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语文教学:2014年12月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试题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儒学在两千多年的演进过程中,尽管有时式微,但总体来说却生生不息。孔子在“礼崩乐坏”的社会环境下,为救世而奔走于各诸侯国,整理编纂“六书”。整理编纂的同时,孔子吸取了前人理论思维的营养,创立了儒家学派,建构了儒学理论思维的基本框架,使儒学成为“显学”。

从诸侯割据到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社会实现了大变革、大转型。如何适应社会大转型的需要,如何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是当时法、道、儒各家所议论的热门话题。汉武帝为使刘汉政权“传之亡(无)穷”,而举贤良文学之士,以对策的形式“垂问乎天人之应”。董仲舒经过“三年不窥园”的殚精致思,吸收先秦名家、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入儒,创立了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新儒学理论思维体系,回应了汉武帝“天人之应”的“垂问”,为当时社会治理中所存在的政治制度、伦理道德、政令刑罚、礼乐教化、学术思想等方面的冲突和由此产生的现实危机,提出了化解之道,使儒学获得了新生命。

自汉末至唐,由于内外种种因素的影响,儒学未能创造出化解现实社会中错综复杂的冲突和危机的方法,从而淡化了其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理论思维、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领域应有的效能和作用。尽管如此,在儒释道三教长期的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中,儒学以其特有的理论思维、礼乐制度,获得了生命的意义。

面对佛教的强势文化,宋、元、明、清时的理学家以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出入佛道,“尽究其说”。他们援佛道入儒,适应了新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终极关切的需要,体现了时代精神的精华,使颠错于秦火、兴盛于汉代、幽沉于六朝的儒学,焕然大明于世。由于理学家的创新,儒学不仅获得新生命,而且发展到顶峰。

儒学之所以得以开创,董仲舒和宋明理学之所以赋予了儒学新生命,归根到底就在于创新。创新是指在继承往圣和诸子的基础上,超越往圣和诸子,既不是照着讲,也不是接着讲,而是在“穷理尽性而至于命”的效能上,充分体会和把握时代的现实需求和时代的主流精神,以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新话题,建构新的哲学理论思维体系,是自己讲,讲自己。

在当代,若要开创儒学的新局面,赋予儒学新生命,必须借鉴宋明理学的经验,建构“自家”哲学理论的新体系、新观点、新话题和新方法。若仍是唱唱老调子,就会使儒学愈唱愈衰落,愈唱愈脱离社会发展的实际。若执著于对儒家文本的照着讲,或者以秉承衣钵的方式接着讲,就会使儒学愈讲愈枯燥,愈讲愈贫乏。为改变这种状况,使儒学得以新生,必须“自家”创造出新理论体系、新核心话题、新诠释文本,激发新儒学的生命智慧。

(节编自张立文《儒学的生命在于创新》)

1.下列对于“儒学”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A.在“礼崩乐坏”的社会环境下,孔子整理编纂“六书”时吸取前人理论思维的营养,创立了儒家学派,建构了儒学理论思维的基本框架。

B.如何适应社会大转型的需要,如何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这些热点问题引发了当时法、道、儒各家学派的议论,促进了儒学的发展。

C.董仲舒吸收名、法、道等各家思想入儒,建构了新儒学的理论思维体系,提出现实冲突和危机的化解之道,使儒学获得了新生命。

D.自汉末至唐,儒学未能找到化解现实冲突和危机的方法,原因在于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能和作用。

2.根据原文信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宋元明清时的理学家,援佛道入儒,适应了新时代的需要,体现了时代精神的精华,使儒学不仅获得了新生命,而且发展到了顶峰。

B.儒学的开创和发展,归根到底在于创新。但创新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开往圣和诸子,而是强调在继承往圣和诸子的基础上去超越他们。

C.在当代,若要使儒学获得新生命,必须在全盘接受宋明理学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自家”哲学理论思维新体系、新观点、新话题和新方法。

D.儒学如要在当代得到发展,必须充分体会和把握时代的现实需求和时代的主流精神,而不能仍是唱唱老调子,否则就会愈唱愈衰落。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6题。

