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历代诗经著述存佚书目

中国历代诗经著述存佚书目录现存:

(一)先秦两汉(55种)

[现存]16种

1、诗(三百零五篇)

孔子整理删定。今存为《毛诗》,有通行本。

2、诗序二卷,旧题卜商(子夏)撰

《毛诗》将各篇之序,分列于各篇之首。《诗序》问题是中国传统诗经学一大学案,现普遍认为非一时一人之作,今传《诗序》确有一部分为先秦旧说,一部分则为汉儒续作。

3、战国楚竹简:孔子诗论(残)

出土文献,现存上海博物馆,残,存29简,1006字。今有各家译释与研究,确认为战国前期之作。

4、孟仲子诗论(辑佚本)

《经典释文叙录》云,荀况是孟仲子再传弟子,《诗谱》云是子思弟子,《三迁志》又云是孟柯之子,各说时代不合,亦无文献可资征考,但战国时期确有其人。《毛诗》引其说二则,可证确有其书。《汉书·艺文志》未载,当已亡于秦火。清人马国翰以《荀子》书中称“传”称“诂”者为孟仲子《诗说》,连同《毛传》所引,共辑得50余则,合为辑本,见《玉函山房辑佚书》。

5、鲁诗故三卷(辑佚本)

申培《鲁故》原二十五卷,亡于西晋。自南宋王应麟《诗考》起,明、清各家陆续辑佚,至清人马国翰辑成,题曰《鲁诗故》;又,王漠、黄爽辑本题曰《鲁诗传》。马国翰辑本见(玉函山房辑佚书》,黄奭等辑本见《黄氏逸书考》。按:各家辑本等皆胶着于四家传《诗》旧说,认为非齐、韩、毛者皆鲁说,今据出土文献,汉代传《诗》非仅四家,故所辑未必尽是。辑本已编人《诗经要籍集成》。

6、阜阳汉简《诗经》残本

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一号汉墓,出土今文《诗经》残简170余片,其中有《国风》残诗65首。考其时间下限,不晚于汉文帝十五年(前165),就其文句,可证是西周前期与鲁、齐、韩、毛四家不同的又一家传本。《汉书·艺文志》载汉代传《诗》九家。此当为其中之一,有人疑为《元王诗》,尚无确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阜阳汉简诗经复原图》及文字译释与研究。

7、齐诗传(辑佚本)

据《汉书》志传及《拾补》、《汉纪》,记有《齐诗外内传》,题辕固传。辕固所传《齐诗》有冀、匡、师、伏及后学孙氏之学,曾显赫一时,但《齐诗》各家(诗》说,早于汉魏之际全部亡佚。王漠、黄奭《黄氏逸书考》(《汉学堂经解》)辑佚一卷,题《辕固齐诗传》辕固撰。马国翰辑佚二卷,总题《齐诗传》,乃齐诗各家遗说之总汇。有《玉函山房辑佚书》本。2003年《诗经要籍集成》编人。

8、韩诗故(辑佚本)

《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婴作《韩诗故》三十六卷、《韩内传》四卷、《韩外传》六卷,而班固著录时《韩诗故》、《内传》已亡。《汉魏遗书钞》、《黄氏逸书考》、《玉函山房辑佚书》均有辑佚本。玉函山房辑本原题《韩诗故》二卷、《韩诗说》一卷;黄氏辑本原题《韩婴诗内传》不分卷,实际其内容包括《韩诗故》和《韩诗内传》各一部分。《诗经要籍集成》编收黄氏辑本,并据玉房山房辑本酌作增补。

9、韩诗外传十卷,韩婴撰

《汉志》著录《韩诗外传》六卷,《隋书?经籍志》著录为十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为从六卷到十卷为后人所分。近人杨树达认为乃内外传相合为十卷。陈乔枞《韩诗遗说考·序》云:“本书记夫子之绪论与春秋杂说,或引诗以证事,或引事以明诗,使为法者章显,为戒者著明。”清人校勘本以光绪乙亥吴氏望三益斋刻 赵怀玉校 周廷寀注 吴棠合辑本称善。《诗经要籍集成》据明代万历新安程荣刊《汉魏丛书》本影印。

10、毛诗二十九卷(白文)

《汉志》著录,初传当为白文,经文二十八卷,其序别为一卷。唐代有颜师古益定文本,后世亦曾有白文本。2007年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重新影印出版精线装楷书白文抄本,史树青书写,前附夏传才序文。

11、毛诗故训传三十卷,旧题毛亨撰

鲁儒 毛亨 避秦乱,举家迁河间,以《诗》训沽传授其侄毛苌。毛苌为河间献王博士,据毛亨所传,将各篇经文与序文、训沽合一,设学传授《诗经》,并献朝廷。汉代传《诗》多家,因称《毛诗故训传》(“故”通“诂”)。后各家《诗》失传,《毛诗》独传,即今通行的《诗经》。历代有通行本,以《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影宋刻本为佳。清段玉裁又校订《毛诗故训传(定本)》,有《清经解》本。

12、毛诗马氏注(辑佚一卷)

东汉名儒 马融(79-166) 撰《毛诗传》十卷(见后亡佚书目),清马国翰据《毛诗正义》引文11条、《水经注》引文1条,辑为一卷,见《玉函山房辑佚书》本。

13、毛诗传笺二十卷,郑玄撰

郑玄(127-200) 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受学于马融,汉末大儒,遍注群经,《后汉书》有本传。郑玄以古文《毛诗》为本,兼采今文三家《诗》可取说解,吸取两汉语言文字学(《说文解字》)、郑众、贾速以及其师马融等胜说,为《毛诗故训传》的注解作笺,在原注解后有补释,亦有改订;其改订只在原注解后作新解,不废原解。《毛诗传笺》(简称《毛诗笺》或《郑笺》)把《诗经》注释水平大大提高,亦实现古文经与今文经的合流。本书为一代名著,成绩很大。经后人研究,其所改《毛传》,亦有《毛传》本来正确而其所改不当之处。今通行多种传本,亦为《十三经注疏毛诗注疏》所收。有中华书局影印宋刻本通行。

14、诗谱(残),郑玄撰

本书卷数,各书著录不一,或三卷,或二卷,或一卷,当是分合不同。其内容列诸侯世次及三百篇之次。现存郑玄自序。原本当如表格式,今传之正文,《毛诗注疏》于《风》(雅》《颂》卷首均有引录,已不见原帙。北宋欧阳修曾作补阙。清代学者多家辑文考证,难复原帙。

15、毛诗义问(辑佚)一卷,刘桢撰

刘祯(?-217)字公干,“建安七子”之一,所著《毛诗义问》十卷久佚(见下亡佚书目)。《玉函山房辑佚书》从《水经注》、《艺文类聚》、《太平御览》以及《初学记》、《北堂书钞》等书辑得12条,合为一卷。辑文多是《毛诗》名物训释,所训释名物不限于动植物,较陆疏训释范围较广。

16、诗纬:诗含神雾、诗推度灾、诗汎历枢 各一卷(辑本)

