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写作】徐飞:“题不合我意”怎么办


教育和洗脑最大的不同在于多元意见和独立思考。写作者一旦内心出现了和题意略有不同的声音,并确信这个声音是经得起推敲的,这时候理性、稳妥和“不失尊严”的做法是:尊重材料和表达自我


要做到尊重材料、表达自我,用批判性思维谋求材料作文立意与构思,是一种比较合理的选择。批判性思维,是通过理解、质疑、查证和推理考察论证的合理性从而决定应当信什么或做什么的思维


尊重材料与表达自我

——用批判性思维改进写作


江苏南京市中华中学(高中部)  徐 飞


一、“我不合题意”与“题不合我意”

考场上,学生不仅担心“我不合题意”,还烦恼于“题不合我意”。然而,人们比较关注前一种抵牾对分数的影响,很少关心后一种扞格对心灵的困扰,以及对思维开放和公正的妨碍。


读过2018江苏高考作文题的那一段文字:


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


语言丰富生活,语言诠释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如果想到的是“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甚至“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缨络经》)之类,那该如何是好?这并非故意唱反调,也并不意味作文题的那段话说得不好,须知人文领域的断言,常常能举出反例。所以既不能苛求作文题无懈可击,也不能忽视“异见”的价值。如果雕塑、基因……都可以用语言来解读,那么陶渊明所谓“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又是怎样一种情形?如果“语言丰富生活”,鲁迅说“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又是什么原因?如果“语言诠释生命”,席勒说“一旦灵魂开口言说,啊!那么灵魂自己就不再言说”又该如何理解?更别说于坚在《云南冬天的树林》(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中的那段话了:


一片叶子的落下包含多少美丽的细节啊……一切细节都被抹去,只被概括为两个字“落叶”。这些被叫作“落叶”的东西……它们的丰富使“落叶”这个词显得无比空洞。“落叶”是什么?没有落叶,只有这一片深红的或那一片褐黑的,一个诗人永远想不出用什么意象来区别、表现它们,这景象在文学史上像“落叶”这个词一样空白。


众多关于语言局限性甚至遮蔽性的言论,有的来自哲学层面的思考,有些来自说话者特殊的生命体验和领悟。这些对语言功能的另类反思,构成了对言语中心主义的制衡,抵抗着语言和理性的僭妄。语言是伟大的,但赋予它不该有的至高地位,则是对生命的多样感受的压制。


然而,这些可以在试卷上写下吗?在努力迎合题意的同时拼命压抑内心的声音,恐怕会是多数人的选择。


当然,这是假想出来的一种令人痛苦的情形,但是这种情形即使不出现在今年的高考考场上,也曾或会出现在其他时候的其他考场上。


更让学生痛苦的是,有些材料不许反向立意,有些材料允许反向立意甚至适合反向立意。该如何把握呢?


看这一则作文材料:


钱锺书在《论快乐》一文中说: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


进取和达观之人也会偶尔戏说甚至戏谑人生的况味和生命的困境,孤立地看这些“戏言”,会觉得有点颓废或玩世,但其实这并不掩盖言说者对生命的热爱,只要将其置于言说者的人生大历程就可以得到比较合理的见解。但这显然苛求学生了。


类似这样的作文题不在少数,学生一味迎合题意能推演出什么样的结论呢?


二、

尊重材料与表达自我

教育和洗脑都会改变人的观点,但教育和洗脑最大的不同在于:受教育者观点的改变基于对多元意见的开放,基于本人的独立思考;被洗脑者只听到一种声音,而且没有机会思考。


高考除了选拔功能之外,还有教育的功能。一个作文题不可能预设相关话题所有的合理见解,但是允许甚至鼓励考生在充分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表达可以补正、丰富和进一步完善题意的见解,是教育者应有的胸怀和境界。


而对于写作者来说,一旦内心出现了和题意略有不同的声音,并确信这个声音是经得起推敲的,这时候理性、稳妥和“不失尊严”的做法是:尊重材料和表达自我。


尊重材料,就要在作文中表现出对材料观点原原本本的理解(注意,“表现”未必“认同”);表达自我,就是在此基础上有自己的思考。如果作文中既有对题意的理解,又有自己合理的独立见解,那就可以说既没有丢掉题意,也没有丢掉自己。如果做到这一点,“题不合我意”这种冲突,不仅不是麻烦,还可能是一种机遇。


怎样算得上是既“理解材料”又“表达自我”呢?


