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工匠精神的作文素材
工匠精神的内涵

1、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把99%提高到99.99%。
2、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必须确保每个部件的质量,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
3、耐心,专注,坚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因为真正的工匠在专业领域上绝对不会停止追求进步,无论是使用的材料、设计还是生产流程,都在不断完善。
4、专业,敬业。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

名言

1.工作是一种修行,世间只有必然性没有偶然性!
2.工匠用的工作获得金钱,但工匠不为钱工作。一个人所做的工作是他人生态度的表现,一生的职业就是他志向的表示、理想的所在。
3.在资源日渐匮乏的后成长时代,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是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 
4.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他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有这种工匠精神。
5.如果你希望改变现状、打造一个与众不同的自己,成为被需要、被尊重、众望所归的成功者,就从当下的事情做起,成为一个充满魅力的工匠。拥有工匠精神,拥有内外丰盛的人生!
6.“工匠精神”不仅意味着内心笃定而精于细节的执着,更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韧性。
7.良工不示人以璞——《后汉书·马援传》
8.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热点素材◆

大国工匠顾秋亮:精益求精打造“蛟龙”

运用示范

“蛟龙号”上榜改革开放40年的40个“第一”,让我们得以认识默默无闻的大国工匠顾秋亮,他用一颗匠心确保了“蛟龙号”每一处的密封性,铸造了刷新“中国深度”下潜纪录的载人潜水器。“人的天赋有大小,工匠精神就是要干一行、爱一行,对国家和自己都要负责任。”顾秋亮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对工作的精雕细琢、对每个细节的精益求精,既是一种执着,也是一份坚守。

盘点改革开放40年的40个“第一”时,“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赫然上榜。“蛟龙号”是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它创造了下潜7062米的“中国深度”新纪录。这一大国重器的研制成功离不开默默付出的大国工匠们,钳工技师顾秋亮就是其中之一。

在做学徒时,顾秋亮就严格按照师父的要求苦练基本功——把10厘米厚的方铁锉成5毫米厚的铁板,他连锉了十几块方铁,用断了几十把锉刀,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凭借着过人的实力,即使在摇晃的大海上,他也能把潜水器的密封面平面度控制在两丝(1毫米等于100丝)以内,同事们因此称他为“顾两丝”。潜水器的密封性除了依靠精密仪器的检测,还要依靠人的判断,顾秋亮用眼睛看、用手摸就能对仪器的精密性做出准确判断,这都源于他对自己几十年如一日的严苛要求。在平凡的钳工岗位上,顾秋亮把工作做到了极致。

凭借深厚的功力,顾秋亮被任命为“蛟龙号”装配组组长。为了确保“蛟龙号”的密封性,顾秋亮在整个试验和装配过程中废寝忘食,经常工作到凌晨,正是顾秋亮的这种忘我的工作精神,使他走上了一个个事业巅峰,使我国创造出了一个个大国重器。

章丘铁锅从难买到难卖:以匠心做精品

运用示范

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章丘铁锅的走红,绝非偶然。我们可以说,爆红的不是“章丘铁锅”,而是工匠们对品质的严格把关,是始终如一的匠心坚守。砥砺前行寻匠心,不忘初心传匠魂。无疑,章丘铁锅已成为一块金字招牌,要守好这块金字招牌,不仅要在品牌的授权、监管和维护方面下功夫,更要不忘初心,坚持用匠心打造精品。

2018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开播后,“章丘铁锅”一跃成为“网红产品”,最火时线上一天就能卖出上万口锅。但在此之后,当地各种小作坊一哄而上,甚至有人用机器冲压冒充手工锻打,导致铁锅品质良莠不齐、品牌真假难辨。结果,章丘铁锅的口碑直线下滑,消费者越来越不买账。

作为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章丘铁锅之所以能够凭借一部纪录片而成为“网红产品”,源于其严格的制造流程、过硬的产品质量。十二道工序,一千多度高温锤炼,经受三万六千次锻打,直到“勺底铮明颜色白”……一锤一击的背后都是匠人精湛的手艺、独到的匠心。消费者愿意花重金购买的,也是这份沉甸甸的对品质的执着。

从“难买”到“难卖”,章丘铁锅的遭遇令人唏嘘。这也警示商家:面对“流量明星”“网红产品”的诱惑,要坚守诚信,用匠心认认真真做产品,方可打造卓越的品牌,铸就辉煌的未来。

◆经典素材◆

“琴痴”何夕瑞:工匠精神的核心是敬业

运用示范

何夕瑞拒绝流水化生产,亲自完成178道工序,对每一道工序精雕细琢,展现的正是对自己工作的无比热爱。这种精益求精和专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之一,还是工匠精神的精髓。