纬书起于西汉后期,兴盛于东汉,由于徽纬之学大行而产生。纬书为东汉显学,基本上是附会阴阳五行和星象来推衍经义。据《后汉书·儒林传》、《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诗纬》十八卷,并冒名孔子所作。东汉后期俄纬之学衰微,魏晋之后下令禁止,众多纬书迅速亡佚。为研究汉代经学史、思想史,后人从各种文献、类书的称引作辑录。大体来看,《诗纬》是从天文星象、阴阳五行说《诗》。《诗含神雾》有浓厚的神学色彩,《诗推度灾》谈阴阳灾异,《诗汎历枢》记历数枢机,都夹杂荒诞迷信的内容。清代的《玉函山房辑佚书》、《黄氏逸书考》旧本学者所辑《纬书集成》,所收无大出人。《诗经要籍集成》据《黄氏逸书考?通纬》影印编收。清陈乔枞《诗纬集证》四卷,所收佚文也无大出人,但集证较详,有《清经解》本。又,河北人民出版社排印出版了《纬书集成》,《诗纬》部分也是这些。

(二) 三国晋南北朝 (101种)

【现存】19种

1、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陆玑撰

陆玑 字元恪,三国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生卒年不详,曾任太子中庶子、县令。本书是第一部解释《诗经》名物的专著,比较详确地解释《诗经》中涉及的154种动植物的名称、形态、性质和途。在古代有一定的权威性原本早佚,今传世本为后人所辑。由于所辑未称完备,后世学者又多作补茸订正。主要有明?毛晋《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广要》、赵佑《草木疏校正》、清?丁晏《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校正》。丁本晚出而为此书最完善精审的版本,《诗经要籍集成》据丁氏《颐志斋丛书》本的《古经解汇函》本影印。

2、王肃《诗》说四种辑佚本。

王肃(195-256 ),字子雍,东海郯(今山东郑城)人,魏司空王朗之子,官至中领军、散骑常侍,谥景侯,《三国志?魏志》有传。善贾逢、马融之学,专主古文经《毛诗》,坚决反对郑玄《毛诗传笺》兼采今文三家《诗》说,在魏晋时形成申毛驳郑的强学派,与郑玄学派论争。《隋书·经籍志》、《补三国艺文志》、《唐书·艺文志》著录其《诗》说著作有:《毛诗注》二十卷、《毛诗义驳》八卷、《毛诗奏事》一卷、《毛诗问难》二卷共四种。书已佚,但其说亦有可取者,为后人所引录。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得《毛诗王氏注》四卷、《毛诗义驳》一卷、《毛诗奏事》四节、《毛诗问难》七节,已可窥王肃《诗》学梗概。《诗经要籍集成》均影印。

3、毛诗驳(辑佚本)一卷,王基撰

王基字伯兴,东莱曲城(今属山东)人,任魏司空,封东武侯,《三国志》有传,为学出于郑玄门下,著《毛诗驳》五卷。书中少有依王说之处,而大多是依《郑笺》而驳王肃,此书《新唐书?艺文志》尚有著录,而后亡佚。《诗经要籍集成》据《玉函山房辑佚书》所辑影印。

4、毛诗异同评十卷,孙毓撰

孙毓 字休朗,一曰字仲,北海平昌(今属山东)人,任长沙太守、豫州刺史。本书宗旨在评论毛亨、郑玄、王肃三家说《诗》异同,多云《郑笺》之长,也有取王肃之说处而不予埋没。《隋书》、二《唐书》均著录本书为十卷,已佚,《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得三卷。《诗经要籍集成》影印。

5、难孙氏毛诗评四卷,陈统撰

《隋书经籍志》著录,徐州从事陈统认为孙毓《毛诗异同评》评论尚不公允,作此说质难孙氏而申扬郑说。《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得一卷。

6、毛诗拾遗,郭璞撰

郭璞(276-324)字景纯,河南闻喜(今属山西)人。文学家,亦长于古文字学,精通音义训话,曾注解《尔雅》。《隋志》著录其撰有《毛诗拾遗》一卷。《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得一卷五节。

7、毛诗徐氏音,徐邈撰

徐邈(343-393?),于永嘉之乱后举家南渡,寓居京口(今江苏镇江),人《晋书?儒林传》。《隋书经籍志》著录“梁有《毛诗音》十六卷,徐邀等撰,《毛诗音》二卷,徐邀撰,亡。”徐著主要以直音法和反切法为《诗经》注音,是中国较早用反切法为《诗经》标音的著作。原书佚。《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得250条,合编一卷,是当前较为完整的辑本。又敦煌卷子亦有本书残本,可与《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本对勘。《诗经要籍集成》影印。

8、毛诗序义,周续之撰

续之字道祖,原籍雁门,定居建昌(今属江西),与陶渊明、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南史》、《宋书》有传,著有《毛诗序义》和《毛诗周氏注》,《隋志》、二《唐书》未著录,《经典释文叙录》有录,早佚。《汉魏遗书钞》辑得《毛诗序义》4条合为一卷,皆为后人所引用之注音。《诗经要籍集成》编人。

9、毛诗周氏注,周续之撰

《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得六条,《诗经要籍集成》一并收入。

10、毛诗序义疏,刘瓛等撰

刘瓛字子珪,沛(今属江苏)人,《南史》、《南齐书》有传。《隋志》著录本书二卷,题雷次宗撰,盖雷为著者之一,内容为阐发《毛诗序》之义。《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得一卷。

11、集注毛诗,崔灵恩撰

崔灵恩,初为北魏太常博士,梁天监十三年(514)归梁,任国子博士、明威将军、桂州刺史。《南史》、《梁史》皆人《儒林传》。《隋志》、《唐志》著录其集前人众家之注解著《集注毛诗》二十四卷,一说二十二卷,其所引(郑笺》,多与今本不同,或更接近郑玄原文。唐《毛诗正义》、宋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皆引用,以后则佚,今存《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本一卷。《诗经要籍集成》编录。

12、毛诗十五国风义,萧纲撰

简文帝萧纲(503-552),字世攒,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为太子时即雅爱诗文,亦述经义。《隋志》著录本书二十卷,早佚。唐成伯玛(毛诗指要》引用一条,《玉函山房辑佚书》辑为一卷,《续修四库全书》收录,张寿林撰提要谓“虽零篇断简,已不足窥其全貌,然观其释诗为‘思也、辞也’,谓‘发虑在心谓之思,言其怀抱者也。在辞为诗,在乐为歌’,于诗歌之关系,言之殊详。则其书中要多精义。”

13、毛诗隐义,何胤撰

何胤(446-531) 字子季,卢江人。初官于齐,入梁辞受官职,授学于东山,从事著述。《梁书》有本传。《隋志》著录《毛诗隐义》十卷。史称其注于卷背书之,故称“隐义”。《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得二十余条,合为一卷。

14、毛诗笺音义证,刘芳撰。

刘芳(453-513) 字伯文,西汉楚元王后裔,彭城人,仕北魏,历任国子祭酒、侍中、太常卿。《魏书》称其“明辨音义”,时人号为‘刘石经”。《隋志》著录本书十卷。《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得十余条,合为一卷。

15、毛诗义疏二十八卷,沈重撰

《隋志》著录,据《北史·儒林传》,沈重 字子厚,吴兴人,原仕梁,后人北魏任国子博士,散骑常侍。著有《毛诗义》二十八卷,《毛诗音》二卷。今有《玉函山房辑佚书》本《毛诗沈氏义疏》辑本二卷。《诗经要籍集成》影印。王漠《汉魏遗书钞》、王仁俊《玉函房辑佚书续编》各辑佚一卷,可与马辑本参阅。

16、毛诗音二卷,沈重撰

王漠《汉魏遗书钞》 钞出《释文》49条,《初学记》13条,《史记正义》1条,共63条,称《毛诗义疏》辑本,并注“凡有音无义者不录”。盖将二书并为一书也。

(三) 隋唐五代(26种)