自私的父亲

凤凰

男孩的父亲突然全身发抖,肌肉萎缩。母亲急忙把父亲送进医院。医生检查后告诉母亲说先住下来,观察几天,如果需要,可能会动手术,叫母亲准备好钱。

家里穷,母亲急得四处借钱。母亲还没有凑够给父亲治病的钱,男孩也全身发抖,肌肉萎缩。母亲吓得赶紧把男孩送到医院。医生检查后告诉母亲说,跟他父亲是一样的病,可能是遗传。

两天后,医生告诉母亲说,他们都得动手术,但是,动手术并不一定就能救活他们。

母亲很着急,很伤心。借的钱,也许还不够一个人的费用,两个人,怎么办呢?更何况,动手术,还不一定有救!母亲急得团团转,母亲泪流满面。这样倒霉的事,怎么就摊在了自己的身上?

母亲不能失去丈夫,不能失去儿子。不能救两个,至少要救一个,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也要试一试。可是,救谁呢?一个是自己的丈夫,一个是自己的儿子。

母亲对父亲和男孩说,对不起,实在没有钱,只能先救一个。你们说说,先救谁?

父亲说,先救我!先救我!我是你丈夫,我跟你最亲!

男孩听了父亲的话,他没有说话,把脸转到一边,悄悄地流泪。什么是亲情?这就是亲情!在最关键的时候,父亲居然要先救自己,放弃他,父亲太自私了!

母亲沉默了。她想,我真的就只是救丈夫,不救儿子吗?她知道,她的决定,可能会伤害到另一个人。她说,我想,谁的身体强,就救谁吧。因为身体强,希望才最大,你们说呢?

父亲说,也是啊,好吧,就这样吧!

男孩说,好吧,我同意!

在此之前,男孩曾想过主动放弃,让母亲把钱花在父亲身上。他想自己没有报答父亲的机会,这一次,就把生的希望让给父亲吧。可是现在,他不会放弃,他要活下来,因为父亲太自私,他不配当自己的父亲,他不值得自己为之牺牲。

男孩大口吃药,哪怕再苦,他都不皱一下眉头。男孩大口喝水,大口吃水果,大口喝粥,他要让自己的身体强壮,他要让自己的精神抖擞,他不能输给父亲。输给父亲,他就只有死。

两天后,父亲的身体更加萎缩,精神更加萎靡。男孩的身体和精神都比父亲要好得多。在这种情况下,母亲,还有医生,都决定救男孩。当然,也不是说就完全放弃父亲。父亲依然住院,依然吃药,依然观察,母亲依然四处求人,只要有足够的钱,依然会救父亲。

男孩进行手术。手术非常成功。医生说情况很好,只要不出意外,他活几十年都没问题。

男孩的身体一天天恢复,父亲的身体一天天萎缩。最终,男孩能大口地吃饭,能下床走路。而父亲,骨瘦如柴,目光呆滞,跟死人没多少差别。医生告诉母亲说,没救了,抬回家去吧!

男孩出院那天,父亲也出了院。男孩是自己走回去的,父亲却是让人抬回去的。

每天,男孩蹦蹦跳跳,说说笑笑,好像他不曾得过疾病。而父亲,在一个早晨,终于死去。那时的父亲,只剩下一把骨头。

父亲的去世,男孩一点也不悲伤,因为,自从医院里父亲说出那么自私的话后,他就不再认他是自己的父亲。既然不是自己的父亲,那么,他就没有理由悲伤。母亲对男孩说,孩子,你爸死了,你怎么一点都不伤心呢?你给他磕几个头吧!

男孩摇头,他说,他不是我爸!我不给他磕头!

母亲说,我知道,在医院,你爸说过救他的话,显得很自私,你恨你爸。可是,孩子,我要告诉你,真相并不是那样的。其实,一开始,你爸就要放弃自己,就要让我救你。可是我不同意。后来,实在借不到钱,只能救一个人,我才只好答应他救你。可是,他担心因为救你而放弃他,让你内疚一辈子,才不得不说出那样自私的话来。那些话,可能会伤害你,但是却能让你与他比赛,激发你活下去的信心,增强你与命运抗争的斗志。其实,一直以来,他都在把自己的药省给你吃。他说只要你活着,他就是死了也值。如果不是为了救你,我想,他现在可能还活着!

