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古诗文鉴赏教学中的写作指引力
古诗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古诗文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情感、蕴含复杂的艺术形象,是一个个鲜活生命所创造的最纯粹的文学样式。如何把中学的古诗文教学和中学写作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使之融合成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呢,笔者在日常教学中作了一些探索和研究。

一、中学古诗文鉴赏教学和作文教学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究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的板块意识比较明显,常规的有文言文阅读鉴赏教学、现代文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三者之间相对独立,一方面,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能更清晰地梳理语文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弊端。阅读教学只为读,作文教学只为写,没有将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存在割裂与断层。有些阅读能力强的学生未必能写出好文章,有些写作能力强的学生在阅读上又往往不占优势。这样有悖于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要求。
大量阅读古诗文是中学生提高文化素养的必要途径。提倡白话文写作的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的序言中提到“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在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上,大部分的读书人不仅能读,而且能写得一手好文章,诗词歌赋也有所研修,文化修养十分深厚。反观现在的语文教学,虽然也强调经典诵读,也指导学生读背了很多诗文,并对诗文进行过于精深的解读……可是,吸收始终停留在浅层,不解其深意。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很好地将古诗文鉴赏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在这方面,港台地区的国文教育做得比大陆要好,学生的古文水平普遍比较高。他们在国文教育的目标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作浅显文言文能力”。中学的文言文教学始终遭遇瓶颈,关键就在于没有写作,这样古诗文阅读教学的效果没有得到巩固和深化。因此,要让学生更好地传承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必定要将作文教学与之结合。如果能将中国的传统意识与写作技巧结合起来,定能使学生的文章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充满浓浓的书卷气息。
在语文教学中,读写本来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实际上,阅读也需要倾吐,可以说,写作是伴随着倾吐的吸收。”课文中的古诗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精品,学生不仅可以从中积累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亦可以学习古文谋篇布局的写作技巧。此外,“现代认知学派认为相同要素说是指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方法才能影响到另一种学习方法;而概括化迁移理论是指先期学习时获得的一般原理运用于新的背景问题之中。从中可以看到前者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后者是迁移的关键。这正是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能有效结合的理论基础。”因此,学生通过作文,深化了古诗文的认识,会促使他们增加相关阅读积累,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文言文教学与作文教学就会在反复训练中互相促进,互相提高,这就让文言文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结合有了可行的基础。

二、古诗文鉴赏教学和作文教学结合点的研究
1. 领悟精神内涵,丰富思想感情
课本中的古诗文,多为千古传诵的精神物化产品,颇有丰富精神内涵。孔子的“学而优则仕”、孟子的“舍生取义”、屈原的“上下求索”、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范仲淹的“先忧后乐”……与这些杰出人物对话,领悟他们非同一般的情感、智慧、思考,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的真善美。品读优秀的古诗文作品能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的思想认识,加深情感体验;同时,也能涤荡学生的精神境界,提高其作文的立意水平。比如,学习荀子的《劝学》之后,写一篇读《劝学》的启示;学习《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要评析烛之武的形象,我们可以抓住某个细节。课堂上老师可以提问“烛之武是怎样出城的呢?”学生会找出“夜缒而出”这个词,我们就可以这个词为聚焦点,让学生发挥想象,通过抓住心理、动作、神态、外貌等细节描写将这个情节扩充出来。通过这一训练,这位年迈的老人,急国家之所急的,拳拳爱国之心,就跃然纸上。学生也在写作中加深了情感体验,激发了创作的灵感,滋养了自身的精神沃土。
2. 品味积累语言,化俗为雅
古诗文语言简洁凝练,常有很大的跳跃性,给人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也营造了委婉含蓄又意趣迭出的审美感受。优美的语言加上各种清丽雅致的意象,构成了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图画。如写春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优美的诗句纷至沓来,绝不重复。可是现在的不少学生,再美的春景展现在眼前,也描绘不出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语言积累不足。上个世纪的文学大家们,如鲁迅、胡适、梁实秋、老舍、林语堂、张爱玲等等,个个都是语言大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少年时期就基本形成了一种以文言为本位的语感。这种语感,使得他们运用语言时,比较纯粹、凝练、古朴,或写意,或达情,寥寥数语便传神至极。因此,在古诗文鉴赏教学中,要品味语言,也要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专题训练。比如上诗歌课——《惠崇春江晚景》时,为了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可以引导学生做以下表达练习。
任务一:找出诗中所写景物:竹、桃、江、水、鸭、蒌蒿、芦芽、河豚
任务二:给这些景物添上形容词:翠竹、青竹、粉桃、清江、碧水,欢快的小鸭子,鲜绿的蒌蒿,嫩白的芦芽,调皮的河豚
任务三:给这些景物添上动感:翠竹随风摇曳,粉桃掩面含羞,清江泛波,碧水荡漾,小鸭欢快地戏水,蒌蒿娇嫩欲滴
任务四:发挥想象,可添上人物,并使用恰当的修辞,将这些景物连缀成文。
这样的练习层次感强,诗词的韵味不待老师讲解已经逐步融入学生心灵。语言表达上也逐渐走向丰满有张力,景物具体、可感、生动、饱满。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培养语感,还可以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让学生妙笔生花。

