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激趣,让高中语文阅读课堂充满阳光

邰雨春

一、点在动情处,让学生满怀激情走向课文

以诵读吸引学生。开讲起着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诱导作用,起着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乃至激情的作用。正如于漪老师所说,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上课伊始,背诵一段名言警句、一两首古代诗词,活跃一下气氛,如同注入兴奋剂,学生精神为之一振,便能轻轻松松进入课文。如教学苏轼的《石钟山记》时,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学生既领略了赤壁的壮丽风光,又了解了作者豪放飘逸的创作风格。

以悬念吸引学生。开讲结合课文内容,设下悬念,拨动学生心弦,以激起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心理,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如教学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设计下面问题,让学生产生困惑:牵牛花是秋天的使者,在各种色彩的牵牛花中,为什么作者认为蓝色和白色为最佳,淡红者最下呢?这与一般情理相符吗?

以探索吸引学生。如果把一堂课看作一场戏,那么课的开头就是这场戏的“序幕”,教师则是“编导”,他拉开的“序幕”要引人入胜,别有“洞天”。如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可由下面一段导语引出课文中的主要人物——齐威王:世界是矛盾的统一体,人生活在矛盾之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困惑,自觉或不自觉地做出一些违背常理的事情,这就需要别人的帮助。怎样对待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批评呢?有的人刚愎自用,有的人知错就改。前者后果可悲,让人痛恶,周厉王即为代表;后者事业有成,令人敬佩,廉颇作出了榜样。那么,齐威王属于哪一种人呢?

以故事吸引学生。幽默风趣的话语固然引人发笑,而充满生活事理的名人逸事不但引人沉思,更会激起人们的联想。如教学《守财奴》,可以讲讲中国的吝啬鬼严监生的故事。严监生临终前竖起两指,众人不解其意,赵氏挑掉一茎灯芯,他才咽气。学生听后觉得好笑:“不可思议,世上哪有这样吝啬的人?”教师可借机带领学生进入文本:“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见一见法国的吝啬鬼老葛朗台吧,看看他临死前做了些什么。”

以谐趣吸引学生。热情洋溢的话语会使人激动,产生一种亢奋,全身心有一种畅通的感觉。结合课文内容,编一段串词,将作者的文章篇名连缀,可以让学生涌起思维的波涛,愉快地走进课文。如教学《〈呐喊〉自序》可以设计这样的串词:对于鲁迅的小说,我们并不陌生,我们曾在先生的《故乡》看过一场《社戏》,与双喜、阿发偷豆的《一件小事》,引起的《风波》至今还历历在目。后来,我们读了先生根据《狂人日记》写成的《阿Q正传》,我们目睹了华小栓吃了用人血馒头做成的假《药》后痛苦地死去,我们耳闻了《孔乙己》在挨了丁举人一顿毒打后无声无息地死去。“中国向何处去”,先生发出了震惊中华的第一声《呐喊》。你能从读过的这些小说中明白先生呐喊了什么、为什么呐喊吗?

二、拨到关键点,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在问题发现中泛起涟漪。教学中,我们发现被动接受总是枯燥乏味的,而主动“发现”则往往其乐无穷,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体验“发现”的内驱力。要想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发现,教师就要积极引导、鼓励质疑。如讲读课文时,围绕教学重点设计一两个大问题,再令其提出相关的小问题。有了教师的引导,学生质疑的兴趣就会更浓。在研读课文时,他们不仅能在有疑处质疑,而且还能在无疑处质疑;不仅能在讨论中解疑,而且还能在解疑中生疑。

在问题思考中激起浪花。学生的求知欲,往往总是从疑难处发端的,他们发现了问题,就点燃了智慧的火花。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为他们指明思维方向,让他们充分思考。当学生率先说出一个想法后,不论正确与否,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并引导其他学生借此进行联想或说出新的设想,鼓励他们大胆猜测,发表不同观点和见解。

在问题争论中涌起波澜。对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组织讨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高中生的性格已趋于稳定,“成人感”特别强,课外阅读面拓宽,开始关注人生、事业和社会问题,并希望参与讨论,能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以期一鸣惊人。既然是讨论,就会出现争论

,有时的争论,开始虽是面红耳赤,难分高下,但经过反复切磋,学生自己能平定风波,殊途同归,得出一致的结论。但有时双方为了一个问题据理力争,势均力敌,谁也说服不了谁。如分析《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的形象,有的说他胆小、善良;有的说他保守、迂腐;有的则说他是沙俄的帮凶。争论中,引导他们说出理由、找出依据,允许他们存在理解上的差异是很重要的。

