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设计导学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描写特征进行描写的手法。  

2、领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3、体会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趣和韵味。  

教学重点及难点:对形象化手法及作品情感的理解。  

学情分析:文言游记学生涉猎不太多,但已有相当的文言积累,应该没有太多的阅读难度。  

教学设计:  

1、本文是赏析示例,是游记的典范作品,文面平实,能够以学生自学为主。  

2、合作探究表达的方式和描写的手法。  

2、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解题:  

《入蜀记》是一部日记体游记,或者说是一部旅途日记,记载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闰五月至十月,由浙江绍兴到四川夔州(今重庆奉节县)的一路见闻。这次游历,历时五个月零九天。本文选八月一日、二日两天所记。  

二、背景: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至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起用为夔州通判。第二年五月,他由故乡山阴出发,至十月二十七日抵达任所。途中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  

三、朗读,正音:  

潦缩   抟   徙倚  葭苇   湓浦  

四、内容提要  

第一段:介绍烽火矶的地形戍守情况,远望近观之景,以及自己游览的心情。  

第二段:第一天,写从烽火矶到沙夹一段所见,重点写小孤山澎浪矶,把读者引入胜境。  

第三段:第二天,写从至湓浦口所见。  

五、自主赏析:三个段落各写了什么地方的景致?景致有何特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1、第一段:  

写烽火矶的外形特征、色彩植被,有形有色。“突兀”“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杰然特起”“丹藤翠蔓”“秋深潦缩”。运用了比喻(如宝装屏风)、引用(杜诗)等修辞。  

2、第二段:  

写澎浪矶、小孤山的山形水影、祠宇匾额、烟雨鸥鹭及人的感受。运用了衬托、引用、对比等修辞手法。  

3、第三段:  

写大孤山的江州的山和水。运用了对比、类比、引用等修辞。  

六、合作探究:作者是怎样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景的顺序?写景的角度?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抓住特征描写。修辞。  

以时间和行踪为顺序。       远眺、近观、仰视。  

七、主题归纳:  

这是两则日记,又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通过对小孤山、大孤山一带景色的描了写,抒发了他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他志在抗击金人,收复中原的情思。  

八、布置作业:写一段游记,运用描写、抒情等方法。

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能够流畅准确的诵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思路,积累文言知识。

2  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把握文中所描写的山川景物形象。 

3  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过程与方法:

大声诵读、积累归纳、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培养语感。   

【重点难点预测】:

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把握文中所描写的山川景物形象。

【知识链接】

1  作者简介:

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匪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2、写作背景:       

   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至1169年,起用为夔州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途中作者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以记其胜。《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学,基础过关(A级)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温馨提示:大声诵读,查阅字典,在原文中标注难读易错的字音,给下列字词注上拼音。)

 jī        suì       dò         lǎ        chá   上干云霄  gān

   xiè        hú      tuá        lǐ          jiā       chēng

2、再读课文,结合课下注解,结合参考译文,读懂文意。(温馨提示:把学案上的译文和课文对照,仔细研读,在课本上标注重点注解,完成下面的文言知识积累题目)

1)一词多义:

 

  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用 )

  2)复以小艇游庙中 (用)              3)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用)

  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而且)        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之    

1)信造化之尤物 (结构助词,的)   (2)自数十里外望之(代词,它)

 (3)徙倚久之而归 (语音助词,无义)  (4)何功之有哉?  (宾语前置倒装标志)  

5)之二虫又何知 (这)

1)杰然特起 (…的样子)        2)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但是)

3)实不然也 (这样)         (4)碧峰巉然孤起 (…的样子)

(2)词类活用:(先找出活用的字,加上横线,再指出用法并解释)

1)晚泊沙夹 :名作状          (2)岸土赤而壁立:璧,名作状,像墙壁一样。

3)掠江东南去 :名作状         (4)上干云霄 :名作状

二、诵读作品,整体感知(B级)

 诵读课文,根据提示理清作者的行舟线索。

过烽火矶→过彭浪矶、小孤山→晚泊沙夹 →遂行泛彭蠡口→始见庐山及大孤山→晚抵江州,泊湓浦

三、合作探究、小组展示(C级)

1、烽火矶是一座不引人注目的小石矶,作者是如何描写烽火矶的?请根据提示,结合课文第一自然段相关内容,完成下表。

观看角度      观看对象      景物特点

舟中远望      轮廓      

突兀而已

 移远就近    

 

 近景    “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

 大石特写    

“杰然特起“的巨石   

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2、文章第二自然段描写的重点对象是小孤山,文章是怎样表现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的?

       运用对比手法。将金山、焦山、落星山这些天下名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又用它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的巉然孤起这一特点;用山上有楼观亭榭的金山与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对比,衬托了小孤山。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更是为了说明小孤山若是以“楼观亭榭”稍加装饰,则会“高出金山上矣”。

3、大孤山的景色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现大孤山这一特点的?

——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

——先用西梁山类比,使人通过西梁山能想象到大孤山的形状,然后与小孤山相对比,从而突出各自的特色。

4、本文作为一篇游记,主要内容有哪些?其主旨是什么?

   主要内容:

①记过烽火矶的所见,突出山之“怪奇”。

②写过澎浪矶、小孤山所见之景,突出“峭拔秀丽”,且移步换景,由远及近。

③记八月二日所见之景,突出大孤山之奇: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

④结尾处交代六日行程,显现日记体之特色。 

 主旨:

本文通过描写所见的景物特色,表达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也流露出作者的爱国忠君之情。

5、对比阅读:苏轼《李思训画<</span>长江绝岛图>》,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温馨提示:参考《过小孤山大孤山山》赏析,结合诗歌、散文两种不同体裁的特点来思考)

【诗】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唯有乔木参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释义】

山色苍翠,烟水迷茫,大小二孤,矗立江水中央。崖高险绝,猿鸟不度,乔木破空。有客舟从何处而来?桨声流水间船歌抑扬。沙岸平整,轻风徐来,望客不见,唯浪涌船高,孤山低首,此起彼伏。两山如发髻高耸,正对江水之镜,二美梳弄新妆。舟中商贾,切莫轻狂,小姑前年,已嫁彭郎。 

【对比】

——[]吴乔:“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 

诗歌展现的形象和具体事物间的距离比较大,多有跳跃和省略,能让我们想象飞得更高。

散文交待具体,描写细致真实,给人具体逼真的感受,能让人身临其境。

四、课堂小结与梳理(从知识、学法、情感等方面谈自己的收获)

五、当堂检测:齐声诵读课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1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分析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统编《语文》八年级下册介绍
余映潮语文阅读教学艺术——文学作品的教学设计艺术(文言诗文的教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