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雁北地区十三县,县名的来龙去脉

大同县.今大同市云州区

大同县:

始名平城县,汉置,一说秦置。东汉灵帝时废弃。建安年间又复置。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天兴元年即公元398年由盛乐(内蒙古和林格尔)迁都平城。北魏太和十七年即公元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不久,为六镇起义攻破,一度废弃。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即公元556年,将平城县一分为二,一为恒安镇、二为太平县。

据史载,孝昌之际,乱离尤甚,恒代一带,几为荒丘。文宣帝遣豪杰三千户来此定居。至隋开皇三年,改名为云内县。唐为云中郡、云州。辽重熙十三年即公元1044年,升云州为西京大同府。大同之名始于此,意为“天下大同”。大同一直的府、县同治。五十年代曾与怀仁市合并,称“大仁县”。县行政中心自古以来一直在大同市区,1971年迁到西坪镇。大同县已成历史,现今为大同市云州区。

左云县.今大同左云县

左云县:

左云县在春秋战国时期曾名白羊城、中寨城、为赵国所设置武州塞之腹地。汉高祖六年即公元前201年改名为武州县。历经朝代更迭,治所几经迁移,直到明洪武四年即公元1371年,重修白羊城置卫。并于洪武二十五年开工筑城名为大同左卫,属大同镇。后于明正统十四年即公元1449年于长城之外的云州川卫合并,左云之名由此而来。

右玉县.今朔州市右玉县

右玉县:

西汉置,原名善无县,王莽曾改名为阴馆。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称帝时为畿内陆。清朝雍正三年曾名朔平府,民国废。右玉之名始于明正统十四年,是大同右卫与长城之外的玉林卫合并后,取二卫的首字为县名的。现今右玉为朔州市下辖县。

朔县.今朔州市朔城区

朔县

赵武灵王始置楼烦县,公元前200年汉高祖逐韩王信就是此地。还有一说是秦始皇三十二年置马邑县。马邑,因秦将蒙恬为防御匈奴大修长城,在此地筑城养马而故名。在北魏时期,朔县境内设置桑干郡,下辖桑干、马邑两县,在隋代曾更名为桑干县。朔州之名是始于北齐天宝六年即公元555年由盛乐(和林格尔西北)移治新城,二年后再由新城迁移秦马邑,历史上称为北朔州。而朔县之名却是始于民国元年即公元1912年,改朔州为朔县。

1989年1月,原雁北地区划出朔县、平鲁县、山阴县、设立朔州市,1989年1月5日正式设市,为山西省辖地级市。

平鲁县.今朔州市平鲁区

平鲁县

平鲁最早名中陵县,为西汉时期所置,又名北右突城,王莽时废弃。在隋代曾置定襄郡,唐废。明朝成化十七年置平虏卫,为大同镇下辖卫之一。至清代为了缓和汉胡矛盾,改虏为鲁,即今天的平鲁老城,又名老军营。

平鲁县治在井坪镇,原名为井坪所,是明成二十一年即公元1485年筑城的,为大同镇下辖卫所之一,下辖马邑、朔州、应州、怀仁五城,井坪、万河、灭虎、五安、将军会五堡,是千户所在地。清代废所改城,1951年徙县治于此。1989年1月,平鲁县划归朔州市,现为朔州市平鲁区。

应县.今朔州市应县

应县

曾名剧阳,汉置,晋废,王莽改善阳。又名金城县,为沙陀人李国昌原名朱邪赤心为大同节度使时筑城。又名而金凤城,相传晋王李克用生于金城天王村,生时候井里有金凤飞出,其父亲李存勋遂在此筑城。而应州之称则始于后唐明宗李嗣源,因州北有龙首山、南有雁门二山相呼应,故名。

应州向有“三冈四镇护金城”之说,四镇即安边、大罗、司马、神武,三冈即:赵霸、黄花、护驾。相传四镇为晋王李克用驻扎时建。民国初1912年改州为县,一直至今。1993年原雁北地区撤销,应县与右玉县和怀仁市一并划归朔州市。