在问题归结中产生想象。以往我们为求教学的“高效”,总是“直奔真理”,把现成的结论一股脑儿地塞给学生,致使学生失去了生活基础,忽略了探索尝试,结果是教师讲得清清楚楚,学生听得迷迷糊糊。根据想象的特点,对课文归纳小结时应适当留有思考空间,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最后的常春藤叶》中的贝尔曼为挽救青年画家的生命,鼓励她顽强地活下去,夜里抱病冒雨在墙上画了一片树叶,最后无声无息地死去。“他是怎样把树叶画在墙上的?”引导学生联系人物性格、身份、时代背景进行想象,可以很好地填补人物活动的空间。

三、找准突破口,让学生明辨事理走出课文

在课堂延伸中关心社会。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由于有的教材内容离现代生活较远,学生理解容易出现偏差。结合教学,联系生活经历,或见证历史,或现身说法,会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从而使学生在阅读中接触社会,在思考中了解社会,在实践中融入社会。教材中所选课文既有其文学价值,也有其现实意义,阅读时上挂下联,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还能为学生开辟学语文、用语文的广阔天地,让他们渐渐地了解社会。讲阿Q的精神胜利法,可以分析今天国人的心态;讲《装在套子里的人》,可以让学生寻找现实生活中的别里科夫;讲《像山那样思考》,可以让学生思考环境破坏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危害。

在教材挖掘中关怀人生。阅读的意义不只在语文课,更重要的是在生活、在思想、在人格、在修养。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高中阶段正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确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对其一生将有重大帮助。语文课堂的生命像诗一样,需要教师如作诗那样付出心血去推敲锤炼。或以优美的语言,或以应变的智慧,或以丰富的情感,与学生一道触摸文章跳动的情感脉搏,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审美教育,受到人文情怀的熏陶,从而实现师生情、作者情的和谐共振,在美与智的融合中让学生听出德、说出道、悟出理,形成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如学习《我与地坛》,可以让学生从作家史铁生的苦难人生中锤炼自己的意志;学习《伶官传序》,可以让学生从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深刻教训中明白把握自己很重要的道理;学习《论厄运》,可以让学生在严酷的现实生活中激起战胜挫折的勇气。

在合作训练中关注发展。语文内涵丰富、外延极广,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要改进训练方法,注重训练效果,合作学习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积极参与,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新知识新思想的构建者和创造者,是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贡献者和分享者,能充分体验学习的愉悦,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实践时可以通过如下途径进行:

1.在语言训练中互学。高中语言训练内容多、范围广,由于受认知、思维等因素的影响,教师评讲时总要借助参考答案。阅卷中,可能会发现学生的许多答案比提供的参考答案还要好,这说明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视野是开阔的,教师应将这些答案摘抄下来,供学生欣赏、参考。

2.在作品训练中互助。成功的教学需要师生心心相印的思想撞击。教材中所选文章多为经典之作,富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涵,如能深入挖掘,既可启发学生思考,又可帮助其理解,还可灌输思想教育,可谓一石三鸟。如阅读文言文,可以抓住选文中人物的德行,进行为人教育,灌输“为官不贪、为商不奸、为民不憨(迂腐)”的思想;阅读小说,可以结合人物形象分析,开展人物性格产生背景的讨论,挖掘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产生的根源。

3.在思维训练中互补。合作学习,并不刻意追求通过研究而得到统一的答案,教师应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独立地学习和探究、广泛地合作和交流。应根据思维立体性的特征,运用设疑,或顺向深入思考,或逆向求异出新,将学生的思维激活,并向立体化的纵深处开拓。如归纳《项链》的意义时,有学生说,现在社会不正在重演着课文中人物的悲剧吗?还用一句流行语佐证——“男人有钱便学坏,女人学坏便有钱”,引起哄堂大笑后带来了新的思考。更有学生发问:“如果玛蒂尔德逃走了怎么办?”掀起了新的波澜。这种合作训练不仅打破了传统教学结构,更重要的是摆脱了语文教学的平庸、烦琐,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长文短教”教学的策略研究
语文是什么,语文课教什么,语文课怎么教,语文课怎么样
复述——培养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教育论文,语文论文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低效的问题与对策
营造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