当代中国只有两个木匠被聘为大学教授,一个是齐白石,一个是何夕瑞。何夕瑞年少成名,20岁时就无师自通,做出了人生中第一把大胡琴,从此和琴结下了不解之缘。1957年,何夕瑞随父亲下乡,跟着一个乡下木匠学手艺,出师后在一个厂里制作模具。有一次,工厂举办文艺演出,缺少一把低音大胡。何夕瑞就找来木材、鼓皮等材料,照着图纸,在车间里捣鼓了几天,仿制出了一把大胡,效果很好,从此,何夕瑞开始了他的制琴生涯。后来,他又根据书上的图片做成了一把小提琴,但音效相较于制作精良的欧洲小提琴还逊色不少。于是,他便开始自学木材学、地质地貌学等学科知识,从基础学科入手,开始研究小提琴的制作。

2003年,经过20多年的研究,何夕瑞正式推出了能完美展现高中低音的自制小提琴,并将它命名为“何氏三圆琴”。凭借这个突破,他被四川音乐学院破格聘请为教授。2007年,全球著名小提琴演奏大师吉顿·克莱默给予“何氏三圆琴”非常高的评价,赞其为“东方维纳斯”。值得一提的是,何夕瑞如今仍然拒绝“何氏三圆琴”的流水化生产。每把琴所需的178道工序,他都要精雕细琢,亲自完成。

庖丁解牛

运用示范

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做任何事要做到心到、神到、就能达到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境界。工匠精神,匠人为基。广大技能人才是工匠精神的主要传承者、实践者、创新者。拥有一支技艺超群、敬业奉献的技能人才队伍,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坚强保障。

《庄子》中就有记载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

厨师给梁惠王宰牛。他的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依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有声,无一不和音律的。

梁惠王问:“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厨师回答说,他凭精神和牛的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依照牛体本来的构建。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十九年了,他的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锋利。

厨师还说:每当碰到筋骨交错很难下刀的地方,他就小心翼翼地提高注意力,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霍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


立意角度


常规角度

工匠精神,匠心为本

速用示范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道德,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有没有工匠精神,关键是看从业者有没有一颗安于默默无闻、追求卓越的匠心。树匠心,就要坚守初心、执着专注,摒弃浮躁喧嚣,在本职岗位上坐得住、做得好。

核心角度

工匠精神就是以“爱岗敬业”为核心的极致追求

速用示范

专注于某一领域,对这一领域的产品研发或加工能全身心投入,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个环节的人,可被称为工匠。工匠精神无关年龄、职业、地位,它是一种以“爱岗敬业”为核心的极致追求,是一种执着坚守、开拓创新、乐于奉献的工作作风、生活态度和人生境界。

创新角度

传承并发扬工匠精神离不开国家和个人的双重努力

运用示范

传承并发扬工匠精神,从国家层面来说,要建立健全保障、激励机制,宣传行业平等观念,提供优良的创业和竞争平台,给予技术人才更多的尊重与重视;从个人层面来说,要从自己做起,把专业与敬业结合起来,把个人的责任担当和对规则、规矩的尊重与恪守结合起来,把满足社会需求与实现个人价值统一起来,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在铸就辉煌人生的同时,为国家做出贡献。

◆优秀作文◆
让葡萄酿成酒
远航
标题借比喻来表现观点,既形象生动,又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探究何为“让葡萄酿成酒”。
随着“中国制造”在全球的影响力逐渐增大,我们正面临一个新的问题——缺少“中国精造”。是的,我们能造汽车,却没有造出“宝马”;我们能造手机,却没有发明出“苹果”……化用导演姜文的话说,我们做的东西是葡萄,很新鲜的葡萄,甚至还挂着霜,但我们应该把葡萄酿成酒。中国的品牌要想真正扬名世界,就需要打造技术内核,提高质量,精益求精,发扬工匠精神。以现象引入,阐释标题的来源及含义,引出中心论点。
百工皆圣人。曾经的中国就像一个面积广达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型葡萄园,园里有着大量的劳动力,大多数人的主要业务是简单地采摘葡萄,稍微厉害一点的是做做葡萄汁,只在位置甚好的几个地方精办酒庄。我以为,工匠精神不该只出现在几个领域,而应渗透到各个行业中去。回答作文题目中的问题,围绕标题和中心论点进一步阐释,为后文张本。

