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阅读和阅读教学的一点遐思

阅读或许是不可教的;虽然在学校的课堂,从幼儿园到大学,阅读都是一项重要学习任务。这件事非常普通和平常。但凡识字,且生活在现实社会里的人,都不避免要阅读。阅读这几件事几乎已经绑架了所有的人。

既然这样,我们也就希望阅读可以教,通过教育的手段教会人阅读,从而提高所谓阅读能力,进而培育人的品格和发展人的学识,奠定人的社会素养。在学校里,作为语言应用,这是一种学习工具,阅读已经全部包容了课程与教育活动。换句话说,所有学习课程和教育活动都无法脱离阅读语境。可是作为一门独立课程要教阅读的只有语文。由此看来,语文最重要,它是所有学科学习的共同基础。它是教会学生阅读的学科。事实上,语文课程的大部分功夫也都用在了阅读上。然而,就是在这个倾注了大部分精力的学习部分,我们看到阅读的效益不高。

这让我想到一个问题:阅读可以教吗?阅读可以教会吗?搞清楚这些基础问题,就要问一问:怎么发展阅读能力?我们要反躬自省:现在我国这些人长在身上的阅读本事是谁来教会的吗?我们现在有基础阅读能力了,这是不是就是会阅读了?我发现,有的时候,我厌烦阅读;或在一种专业化倾向的阅读中,在自己身上会出现阅读吃力的问题;或在某些缺乏支撑性知识的陌生语境下,我也感觉阅读很难,读不懂;或在有的时候,我以为自己懂了,可是随着信息的补偿或者反面信息的输入,突然发现过去的阅读发现和认知判断都是错误的。这么看,我是不会阅读的。

我读了这么年书,还读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又教书,教语文,还算一个语文圈里的专业人士;可是识字上有限,阅读范围也被固化在一个小圈子,更容易接受通俗化的读物,偏于文学阅读,认知上很有局限,而且思想上常常是被动的——人家说,这么理解,我就这么理解,缺乏独立的思考和个性化的理解——这是由大众话语环境所决定的。

发生在我身上的关于阅读的情况具有普遍性。识字就意味着会阅读,有了初步的阅读能力。这个能力在学校教育三年级之后,就普遍出现了。拼音读物,这个时候可以进入学生的阅读中了。然而,我们并不认为三年级以后的孩子都会阅读,不用再教了。看来我们所说的阅读能力,通常所指的是高级阅读能力。会阅读是教会复杂情况,专业化的阅读,是能够在阅读中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的阅读。

这样的一种高级阅读,往往会被教师绑架,或被潜在的语境材料所绑架。阅读很难是主动性的,主动权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被我们自己掌握。阅读是信息的输入,也是阅读者主动的信息索取,更是阅读语境下,社会意愿的附加。面对同一个阅读材料,最后留在每一个读者脑子里的信息编码或许大不相同。

影响阅读的因素到底有哪里呢?大致包括两类因素,一是客体性因素,一是主观性因素。所谓客体性因素,主要包括文本信息和支撑性材料的信息;所谓主观性因素较为复杂,包括社会主流价值导向、教育的倾向、教师的信息输入、作者的表达意图、社会化阅读的经验积累,以及学生一方在阅读中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信息编码)的能力。主客体因素相互作用。我们在阅读时处于输入和输出信息交换的漩涡里,往往是不自主的,被左右的。

