“靖国艰”的诗歌在北宋初年就出现过,像路振的“伐棘篇”。靖康之变以後,宋人的爱国作品增加了数目,前面也选了一些。不过,陈与义、吕本中、汪藻、杨万里等人在这方面跟陆游显然不同。他们只表达了对国事的忧愤或希望,并没有投身在灾难里、把生命和力量都交给国家去支配的壮志和弘愿;只束手无策地叹息或者伸手求助地呼吁,并没有说自己也要来动手,要“从戎”,要“上马击贼”,能够“慷慨欲忘身”或者“敢爱不赀身”,愿意“拥马横戈”“手枭逆贼清旧京”。这就是陆游的特点,他不但写爱国、忧国的情绪,并且声明救国、卫国的胆量和决心。譬如刘子翚的诗里说:“中兴将士材无双……胡儿胡儿莫窥江!”“低头拔胡箭,却向胡军射……男儿取封侯,赴敌如饥渴”,语气已经算比较雄壮了,然而讲的是别人,是那些“将士”和“男儿”──正像李白、王维等等的“从军行”讲的是别人,尽管刘子翚对他的诗中人有更真切的现实感,抱更迫切的希望。试看陆游的一个例:“鸭绿桑乾尽汉天,传烽自合过祁连;功名在子何殊我,惟恨无人快着鞭!”尽管他把自己搁後,口吻已经很含蓄温和,然而明明在这一场英雄事业里准备有自己的份儿的。这是“诗经”“秦风”里“无衣”的意境,是李牧“闻庆州赵纵使君中箭身死长句”的意境,也是和陆游年辈相接的岳飞在“满江红”词里表现的意境;在北宋像苏舜钦和郭祥正时诗里,在南北宋之交像韩驹的诗里,也偶然流露过这种“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谁知我亦轻生者”的气魄和心情,可是从没有人像陆游那样把它发挥得淋漓酣畅。这也正是杜甫缺少的境界,所以说陆游“与拜鹃心事实同”还不算很确切,还没有认识他别开生面的地方。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他看到一幅画马,碰见几朵鲜花。听了一声雁唳,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血液沸腾起来,而且这股热潮冲出了他的白天清醒生活的边界,还泛滥到他的梦境里去。这也是在傍人的诗集里找不到的。

  关于陆游的艺术,也有一点应该补充过去的批评。非常推重他的刘克庄说他记闻博,善于运用古典,组织成为工致的对偶,甚至说“古人好对偶被放翁用尽”后来许多批评家的意见也不约而同。这当然说得对,不过这忽视了他那些朴质清空的作品,更重要的是抹杀了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我们发现他时常觉得寻章摘句的作诗方法是不妥的,尽管他自己改不掉那种习气。他说:“组绣纷纷炫女工,诗家於此欲途穷;又说:“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弘大。……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又针对着“杜诗无一字无来处”的议论说:“今人解杜诗,但寻出处……如‘西昆酬唱集’中诗何尝有一字无出处?……且今人作诗亦未尝无山处……但不妨共为恶诗耳!”那就是说,字句有“出处”并不等於诗歌有出路,刘克庄赏识的恰恰是陆游认为诗家的穷途末路──“组绣”、“藻绘”、“出处”。什么是诗家的生路、“诗外”的“工夫”呢?陆游作过几种答覆。最值得注意而一向被人忽视的是下面的主张。他说:“法不孤生自古同,痴人乃欲镂虚空!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又说:“大抵此业在道途则愈工……愿舟楫鞍马间加意勿辍,他日绝尘迈往之作必得之此时为多。”换句话说,要做好诗,该跟外面的世界接触,不用说,该走出书本的字里行间,跳出蠹鱼蛀孔那种陷人坑。”妆画虚空”、“扪摸虚空”原是佛经里的比喻,“法不孤生仗境生”、“心不孤起,仗境方生”也是禅宗的口号。陆游借这些话来说:诗人决不可以关起门来空想,只有从游历和阅历里,在生活的体验里,跟现实──“境”一一碰面,才会获得新鲜的诗思──“法”。像他自己那种独开生面的、具有英雄气概的爱国诗歌,也是到西北去参预军机以後开始写的,第一首就是下面选的“山南行”。至於他颇效法晚唐诗人而又痛骂他们,很讲究“组绣”“藻绘”而最推重素朴平淡的梅尧臣,这些都表示他对自己的作品提出更严的要求,悬立更高的理想。

  陆游虽然拜曾几为师,但是诗格没有受到很大影响,他的朋友早已指出他“不嗣江西”这一点。杨万里和范成大的诗里保留的江西派作风的痕迹都比他的诗里来得多。在唐代诗人里,白居易对他也有极大的启发,当然还有杜甫,一般宋人尊而不亲的李白常常是他的七言古诗的楷模。