男孩早已泪流满面。他走到父亲的棺木前,“咚”地一声跪下。

(选自《意林·少年版》,有删改。)

3.下列对父亲说出自私话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父亲认为妻子和自己最亲,理所当然应先救自己。

B.父亲出于无私的父爱,想要放弃自己,先救孩子。

C.父亲不希望因为自己放弃治疗而让孩子背上包袱。

D.父亲希望孩子与他比赛,激发孩子活下去的斗志。

4.下列对母亲形象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母亲深深地爱着自己的丈夫和儿子。为了给二人治病,她一个人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她到处借钱,希望至少要救一个。

B.母亲总是心怀希望。虽然借不够治疗父子二人的费用,心里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只要有一线希望,她都不会选择放弃。

C.母亲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她不能失去丈夫,不能失去儿子,如果只能救一个,先救谁让她难以做出决定。

D.母亲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由于没有足够的钱,当男孩的身体明显比父亲强壮的时候,母亲果断地决定放弃父亲。

5.下列对小说中男孩心理变化过程,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起初,男孩曾想过主动放弃,让母亲把钱花在父亲身上。因为他觉得父亲身体比他强壮,治愈希望应该比他大。

B.男孩听了父亲的话,他没有说话,把脸转到一边,悄悄地流泪。这是因为母亲放弃自己的做法让他伤心绝望。

C.男孩开始想先救父亲,后来又不想放弃自己的生命,他要活下来,因为他觉得父亲太自私,不值得自己为之牺牲。

D.自从医院里父亲说出那么自私的话后,男孩就不再认他是自己的父亲,但父亲去世的时候,男孩还是有一点悲伤。

E.男孩得知事情的真相以后,泪流满面,并且在父亲的棺木前跪下,因为此时此刻他终于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6.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以“自私的父亲”为标题,为读者留下悬念,父亲为什么自私,父亲怎样自私,引发了读者心中一连串的疑问。

B.男孩的身体变得强壮,而父亲的身体更加萎缩,精神更加萎靡,这些情节为下文男孩康复、父亲去世做了铺垫。

C.塑造父亲这一形象时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父亲的话让人觉得他很自私,但小说最后揭示了他的慈父情怀。

D.塑造男孩这一人物时综合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多种描写方式,这些描写凸显了他的性格特点。

E.小说的结尾在母亲叙述事情真相后戛然而止,对儿子的反应一字不提,给读者留下充足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二、古诗文阅读(1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曹利用,赵州宁晋人。利用少喜谈辩,慷慨有志操。父谏卒,补殿前承旨,迁为鄜延路走马承受公事。

景德元年,契丹寇河北。真宗幸澶州,射杀契丹大将挞览。契丹欲收兵去,使王继忠议和,择可使契丹者。枢密院以利用应选,遂授阁门祗使,奉书诣契丹军。帝语利用曰:“关南地归中国已久,不可许;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利用愤契丹,色不平,对曰:“彼若妄有所求,臣不敢生还。”帝壮其言。

利用驰至军中,耶律隆绪母见利用。饮食毕,果议关南地,利用拒之。耶律隆绪母曰:“晋德我,畀我关南地。周世宗取之,今宜还我。”利用曰:“晋人以地畀契丹,周人取之,我朝不知也。若岁求金帛以佐军,尚不知帝意可否,割地之请,利用不敢以闻。”其政事舍人高正始遽前曰:“我引众以来,图复故地。若止得金帛归,则愧吾国人矣。”利用曰:“子盍为契丹熟计,使契丹用子言,恐连兵结衅,不得而息,非国利也。”契丹度不可屈,和议遂定。利用奉约书以归。擢东上阁门使、忠州刺史,赐第京师。契丹遣使来聘,遂命利用迎劳之。

利用在位既久,颇恃功。天禧二年,辅臣丁谓、李迪争论帝前,迪斥谓奸邪,因言利用与之为朋党。利用曰:“以片文遇主,臣不如迪;捐躯以入不测之虏,迪不逮臣也。”迪坐是免。

章献太后临朝,中人与贵戚稍能轩轾为祸福,而利用以勋旧自居,不恤也。凡内降恩,力持不予,左右多怨,太后亦严惮利用。利用奏事帘前,或以指爪击带鞓,左右指以示太后曰:“利用在先帝时,何敢尔邪?”

