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隋朝经济研究

隋朝经济研究之一:人口变化及真实的耕地面积

原创2019-10-26 00:09·明析历史

理性讨论、数据说话,关注明析历史,探究古代的经济真相

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朝代,统一了天下,规范了度量衡,却又因隋炀帝的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导致国家重新陷入战乱。隋朝前朝很强盛,但留存于后世的有关财政、耕地、物价等经济数据却极为稀少。今天,笔者就基于隋朝的人口和税赋制度,探究隋朝的耕地面积。

语焉不详的耕地情况

关于隋朝的耕地面积,史书的数据太过夸张。据《通典》记载:“开皇9年(589年),任垦田四千九百四十万四千一百七十六顷。”任垦,允许垦辟的意思,相当于应受田的数量,并不是实际的耕地面积。因为4940万顷(49.4亿亩)的应受田,相当于现代39亿市亩(隋朝1亩=522平米,约0.78市亩),比新中国的耕地面积还多,不符合实际。

如何估算隋朝的耕地面积?隋朝实行均田制,人口数量与耕地面积正相关,即:耕地面积=户数x每户平均受田面积(实际值)。每户实际受田面积与赋税制度、人口分布和各地资源禀赋有关,比如A郡只能开发出1000万亩土地,如果户数达到20万,户均受田只能是50亩,无法达到法定标准。

先明确一点:后人会在先辈的基础上开垦土地,随着人口增长,耕地不断增加,往后的朝代自然有着更多的耕地。打开中国的地形图,我们能清楚的看到:从古至今,中国的耕地都集中在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和南方丘陵。隋朝时,南方并未大规模开发,东北平原和云贵高原的开发更是明清两朝的事情,所以隋朝的耕地集中在华北平原、关中平原和四川盆地,而疆域更大的西域本来并没有多少耕地。

隋朝的人口概况

全盛时期的人口,有两个数据,略有出入,但总人口都是4602万:1)根据《通典》的记载,隋朝大业2年(606年)达到891万户,总人口4602万;2)将《隋书·地理志》各郡的户籍数量累加,总计908万户。两者在户数上存在约2%的误差,总人口却都是4602万,至于原因便不得而知了。

如果参考唐朝宰相杜佑的说法:“隋受周禅,得户三百六十万,开皇九年平陈,又收户五十万,自大业二年,干戈不用,惟十八载,有户口八百九十万矣,此隋之极盛也!”隋朝人口从589年至606年的17年内,户数就从410万增加到890万,自然增长率达到47‰!显然不符合人口的自然增长规律,新中国成立后,医疗水平大幅提高,人口的平均自然增长率只有13‰。古代的医疗条件不可能比新中国好,实际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只有10‰左右,显然隋初410万户的基数是有问题的。

那么隋初有多少人口呢?如果用10‰至15‰的自然增长率反推,开皇9年(589年)的人口约3573万至3887万,户数705万至767万。其中300多万户的差异来自哪里呢?一方面,隋朝在585年和609年分别做过人口清查,其中585年清查出隐瞒人口208万;另一方面,史书对于北周和北齐的人口记载比较混乱,例如隋朝建立时,已经统一北方,但史书记载北周的人口只有901万,比记载北齐的人口(2001万)还少,显然不合理。

笔者认为,“隋受周禅”谈到的户籍应该是原北周的数据,按《通典》记载,北周户数为360万,北齐为303万。因此开皇元年(581年)的总户数为663万,开皇9年(589年)统一天下,灭陈得户50万,总户数为713万,恰好在推算范围内。

隋初(589年)人口约3600万。根据大业年间的户籍和人口数据,平均每户约5.1人,则隋朝初期713万户对应人口约3613万。从589年至606年的17年内,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为14.33‰,这个速度在古代是非常高的成绩,算是开皇之治,国家休养生息、百姓生活蒸蒸日上的客观表现。

隋朝的均田制

隋朝夫妻均能受田,总共140亩。隋朝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女子结婚便能受田,其中男子18岁成年后,受田100亩,其中80亩口分田(死后政府收回)和20亩永业田(私有田地,可以继承);女子受田40亩,都是口分田。