[现存]7种

1、毛诗定本,颜师古釐定

唐开国后立儒学为刑名政教之本,而五经久传,传本不一,文字互有出人乃至讹误,敕命弘文馆学士颜师古(581-645)等釐定五经文字。师古会同诸儒,据晋以来各古本互照校勘,釐定五经定本,于唐太宗贞观六年(633)颁行天下,作为教学和考试的标准文本。其中,《毛诗定本》统一了《诗经》传本的文字,其他传本不再流传使用。现通行《十三经注疏》中《毛诗注疏》的经文,即《毛诗定本》。

2、毛诗音义三卷,陆德明撰

陆德明(550--630),名元朗,苏州人,贞观时任国子博士。他收集汉魏六朝230余家音切,兼采诸儒训话,考订异同,编撰《经典释文》三十卷,是汉语文字、音韵学的重要文献。其中《毛诗音义》三卷,训释字义简略,而释音则既音经,又音注,乃属创举。其音义亦为《毛诗正义》所用,分解附录。《经典释文》传本有清《通志堂经解》和《抱经堂丛刊》所收明钞本。近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影宋本。

3、毛诗正义四十卷,孔颖达等撰

孔颖达(574--648)字仲达,冀州衡水(今河北景县)人,孔子三十二世孙。贞观时任国子祭酒、东宫侍讲,奉太宗诏,会同诸儒统一《诗经》义疏,编纂《毛诗正义》。盖自汉学以来,今文经与古文经之争,郑学与王学之争,南学与北学之争,义疏繁歧,颖达等比较异同,斟酌取舍,录《毛传》、《郑笺》,以“疏不破注”原则,再作注疏,称《毛诗注疏》;经文用颜师古《诗经定本》、音释分解陆德明《经典释文毛诗音义》而有所简约,合成《毛诗正义》四十卷,署“汉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毛诗正义》为《五经正义》之一,颁行天下。从此《正义》法定为唯一标准传本,其他义疏不为认可。

4、毛诗指说一卷,成伯玙撰

伯玙一作伯瑜,生平不详,或谓中山(今河北定县)人。自《毛诗正义》颁行,其他《诗》说废,汉学僵化。唐后期成伯玙著《毛诗指说》、《毛诗断章》,开始突破汉学僵化局面。本书四篇:一《兴述》、二《解说》、三《传受》、四《文体》。书中多有新意,亦对传统的《诗序》作者之说,开异议之端。今有《通志堂经解》本和《四库全书》本,前者依据南宋乾道间刊本,又经纳兰成德校订,2003年《诗经要籍集成》据以影印。

5、施氏诗说(辑佚)一卷,施士丐撰

士丐,吴人,大历(766-779)时以讲《诗》、《春秋》为博士至卒。此书为《声诗》训话之作,其说每与毛、郑之义有别,表现为对传统汉学《诗》说的重新思考;唐人对此臧否不一。二《唐书艺文志》皆未著录,失传已久。清?马国翰辑佚一卷于《玉函山房辑佚书》,以光绪九年嫏嬛馆补校本为善,《诗经要籍集成》据光绪十五年重刊本影印。

6、二南密旨一卷,贾岛撰

贾岛(779-843)字间仙,范阳(今北京附近)人,唐代名诗人。《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贾岛《诗格》一卷;《宋史·艺文志》著录为贾岛《诗格密旨》一卷;《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为贾岛《二南密旨》一卷,实为同一书。现传有《学海类编》本、《诗学指南》本、《丛书集成》本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曰:“此本端绪纷繁,纲目混淆……而议论荒谬,词意拙俚”,以为现传本为伪托,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亦曰为宋时传本“恐亦依托”。

7、敦煌卷子毛诗残卷写本

20世纪初在甘肃敦煌莫高窟一藏经洞,发现一批手抄书卷和绘画。书卷被称为“敦煌写本”,大部分被外国人掠取盗出国外,今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院存9000多件,法国巴黎国家博物馆藏6000多件,仅一小部分现存国内。这些写本中至今已发现《毛诗》残卷十余种,其中大部分是唐写本,录于下:

(1)《毛诗白文》三卷,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存(编目2978),原题《毛诗训诂传》,残存所录《小雅》19篇诗(自《小旻》四章至《瞻彼洛矣》末章)。因所抄序、传不及七分之一。写避“渊”字讳,而不避“民”字讳,可推定写于唐高祖(618-626)之时。

(2)《毛诗训诂传》残卷三卷又五种,存巴黎国立图书馆,有《齐风》、《魏风》及《大雅文王》,计28篇诗。就避讳字可证与《毛诗白文》残卷写于同一时期。又唐写本二,起于《召南》止于《陈风》,或有注或无注。六朝本三,均为《小雅》篇章,与《开成石经》全同。

(3)唐写本诗传笺残卷,亦抄同《开成石经》,计唐写本二,六朝写本三,计五种,唐写本抄《风》诗(不全),六朝写本抄《雅》诗(不全),与宋元传本文字多有不同处;或有注或无注,有注者,其注未见于《释文》。又,敦煌卷子还有《毛诗音》残卷98行,为抄录晋徐邈之作。这部分写本存在国内,有《鸣沙石室古籍丛残》本。

(四)宋代(276种)

[现存]70种

1、诗本义十六卷,欧阳修撰

《宋史艺文志》著录“《诗本义》十六卷,又《补注毛诗谱》一卷。”《直斋书录解题》亦著录十六卷,《图谱》附。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北宋名臣,诗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宋史》有传。此书始开宋代诗经学一代学风,流传版本甚多,惟所附或云《诗谱补绷》、《诗谱》不等。有《通志堂经解》刻明本、《四库全书》本、以《四部丛刊三编》影宋刊本为善,《诗经要籍集成》据以影印。

2、诗论一篇,苏洵撰

苏洵(1009-1066 ),字明允,号老泉.《宋史》有传。与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列“唐宋古文八大家”。本篇见其(老泉文钞》卷四,有通行《唐宋八大家文钞》本。

3、诗经小传,刘敞撰

《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刘敞(1019-1068)字原父,人称公是先生,江西新余人,庆历进士廷试第一,欧阳修门人,著《七经小传》三卷,《诗经小传》为其中之一。有《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续编》本。

4、诗说一卷,张载撰

《经义考》著录曰存。张载(1020-1077)字子厚,郿县横渠(今属陕西)人,北宋哲学家,世称横渠先生。《朱子语类》卷八十曰:“横渠云:‘置心平易始知《诗》。’然横渠解《诗》多不平易。”陈文采《两宋诗经著述考》曰:“今从《张子全书》卷二《正蒙乐器篇》中,得其《诗》说十三条,所释凡《采枲》、《卷耳》、《蓼萧》、《商颂》、《采苓》等,又卷五《礼乐》,亦有《论淫诗》一条。另《经学理窟》篇中有释《灵台》、《七月》两条,大抵以为《诗序》周人所作矣。

又其言往往基于政教立场说《诗》,当属旧说一派。”

5、诗经新义二十卷(辑本),王安石撰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抚州人,北宋名臣,两度拜相领导变法改革,以失败告终。诗人,又名列古文“唐宋八大家”,《宋史》有传。历代目录著作著录本书书名不一,有《新经毛诗义》、《新经诗义》等,所录卷数亦不一;今通作《诗经新义》。变法时此书颁行天下,变法失败后被废。今有邱汉生辑本《诗义钩沉》(中