中国最需要“嗜酒如命”的“酿酒人”,他们不甘于做个普通的采摘工,他们知道,自己的作品应该是“酒”,是“好酒”。就目前情况来说,人们的物质需求正在日益增长,品质生活也早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富有工匠精神的日本钟表匠用新材料制造了便宜且轻便的石英手表,对瑞士钟表业造成了不小的打击。然而瑞士钟表匠联合在一起,用他们积累下来的技艺制造出更为精密的手表,使瑞士“钟表之国”的美誉得以延续。放眼当下,市场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品质之间的较量,我们不能满足于保量,不能洋洋自得于自己榨出了最多的葡萄汁,而要骄傲于自己酿造了最好的酒。继续以比喻进行说理,举例证明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可是在这个蓬勃发展的时代,工匠精神却渐行渐远,为什么?因为行业自律意识淡薄,因为相关保护制度不健全。在知识产权薄弱、版权法不完善的地方,一瓶葡萄汁也能被贴上红酒的标签,然后被拉到商场去卖;原创作者呕心沥血创作的作品被两秒钟打包走,成为另一个人的“杰作”……养家糊口本就不易,我们还要求匠人们在不受保护的情况下打造最好的东西,这公平吗?现实吗?不是葡萄酿不成酒,是没有人有耐心等那扑鼻香气出来;不是世人不知享受,是酿酒人被迫放弃了与酒窖的惺惺相惜。“可是”开头,以设问说理,点出工匠精神渐行渐远的原因。语言生动形象,论证有力。

从赵州桥的鬼斧神工,到钱塘江大桥的巍峨耸立;从吴钩的耀眼锋芒,到导弹的直冲云霄;从古代的手工艺者,到今天的“大国工匠”……我们从来都不缺工匠精神,我们只是需要更多拥有工匠精神的人。是的,我们有很多葡萄,但我们更需要更多好葡萄酒从古到今的例证说明工匠精神一直存在,并指出缺少“好酒”的真正原因。

让葡萄酿成酒,让工匠精神在中国得以传承与发扬,我们才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精造”,才能得到更多的尊重与敬畏。尾段收束全文,紧扣文题,首尾照应,重申论点。

“工匠精神”何以动人

郝思斯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听到这熟悉的旋律,你是否回到了电视剧《西游记》的剧情中?
央视1986版《西游记》一经播出就轰动全国,造就了89.4%的收视率神话。那时,很多孩子每天放学后飞奔回家,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视机,等着孙大圣出来降妖除魔;每当片头曲《云宫迅音》的节奏响起,每个人眼前都会浮现出东海之水澎湃、美猴王腾云驾雾的画面……
为什么这一版《西游记》能“霸屏”30余年,给一代又一代人带去欢乐,甚至沉淀成我们的集体记忆?《西游记》导演杨洁与同剧摄像师王崇秋合著的《敢问路在何方:我们的西游记》一书中,详尽讲述了当年拍摄的幕后故事。
1982年《西游记》开拍,一个摄影师、一台摄像机,寒来暑往拍了整整6年。这期间,演员不足、经费不足、技术不足……整个劇组用6年的时间走了一条真正的取经之路。为了找到符合剧组要求的场景,团队跑了26个省、市、自治区,跋涉几千公里,光布景的美术设计图就画了几千张。众多特技靠人工、人力乃至冒险完成。如《大战红孩儿》一集,红孩儿放火烧孙悟空的画面,是六小龄童裹上石棉衣被真的火烧;吊威亚的钢丝太细,六小龄童、马德华等都曾从空中摔下来过,每一帧腾云驾雾的场景,都是演员们拿命换来的……这些细节足够说明,这部道具、特效都略显粗糙的《西游记》为何能在人们心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
《诗经》有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部能够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经典作品,离不开切磋琢磨的细功夫。曹雪芹著《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京剧大师李少春每次演出前吊嗓子时,都要仔细把剧场每一个座位走一遍看一遍,心里要知道每一个观众在怎样的角度看他、能不能看明白听清楚……古往今来,文艺精品无不是厚积薄发、千锤百炼的结晶。“工匠精神”往往意味着吃苦的决心、刻苦的努力、艰苦的付出,和不苦尽不轻易甘来的过程。正如杨洁导演所说,“以唐僧取经的精神来取完我们的真经”。
“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我们怀念过往经典,其实是在怀念那份做事、做人的匠心。这种匠心,不仅体现在文艺创作中,我们身边又何尝没有。例如,山西省晋中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的120调度员们成了“网红”——他们为提高救护速度,从2007年起,坚持11年自己“踩点”亲手绘制地图,通过这种“笨功夫”来熟悉城市中每一个小区、每一栋楼的位置,防止救护车因道路问题“减速”。这些一笔一画、井井有条的地图传到网上后,被数以万计的网友点赞。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讲述的也是一群用一辈子时间修复文物的普通人。在脆弱而又珍贵的文物面前,他们用静心、细心、耐心日复一日地描画、纺织、修补、临摹,让人们看到工匠精神对守护传统文化的意义……
为什么我们会被深深打动?这些普通人,在他们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对工作专注倾心,对细节追求完美,对技艺不断磨砺。也许没有鲜花和掌声,但这样的工作状态和精神品质,让他们身上散发着光芒。