如果耕地充足,只要知道户籍数据,便能估算出隋朝的耕地面积;但是耕地不会无限增加,当耕地不足的时候,需要结合每户实际授田的情况,推算耕地面积。

人口滋长,实际受田面积差异很大,人口稠密的地方只能受田20亩。别看户均140亩的受田很多,可随着人口增长,关中、河南等地无法充足受田,而江南、岭南地区地广人稀,受田不成问题。开皇12年(592年),关中地区的百姓竟无地可耕,以至于衣食无着,有些成年男子只能分到20亩的永业田。据《通典》记载:“天下户口岁增,京辅及三河,地少而人众,衣食不给。。。帝乃发使四出,均天下之田,其狭乡每丁才至二十亩,老少又少焉。”

隋朝耕地面积的估算

已知实际的人口情况,只需要弄清楚实际的平均每户受田面积,便能大致估算出隋朝的耕地面积。关键看隋朝各地区的耕地能否满足受田需求?先看隋朝行政区划图,在《隋书·地理志》中,隋朝190个郡归纳到9州之中,其中北方是隋朝统治的重心,有6个州,而广阔的南方大地只有3州。

从秦汉至明清,我们祖先开荒的脚步踏遍了中国的每一寸土地。笔者的老家、江西的小村落就是例子,早先是一块葬人的小山,到清朝才有人搬迁到那里开荒和生活。因此,隋朝每个州的耕地面积不可能超过该区域1996年的耕地数量。将隋朝行政区划图与后世中国地图对照,便能估算出隋朝9个州耕地的极限面积为11.9亿市亩。按照隋朝每户受田140亩,折合后世110亩,估算出每个州的应受田数量,分别如下表。

可以看到,北方6州,如果足额授田的话,耕地根本不够用,像冀州的应受田甚至超过2.9亿亩,远远超过极限的1.8亿亩。然而南方3州,地广和稀,完全可以满足授田需求。既然北方耕地不能满足授田,就必须重新估算实际的户均授田面积,如何估算?

以关中地区的耕地为例。隋朝关中设有1府3郡,总户数为56.3万,按每户110市亩(隋制140亩)的受田估算,受田总需求约6200万市亩

实际受田比例为40%。从宋至清,陕西的土地开垦并没有显著增加,新中国成立后,才达到7700万亩。关中地区的耕地面积在1996年为3325万亩,关中是秦汉至隋唐的根基,开垦充分,应该也比不上后世的力度,假设关中在隋朝的开垦面积为2500万市亩,则关中的实际受田比例约40%,即平均每户只能从政府手中得到56亩(隋制)耕地。

隋朝实际的耕地面积为5.41亿市亩。隋朝北方人口稠密,都存在人口不足的问题,假定实际受田比例均为40%,则北方实际耕地为3.05亿市亩;南方地广人稀,足量受田,耕地为2.36亿市亩。因此总的耕地面积为5.41亿市亩。

总结:隋唐至明清,耕地不断增加,符合人口增长的客观规律

结合笔者对隋、唐、宋、明等朝代(清朝暂未研究)的耕地和人口的考证,我们能看到隋朝耕地与唐朝相差无几,均在5.42亿市亩左右,这是契合实际的。一方面,从官方的人口数据看,唐朝892万户,与隋朝相差无几,而唐朝人口达到5300万,比隋朝高15%,人口多便意味着耕地多;另一方面,唐朝继承了隋朝的领土和制度,同时开拓了南方,南方户数从隋时的215万户增加到405万户,开垦的耕地必定增加才对。常理上也是如此,隋朝开垦的土地,在人口增长的背景下,唐朝百姓不可能不去耕种,除非人口稀少。

同时大家也能看到,从隋唐至明清,先人们不断开垦着新的土地,耕地面积不断增加,承载的人口数量也在不断提高。而随着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中华民族也在不断改进技术,提升生产力,唐朝后期出现的曲辕犁,便大幅提高了耕作效率。

隋朝经济研究之二:真实的财政收入和粮食储量

原创2019-10-27 11:37·明析历史

理性讨论、数据说话,关注明析历史,探究古代的经济真相

上一篇文章,笔者在隋朝的人口及均田制基础上,估算了隋朝实际的耕地面积。今天笔者在隋朝的经济、赋税、仓储等制度基础上,探究隋朝的财政收入及粮食储量。

隋朝的经济

经济是国家财政的基础,杨坚“代周立隋”后,实行了一系列富国兴民的政策,“罢酒坊、通盐池,与百姓共之。”其它朝代极力控制的盐、铁、酒等商品,隋朝既不专卖也不征税,另外免征商税,极大的促进了商品流通与南北合流。隋朝581年至唐朝740年的160年的时间里,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工商业最好的时代,没有专卖和商税,经济管制最少。既使杨广横征暴敛、滥用民力,也没有搞专卖和征商税,也可能只是他还没来得及做。