内侍罗崇勋得罪,太后使利用召崇勋戒敕之。利用去崇勋冠帻,崇勋恨之。会从子汭为赵州兵马监押,而州民赵德崇诣阙告汭不法事。奏上,崇勋请往按治,遂穷探其狱。汭坐被酒衣黄衣,令人呼万岁,杖死。及汭诛,谪左迁知随州。又坐私贷景灵宫钱,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命内侍杨怀敏护送,行至襄阳驿,怀敏不肯前,以语逼之,利用投缳而绝。以暴卒闻。

(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九》)

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奉书诣契丹军                   诣:前往

B.晋德我,畀我关南地             德:感激

C.利用不敢以闻                  闻:听说

D.恐连兵结衅,不得而息           息:停止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晋人以地畀契丹               ②圣朝以孝治天下

B.①遂命利用迎劳之               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①言利用与之为朋党             ②不欲与廉颇争列

D.①遂穷探其狱                   ②其孰能讥之乎

9.下列各句中,全都表现曹利用“慷慨有志操”的一组是(2分)

①彼若妄有所求,臣不敢生还       ②果议关南地,利用拒之

③割地之请,利用不敢以闻         ④ 凡内降恩,力持不予

⑤奏事帘前,或以指爪击带鞓        ⑥ 坐被酒衣黄衣,令人呼万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10.对下面文言语句的翻译,最为准确的一项是(2分)

我引众以来,图复故地。若止得金帛归,则愧吾国人矣。

A.我指引军队前来,是期望恢复我们的故土。你让我停止得到金玉丝帛就返回,那么我会愧对我们的国人。

B.我率领军队前来,是期望收复我们的故土。如果仅仅得到金玉丝帛就返回,那么我就会愧对我们的国人。

C.我率领军队前来,是期望收复我们的故土。你让我仅仅得到金玉丝帛就返回,那么我会愧对我们的国人。

D.我指引军队前来,是期望恢复我们的故土。如果停止得到金玉丝帛就返回,那么我就会愧对我们的国人。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曹利用年轻时很喜欢与人辩论,情绪激昂,有志向节操。父亲死后,他曾任殿前承旨、鄜延路走马承受公事等职。

B.曹利用担任出使契丹使者,以阁门祗使身份前往契丹兵营议和,最终两国达成了和议,且没让契丹的企图得逞。

C.曹利用因为功绩显赫被朝廷封为东上阁门使、忠州刺史,赐第京师。后来他恃功益骄,最终因内侍逼迫而上吊自杀。

D.曹利用因侄子曹汭犯罪而被牵连,被贬做随州知州,后又因宦官诬陷他私贷景灵宫钱,被贬为崇信军节度副使。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13题。(6分)

看 

罗与之

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

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

12.对这首宋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第一句,是说色彩缤纷的鲜花已经凋谢,芳草也不再幽香,这一切都在告诉人们:春天已经远去。

B.第二句,诗人因为春天的消逝而愤懑不平,但此时并非无风景可赏,夏天的池塘正吸引着他的目光。

C.第三句,诗人告诉我们:看花不如看叶。尽管艳丽花朵吸引人们,但是绿叶更值得我们去尽情欣赏。

D.第四句,是说池塘花木枝叶茂盛,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别有一番情趣,它的美感令人回味无穷。

13.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诗人用“红紫”来比喻花朵,生动形象,而且给了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读到“红紫”就能联想到花的缤纷色彩。