“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工作态度,也是一种人生态度,代表着一种时代的精神气质:坚定、踏实、严谨、专注、敬业、精益求精……如果人人都能将这样的品质在内心沉淀,有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韧劲,定能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人生。

践行工匠精神的四个维度

张健

工匠精神是工匠们在长期职业实践过程中养成的良好职业素养、彰显的特有职业品质。这种素养品质是职业精神的萃取,是优秀文化的凝练,是成就工匠的深层次的逻辑因由,是一种形上引领又使人们追梦出彩的精神资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工匠精神成为职业教育育人的价值标高,成为职业教育人才“质检”的衡量标尺。它是引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向的新共识、新规范、新目标。
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核心在践行,关键在要明了和锁定工匠精神所蕴含的目标维度。只有首先确立要达到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才会有方向、有定位、有远方,才能瞄准标高,凝心聚力,逐梦前行。笔者以为,这样的目标就是怀匠心、铸匠魂、守匠情、践匠行。
怀匠心。匠心,即能工巧匠之心,它是指精巧、精妙的心思,本质上就是创新之心。成语中的匠心独运或独具匠心,指的就是这样的灵明独到之心。匠心是工匠精神的第一位要素,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价值和灵魂。因为心是精神之宅、智慧之府、载体之本。古人强调:“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可见,心是神明,心是主宰。反之,失却匠心,工匠就沦为庸匠,精神也就随之贬值,沦为低阶的、不足为道的存在。换言之,工匠精神如果抽掉了匠心的内涵,只剩下形而下的操作,恐怕离匠气也就不远了。所以培育学生怀持匠心,生成匠意、匠思、匠智,亦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品格,是工匠精神培养的首要任务。
铸匠魂。什么是工匠之魂?是德,是人的品德、品行、品格。德是工匠精神的支柱。古人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可见,工匠之才是由工匠之德统领的。有学者强调:“人因德而立,德因魂而高。”德,就是工匠精神的统领与根本,是工匠精神的内涵和灵魂。因而培养工匠精神必须铸匠魂、立匠德。人有了德之魂,才能立世生存、行之久远。这就是康德所说的:“德行就是力量。”反之,人若失却德之魂,就只能算是躯壳和皮囊。所以,职业教育必须践行立德树人的“育人铸魂”工程,与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素养。要搜集和整理具有育人效应的大国工匠、大师劳模们的成长案例,融入到德育课程中,让学生在职业学习过程中,眼中有标杆、心中有榜样、效学有依托,真正成为追寻大师、德技双修的人。
守匠情。匠情之情是情怀之意,是人们对事物怀持的或投射在事物之上的积极、崇高、富有正能量的情感与态度的总和。守匠情,即怀持和坚守工匠情怀,这种情怀内在地包含了人的价值取向和职业态度,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匠情怀包括热爱情怀、敬畏情怀、家国情怀、担当情怀、卓越情怀等。这些情怀在大国工匠、非遗大师身上都有突出体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就是要培养他们崇高的家国情怀、职业的敬畏情怀、负责的担当情怀、精益的卓越情怀,学习大国工匠身上的这些优秀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态度,这样才能真正得大师真传、汲精神滋养,将自己磨砺锻造成大写的人。

践匠行。匠行是指工匠们做事的行为和行动。培养工匠精神不是因为它是热点和时尚,为了蹭热点、追时尚、贴标签才随之起舞。它是需要真抓实做、大力践行的。践匠行需要明了匠行基于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生成的独到的行为特征:执着、精技、崇德、求新等。如日本寿司之王——小野二郎,历经70多年,90岁高龄仍然执着于寿司旅程;高凤林的火箭发动机焊接精确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大飞机首席钳工胡双钱生活艰窘,蜗居30平方米斗室30年,却创造了加工数十万个飞机零件无次品的奇迹。这就是匠行的真髓、真谛、真义。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就是要按照这样的准则和标高,去培养学生脚踏实地专注做事的精神,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境界,培养学生遵道守德、无私敬业的品格,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德润身、技立世、品高端的深受欢迎的人才。


▍ 来源:综合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一锅难求”到无人问津 章丘铁锅缘何大起大落|章丘|铁锅|铁匠
知无不言:“铁锅火了”背后的工匠精神传承
莫让“章丘无锅”侵蚀工匠精神
匠心
《致匠心》:李宗盛唤起对工匠精神的敬佩
【匠心】不扯淡,毛笔这么做,才是工匠精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