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小庆 | 我对儿童阅读的几点看法

(图片来自网络)

这几年,“儿童阅读”风生水起。无论是童书的出版和引进,还是各类阅读课程的开发和运用,都到了“路人皆知”的程度,似乎大家都默认了这样一个信条:阅读须从娃娃抓起。

这当然是好事。

经常有人回忆,自己年少时阅读资源是如何的缺乏,以至于“看到纸片上有字”,都会像宝贝一样珍藏起来。如今,孩子能够阅读的东西自然是大大地丰富了,推动阅读的力量也在此起彼伏,这一切,都无不让人感叹:现在的孩子真的好幸福。

然而,儿童阅读真的像我们以为的那样美好吗?事实上,在我看来,儿童阅读至少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需要我们反思乃至努力去解决的问题——

其一

我们在给孩子读什么样的书?


孩子阅读的书,大多是学校老师推荐的,或者是家长根据自己的判断选购的。因此,成人的价值观、审美能力往往决定了孩子的阅读视野。按理说,没有一本书是必读的,也没有一本书是必不能读的。但是,如果我们给孩子推荐的图书题材狭隘、文字鄙陋、设计庸俗、格局短浅,那么,他们通过阅读所接触到的世界,就未必如我们期望的那般丰富而多彩、开阔而深远,他们甚至可能会因此走上弯路、走上邪路。

不幸的是,这偏偏就是我们的现实

比如,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博览群书”。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往往只推荐给他们文史类的图书,甚至是文学类的图书。不是每个孩子都对文史感兴趣,有些孩子也许对数理逻辑有着异常的敏感性,有些孩子则天生具有艺术的细胞,因此,他们所读的书,会随着自己的天性与喜好逐渐分野。虽然那些所谓的“必读书目”包含了部分科普书,但我们津津乐道的,仍是那些故事书、图画书以及与“历史知识”相关的普及读物。

不是说市面上没有科普、数理一类的书,事实上,这样的书很多很多,而且不少还是诺奖获得者或者院士、博导们写作的。我翻过这样的书,大多写得深入浅出、妙趣横生。但是,许多老师(以及家长)限于自己的阅读视野以及阅读偏好,往往无视这些书的存在;相关的机构虽然明白这类图书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但也没有科学地整理、规划,给出一个可供参考的书目。所有这些,都使得儿童的课外阅读由于缺乏“数理”类图书(以及其他如艺术、生活等类别)而显得营养单一,生长畸形。

其二

孩子读的书,算得上经典吗?

谁都希望孩子能阅读到最一流的作品,但是,这些年我们误以为经典的作品其实很不经典,甚至只是下三滥的作品。比如我们觉得“妙趣横生”的谢尔大叔的作品,比如我们以为能代表“中国水准”的叶圣陶、曹文轩的童话,比如风靡校园的杨红樱、沈石溪的小说,以及被教材广为选用的金波的诗歌,等等。说句老实话,这些作品真的很low,禁不起推敲,也流传不了太久。它们之所以占据了儿童阅读的市场,一是与我们自身审美能力的缺失有关。我们往往无法对作品的价值进行独立而有效的判断,因此只能人云亦云,追随时髦;许多老师限于自身的能力,甚至不知道有些作品为何“经典”,因此,他们把金子美玲、狄金森、罗塞蒂的作品进行了“鸡汤式”的解读,从而大大降低了这些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艺术魅力。仿佛天生丽质的美人,被硬生生地化妆成了东施。二是与我们对“经典”的理解有关。比如我们认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很经典,因为它“励志”,并且影响过几代人;比如我们认为“校园小说”很儿童,于是鼓励孩子去读这样的作品。殊不知这些作品尽管内容时尚,艺术性却大打折扣,长久阅读,会使孩子失去对文字的张力和美感的敏感度,也会不自然地与一流的大师作品失之交臂。严格地说,这些作品并不能称为“经典”,只能算作“畅销读物”。