华书局1982)、程元敏《三经新义辑考汇评—诗经》(台湾国立编译馆1986),程辑本较为完善。

6、诗论一篇,苏轼撰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苏洵长子,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宋史》有传。本文见《东坡全集》卷四十一,见通行本《唐宋八大家文钞》。

7、诗解集传二十卷,苏辙撰

苏辙(1039-1112),字子由,苏轼之弟。历代目录著录本书书名不一,计有《诗解集传》、《苏氏诗解》、《苏子由诗解》等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作《诗集传》。为与通行的朱熹《诗集传》有别,明刻本又称《颖滨先生诗集传》十九卷,《四库全书》抄录,《诗经要籍集成》影印。

8、伊川诗说二卷,程颐撰

《郡斋读书志》著录,《宋史·艺文志》著录《新解》一卷,乃“程氏门人记其师之说”。其《诗》说以尊《序》著称。程颐(1033-1107),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北宋思想家,《宋史》有传。有《四库全书》本,通行《二程全书》本,中华书局1981年整理出版《二程集》。

9、毛诗名物解二十卷,蔡卞撰

蔡卞(1058-1117)字元度,福建仙游人。蔡京之弟,王安石之婿。本书取王安石《新义》所释名物,大略如《尔雅》体例,解释名物十一类。由于王安石变法失败,蔡京又专权祸国,其时士大夫多对其书排斥,或称其“议论穿凿,征引琐碎”,或称其全抄陆佃《埤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曰:其书虽王氏之学,而征引发明,亦有出于《正义》、《陆疏》外者,寸有所长,不以废言也。今有《通志堂经解》本、《四库全书》本。(按:陆佃亦为王安石《新义》训诂者之一,后撰《埤雅》。取自《新义》训释,即与陆佃《埤雅》同。)

10、诗说一卷,张耒撰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淮阴人。以诗文名世,亦通经学,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诗说》原本在其《宛丘集》中。有《通志堂经解》、《艺海洗尘》、《丛书集成初编》诸本,皆以《通志堂》本为祖本,《诗经要籍集成》据以影印。

11、柯山诗传,张耒撰

本书为《大雅》七篇之传,有《四库全书》本。

12、毛诗叶韵补音十卷(残存四卷),吴棫撰

吴域(约1100-1154)字才老,福建建匝人。音韵训诂学家。本书又简称《诗补音》。朱熹撰《诗集传》,即用本书观点和部分音释,其叶韵说中虽有误,但为宋明以来古音学的创始之作。本书大约佚于明代。现天津市图书馆藏有吴械《诗经古音》抄本四卷,吴氏著《诗》音,仅此一书,当为本书之残本。

13、诗序论(存四篇),晁说之撰

《经义考》著录一卷曰存。晁说之(1059-1129)字以道,北宋澶州(今河南濮阳)人。元丰进士,官至徽猷阁待制。著书数十种,存世《景迂生集》二十卷,其卷十一有《诗之序论》四篇,当即此书所存者。其论日:作诗者不必有序,今之说皆曰《序》与《诗》同作,无乃惑欤。洪迈《容斋三笔》卷一亦有录。

14、诗解钞(辑本),唐仲友撰

唐仲友字与政,金华人,世称悦斋先生。生平活动于南宋初期孝宗(1163-1189)时,著有《六经解》150卷,《诗解钞》为其中之一。有《续金华丛书》辑本,亦收人《丛书集成三编》。

15、诗辨妄六卷(辑本),郑樵撰

郑樵(1104-1162)字渔仲,号溪西遗民,学者称夹漈先生,治经史。《宋史》有传。本书力辨《诗序》之非,为反《序》的主将之一。清康熙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据各种文献引录汇编《诗辨妄》辑本,《诗经要籍集成》据以影印。(上世纪50年代初顾领刚有《诗辨妄》辑本,不足3000字,北平景山书社印行,其时当是

顾氏并未见到《古今图书集成》已有内容较充实的辑本。)

16、诗经奥论,郑樵撰

此书为郑樵《六经奥论》中的一部分,计23则,其论辩颇多新说。《六经奥论》有《四库全书》本,《古今图书集成》采录其《诗》论22则。但此书《宋志》、《书录》、《文献通考》皆不著录,其内容与其他书不合,以为非樵所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亦以为非出樵手,书中引有朱熹诗说,乃宋末人所写,删去撰者姓名。顾领刚以为本书乃纂辑而成,有出自樵手者,亦有后人杂纂。

17、诗集传二十卷,朱熹撰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又号紫阳,江西婺源人,南宋儒学大师,世称朱子。所撰《诗集传》集《诗经》宋学之大成,为诗经学重要著作,南宋后期尊崇朱子之学,由元代至清代,颁行为教学与科考的法定传本,八百年中传播甚广,各代各地刊刻,版本众多,实难备数。主要通行有二十卷本和八卷本。二十卷本是宋刊本,八

卷本则是后世流传中的删简本。《四库全书》所收为八卷本,通行《十三经注疏》、《四部丛刊三编》为影宋刻二十卷本。《诗经要籍集成》据《四部丛刊三编》本影印。现通行中华书局铅字排印的二十卷本。

18、诗序辨说一卷,朱熹撰

本书论说《诗序》之误,版本众多,以明毛晋汲古阁刻《津逮秘书》本校勘精审,流传最广。《诗经要籍集成》据《古今图书集成》影印。

19、诗纲领,朱熹撰

《朱子大全》将《朱子语类》论《诗》31则,又从《朱子文集》中辑出7则,共38则,合为一书,称《诗纲领》。《诗经要籍集成》据《古今图书集成》采录《朱子大全》本影印。又,明正统十二年(1447)司礼监刻本将《诗集传》二十卷、《诗序辨说》一卷、《诗纲领》一卷、《诗图》一卷合刊,今国内多所大学、科学院、图书馆,均有收藏,不及备载。

20、左氏诗如例一卷,李石撰

李石字知几,号方舟,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任太学博士。是书有《四库存目丛书》本、《丛书集成》本。

21、诗补传三十卷,范处义撰

范处义,南宋初绍兴中期(约1145前后)进士,字逸斋,金华人,官至殿中侍御史。此书一题作《(逸斋)诗补传》,为南宋《诗经》汉学代表作之一。有《四库全书》本、《通志堂经解》本,后者校勘较善,《诗经要籍集成》据以影印。

22、诗论一卷,程大昌撰

程大昌(1123-1195,字泰之,安徽休宁人,进士,官至刑部侍郎,侍讲兼国子祭酒。本书原收载于程大昌《考古编》(《四库全书》杂家类收录),故《宋史·艺文志》未载。朱彝尊《经义考》别立标题作《诗议》,《江南通志》题作《毛诗辨正考》,《学海类编》题作《诗论》,按原本实作《诗论》。全书十七篇,于《诗》学多发明新见。今见于《四库全书》本《考古编》,易见的还有《丛书集成初编》所

据《学海类编》本、《诗经要籍集成》影印《古今图书集成》所据明本。

23、诗论一篇,杨万里撰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水人,南宋名诗人。《宋史》有传。本文载其《诚斋集》卷八十五。有《四库全书》本。

24、诗论一篇,史尧弼撰

史尧弼字唐英,四川眉州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著《莲峰集》三十卷,本文载卷六。《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宋元学案补遗》、《南宋文范作者考》有考评。