早在元初,闻仲和“於放翁诗注其事甚悉”,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许美尊为陆游的一部分诗篇曾作详密的注解;这两个注本当时没有刻出来,现在也无从寻找了。

 

陆游诗中的杜甫情结

蔡宏伟

  陆游能与黄庭坚一起成为成都杜甫草堂工部祠里的陪祀,除了诗歌成就及与四川的特殊因缘外,内心深藏的杜甫情结也是一种骄傲的资本。我只是草草地在记忆仓库里理了理陆游的杜甫情结诗,就有四五首之多。这里择要作些解读,借以体味诗人间英雄相惜的情怀。

  乾道七年(1171),入川的陆游在夜里登上夔州白帝城城楼,赋诗《夜登白帝城楼怀少陵先生》:

  拾遗白发有谁怜?零落歌诗遍两川。

  人立飞楼今已矣,浪翻孤月尚依然。

  升沉自古无穷事,愚智同归有限年。

  此意凄凉谁共语,夜阑鸥鹭起沙边。

  夜色中,明月依旧而昔贤不再,“此意凄凉谁共语”,写尽陆游失了千古知音的孤独感受。

  淳熙四年(1177)陆游在成都参谒完杜甫草堂,写了这首《草堂拜少陵遗像》:

  清江抱孤村,杜子昔所馆。

  虚堂尘不扫,小径门可款。

  公诗岂纸上?遗句处处满。

  人皆欲拾取,志大才苦短。

  计公客此时,一饱得亦罕。

  厄穷端有自,宁独坐房琯?

  至今壁间像,朱绶意萧散。

  长安貂蝉多,死去谁复算?

  面对自己崇拜的诗人的遗像,陆游同情杜甫活着时的艰难遭际,相信他的人格和诗歌成就必会长留天地间。

  拜谒遗像的诗写后第二年(1178),宋孝宗召陆游东归。他在路过忠州时,特意去杜甫曾经寓居过的龙兴寺凭吊,并写了《龙兴寺吊少陵先生寓居》一诗:

  中原草草失承平,戍火胡尘到两京。

  扈跸老臣身万里,天寒来此听江声!

  在末句旁,陆游出注说:“以少陵诗考之,盖以秋冬间寓此州也。寺门闻江声甚壮。”只有异代同心,才会作这样的摹想。

  回山阴闲居后,陆游更多地从书籍里寻找与杜甫感应的机会。这首写于庆元元年(1195)的《读杜诗》可作为代表。

  城南杜五少不羁,意轻造物呼作儿。

  一门酣法到孙子,熟视严武名挺之。

  看渠胸次隘宇宙,惜裁千万不一施!

  空回英概入笔墨,生民清庙非唐诗。

  向令天开太宗业,马周遇合非公谁?

  后世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空嗟咨!

  无论是从祖父杜审言,还是杜甫本人,政治方面的才能并不像陆游所推许的那样杰出,陆游放大杜甫的才圣不偶的遭际,主要是借以自况。就从政能力而言,陆游是在杜甫之上的。“后人但作诗人看”,对杜甫是公正的;对陆游,则确实令他憋屈。

  随着年岁渐增,陆游借杜甫自况的热情开始沉淀。他对杜甫的颂扬,主要针对其诗人角色了。完成于开禧三年(1207)春天的这首《读李杜诗》,终于还杜甫以本相:

  濯锦沧浪客,青莲澹荡人。

  才名塞天地,身世老风尘。

  士固难推挽,人谁不贱贫?

  明窗数编在,长与物华新。

  暮年的陆游似乎终于读懂了杜甫“诗卷长留天地间”的含义。诗人也好,政治家也好,只要有嘉言懿行让后人缅怀,活着时的穷达贵贱哪里用得着计较呢?!

  杜甫就像一盏灯,始终点亮在陆游的诗歌世界里。能与这样的人结缘,心头有着关于他的情结,是陆游的福份,也是中国诗歌、中国文化的福份。

 

【任务阅读】

 

陆游诗词鉴赏练习精选

秋思

乌桕微丹菊渐开,天高风送雁声哀。

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入卷来。

【注】并刀:并州出产的剪刀。并州,东汉州名,古时并州以产剪刀著名。

〖练习〗

1.本诗作者描绘了何种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从炼字炼句角度,点评“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入卷来”的妙处。

 

答案

1.作者借物写景,以富有代表性的典型景物,如乌桕、菊花、鸿雁、天空等,生动明快地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形象鲜艳的秋景图。表达了作者轻松愉悦之情。

2.作者以“并刀”比喻“诗情”的敏锐,新颖别致,给人以清新的感觉;一个“剪”字,锤炼精当,化无形为有形,形象逼真,充分表现了诗人构思的敏捷和技巧的娴熟。(意对即可)

 