另外,我们提供给孩子阅读的作品可能太“儿童”,而没有给他们了解世界之丰富性的机会。我们总是能找出各种理由,限制孩子的阅读空间,剥夺他们阅读并非指向“儿童”的经典作品的权利。无论是莎士比亚、乔伊斯的作品,牛顿的《自然科学之数学原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还是张苍的《九章算术》,都能够以某种恰当的形式成为孩子的读物,而且相信这些读物会给孩子今后的生命发展打下丰厚的底色——然而我们却以各种道德的、知识的名义,屏蔽了这些书,画地为牢,让孩子永远生活在童话的世界里。

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

其三

我们对儿童阅读的帮助是否真正到位?

对儿童的阅读提供帮助,是十分有必要的。除了提供多元而有品质的图书之外,恰当的方法引导也能对儿童的阅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从而使他们读得有趣、有效。在这一点上,机构、学校、家长的观点各异。有些人主张“放羊式”阅读,只负责给孩子提供阅读的书籍(甚至连这个权力也“下放”给孩子);有些人则主张精准跟进,监督、协助孩子的每一步阅读,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文献和技术支持,营造思考和讨论的氛围,或者干脆将图书的阅读“课程化”,从而使阅读成了教学的一部分;而对家长来说,”亲子共读“则是一种喜闻乐见的家庭活动形式,虽然他们未必能够坚持下去,或者之中的方法可能粗暴简单。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不过我想,无论我们采用何种方法,都必须保证孩子能够持续地喜欢阅读,并且能够从书中获得足够的养分。简单地说,我们不仅要考虑到孩子在“读什么书”,也要考虑到他们在“怎样读”以及他们从书中“读出了什么”。

对儿童阅读的推动,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多方努力。这其中,图书馆的作用不可小觑。不幸的是,现在各中小学校虽然都建设了图书馆,有些在硬件上还十分地高大上,但对如何让图书馆成为孩子阅读的乐园这个问题上,学校并没有全盘的考虑,甚至没有从儿童的角度去思考。因此,走进图书馆,书架上的图书内容陈旧、样式单调,感觉都是一些地摊货;或者过于强调“与学习相关”,教辅材料一大堆;或者即便图书丰富新颖,但分类方法很不亲民。比如,许多学校都严格区分“小学生读物”“中学生读物”和“教师读物”,这让那些充满好奇的孩子心里痒痒却又不敢越雷池半步。我有一次去香港的蔡继有学校,发现那里的图书馆中,图书的排列打破年龄限制,师生均可翻阅,从而使阅读生出了各种可能性。除此之外,大陆的图书馆管理员大多是学校的“闲置人员”,而没有从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图书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阅读空间的创设等角度去努力服务师生,也顺便去努力提高自己。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图书馆总是显得空空荡荡、冷冷清清,既没有“文气”,也没有“人气”。

蔡继有学校的图书馆一角

严格地说,“阅读推动”不是简单地让更多的孩子爱上阅读,或者鼓励他们读更多的书。“让阅读成为习惯”固然是我们发起“儿童阅读”的初衷,而提升阅读的品质,让阅读转化为“生产力”,恐怕是我们更应该有的追求。

事实上,就儿童阅读的功能来说,我们既要考虑到孩子的求知欲是否能因此得到满足,也要考虑到他们是否能通过阅读增加对文字的敏感,另外,我们不能忘了,阅读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美疗”的作用,因此,如何设置阅读书目和阅读方法,从而使孩子在阅读中净化心灵、培养人格,也是一门值得研究的功课。至于从阅读中了解世界、培植思想,那更是作为阅读推动者的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一句话,儿童阅读必须基于我们对儿童的理解,但更应基于我们对人的完整性的理解。

2019年10月12日

来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把阅读还给孩子--中国童书联盟倡议书
让孩子爱上读书
品味书香:从小抓起 兴趣先行
特殊儿童绘本课有趣有益有效
光山县关工委组织流动图书车开进了幼儿园,为留守儿童送书献爱心!
提早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