25、经筵讲义一篇,张栻撰

张栻(1133-1180 ),字敬夫,号南轩,四川广汉人。历任地方州府主官、吏部侍郎、主掌岳麓书院,与朱熹、吕祖谦合称南宋“三贤”。本篇载其《南轩集》卷八,有《四库全书》本。

26、诗总闻二十卷,王质撰

王质(1127-1188),字景文,原籍郓州,定居江西兴国。南宋废序三大家之一,此书经他三十年精研而成。有《丛书集成初编》本、聚珍本、明刊本等多种版本,《诗经要籍集成》据清刊本影印。

27、非诗辨妄一卷,周孚撰

一名《非郑樵诗辨妄》。周孚(?-1175),字济道,济南人,进士,任教授。有《丛书集成初编》本,《诗经要籍集成》影印。

28、吕氏家塾读书记三十二卷,吕祖谦撰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世称东莱先生,金华人,南宋理学的“吕学”支派创始人,一代宗师。本书为宋代汉学《诗经》名著,现多处存有明刊本。《诗经要籍集成》据《四部丛刊续编》影宋本影印。

29、毛诗集解四十二卷,李樗、黄櫄撰

本书又称《李黄集解》,原为二书。《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李樗著《诗经详解》三十六卷。《宋史艺文志》著录黄櫄著《诗解》二十卷、总论一卷。本来是分别的两家诗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疑是书为建阳书肆所合编。按:李樗字若林,世称迁斋先生,福建名儒,吕本中(1084-1145)门人。黄操字实夫,福建龙溪人,淳熙(1174-1189)进士,其书与李樗书体例同,不相比附,亦不相矛盾。又,朱彝尊《经义考》著录李樗《诗序解》一卷,原为合刊《诗经集解》中的一卷,《经义考》别录,或后世有此单行本。二书合解本,今有《通志堂经解》本、《四库全书》本、故宫博物院藏精抄本。

30、毛诗正变指南图一卷,杨甲撰,毛邦翰补,叶仲堪改定

此图47幅,在《六经图》中。《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六经图》七卷。昌州杨甲 字鼎卿所撰,抚州教授毛邦翰增补,其中《毛诗正变指南图》四十七篇。此书初有乾道元年刊本,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方图书馆藏有明刻本。今有《四库全书》本。又,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有明刻四卷本。

31、诗童子问十卷,辅广撰

辅广字汉卿,生卒年不详,先后受学于吕祖谦、朱熹,后服膺朱说,原赵州(今属河北)人,南渡后定居浙江崇德。本书张扬朱子说并补《诗集传》之未备,卷末附《诗经协韵考异》四页,篇中注音与吴棫叶音说有同有异。有《四库全书》本、《学海类编》本。

32、续吕氏家塾读书记三卷(辑本),戴溪撰

戴溪(?-1215),字肖望,浙江永嘉人,官至工部尚书、文华阁、龙图阁学士。书名续《吕记》,并非墨守《吕记》之说,而多贯通诗意,平正通达。此书久佚,从《永乐大典》辑出十之七八,仍为三篇,收入《四库全书》。

33、慈湖诗传二十卷(辑本),杨简撰

书名一作《诗解》。杨简(1141-1226)字敬仲,慈溪人。官至宝漠阁学士、大中大夫。原本已佚,从《永乐大典》辑出,又从其《慈湖遗书》补录自序一篇、总论四条、楼钥《论诗解书》,一并附于卷首。今有《四库全书》本商务印书馆影本,《诗经要籍集成》影印。

34、絜斋毛诗经筵讲义四卷(辑本),袁燮撰

袁燮(1144-1224),字和叔,浙江宁波人。南宋理学家,世称絮斋先生。曾任国子祭酒、礼部侍郎,本书是其在资政殿进讲时的讲章。早佚,《宋志》、《直斋书录解题》、《经义考》均未著录。《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辑出四卷,所讲全为《国风》各篇。有《四库全书》本和聚珍本。

35、毛诗讲义十二卷(辑本),林岊撰

林岊(1154-1241),字仲山,福建古田人。在全州任郡守时建清湘书院,本书是其讲授《诗经》的讲稿,由学生整理记录而成。在废《序》之说方盛时,他仍依《序》而力阐古义。《宋史?艺文志》、《文献通考》著录皆作五卷,明初失传。《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辑出编为十二卷,仍未尽复原。现有《四库全书》本。

36、诗传遗说六卷,朱鉴撰

本书一名《朱文公诗传遗说》。朱鉴(生卒年不详)字子明,朱熹的嫡长孙。此书编于理宗端平二年(1235),用语录体形式,记录所闻朱熹当年与学人论《诗》诸语,用以说明朱熹《诗集传》未言之义,多是讨论理论问题。今有《通志堂经解》本、《四库全书》本,《诗经要籍集成》影印。

37、项氏说诗一卷,项安世撰

此书一名《诗篇次》。项安世字平甫,湖北江陵人。淳熙二年(1175)进士。于《诗》学还著有《毛诗前说》一卷、《诗解》二十卷,均佚。此一卷存于《项氏家说》一书中,凡34则,涉及训诂释义、诗体、异义、诗音、韵例诸问题。《项氏家说》一书,有《四库全书》本。

38、习学记言?诗经序目一卷,叶适撰

叶适(1150-1223)字正则,浙江永嘉人。官至宝文阁待制兼江淮制置使。《宋史》有传。所撰《习学记言》50卷,论辑经史百家条目,其中《序目》卷六论述《诗经》,不训释文字,惟求其物理。《习学记言》有《四库全书》本。

39、读诗记、诗讲义各一篇,陈文蔚撰

陈文蔚字才卿,江西上饶人,朱熹弟子。《宋元学案》卷六九、《宋史翼》卷二五有载。二文收《克斋集》卷七、卷八。《克斋集》见《四库全书?子部》。

40、毛诗要义二十卷,魏了翁撰

魏了翁(1178-1234),字华父,号鹤山,四川浦江人,官至尚书、贞政殿学士,卒赠太师,溢文靖。诗人,南宋江湖派代表人物。所著《毛诗要义》为其《九经要义》之一,乃删简《毛诗正义》,疏释析条列类,便于研读。《宋史·艺文志》著录,《经义考》已云“未见”。光绪八年(1882)苏州书局影宋刊本,今存复旦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图书馆、华东师大均存有清抄本。

41、山堂考索诗说一卷,章如愚撰

章如愚 字俊卿,金华人,庆元二年(1196)进士,官国子博士,知贵州。召回,因上疏言时政罢官归乡,结堂山中讲学,人称山堂先生。此书为其《山堂考索》中的涉《诗》部分。《经义考》著录《山堂群书考索》三十二卷,明钟惺将《诗》说部分别出,称《山堂诗说》,编入《古名儒毛诗解十六种》。此书内容大抵是集录前人关于《诗》学基本理论的议论,并无他本人的创撰,而有搜集资料之用,亦以

述代作之意。《古名儒毛诗解十六种》明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台北中央图书馆,台湾出版机构有影印本发行。《群经考索》六十六卷有《四库全书》本。

42、木钟说诗一卷,陈埴撰

陈埴字器之,朱熹弟子,著《木钟集》十一卷,其中《毛诗》一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此书为语录体,《诗》说部分说比兴赋。《木钟集》收于《四库全书子部儒家类》。

43、毛诗直音二卷,孙奕撰

孙奕字季昭,号履斋,江西庐陵人,宁宗(1195-1224)时曾为官。《宋史?艺文志》著录《九经直音》九卷,其中《毛诗直音》二卷,不用反切而用直音标以四声。惟《艺文志》误“孙”作“许”。《四库全书》著录作《明本排字九经直音》二卷,名失载。