山阴县.今朔州市山阴县

山阴县

又名河阴县,为辽代所置,因县城在桑干河之阴(水之南)而故名。金大定七年即公元1167年,由河阴县改名山阴县,以县城在复宿山之阴,故名。山阴县始于此,城址为故驿村北。

复宿山又名佛宿山、草垛山、夏屋山,为明代东阁大学士王家屏的故乡。赵国创始人赵襄子曾北登夏屋,诱代王,使厨子操铜科击杀之,遂有代地” 1989年1月与朔县、平鲁县正式成立朔州市。山阴县治所为岱岳镇,迁入时间是1937年。

怀仁县.今朔州市怀仁市

怀仁县

公元908年(后唐天佑四年)农历十月,契丹主耶律阿保机带兵七万,与晋王李克用在云州(大同)东城相会,易袍马约为兄弟,并答应借给李克用兵马,以进攻后梁使相刘仁恭。之后,为纪念这件事,改东城为怀仁寓意怀想仁人之义。怀仁之名始于此。怀仁的历史和大同几乎一样的,1993年以前一直归属大同管辖,是一个地区。现今怀仁为朔州市下辖县级市。

天镇县.今大同市天镇县

天镇县

现今天镇境内最早的是延陵县,为赵国延陵邑,即今天的天镇县北六十里新平堡,汉废。北魏曾置广牧县,至隋唐为玉泉驿、玉泉县。辽代置天成军后更名天成县。明洪武四年即公元1371年,置镇虏卫,直到清雍正三年取天成县、镇虏卫之首字重新置县,即今天的天镇县。

阳高县.今大同市阳高县

阳高县

阳高境内最早的县当属平邑县了,位于阳高县西南八十里之桑干河北,俗作丑寅城。战国时为赵之平邑,赵献侯十三年建城。西汉在此置县,东汉初废。永平八年(65年)又复置,属代郡。代郡辖十八县:桑干、道人、当城、高柳、马城、班氏、延陵、狋氏、且如、平邑、阳原、东安阳、平舒、参合、代、灵丘、卤城、广昌。其道人、高柳、参合、平邑都在阳高境内,并且高柳城一度曾经是代郡治所。

现今阳高县之名是始于清代雍正三年,是由阳和卫和高山卫的合称。阳和卫是明洪武二十六年即公元1393年所置,而高山卫原本在左云的旧高山,是明宣德元年即公元1426年所置,后徙此与阳和卫同治。此两卫是大同东路重要的卫所,是参将驻地。

浑源县.今大同市浑源县

浑源县

浑源境内最早的是崞县,汉置,在浑源县西南二十里之麻庄,因其地靠崞山而名。汉末废。晋初又置,魏改为崞山县。另有繁峙县,亦汉置,东汉末废。晋又置,北周废。晋刘琨以陉北之地予拓跋猗卢,遂置繁峙于此,位于浑源县西二十里。现今浑源县城为唐末置,以浑河发源于县境内之唐峪而命名。

灵丘县

最早为代郡治所,战国赵武灵王置,东汉移治高柳,西晋废。另有一说为秦始皇。也成叫蔚州,治所在灵丘东十里,北周宣帝置,至隋大业三年即公元606年废,下辖兴唐、灵丘、飞狐三县。北魏曾置莎泉县,北齐废。灵丘县之得名源于县东三十里山上有赵武灵王墓。具体赵武灵王是否真的葬于灵丘,学者历来争论不一,尚无定论。

广灵县

平舒广灵境内最早的县,为赵国平舒邑,王莽改名为平葆,东汉沿用,北齐归入灵丘县。另有狋氏县,历史上称苦力干城,为西汉所置。王莽曾改名为狋聚。至唐代开元二十二年在州东(蔚州)一百三十里子城南置安边县,后改为兴唐县,五代后唐同光二年分兴唐县置广陵县。金代改广陵县为广灵县,一直至今。

张梦章 (文博硕士)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山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大同作家协会会员 大同周易研究协会常务理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怀仁县与大同、朔州的恩怨情仇
历经沧桑话雁北,朔州市的来龙与去脉
怀仁县到怀仁市,即将华丽转身
大同市的区划调整,山西省的第二大城市,为何有10个区县?
朔州的历史
朔州起名字是怎么来的,朔州取名字的由来和历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