B.“携杖”两个字,刻画了一个拄着手杖蹒跚走向池塘的老人形象,表现出了诗人去欣赏池塘美景的辛苦疲惫。

C.第三句既承接上文对鲜花凋零、携杖池塘的描写,又开启下文对绿影扶疏的感叹。而且“看叶”二字照应标题。

D.此诗寓意深刻。我们可以理解为:鲜花红紫短暂易逝,没有那么鲜丽的绿叶却有更长久的生命力,而人生也是得意时短平淡时长。

三、知识积累与运用(24分)

1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凹陷(āo)  叨扰(dāo)  违约(wéi)  所向披靡(mǐ)

B.谙熟(ān)  嫉妒(jí)   投奔(bèn)   枹鼓相应(fú)

C.栖止(xī)  脑髓(suǐ)  殷红(yān)   拈轻怕重(niān)

D.戏谑(xuè) 谄媚(chǎn) 一瞥(piē)   锲而不舍(qì)

1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迟钝   嗑碰   摩挲   缉拿

B.褴褛   惺忪   虐待   贿赂

C.契据   嘈杂   焦酌   怜悯

D.秸秆   赘述   游说   咳漱

1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

A.面对百年一遇的大旱,气象部门密切监测天气变化,利用高科技手段翻云覆雨,及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B.在巡回演唱会上,王菲配合着《红豆》《天空》娓娓动听的旋律,和观众分享了她成长岁月中的点滴记忆。

C.继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3号机组发生爆炸后,日本核电风波便一发而不可收,其2号机组又传出爆炸声。

D.“俄罗斯间谍案”曝光以后,俄罗斯的高层人员对此案三缄其口,大家都不愿意对媒体发表自己的看法。

1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边城》这部优秀小说并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景物、风俗描写为主,具有明显的散文化倾向。

B.这个单元学习自然科学论文。学习中,我们要归纳的思路,理清文章的观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C.对于建筑风水是科学还是迷信,大学该不该开设“风水学”课程,目前学术界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

D.如果不加强网络道德,一些消极落后的思想就可能通过网络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扰乱正常社会秩序。

18.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从地域的分布上看,北京、广东和上海上榜的品牌是最多的,分别有32个、22个和11个。

B.邯郸的西调、平调、唐山的评剧、张家口的二人台、口梆子,在这次汇演中都极为引人注目。

C.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

D.最年幼的大熊猫宝宝被命名为“阿宝”,名字取自电影《功夫熊猫》里那个圆滚滚的武林高手。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巴斯德发现了细菌,怎样拯救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达尔文的发现,怎样使人类认识了自己并使生物学跨进了新的境域……

①因为历史归根到底是劳动群众集体所创造的

②试想:爱迪生的发明,怎样改变了全世界人类的生活面貌

③对个人的作用,作出过分夸大的估价,谁都知道是不当的

④但是个人行为只要顺应历史潮流,却也可以发挥巨大作用

⑤我们只要举出几件普通的事情就足够说明了

A.①⑤②③④  B.④①③⑤②  C.①④②⑤③   D.③①④⑤②

20.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比喻)

B.让孩子们过一个怎样的儿童节?对此问题,我的回答是让孩子们过一个有意义的儿童节。 (反问)

C.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声地吟唱,蟋蟀在这里弹琴。(拟人)

D.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排比)

21.对下列对联所写作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归隐田园称元亮,赋诗五柳是酒仙。

②忍腐刑著千秋史,通古今成一家言。

③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④蓬莱文章建安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A.陶渊明  左丘明  范仲淹   杜 甫

B.孟浩然  司马迁  辛弃疾   李 白

C.孟浩然  左丘明  辛弃疾   杜 甫

D.陶渊明  司马迁  范仲淹   李 白

22.下列语句,表达得体的两项是(4分)

A.赵明见到老同学,上前热情地打招呼:“前些日子,令尊大人身体不适,还动了手术,不知恢复得怎么样了?”

B.李蕾蕾给晚报投稿,过了几天,她写信询问:“编辑,你好。我的稿子您已经拜读了吧!希望您不吝赐教!”