44、诗讲义七篇,徐鹿卿撰

徐鹿卿字德夫,号泉谷,丰城人。嘉定十六年(1223)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华文阁学士,《宋史》有传。著有《清正存稿》六卷、附录一卷,内有诗讲义七篇。《清正存稿》收入《四库全书?集部》。

45、毛诗正误一卷,毛居正撰

毛居正字义甫(谊父),浙江街州人。嘉定十六年(1223)于国子监校勘经籍,以目疾罢归。著有《六经正误》六卷,内《毛诗正误》一卷,属文字校勘之学,其校勘异同,订正讹误.有补于经学,但亦不免疏误之处。《六经正误》有《通志堂经解》本、《四库全书》本。

46、诗说十二卷,刘克撰

刘克生平不详,自序作于绍定五年(1232),当为理宗时人。书仿《吕氏家塾读诗记》体例,集解众说,附以己意,不尽从吕之尊《序》,亦取朱熹说,有时自抒心得。此书《宋史·艺文志》未载,《经义考》著录注“阙”。今有宋刊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影宋钞本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央图书馆、中研院史语所,较易见者有《宛委别藏》本。

47、诗考一卷,王应麟撰

王应麟(1223-1296),字伯厚,号梁宁居士,先世居开封府祥符县,其祖寄寓庆元府郸县(今浙江宁波)。18岁中进士,仍读书,33岁中博学鸿词科,博学多识,朝野推许。官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宋亡,二十年不仕而卒。《诗考》六篇,羽翼朱熹《诗集传》,考订训诂,考《三百篇》外尚咏诵于世诗篇,辑考三家《诗》佚文亦以其为先。此

书版本较多,有《四库全书》本、《津逮秘书》本、《学津讨原》本,《诗经要籍集成》据汲古阁《津逮秘书》本影印。

48、诗地理考六卷,王应麟撰

本书将《诗》中所涉地名,采录《诗谱》、《尔雅》、《说文》、史籍地理志、《水经》以及古籍中所载之言,一一记存。按:历史地理名词考释,问题极为复杂,实难断言准确,故此书所考或欠订正,或断言有失,然征引赅洽,多存遗文,有参考价值,亦有《诗经》地理学开辟之功。版本同《诗考》所叙。《诗经要籍集成》据《玉海》所附刻本影印。

49、诗经天文编二卷,王应麟撰

此为《六经天文编》上卷中有关《诗经》中的10则,采录经史历法语文等古籍资料,大抵少加论断。有《四库全书》本、《丛书集成初编》印《学津讨原》本。

50、玉海纪诗一卷,王应麟撰

王氏《玉海》计200卷,分21门,240余类,其《艺文》一门中有《诗类》一卷(卷三十八),略述汉、唐、宋之《诗》学,虽为概要性质,记述粗略,有的内容可补唐宋各《志》缺。有明刊《古名儒毛诗解十六种》本、《格致丛书》本。

52、困学纪诗一卷,王应麟撰

王氏《困学纪闻》二十卷是杂记考证的学术笔记,其卷三关于《诗经》的有157条.合录为一卷,较《玉海纪诗》多精义,但失检讹误处亦不少。有《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本。

53、诗疑一卷,王柏撰

王柏(1197-1274)字会之,金华人,朱熹之再传弟子。此书云《风》诗中有32篇“淫诗”非孔子所编人,应当从《诗经》中删去。在《诗》学中影响很大。历代刊本甚多,清初收人《通志堂经解》,又有《艺海珠尘》本、《金华丛书》本。《诗经要籍集成》据《通志堂经解》本影印。

54、诗缉三十六卷,严粱撰

严粲字坦叔,福建邵武人,自序作于南宋理宗淳枯八年(1248),盖于其时付刊。本书与《吕氏家塾读诗记》并称《诗经》集解代表作,其后出转精,世多称誉,为学林所重。元、明、清三代刊本甚多。日本《图书寮汉籍善本书目》载存元代勤有书堂刻本,附《十五国风地理图》、《毛诗纲目》;今台北故宫博物馆有存本,首都图书馆存有残本。明味经堂刊本,美国国会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均有存,《四库全书》据明本收录,《诗经要籍集成》据以影印。

55、四如六经讲稿,黄仲元撰

黄仲元(1231-1312)字善甫,号四如,福建莆田人。咸淳七年(1271)进士。宋亡,更名乡居,教学于乡里。所著《四如六经讲稿》六卷,第四卷为《诗经》,其所论如二《南》、诗人乐诸说,颇有精当之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是书“颇多朱子之绪论,而亦时发新见,发人所未发”。《经义考》著录作《四书讲稿》,“书”字误。《四库全书》作《四如讲稿》。此书黄氏家传本今藏台北中央图书馆。《四库全书》本见“五经总义”类。

56、读诗一得一卷,黄震撰

黄震字东发,浙江慈溪人。宝佑四年(1256)进士,官浙东提举,宋亡,于宝幢中绝食殉国。生前著有《黄氏日钞》百卷,其卷四,朱彝尊《经义考》著录为《读诗一得一卷》。明钟惺刊于《古名儒毛诗解十六种》本,明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台北中央图书馆。

57、诗传注疏三卷(辑本),谢枋得撰

谢枋得(1226-1289) 字君直,号垒山,江西弋阳人。南宋末诗人。知信州时抗击元兵入侵,兵败流亡卖卜,后被掠至燕京,摒药绝食而殉。其诗说很少考求文字意义。此书着重揭示诗人意旨,阐发国家兴亡之教训,在宋末影响很大,因宋亡而佚,原卷帙无考。元、明诗说每有征引,清人辑得159篇,301则说解,定为上、中、下三卷,只标篇目,不录经文,收人乾隆年间《知不足斋丛书》。今有《丛书集成初编》排印本,《诗经要籍集成》据《知不足斋》本影印。

58、佩韦斋辑闻诗说一卷,俞德邻撰

俞德邻字宗大,号大迁山人,浙江永嘉人,咸纯九年(1273)进士,宋亡隐居。此为其所著《佩韦斋辑闻》卷二,《朱彝尊之经义考》著录其有诗说13条。《佩韦斋辑闻》收于《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

59、丛桂毛诗集解三十卷(阙)附论诗总说,段昌武撰

段昌武字子武,江西庐陵人,曾以《诗》学两魁秋贡,摧第春官,余无考。本书为集解体,体例大体如《吕记》,取吕、朱之说及两宋各儒所述精义,亦依毛、郑,或间下己意。语词浅显,易于传习。卷前附有《论诗总说》,言《诗》学基本理论。《经义考》著录作《丛桂毛诗集解》三十卷。宋刻原本早没于水,后人所见乃残抄本,故不同书目或著录二十五卷,或著录二十一卷不等。北京图书馆今存商丘宋筠家抄二十一卷本,《四库全书》据孙承泽家抄本录写二十四卷,总说一卷,题二十五卷。《周颂清庙》以下缺。

60、诗义指南一卷,段昌武撰

朱彝尊《经义考》著录,但《宋史?艺文志》及诸家藏书目未载。学者或以为即段氏《丛桂毛诗集解》书前之《学诗总说》和《论诗总说》,另立而成书。今有《宛委别藏》本、(知不足斋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61、诗辨说七卷(阙),赵惪撰