文本信息都为课文所承载,所以阅读中读课文,反复揣摩玩味就变得重要。这是信息获取的主渠道。阅读者能不能在文本里获取最多的信息和准确的信息,这无疑需要一定的阅读能力。语文课程在阅读教学中,其实对于学生所提供指导的,就是这样一种能力的提高。用问题聚焦阅读,形成班集学习的集体关注,大家都思考这个问题,按照问题指向读课文,找到有利于思考的信息进行共同的信息编码,得出阅读结论——这通常是一种价值判断或审美体验。我们看,语文阅读教学是不是这样做的?在这个过程中,问题聚焦,共同阅读,集体探讨,以及得到价值判断和审美的结果。这个过程无疑都是被教师操控的,这就是所谓的教师主导。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干预比较突出。问题出来了?教师能不能少干预,让学生自己读,形成独立阅读能力呢?我们也做过这个方面的努力。例如设置学案,也就是进行自学导航,然后因学设教,引导学生学习。这么做的目的是清晰化的,就是为了增加学生阅读的主动性,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增加知识和发展能力。然而,这个教学的改革并不顺利。阅读中,学生一旦自主,就会出现一个松散和紊乱的状态,就如自由电子不为教师所控制了。客体与主体相互作用后,学生的阅读关注点是分散的,而且他们在行进的过程中又是分化的。

合理的学习模型的建立,一定是兼顾共同学习和个性化阅读的。我们在阅读指导中,一定要有多重预设,也就是让教师的作用凸显出来。这就包括:学习什么、怎么学习、学习效果的监测等,都又教师预设;甚至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的走向都是被教师控制的。有人说,可以离开教师这样的操控呀?教师一操控,学生就听老师的,不独立不思考,缺乏学习能力?这就是目前存在的两难格局。

理想的自主阅读是这样的:教师建构一个学习环境,提供基础语料;然后为自学导航,常常是任务驱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基础阅读材料与支撑性阅读材料的阅读,积累经验;形成阅读经验的分享,最终形成成果。然而,这对于学生的自主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我们把一篇课文给学生,让他读,你就发现——很多人感觉困惑,他们无法穿透文字表面,获取潜在信息。阅读认知表面化,这是一个普遍现象。脱离教师的协助和指导,学生阅读是缺乏效率的。

教师干预阅读主要手段包括:设置情境,布置任务,发起一个任务驱动的阅读活动;在学生阅读中,提供基础语料——如,课文的解析办法,提供支撑性语料;构建一个经验分享的环境,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试图把经验丰富和升华,最终成果化;教师要提供自己的阅读经验、社会化阅读成果、关于文本关于作者的有关知识等。

这样一分析,我们就明白了,所谓阅读教学,在这个条件下,学生阅读是一个限定性阅读,是一个被固化的阅读。这个体系给学生预留的个性化学习的空间比较小。按照这个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其阅读一定是缺乏独立性的,阅读的广泛和思考的深入不足,在认知上也是接受式的;而且大家普遍因为有一个共同认知,只有这个认知是正确的。我国中小学语文阅读的问题集中表现在这里。

教了这么久的语文,我之于学生阅读的帮助很少。很多时候,我会把自己以为深入的思考强加给学生,而且我却在这之后,发现原来自己也在阅读固化中,所谓高明的认知并不高明。今天读新闻,借口叙利亚使用化学武器美英法三国实施了对于叙利亚的打击。此后,双方舆论有对战。因为立场不同,一件事的说法就大相径庭。我们在这个口角与这场舆论战中,孰是孰非无所判断。因为我们并不掌握完备的信息。其实,在课文的阅读中也存在类似的现象:立场不同、视角不同、文本关注点不同、认知水平和阅读发现不同、获取的支撑材料不同、预先价值判断不同——这么多的不同,决定的了我们做出的阅读认知不会一样,也未必有所谓的正确。

阅读,这件事,那么普及,这么重要,其实主要在于,我们掌握这个工具,通过这个路径,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想要了解什么,个体有学习需要,以及我们还想多方面更深入探究问题,都可以有实现的可能。阅读本身的价值或许要超出这个行为导致的结果。

这是我超出阅读教学的一点遐思。

赵福楼:天津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室副主任,正高级教师,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专家,天津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帖]李海林 语文新课标的阅读教学新概念 @ 教研视线
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培养与探究
高中语文教育价值的四重叩问
浅谈如何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解读策略
【教师书单之五】曹刚:《课文可以这样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