杨坚实现国富强民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四点:

1) 继续推行均田制。取消士族特权,保证成年男女拥有充足的土地进行耕种,扩大了田租的税源,没有额外增加百姓负担。

2) 发展工商业。杨坚认为商业发展能够方便民众、繁荣经济,于是将商业发展作为一项国策,鼓励商人外出经商,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杨坚还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将铸造货币的权力收归国有,间接促进了商品在更大范围内流通。

3) 清查户口。杨坚执政后,进行了全国性的户口清查,投献在地方豪强的百姓被大量清查出来,开皇5年(585年)便清查出202万人,这些隐瞒人口被授予土地后,便能为国家贡献税收。

4) 减征赋税和徭役。杨坚将百姓的服役年龄推迟到21岁,时间缩减到20天,50至60岁者可以“纳绢代役”,同时免除江南地区10年徭役,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使农民有更多时间从事农业生产。

隋朝在杨坚的统治下不断富强,可是它每年的财政收入是多少呢?它的粮食储备到底是多少呢?本文试着为大家揭开谜语。

隋朝的财政收入估算

前面已经谈到隋朝没有工商税,财政收入全部来自农业税,因此需要先了解一下隋朝的赋税制度,即租调役。

隋朝的“租调役”制度。隋朝“租调役”的赋税制在开皇三年(583年)成形,主要内容包括四方面:

1) 授田:每对成年夫妻受田140亩,其中男子80亩口分田、20亩永业田;女子40亩口分田。隋朝的课税对象是21至59岁的丁男及其妻,称为一床。

2) 租:粟3石或谷3石,北方交粟,南方交谷。

3) 调:桑蚕区缴纳绫、绢、絁(shi)共2丈、绵3两;产麻区缴纳布2.5丈、麻3斤。

4) 役: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需每年为国服役20天,年满50岁才可以“纳捐代役”,而唐朝允许百姓随便“纳绢代役”,因此“役”在唐朝变为“庸”。

义仓是特殊的地税。隋朝初年,原本“义仓”只是官方倡导下建立的救灾公共储备库,百姓自愿性地将粮食放到义仓,碰到灾年可以得到救助,是互助性质的粮仓。结果大家都懂,谁会愿意把粮食送给官府管理呢?百姓慢慢就没了积极性,于是开皇15年(595年),隋文帝下令将义仓粮食集中交到州城和县城中,从此义仓变成一种特殊的地税。最终隋朝收了一波百姓的智商税,本来是百姓的粮食,结果进了国家的粮仓。义仓的征收标准是:“上户1石、中户7斗、下户4斗。”

隋朝的户口概况。家庭是最基本的纳税单位,在“租调役”制度下,知道户籍情况,相应的财政收入便很好估算。按照《隋书·地理志》记载,户908万,人口4602万,其中北方占比为76%,南方为24%。

纳绢、交布的户数分别为多少?“调”是根据各地特产征的实物税,因此需要知道隋朝哪些郡县种桑,哪些郡县植麻?隋朝领土、政治、经济与唐朝相似,因此可以参考唐朝宰相杜佑的说法:“按天宝中天下计帐,户约有890余万。。。课丁820余万。。。其庸调租,出丝绵郡县计370余万丁。。。出布郡县计450余万丁。”唐朝交纳绢帛的丁口比例为45%,交纳麻布的比例为55%。因此可以推算出隋朝纳绢的户数为409万,交布的户数为499万。

根据隋朝的“租调”和“课丁”数据,可以估算出隋朝两项主要实物税为:1)粮食3360万石,其中税粮2724万石,义仓636万石;2)绢帛205万匹、麻布250万端。