C.父亲的朋友远来本市,父亲想请他吃饭,请柬写:“今天中午12点在洋洋酒店略备薄酒,为你接风,敬请光临。”

D.张小兰三天没来上学,返校后,老师十分关切地询问情况,张小兰说:“老师,这是我的隐私,你无权过问。”

23.下列名句默写,正确的两项是(4分)

A.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回!(《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B.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C.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D.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诗经·氓》)

四、写作(4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14年伦敦奥运会上,中国女子花样游泳队的姑娘们虽然表现出色,但还是不敌实力超群的俄罗斯队。放眼奥运赛场,总会有那么一些人面对的是“神一样的对手”,比如,面对林丹的李宗伟,面对博尔特的布雷克……

奥运赛场如此,人生竞技场不也是如此吗?请结合自己的人生感受,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立意自定,(2)符合文体要求,(3)题目自拟,(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014年12月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D(2分)(原文说“儒学未能创造出化解现实社会中错综复杂的冲突和危机的方法,从而淡化了……应有的效能和作用”,因果颠倒。)

2.C(2分)(“必须在全盘接受宋明理学经验的基础上”不对,原文是说“必须借鉴宋明理学的经验”。)

3.A(2分)(不是父亲的真实的想法,真实想法是让男孩活着。)

4.AB(A给 2分,B给 2分)(C.“优柔寡断”错。D.母亲并未完全放弃父亲。)

5.CE(C给3分,E给2分)(A.起初男孩曾想过主动放弃,原因是想报答父亲。B.男孩流泪是为父亲的无情而伤心。D.父亲去世的时候,男孩一点也不悲伤。)

6.DE(D给3分,E给2分)(D.没有肖像描写。E.“对儿子的反应一字不提”错。)

二、古诗文阅读

7.C(2分)(“闻”是使动用法,“使……听说”,意思是“报告”。)

8.C(2分)(A.①介词,意为“把”;②介词,意为“用”。B.①代词,意为“他”;②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C.①②都为介词,意为“跟”。D.①代词,意为“他的”;②表示反问的语气,意为“难道”。)

9.A(2分)(④⑤表现恃功专横,⑥是曹利用侄子的行为。)[来源学科网]

10.B(2分)(“引”译为“率领”,“复”译为“收复”,“若”译为“如果”,“止”译为“仅仅”。)

11.D(2分)(“又因宦官诬陷他私贷景灵宫钱”无中生有。)

12.B(2分)(诗人并没有为春天的消逝而愤懑不平。)

13.A  B(A给 2分,B给 2分) (A.“红紫”是借代。B.“辛苦疲惫”错,表现的是“浓厚兴致”。)

三、知识积累与运用

14.B(2分)(A.叨 tāo C.栖qī D.锲qiè)

15.B(2分)(A.嗑碰—磕碰。C.焦酌—焦灼。D.咳漱—咳嗽。)

16.D(2分)(A.“翻云覆雨”比喻耍手段、弄权术或者反复无常。B.“娓娓动听”形容谈论不倦或者说话动听,不能形容音乐。C.“一发而不可收”指事情一经发生,就发展得十分顺利和迅速,继而保持不断发展的状态。)

17.A(2分)(B.搭配不当。“归纳”与“理清”互换位置。C.不合逻辑。前两句是选择关系,看法无法肯定或否定。D.成分残缺。“网络道德”后加“建设”。)

18.B(2分)( “平调”“评剧”后的顿号应改为逗号。)

19.D(2分)(③①是紧密相连的因果关系,④⑤是解说关系,②在最后与下文构成并列关系。)

20.B(2分)(不是反问,而是设问。)

21.D(2分)(略)

22.AC(A给 2分,C给 2分)(B.“拜读”用于读别人的作品。D.张小兰的话是说给老师的,没有考虑受话人的身份。)

23.BD(B给 2分,D给 2分)(A.应为“不复还”。C.应为“小乔初嫁了”。)

四、写作

24.(40分)(略)

作文评分标准

  等级

标准

 

一等(15—12)

二等(11—7)

三等(6—3)

四等(2—0)

内容

 

共15分

A

B

C

D

E

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

表达

共15分

A

B

C

D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迹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基本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发展

