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高考热点作家美文|《司马迁祠前的沉思 》,历史的一草一木、民族的一经一纬,都因他而丰姿绰约!

1700多年过去了,他的祠前依然游人如织,香火氤氲。


磨盘石铺筑的古道,诉说着他千年不朽的业绩。山坡下绿树掩映的广场,他的塑像一如他的《史记》,令瞻仰者“阅尽人间春色”。手握书卷的他,神情淡定地目视远方,凝重而又坦然。祠里的历代碑石摹刻,或记述、或彰显,字里行间无不刻凿着后人的惊叹与仰止。


沿九十九级石阶登其巅,东望黄河滔滔,西眺梁山巍巍,南瞰古魏长城,北观芝水长流。千古不朽的伟人就长眠于这山水环抱的半山坡上。历史,因他的描述而眉清目秀,熠熠生辉;而他,一个读书人的理想,也因一部著作而山高水长,气象万千。


华夏民族因为有了他,有了韩城芝川镇的那位读书人,有了汉武帝时代的那位太史令,历史的传承就如一江春水滚滚东流,万古不息。


一部52万字的民族巨著,不只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不只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于国史、于国学、于民族,那都是一座高峰,一尊丰碑,自他以降,无人能绕得过去,如泰山巍峨,如苍松坚挺,任凭风摧雨毁,雷霆万钧,依然光彩照人。他,就是华夏历史的一杆秤,一地沃土,一条龙脉。华夏历史就是他笔下的一组字符,一滴清泪,一腔血脉。于是,他的笔下,一个兵败乌江的霸王,有着顶天立地的英雄豪气;一个无奈投江的文弱书生,留下了忠贞不渝的民族风骨;一个平生不得志的将军,铸就了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历史的一草一木,民族的一经一纬,都因他而丰姿绰约,仪态万方。


古今中外,说真话太难。说真话的人常常凶多吉少,招致杀身之祸。他也不例外,他痛恨那些大臣的见风使舵,落井下石。他只是想申辩一个真实的李陵,坦诚地见证一个败军之将的汗马功劳和降敌耻辱。但他却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遭受了人生的奇耻大辱。


宫刑,对于一个朝廷命官,不只是把堂堂男子的血肉之躯糟践得伤痕累累,不只是在他的精神世界插入一把匕首,对于一个文人,人格的肆意践踏比肉体的粗暴蹂躏更令人痛不欲生。是屈辱悲悯地了却残生,还是在人生的逆境中冲出黑暗?他陷入了深深地思索。父亲的临终嘱托,像一缕春风,吹醒了他本已冰冷的灵魂:“余死,汝必为太史令;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他从小“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岁后,游历大江南北,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深厚的家学渊源,丰富的宫廷经历,世代以史为业的家族传承,更有他深埋于心的恢宏意愿,使他眼前为之一亮,他不想在忍辱含垢中糟践人生,他要在汉朝宏阔的文化大背景里,让一部巨著落地生根,利泽社稷,昭示后人。


他在屈辱中刚强地站立了起来。惨淡的月光和冰冷的墙壁,磨灭不了他内心的躁动和理想的升腾:“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他睿智而凝重的目光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强和不屈。


他要做比生死更重要的大事,那就是为传承华夏历史而肝脑涂地。上至黄帝,下至汉武时代,他的才情,他的悲怆,他的梦想,在如豆的油灯下一点一滴淅沥成中华民族的传世瑰宝,横空出世。一个古老民族将近三千年的升沉起伏,在他的巨笔下,汩汩流泻,如朝日喷薄,在史学的天空里,放射着万道霞光。


漫漫十六年,他再也享受不到浩荡的皇恩,却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沉思默想中,获得了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用点点墨迹释放真情,演绎国政,记述人杰。源远流长的华夏历史因一位囚犯的执着和不屈而惊世骇俗。


站在司马迁祠的圆形墓冢前,古松掩映下的英灵早已灰飞烟灭。眼前闪过的是金戈铁马,是江山易帜,是英雄叹息,是黎民呼号。一千多年过去了,皇帝大人没有想到,也不会想到,恼羞成怒之下,他带给了一个文人生命的羞辱,却成全了一个民族的恒久骄傲。


这就是历史。

(选自《咸阳日报》)


内容来自《咸阳日报》

感谢关注《语文周报》官微ywzbgf

责编:蓝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人(22)
历史上范蠡封神之路的由来,范蠡被编织出来的圆满人生
司马迁的资料,司马迁背后的故事
实事求是地说:司马迁是破坏华夏编年体史书的第一人
《史记》中的大智慧,不服不行!
司马迁,到底有多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