注:绢1匹为4丈、布1端为5丈,绵6两为1屯,义仓纳粮按中户计算。

折合货币,隋朝的财政收入约558万贯。史书没有隋朝物价的记录,只能间接估计,北周末年粟谷的价钱约100文/石,绢帛每匹200至500文,北周平稳过渡到隋朝,再经历开皇之治,物价应该是下降的,预计绢的价格估计约300文/匹,粟米每石200文,相当于唐玄宗时期的物价。粟谷按60%的“得米率”计算,3360万石粮,折成米为2016万石。综合上面的分析,估算出隋朝的财政收入约558万贯。

看上去很少,实际却很多

乍看上去,隋朝558万贯的财政收入并不多,毕竟宋朝财政收入动辄6000多万贯,隋朝的财政收入连宋朝的1/10都不到,真是这样吗?当然不是!两个朝代的物价和财政制度完全不同,隋朝财政收入看上去少,却连年盈余,府库充盈;宋朝财税看上去多,却常年赤字,府库空荡。

隋朝货币购买力是宋朝4倍,财税相当于宋朝的2232万贯。比较隋朝与北宋的物价,可以看到宋代大米的价格是隋朝的3.5倍,绢帛价格是隋朝的4.3倍。无法得知隋朝自由经营的盐、铁、茶、酒的价格,这些专卖品在宋朝的价格高昂,至少是隋朝的10倍。因此宋朝的平均物价是隋朝的4倍左右,那么隋朝的558万贯相当于宋朝的2232万贯。

再看财政制度与财政收支。隋朝实行府兵制,兵农一体,官府养兵基本没有养兵的成本;而宋朝是募兵制,常年养着80万以上禁军(打不赢北方游牧民族,还不断养大对方),每年的军费开支超过3000万贯(平均成本40贯/人)。隋朝省去了每年三四千万贯的军费开支,五六百万贯的财政收入便能盈余,而宋朝每年6000多万贯的财政收入却常年赤字,从北宋元丰8年(1085年)的财政收支表就是例子。

隋朝的粮食储备

前面谈到隋朝建立了完备的粮食仓储制度,它的粮食储备分成三类:1)京城的太仓;2)开皇3年(583年)在卫州建黎阳仓,洛州建河阳仓,陕州建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隋文帝了为征讨高丽,又在洛阳增设回洛仓和兴洛仓,总共6大粮仓;3)开皇5年,在全国各郡县推广的义仓。

经过隋文帝杨坚的治理,隋朝府库充盈,仓库甚至没有装新粮的地方,因此免除当年全国的赋税。据《隋书·食货志》记载:“隋文帝既平江表,天下大同,躬先俭约,以事府帑。开皇十七年,户口滋盛,中外仓库,无不盈积。所有赉给,不逾经费,京司帑屋既充,积于廓庑之下,高祖遂停此年正赋,以赐黎元。”

隋朝的粮食储备有多少?根据6大粮仓的容量估算,据《隋书》记载,隋文帝修建的4座粮仓容量在百万石以上,兴洛仓是隋朝最大的粮仓,可容纳2400万石粮食,回洛仓是同期修建的粮仓,规模小于兴洛仓。即使6大粮仓和太仓按最大容量假设,粮食总储量为9800万石,即2400万石X2+1000万石X4+1000万石(太仓),不到1亿石。

当然,实际的隋朝粮食仓储并没有1亿石,根据后世考古还原,黎阳仓的容量在300万石左右,因此隋朝的粮食储量大约为7000至8000万石。这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成绩,唐朝直到天宝年间才达到这水平。据《文献通考》记载,天宝8年(749年)全国的粮食总储量9602万石。

总结:隋朝前期财政收入558万贯,看上去少,却连年盈余,府库充盈

本文利用隋朝的人口数据、赋税制度和物价水平,估算它的财政收入为558万贯,数字看上去不大,却相当于宋朝的2232万贯,隋朝省去了三四千万贯的军费,因此财政连年盈余,府库充实。

经过隋文帝杨坚的精心治理,隋朝日渐强盛,预计大业初年的粮食储量大约有7000至8000万石。这是很了不起的成绩,唐朝直到天宝年间才达到这水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地尽其力,仓备饥馑——中国古代备荒救灾的历史经验
​张红兵 || 金朝——文湖注定消亡的时代
成都平原的快速消失必须重视起来
全球耕地最多的15个国家
一组西汉耕地数据引发的思考
中国农民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