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动词活用的两个难点

动词活用的两个难点

动词的为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动词活用的两个难点,因为它们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率不多,但却比较难把握。

01

为动用法所表示的几种意义

动词活用为为动词之后,一般可以分为主语产生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目的、原因、替代对象或面向的对象几种情况,所表示的意义也有所差别。分别可以译作:为……(而)+动词、因为……而+动词、替……+动词、向(对)……+动词。

①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②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韩非子·五蠹》)

③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触龙说赵太后》)

④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病梅馆记》)

例①的“死”表示主语为宾语“节”而死,说明死的目的,即为节操而死;例②中的“怒”是“因为……而怒”,“之”是宾语,它表示怒的原因,也就是因为他不成才才发怒的。例③中的“祝”表示“替……祈祷”,“之”是它的宾语,“祝之”即“替她祈祷”,它表示主语的替代对象。例④“泣之”译为“对着病梅而泣”。宾语“之”是动词谓语的面向对象。“泣”本是不及物动词,这里是为动用法,表示对(向)宾语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动词谓语的面向对象。

02

动词有没有意动用法

很多讲解古汉语语法知识的文章在讲到意动用法时,往往只讲形容词和名词的意动用法,似乎动词没有意动用法。关于这方面的争议也一直没有停止。然而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动词的意动用法却确实存在。例如“凡人之有鬼也(《荀子》)”,句中的“有”是谓语动词,但按一般动词翻译,句意无法说通,根据上下文,理解为“认为……有(存在)”,即“有鬼”表示“认为鬼存在”,则语意畅通,那么动词“有”就活用为意动词了。这种用法是极罕见的,但它确实存在。

再看《庄子·秋水》中的一段话:

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

语段中的“大”“小”“然”“非”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大之”即“认为它(万物)大”,“小之”即“认为它小”,“然之”即“认为它正确”,“非之”即“认为它不正确”。那么,与之结构相同且句中位置对应的“有之”和“无之”就无疑也是意动用法了。“有之”即“认 为它(万物)有用”,“无之”即认为它(万物)无用”。“有”和“无”都是动词的意动用法。

03

为动用法与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的区别

前面我们讲过,意动用法是表达主语“内心”对宾语的认识、评价、态度或感觉,是主观的认识;使动用法是“主语让宾语动”,是客观的变化;而为动用法则是“主语为宾语而动”,动词不是直接支配宾语,而是表示为(替)宾语或对宾语施行某一动作。例如:“君子死知己”(陶渊明《咏荆轲》),意思不是说“君子认为知己已死”,也不是说“君子让知己去死”,而是说“君子为了知己而死”。即“主语为宾语而动”,这里的“死”就是动词的为动用法。

再如:“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郑伯克段于鄢》)。“启”是“开门”的意思,“之”代指“共叔段”,“启之”不能理解为“开他们的门”,也不能译为“让他们开门”或“认为他们开门”,而是“为他们开启城门”。宾语“之”不是动词“启”的支配对像,而是主语“夫人”为了“之”这个目的而施行“启”这一动作行为的,即“夫人姜氏将为他们开启城门”。所以“启”是为动用法。

为动用法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

来源 | 《语文报·高考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意动用法
中考英语语法难点大全
高中英语语法总结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英语】破解非谓语难点
英语五大基本句型,绝对实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