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的成长绝不是全靠妈妈


育儿书籍一直是书店里的大热门,书名从朴实的“XXX的教育”,到颇有点危言耸听意味的“孩子的成功99%靠妈妈”,作者们的来头也一个比一个大,心理医生,哈佛博士们个个都出来现身说法。要选择一本合适的育儿书,殊为不易。


作为一个新手妈妈,我很能体会那些初次做母亲的女子们的心情:望着孩子时,恨不得将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他,喂奶,换尿布,煮辅食,哄睡……样样事情都想要亲历亲为。但现实所迫,妈妈们的精力都是有限的,累到头昏眼花,气力不济时,最终免不了假他人之手。但此时往往内心忐忑,孩子一哭便揪心,要是有了小病小灾,更是自责不已。每天在这样的矛盾中拉锯,对于身心都是又一重的折磨。这时,如果她们再看到这样一本论证“好孩子的成功99%靠妈妈的陪伴”的专业书,得额外承受多么重的心理负担!


让读者形成这样的概念和感觉,在我看来是弊大于利的。每个家长都害怕自己的孩子有自闭症,情绪暴躁,反社会,抑郁症,人格障碍……抓住人们的恐惧,促使他们向“好”的方向靠拢,按理说无可厚非。但如果做得太过,变得以偏盖全,那就过犹不及了,一样收不到好的效果。


妈妈的陪伴固然重要,但孩子的成长环境绝不可能靠妈妈一手打造,爸爸,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保姆等主要看护人,同样可以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孩子需要的是贴心亲密的陪伴,而这样的陪伴不是非得某个人才能给予,要是她给不了效果一定大打折扣。类似“333法则(即在孩子出生的头3年,一定要保证每天陪他至少3个小时,与他分离的时间不超过3个晚上)这样的建议是可取的,但若鼓吹“妈妈应该为了孩子不惜一切代价付出,一定要尽可能多地陪伴孩子才算尽责,才是对孩子好”这一观点,我并不认同。想要保持人的心理平衡,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保持人格的独立与完整。当一个女人把全部的精力与人生意义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时,很容易对孩子产生过高的期望,并要求对于孩子成长而言十分不利的、过多的顺从与回报,从而使得二人变为依附,甚至寄生关系。全情付出却又保持人格独立,这根本就是非常难做到的事,非超凡入圣者不可为。但是很多妈妈却没能意识到这一点,在事业、家庭等方面都一味地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结果常常顾此失彼,引发对于自身深深的怀疑和失望,或者对于孩子及其他家人的不满甚至怨怼。


所以,我在做母亲后,一方面让我发乎天生母性的爱自由成长,另一方面又用被心理学和哲学武装过的理性来平衡、指导自己的育儿方针。出于我自身神经敏感的原因,我无法承受天天晚上与夜醒三四次的孩子共睡一床。曾经和他共睡的经历后来忆起,几乎没有甜蜜可言,全是疲惫、崩溃、无助的感受。我爱他,但我同样爱自己,有得必有失,因此我选择牺牲一点,来成全我和他相处时光的美妙感受。我坚信,带着怨气与疲惫和孩子相处,孩子一定能感觉得到,这反而不利于母婴交流。因此,这一年多来,孩子都是和保姆阿姨一起睡的,少数几天阿姨不在,也是爸爸或者奶奶顶上。


妈妈也是人,一场孕育不可能让一个人一下子变为神。妈妈们也别再一味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了。那些极力鼓吹、强调妈妈决定孩子成长的论调可以歇一歇了,爸爸其实负有同样重的责任,不应该因为经济方面的因素就回避这一义务。妈妈们也不要再因为“老公不会照顾孩子,什么也做不好”,继续包办所有关于孩子的事情。给爸爸们一个犯错并成长的机会,让他们学会照顾孩子,与孩子相处。辛苦付出才会在心中滋生真爱和责任感,而这两种感情都能促使一个男人真正成长、成熟。别因为一时的麻烦而剥夺爸爸们成长的机会,共同的成长才是一个家庭稳固的最好保障。


追求“完美”的妈妈们,把自己肩膀上的担子减一减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攻击vs.敌对
爸爸妈妈:你为什么打我?
3-4岁孩子的情感发育里程
讨好型人格的孩子,最让人心疼
阳光心态与压力管理
回避性人格障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