3. 捕捉意境,完成审美体验
所谓意境,就是指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艺术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称高格,自有名句。”比如,王勃的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精妙绝伦地展现了从滕王阁上远眺秋水长天的佳境,形神兼备。对古诗文进行意境赏析,要抓住诗词中包含作者情感的独特意象,要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融进自己的主观想象,借助联想,对诗歌进行再创造的审美体验。我们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进行鉴赏,先分析诗歌的意象,通过意象来感悟诗歌的意境美。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训练,再现诗歌意境,完成审美体验。这样做有两方面好处:一是学生通过对诗歌的再创作,巩固诗歌阅读教学的成果,二是以诗歌为模板,提升作文审美趣味。比如,上《山居秋暝》时,笔者在完成了对诗歌意境的分析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这份意境之美用自己的笔墨描绘出来,让学生对意境的审美复活在自己的笔下,有学生就这样写道:
月亮不知什么时候爬上了树梢。晶莹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得满地都是。清澈的溪水,潺潺地淌过布满青苔的石头,在寂静的山林中淙淙作响。溪边,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清脆的笑
声。……一阵渔歌牵动了莲荷,水波荡漾开去,收网的男人们,驾着满仓的小船穿过夜色,他们知道,无论何时归来,总有一盏灯,透过迷蒙的窗纸照亮庭院前的小径。
做一个隐者,从此淡薄宁静,醉卧山阴,不问世事。惟把这份闲适,这份纯美,留在生命最深处。
该学生就以散文的艺术形式再现了诗歌的宁静淡泊之美,学生在深刻领悟全诗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必要的补充,结合个人体验进行了再创作。通过这种训练方式,渐渐地,学生笔下也能流淌出富有文化底蕴和思想的文学作品。
4. 活用古诗文多种表现手法和布局技巧
要感悟诗歌的独特之美,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是一个重点。古诗文中托物言志、虚实结合、象征、用典、烘托、渲染、比兴……多种手法的使用,使诗歌言简意丰,语约而旨深。在分析的同时有意识地进行引导,让学生在作文中借鉴古人的手法,对学生的文本理解和习作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在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句诗时,首先让学生感受到这句诗是环境渲染的艺术手法,以秋天落叶飘飞的萧索和滚滚东流的长江暗示诗人当时落寞寂寥的心境。随后,我又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当司马迁忍受不公,押进大牢里时,又会有怎样的环境渲染呢?有学生就这样写道,“司马迁透过天牢的小窗,望着漆黑的夜。幽蓝的天幕上,不见星月,乌云低沉,带着令人窒息的味道。暮秋的风裹着寒气钻进每个角落,包括司马迁那件破旧的长衫……”学生在课堂上能比较迅速地举一反三,通过环境渲染法烘托了阴冷的气氛。
除了表现手法之外,古诗文中的谋篇布局技巧也是文学作品达到形式美的一个重要手段。中学课本中所收录的文言作品大多是众多优秀作品中的典范,堪称精品。它们大多布局严谨,行文简洁,多读并读懂这些文章对建立规范的读写能力,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都大有裨益。比如,“起承转合”是一种诗文写作的基本结构章法。元代范德玑《诗格》中说:“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在古诗创作中,起承转合确实是一种普遍的谋篇格式。文言文中有一类文体是“说”,主要是通过叙事来说理,含有议论的成分。形式上有先叙后议的,如《捕蛇者说》;有先议后叙的,如《少年中国说》;有边叙边议的,如《黄生借书说》。“说”体的文章类似于现在的缘事而发的说理文章,学好这类文章可以提高学生围绕一个道理进行论述或是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的能力。利用起承转合的结构进行解读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严谨的行文思维。
以上是笔者在近几年的古诗文教学和写作教学整合课程实践中得出的一些思考。叶圣陶曾指出,“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所谓训练,“第一,必须讲求方法。……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国文教学的成功与否,就看以上两点。”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我有必要多思考,多想方法和策略,让古诗文教学和写作教学得以有效整合,走上一条双赢之路,让学生受益终身。

(摘自《语文教学研究》,2019年第6期)

《语文教学研究》编辑部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柳树富海中心3号楼606室

邮    编:100081

联 系 人:文 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师说 | 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问题设计转向
中考语文必背诗歌鉴赏常考训练,初中生请收藏
我爱语文--间周规划+昨日细化+晨曦日程+黄昏思辨
初三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困惑
我对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怎样指导学生写作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