共10分

 

一等(10—8)

二等(7—5)

三等(4—2)

四等(1—0)

A

B

C

D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文采

略有创意

个别句子有深意

个别例子较好

个别句子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新意

 

   参考译文:

   曹利用是赵州宁晋人。利用年轻时喜欢辩论,慷慨激昂有志向节操。父亲曹谏死后,补为殿前承旨,后升为鄜延路走马承受公事。

   景德元年,契丹入侵黄河以北。宋真宗带兵亲临澶州,射杀了契丹大将挞览。契丹想收兵离去,派王继忠前来议和,宋朝寻找可以出使契丹的人。枢密院让利用应选,于是朝廷任命他为阁门祗使,带着国书前往契丹军营。皇帝对曹利用说:“关南的土地归属中原已经很久了,不能答应给他;但汉朝有拿玉帛赏赐单于的旧例。”曹利用对契丹很气愤,脸上显露不平之色,回答皇帝说:“他如果有无理的要求,我不敢活着回来。”真宗认为他的话很有气概。

   曹利用骑马赶到契丹军营,耶律隆绪的母亲接见了曹利用。吃完饭后,果然谈到关南的土地,曹利用拒绝了她。耶律隆绪的母亲说:“后晋感激我们,送给我们关南的土地。后周世宗攻占了它,现在应该归还我们。”曹利用说:“后晋以地给了契丹,后周攻占了它,我朝不知这些事。如果你们每年索要金帛来资助军需,我尚且不知皇帝是否答应,割地的请求,我不敢上报皇帝。”契丹的政事舍人高正始立即上前说:“我率领军队前来,是希望收复我们的故土。如果仅仅得到金玉丝帛就返回,那么我就会愧对国人。”曹利用说:“你为什么不为契丹仔细地考虑,假如契丹采用你的建议,恐怕会连年战争,不能安定,这对国家没有好处。”契丹人考虑曹利用不会屈服,于是就签订了和议。曹利用带着合约文书回到朝廷。朝廷提拔他为东上阁门使、忠州刺史,在京城里赏赐他房子。契丹人派遣使者来访,朝廷就命令曹利用来迎接慰劳他们。

   曹利用在职已经很久了,依仗功劳颇为自傲。天禧二年,辅臣丁谓、李迪在皇帝面前争论,李迪指责丁谓是奸佞小人,借机说曹利用和他结为朋党。曹利用说:“凭借一点文章得到皇帝的恩遇,我不如你;舍命深入吉凶难测的敌营,你比不上我。”李迪因此被罢免。

   章献太后执政,中人与贵戚渐渐相互勾结在一起做坏事,而曹利用凭借昔日的功勋自居,不予理会。凡是朝廷对臣子施加恩惠,他就极力坚持不给,大臣们大多怨恨他,太后也非常怕他。曹利用在垂帘前陈奏事宜,有时用手击打束带,大臣们指给太后看说:“曹利用在先帝时,怎么敢这样呢?”

   内侍罗崇勋犯罪,太后派曹利用叫来罗崇勋,告诫了他。曹利用摘掉了罗崇勋帽子和头巾,从此罗崇勋对他怀恨在心。恰巧曹利用的侄子曹汭做赵州兵马监押,州里的百姓赵德崇到朝廷来告发曹汭做违法的事情。上奏给朝廷后,罗崇勋请求前去查办,于是对案件穷追不舍。曹汭因为喝酒穿黄色衣服,让人高呼万岁,被杖打至死。等到曹汭被杀,曹利用被贬为随州知州。又因为他私自借出景灵宫的钱,被贬为崇信军节度副使。朝廷命内侍杨怀敏护送他,走到襄阳驿,杨怀敏不肯前行,并且用语言逼迫他,曹利用就上吊自杀。用暴病身亡上报给朝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秦(玉)德卿文集
爱,不简单
安重荣传
安禄山献宠
全国首届“亲情杯”诗歌大奖赛入围作品展:曹丽杰
父亲早逝母亲改嫁 独居13岁男孩上吊自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