赵惪(惪为德的古字),宋宗室,举进士,人元隐居南昌东湖,号铁锋。本书不录经文,作论述经义的杂释,计30条,一条论一个问题,等于30篇短长不等的论文,如“天子每举二《南》而不及十三国”、“诗之盛何独见于国”、“国风无楚诗”等。论述有一些当时独到的见解。明代人以此书与朱悼《诗疑问》性质相近,将二书合刊附

在朱作之后,有《通志堂经解》本。《四库全书》录人,称《诗经疑问》。单行本有《别下斋丛书》本、《槐庐丛书》本、《丛书集成》本。

62、直音傍训纂集东莱毛诗句解二十卷,李公凯撰

李公凯字仲容,生平无考。本书为吕祖谦《家塾读诗记》随文诊释,作注音、训释和句解。当朱熹《诗集传》定为教学、考试的标准本以后,此书流传甚少。《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录曰元李公凯撰,误。《丽宋楼藏书志》标为宋刊本。今日本静嘉堂文库存宋刻本。

63、诗经疑难一卷,张文伯撰

张文伯字正夫,宋末樵阳人,生平无考。著《九经疑难》四卷。《经义考》曰三十卷,因原本有阙佚,《四库》所得抄本止为四卷。名为“九经疑难”,实则只有总论和《易》《诗》二经,《诗经疑难》即在其中。据《四库未收书目提要》,此书集录先儒之议论,以广博闻,供作科举应试之参考书。采录前人之说,鲜有个人发明。《提要》所据之澹生堂本,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另有《宛委别藏》本。

64、纂图互注毛诗二十卷

朱彝尊《经义考》引陆元辅日:“此书不知何人编辑,锓刻甚精。首之以《毛诗举要图》二十五,曰《十五国风地理图》,曰《太王青宇图》,曰《宣王考室图》,曰《文武丰镐之图》,曰《春藉田祈社樱图》,曰《巡守柴望祭告图》,曰《灵台辟雍之图》,曰《閟宫路寝之图》,日《我将名堂之图》,日《诸侯泮宫之图》,曰《兵器之图》,日《周元戎图》,曰《秦小戎图》,日《有瞽始作乐图》,曰《丝衣绎宾尸图》,曰《朝服之图》,日《后夫人服之图》,曰《冠冕弃图》,曰

《带佩莆图》,日《衣裘弊帛之图》,曰《祭器之图》,曰《乐舞器图》,曰《器物之图》,曰《四诗传校图》。上下图或引注疏,或引礼书,详注其下。《传校图》则按汉三史而为之者也。次之以《毛诗》篇目,每《诗》题下采《毛诗》首句注之。其卷一至终,则全录大、小《序》及《毛传》、《郑笺》、陆氏《释文》,而采《左传》、《三礼》有及于《诗》者为互注,又标诗句之同者为重言,诗意之同者为重意。盖唐宋人帖括之书也。”此书今存北京图书馆,河北河间诗经斋,亦有藏本。

65、毛诗举要图一卷

此书《传是楼宋元版书目》、《爱心精庐藏书志》、《皕宋楼藏书志》、《抱经楼藏书志》等,皆有著录。今日本静嘉堂文库存有宋刻本。经考证,实为《纂图互注毛诗》前部之《毛诗举要图》二十五(图目见前),今北京图书馆存有两部。

66、下武一篇,刘一止撰

文见《苔溪集》卷十。刘一止字行简,号若溪,北宋宣和五年(1123)进士,南宋官至敷文阁直学士。《苕溪集》有《四库全书》本。

67、诗论一篇,范浚撰

见《香溪集》卷七。范浚,字茂名,号香溪,兰溪人。南宋初绍兴间荐举贤良方正。闭门著述,著有《香溪集》二十二卷。今有《四库全书》本,附小传。

68、毛诗图(摹本),马和之绘

马和之,南宋初画家,杭州人,绍兴中进士,官工部侍郎,擅人物、山水画。皇帝每抄写《诗经》,命他配画。《经义考》注日闭,并按语曰:“马和之《毛诗图》流传于世者,有《关雎》、《葛覃》,《螽斯》、《桃夭》、《汉广》、《采蘋》、《草虫》、《采蘩》、《甘棠》, 《驹虞》、《北风》、《鹑之奔奔》、《定之方中》、《干旄》、《载驰》、《淇澳》、《考架》、《木瓜》、《伐檀》、《蒹葭》、《晨风》、《衡门》、《鸤鸠》、《九罭》、《常棣》、《天保》、《采薇》、《蓼萧》、《采芑》、《鸿雁》、《沔水》、《鹤鸣》、《白驹》、《黄鸟》、《斯干》、《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雨无正》、《小旻》、《小宛》、《小弁》、《巧言》、《何人斯》、《巷伯》、《谷风》、《蓼莪》、《大东》、《四月》、《北山》、《小明》、《鼓钟》、《信南山》、《大田》、《桑息》、《鸳鸯》、《鱼藻》、《限桑》、《白华》、《棫朴》、《早麓》、《灵台》、《云汉》,(裕高》、《韩奕》、《振鹭》、《丰年》、《潜》、《酌》、《駉》诸篇,然多系摹本,真迹罕存矣。”盖南宋高宗、孝宗两朝,均爱马氏之画,每书写《毛诗》三百篇,都令马氏为之绘画,马和之《毛诗图》,清时皇室及民间多藏有其散逸者。乾隆《御制文集》有跋宋高宗书马和之《诗经图》若干篇。乾隆四至十年(1739-1745),命宫廷画师临摹宫廷所藏马氏绘本,并补其不足,完成《御笔诗经书画合璧)30巨册,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传世的马和之款《诗经画》,除北京、台北两故宫博物院、上海、辽宁、广西三博物馆,还分别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大都会美术馆、英国大英博物馆。

69、诗论一篇,韩元吉撰

见《南涧甲乙稿》卷七。元吉字无咎,号南涧,官至吏部尚书。事见《宋元学案》卷二十七、《宋史翼》卷十四。

70、诗意、子衿讲义,姚勉撰

姚勉,字从之,一字成一,高安人,宝祐元年(1253)以词赋擢第,廷对万言策第一,除校书郎兼太子舍人。《四库全书》(别集类)编录姚勉《雪坡文集》一书,内载《诗意序》和《子衿》一诗之讲义。《诗意序》引张载语“置心平易始知诗”而发挥日:“夫惟置心于平易,则可以逆志矣,不然,凿吾意以求,诗果诗矣乎?”其《子拎》诗讲义,就《诗序》“学校废”一义推衍,议论长达一千三百多字。

(五)元代(77种)

[现存]22种

1、文献诗考二卷,马端临撰

马端临(1254-?)字贵与,江西乐平人。宋末右承相马廷莺之子,入元任柯山书院山长、台州州学教授。著有《文献通考》,卷二即《诗考》,明锤惺辑录称《文献诗考》,编人《古名儒毛诗解十六种》。上卷考采《诗》、删《诗》、《诗序》、四家诗源流;下卷考历代说《诗》诸家及其说。

2、诗经说,熊朋来撰

熊朋来(1246-1323)字与可,江西南昌人,宋末进士,未上任而宋亡,人元不仕,以教学与文章名重当世,后延聘为两郡教授、裤举考官,事载《元史?儒林传》。著有《五经说》七卷传世,卷二即为《诗经说》,计22则,多说经文中之古音古义。《五经说》有《四库全书》本。