东湖新竹

插棘编箩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沦漪。

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练习〗

1.诗歌的中间两联使用了什么手法描写竹子?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①虚写。颈颔两联都是描写想象中的新竹长大之后的景色。②侧面描写。颔联是侧面描写,上句以风写竹,下句以日写竹。③动静结合。颈联上句描写新竹生长的动作,是动态描写;下句写竹子的影子,是静态描写。作者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形象逼真地描画出新竹成长过程中的特点,读后使人如见如闻。(每点2分,共4分。任写两点即可)

2.诗人在尾联写道,将辞官归乡后,将会经常到竹林,带上枕垫竹席,仰卧其间,逍遥自在。(2分)诗歌的尾联卒章显志,构想出诗人美好的愿望,表现出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和对高洁品格的追求。(2分)

 

秋夜纪怀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

 

【注】①眀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练习〗

1.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3分)

2.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

1.(3分)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呼叫;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2.(3分)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意思对即可。)

 

 

鹊桥仙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练习一〗

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他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3.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3分)

 

4.请结合对全词的理解,说一说“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1.①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②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2.①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②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3.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前三句将难忘的戎马生涯与现在无人记起的寂寞凄凉形成对比(或答“第一、二两句追忆当年的豪举与现在独作江边渔父的闲散形成对比”),表现自己理想成空的寂寞凄凉(或答“失落”“落寞”“惆怅”等);后两句中将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侯与志存恢复的有志之士却被闲置不用形成对比,表现了对世道不公的愤懑不平之情。(3分;答对手法给1分,内容分析1分,情感1分)

4.这两句的意思是: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于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赐与吗?表达了词人对官家的轻蔑(或答“蔑视”“不屑”等)之态和内心的愤慨不平之情。(内容1分,情感1分)

 

〖练习二〗

1.与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相比,同为渔父,本诗“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2.请结合对全词的理解,赏析“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一句的妙处。(6分)

 

答案

1.①同样是退隐,张志和做渔父,表现出的是归隐后的释然自安和恬然自得的快意。(2分)

②本诗通过描写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出的是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3分)含蓄地表现了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自己内心的愤慨不平之情。(每点2分)

2.①这两句的意思是: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②借用贺知章的典故翻出新意,含蓄地表现了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自己内心的愤慨不平之情。用贺知章的典故和自己的经历形成对比,贺知章退隐尚且能得到皇帝的赏赐,尽管是多此一举,但毕竟皇帝还是看重贺知章的,而自己有衷心报国的愿望和才能,却得不到皇上的重视,心中充满不满和愤懑。(每点2分)

 

点绛唇

  采药归来,独寻茅店沽新酿。暮烟千嶂,处处闻渔唱。醉弄扁舟,不怕黏天浪①。江湖上,遮回疏放②,作个闲人样。

  【注释】①黏天浪:连天的波浪。②遮回疏放:这一回,定要放浪山水,疏闲纵放。

〖练习〗

1.“处处闻渔唱”中的“闻”字在词中的意思是

 

2.这首词写了作者闲居时的哪些日常生活片段?(2)

 

3.从这首词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2)

 

答案

1.听、听见、听到(1分)

2.围绕“采药归来(采药);找寻酒店(沽酒、买酒、喝酒、醉酒 );醉弄扁舟(荡舟、弄舟、划船)”答出两点即可。(共2分,每点1分)

3.围绕“个人生活”和“爱国”两方面情感回答即可。(共2分,每点1分)示例:这首词流露出作者村居生活的闲适(洒脱、豪迈、寂寞等)之感,无力报国的愤懑 (怀才不遇的抑郁、无奈等)之情。

 

 

南乡子①

归梦寄吴樯,水驿江程去路长。想见芳洲初系缆,斜阳,烟树参差认武昌。

愁鬓点新霜,曾是朝衣染御香。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却恐他乡胜故乡。

【注】①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自蜀东归。这首词为临近武昌时舟中所作。

〖练习〗

1.简要说明“归梦寄吴樯,水驿江程去路长”在全词中的作用。(3分)

2.诗人在舟中主要想了哪些事情?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3分)

3.“却恐他乡胜故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交代自己在归途中(1分),表达急切归乡心情(1分),引出下文(1分)。

2.初到武昌情景(1分),仕途经历(1分),想象重回故乡情形(1分)。

3.表达了想回故乡又怕回乡的矛盾心情(2分)。诗人久别故乡,迫切希望回乡(1分),但又担心故乡交旧离散反而勾起比客居他乡更深的寂寞与伤感(1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武艺高强的著名诗人陆游
流浪的南宋的诗人
陆游是爱国诗人,南宋文人为何说他晚节不保?
[转载]秘闻:陆游与辛弃疾有一段忘年交
石头的江湖
乾隆读不懂杨万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