一位大学老师趴在教室前门,喊:“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勇气来,跨过去!”四五名同学开始尝试,之后,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这位老师解释:跨过老师只是表象,传递的却是敢于用科学真理否定权威、反抗权贵的精神。


命题者对这位老师的态度并不可知,但是对“用科学真理否定权威、反抗权贵”,一定是肯定的。所以,类似这样的意思一定要写:


1.作为学生权威的老师培养学生反抗权威,并不惜以自己的“权威”做靶子、做牺牲,是难能可贵的……反抗权威——理性、进取、平等、独立,人类的进步……


但是,如果对这位老师的具体做法不甚认同呢?老师的做法必然导致一个悖论:跨过老师的学生事实上是服从了老师这个权威的命令,未服从命令的又被视为不敢跨过老师这个权威。那么,到底是听老师话跨过老师的算“反抗权威”,还是不听老师的话不肯跨过老师的算“反抗权威”呢?


这一悖论源自老师本人对“反抗权威”的理解肤浅或教育方式偏颇。这样一想,也许就有了另一层意思:


2.然而,学生按老师的要求跨过老师,这算是反抗权威还是服从权威呢?反抗权威不能成为一种行为艺术,刻意而为的反抗带人误入歧途;为真理而反抗才是反抗权威的真正价值所在……


仔细考量,即使命题者原先是肯定材料中老师的做法的,第二段意思实质上也不抵牾。其一,写作者是在理解作文题意、认同老师动机的基础上表达的合理见解;其二,这种见解完全符合命题的核心——用真理反抗权威。


宽泛视之,尊重材料、表达自我是一切阅读活动的基本原则。读作文材料如此,读一切文本都应如此。对高中生来说,还没有读懂文章就进行价值判断是一种武断和肤浅,但不加省察地接受文章观点,用作者的思想代替自己的思考也是不合适的。合适的做法就是原原本本读出作品的意思,同时尽可能冷静、客观、理性地考量这种意思。


学生养成了“尊重材料与表达自我”的阅读习惯,稍有些“另类”的作品就敢于让他们看。他们领略作品的独特魅力但不迷失其中。有一回,我让学生读芥川龙之介的作品《竹林中》(后改编拍成电影《罗生门》)。他们的读书笔记都自然写成两大块:一是梳理情节和细节,努力揣测作者本意;二是表达作品对自己的启示,以及自己对作品的思考。


有一位学生,很耐心地逐个分析证词和背后的人物心理,然后总结:


“竹林”交代了地点,也象征着复杂晦暗的社会(人性)像竹林一样难以看清其本质。


但随后他又道:


虽说真相扑朔迷离,人性晦暗难测,但认识到这一点不正是走出迷局的第一步吗?假设我既是故事中人物,又是故事的读者,我先是不自觉地在供词中维护自己,后来又客观地审视每一个人的供词,也许就能看清自身的弱点和盲点……作品告诉我们每个人的认识都有很大的局限性,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直面这种局限性,努力克服这种局限性去追寻真相。


这最末一句,正体现了批判性思维的灵魂。


三、

用批判性思维谋求作文立意与构思

有人会想,用批判性思维谋求立意和构思,是不是有点冒险?不,这恰恰是比较稳妥的办法!批判性思维不会带来奇崛和风险,而是带来深刻与合理。


之所以很多人担心批判性思维会使人“剑走偏锋”,是因为目前仍有很多人对批判性思维存在误解。例如,把批判性思维等同于“批判”,把批判性思维等同于“求异思维”,把批判性思维看作“高大上”的思维。


首先,批判性思维不等于批判和否定。事实上,批判性思维并不事先假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只是主张任何观点及其论证都应该接受理性的省察,发现是错的,就反对它;发现是对的,就维护它;发现是对的但还存在问题,就改进它。批判性思维其实是中性的,并不会使人偏激,让人生出“反骨”,相反,它更可能使人包容、平和、客观、中立。


其次,批判性思维不同于求异思维。批判性思维和求异思维相辅相成,但并不是一回事。批判性思维并非一定要树立一个和已有观点不同的观点,而是要通过考察确定哪一种观点更加合理与可信。如果考察发现已有的观点更好,甚至反映唯一真相或最接近真相的就是这个,为什么还要树立一个不同的呢?如果一定要,批判性思维就沦为挞伐异见的工具了。当然,在批判性思维过程中,考察不同的观点是必要的,否则很难确定哪一种观点最为合理与可信,这就会用到求异思维。可见,求异是批判性思维的过程而不是目的。


最后,批判性思维一点都不“高大上”。很多人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高大上”的思维,对其敬而远之。事实上,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很普通常见的思维。人们在面对或作出一些结论时,如果对结论不是简单接受或断然拒斥,而是研究这个结论有没有依据,其中的推理是否合乎逻辑……这就是批判性思维。这样的智力活动几乎天天都进行。