3、诗集传附录纂疏二十卷,胡一桂撰

《经义考》著录为八卷,注日未见,今实存。胡一桂(1247-? )字廷芳,江西赘源人,宋末乡贡,人元不仕。世称双湖先生。本书又名《朱子诗传纂集大成》,《爱日精庐藏书志》曰:“是书以朱子《集传》为宗,取《语录》、《文集》之及于《诗》者,谓之附录;诸儒说《诗》之合于《集传》者,谓之纂疏。其朱说有未安者,间亦参通他说。”今北京图书馆藏元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明抄本。

4、读诗一篇,胡一桂撰

见《新安文献志》卷三十五,记有胡一佳《读诗》一篇,解《生民》“履帝武敏歆”句。

5、菁菁者莪讲义,戴志元撰

戴志元(1244-1310),宋末进士,曾任建宁、临安教授。入元任信州、婺州教授,为东南一代师表。本文载于其所著《剡源文集》卷二五,有《四库全书》本。

6、商鲁颂次序说,王恽撰

王恽(?-1304)字仲谋,号秋涧,历官监察御史、翰林学士。本文载于其所著《秋涧集》卷四十六,有《四库全书》本。

7、诗讲义一篇,王义山撰

王义山字元高,号稼村,南宋景定三年(1262)进士。元初提举江西学务。本文讲《文王有声》末章之义,载于《稼村类稿》卷十八,有《四库全书》本。

8、诗经旁注四卷,李恕撰

李恕 字省中,江西庐陵人,生平待考。《经义考》著录曰未见。今查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皆藏有元刻本《诗经旁注》四卷,未署作者名氏。故宫博物院图书馆、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有李恕《五经旁训》,其中有《诗经旁训》,即此书,跋语谓“简明切当,便于初学”。

9、诗传通释二十卷,刘瑾撰

刘瑾生卒年不详,明代《千顷堂书目》云:瑾字公瑾,安城(一作安福)人。博通经史,隐居不仕。此书将朱熹《诗集传》从头至尾详加疏释,疏释之文随朱《传》原文夹注出之。每篇诗后附《诗小序》及朱熹的《辨说》,并以“愚按”引汉唐及宋代学者诗说之有助于朱子之论者,加以总结性概括。今北京图书馆、北大图书馆、上海图书馆藏有元刻本,易见者有《四库全书》本。《诗经要籍集成》影印。

10、诗传旁通十五卷,梁益撰

据《经义考》著录及《四库全书总目》,梁益字友直,号庸斋,江苏江阴人(其先世闽人),江浙乡试不第,教授乡里以终。事迹附《元史·儒学传·陆文圭传》内。按陆文圭(1256-1340)与梁益同时代人。此书亦疏证朱熹《诗集传》之作。今有《四库全书》本、《常州先哲遗书》本。

11、诗集传名物钞八卷,许谦撰

许谦(1270-1337)字益之,号白云山人,金华人。幼值宋亡,肆力于学,乃王柏再传弟子,亦朱子五传弟子,一生任教40年。本书于《集传》之所未备者,正音释,考名物,条分缕析,言必有据。除宗朱子外,亦转益多师,各撷精华。有《通志堂经解》本、《金华丛书》本、《四库全书》本。《诗经要籍集成》据《通志堂经解》本影印。

12、诗谱钞一卷,许谦撰,吴睿辑

本书内容原分附于许氏《诗集传名物钞》各部分之后,清乾隆时吴赛将其录出合为一编,刻人其《拜经楼丛书》。

13、诗传疏义二十卷,朱公迁撰

朱公迁字克升,江西乐平人,领浙江乡试,曾任翰林直学士、处州学正。本书为朱熹《诗集传》作注疏,墨守朱子,不逾尺寸。后又有其同里王逢及王逢门人采众说加以补充。至正丁亥年(1347)付刊。今有《四库全书》本。

14、读诗疑问一卷,苏天爵撰

《经义考》著录曰存。天爵(?-1346)字伯修,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曾任礼部侍郎、湖广、江浙行省参政等,《元史》有本传。所著《滋溪文稿》有《读诗疑问》十五则。有《四库全书》本。

15、诗义矜式十二卷,林泉生撰

《经义考》、《文渊阁书目》、《千顷堂书目》皆著录。泉生字清源,福建永福人。天历三年(1330)进士,官至行省郎中、翰林直学士知制浩。此书未释全经,由《麟之趾》至《殷武》,乃为科举学业而作,为举业者指点门径,故多考卷之气,非研释之作。今北京图书馆存元刻本十卷。

16、诗疑问七卷,朱倬撰

本书一名《诗经疑问》,因明人姚舜牧亦著有《诗经疑问》十二卷,为相区别,习称本书为《诗疑问》。朱氏《授经图》、焦氏《经籍志》皆录作六卷,误。康熙时纳兰成德编《通志堂经解》,所录即七卷本。《四库全书》本即据此抄录。书原为七卷,书后又附南宋遗民赵惪(德)《诗辨说》一卷。题作“《诗经疑问》七卷,附编一卷。元

朱悼、赵德等撰,刘锦文编”。据纳兰成德考证:朱悼字孟章,江西新城人,至正二年(1342)进士,1352年任县尹时,因寇犯投水殉职。此书体例乃答问体,按《诗经》编例,依次举出若干疑问予以解答,亦发朱说之蕴,作为对其答疑和补充。编者因朱著与赵著体例和内容相同,又同是江西先贤,故予合编。《诗经要籍集成》据《通志堂

经解》本影印。

17、诗缵绪十八卷(辑本),刘玉汝撰

刘玉汝生平不详,据周霆震《石初集》所作序文,略知其字成之,庐陵人,进士。序文作于洪武六年(1373),可知玉汝为元末人,生活到明初。此书在总体上以绩朱子《集传》为宗旨,遵守朱子诗学体系,阐发朱《传》内涵,使朱子《诗》说完善和周密,在微观上,也有修正、补直的功用。原书久佚,《四库全书》所收乃馆臣从《永乐大典》

辑出,定为十八卷,《永乐大典》缺脱之篇卷亦一一注明。《诗经要籍集成》影印。

18、诗经问对,何异孙撰

何氏生平无考。此书为何氏《十一经问对》中的一种,计90余则,亦答问体,内容属于《诗》学基本知识,为初学者而作。有《四库全书》本。

19、类编历举三场文选诗义八卷,刘贞编

编者生平无考。此书编选从元佑元年(1314)至元统三年(1335)乡试和会试论《诗》义的中取文章,每篇有考官批语。此书亦供举业学习之用。今北京图书馆藏有元刻本,共录文三十篇。

20、详音句读明本大学毛诗四卷

此书不著编撰人名氏,无序跋,经文冠有《小序》,有注音和句读。明本,指明州的板刻。卷末注为“丁未孟夏刊行,11,即顺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今北京图书馆藏元刻本。

21、诗草木鸟兽名急就章一篇,王祎撰

见《王忠公文集》。王祎(?-1373)字子充,浙江义乌人。元末隐于青岩山明初太祖召与宋镰同总裁修《元史》,洪武六年。遇害其文集有《四库全书》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诗经研究的重要书籍介绍(郑振铎)
陈文采:晚清四川地区《诗经》学述略
李 霖丨论陈乔枞与王先谦三家诗学之体系
袁行霈谈《新编新注十三经》:取精用弘 守正出新
【自语堂编藏】安徽阜阳汉简介绍(佚名)
论文推介 ‖ 卫宏作《毛诗序注》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