从根本上说,批判性思维是把一切置于理性范畴内加以省察和评判的意识和能力,是通过理解、质疑、查证和推理等探究活动考察论证的合理性从而决定应当相信什么或不信什么的思维。[1]


可以从对象、目标、态度和工具四个维度来对批判性思维作简单的分析。


对象:论证(或推理)

目标:确定什么可信,什么可做

态度:怀疑

工具:逻辑、实证、悬置


下面举例来阐明这四个维度。


批判性思维这个概念是20世纪西方提出来的,但不等于这种思维现代才有,也不等于西方才有,批判性思维是东西方自古都有的一种思维方式。明代冯梦龙的《智囊全集》里记了这样一件事:


(唐代)有一农夫耕田时挖到一瓮马蹄形黄金,乡里立刻派人送到县衙去,县官担心公库防护不严,就放到自己家里。隔夜打开检验,发现都是土块。瓮金出土时,乡里人都曾去见证。县官无法辩白,最终承认将黄金调包的罪名。就在案子快要定的时候,事情传到了一个叫袁滋的官员耳里……袁滋说:“我怀疑这案子里有冤情。”州府长官就让他重新调查。他点验出瓮中“马蹄金”共二百五十多块。请金铺铸造同样形状和大小的马蹄金,才造出一半数目,总重就达三百斤了……县官洗清冤屈。


袁滋的做法是典型的批判性思维:


对象

论证。官府关于县官有罪的论证,这个论证其实就基于两个论据,黄金在县官家失窃,县官不能辩白。

态度

怀疑。猜想袁滋说“某疑此事有枉耳”的心理:“作案”手法怎么这么低劣?将黄金调包可能在三个环节——出土、运送、保管,为什么没有人考虑运送环节?这么多“黄金”两个人抬得动吗?

工具

实证:铸造同样形状和大小的马蹄金。

逻辑:假设县宰以土换金,运送到他那里的必是真金;如果运送到他那里的是真金,总重量会有六百斤;如果总重量达到六百斤,那么不可能只由两个人用竹扁担抬过来。  

但事实上运金的只有两人,用的是竹扁担。 

所以县宰不可能以土换金。  


从这个案例及其分析来看,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要点有三个:会质疑、重实证、讲逻辑。[2]


宽泛视之,质疑、实证、逻辑实则人类理性之精华、求真之利器、创新之要件,是一切探索活动的因子。爱因斯坦所谓“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为人们所熟知;而另一段话“西方科学的发展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以及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可以找出因果关系”[3],则被国内外不少学者看作破解李约瑟难题的一种思路。这两段话深刻诠释了质疑、逻辑和实证在一切探索活动中的关键作用。


那么,为什么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尊重材料和表达自我”?


把上述批判性思维的内涵要点贯彻到作文审题过程中就是:理解材料的意思,用质疑、查证、推理等探究办法考察这个意思是否成立。


因此,在谋求材料作文立意的过程中,运用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步是原原本本找到材料本身的观点,观点要在材料内部有足够的论据支撑;第二步就是把材料的观点放到写作者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框架内来考察,看它是否存在问题,需不需要改进。一般来说,考察的结果无非三种:


1.认同,理解得更深刻。

2.不认同,反驳有据,批判成理。

3.基本认同,同时有补正,有丰富,有提升。

无论哪一种,都实现了“尊重材料和表达自我”。


而且,进一步分析批判性思维的具体原则和方法,就会发现这些原则和方法都可以在审题和构思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最终把立意和思路凝聚到“尊重材料、表达自我”上。


批判性思维“始于质疑”,质疑往往是直抵文本核心的入口,也是作者观点的试金石;批判性思维重视证据,一切基于证据的做法,有助于把握材料本意,并使作者的主张得到有力支撑;批判性思维讲求逻辑,要求作者冷冷静静分析,扎扎实实说理,用推导的艺术传播真知灼见;批判性思维要求挖掘隐含前提,作者可能因此有独到的领悟,并从此处走向深刻;批判性思维主张考察替代观点,文章的思路因此走向辩证、圆融和开放,使材料的观点以及作者的考量自然结合。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普通高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课题批准号:BHA160148)成果。]


注释:

[1]徐飞.批判性思维与学科教学融合——以高中语文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8(7):64.

[2]徐飞,李玲,张跃志.会质疑 重实证 讲逻辑——南京市中华中学“普通高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课题研究纪实[N].中国教育报,2017-10-24.

[3]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M].许良英、范岱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574.


——《语文学习》2019年第1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在幼儿园盲信老师怎么办?那是他缺了这种思维!
批判性思维-大家都这样,还能有错?
凌宗伟:不妨从“第3选择”开始
借助“思维导图”分析“矛盾”,我这样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新高考背景下议论文写作教学的有效路径
作文指导:片面的深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