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巅峰读书 | 图解城市设计


内容简介

本书以城市形体环境的建设过程为线索,力求把城市的设计、开发与管理联系起来,也是对城市设计的认识与理解。

图解是设计创作的重要方法,是最有效的设计表达和设计交流的媒介之一。图的表达内容十分丰富,并给人以思考和想象的余地,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从设计角度来说,城市设计是一种创造,因此,采用图解的形式更能适合城市设计的学科和读者。

城市设计尚是一个扑朔迷离的问题,而且包容着广袤的领域。本书仅搭构了一个不尽完善的框架,许多问题尚待充实和完善。

作者简介

金广君,黑龙江省伊春市人,获哈尔滨建筑大学硕士学位,同济大学博士学位,曾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修城市设计。 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委员,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委员,广州市和深圳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城市规划》、《规划师》、《城市建筑》杂志的编委。

第一章 城市与设计

1.城市

2.设计

第二章 范围与特征

1.范围

2.特征

第三章 缘起与理论

1.缘起

2.理论

第四章 元素与原则

1.元素

2.原则

第五章 过程与成果

1.过程

2.成果

精彩内容

城市设计的过程

城市设计作为一门设计类学科,既有与其他设计学科相同的设计过程和程序,也有自己独特的过程和内容。这些过程由以下6 个相对独立的设计阶段组成,每个阶段之间都有连续的信息反馈,从而对设计和建成的环境进行修改和改造,使之趋于合理化和理想化。以下是对这几个阶段的论述。

(1)现场调查

城市设计活动并非开始于图板上,而是从对城市环境的认识开始。为了对城市环境有准确、真实的认识,设计者应全面了解城市的总体环境和设计地段的具体情况,这就需要现场调查,借助现场调查设计者可对设计环境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和体会。

现场调查应掌握以下信息和资料:

——城市历史发展过程和城市总体规划情况。包括相关的历史事件、发展模式和演变过程、总体规划思想、城市结构、规划实施情况以及城市总体规划对设计地段的要求;设计地段的土地使用、建设项目、条件限制,如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等。

——设计地段及周围相关环境的形体方面的情况。包括自然环境条件、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和地质情况;土地使用现状、设计范围、道路红线位置、产权归属、原有建筑现状、地段的坐标和标高;交通现状,如交通规划、交通量、使用者活动规律等。

——地方风俗习惯、建筑风格与特色。包括当地的生活习惯、行为规律、建筑的体量与尺度、色彩与材料、空间模式等。

——地段环境的经济社会方面的情况。如开发潜力、发展机会、公众的要求等。

对于城市设计师来说,比较有效和常用的现场调查主要有两种方法。

——询问调查法。是以询问的方式收集设计信息资料的方法,包括走访调查、问卷调查等。其中问卷调查法已经被广泛采用,被认为是城市设计有效的调查方法。通过问卷结果的统计和分析可以了解城市居民对环境建设的意向和建议。然而,问卷的编制十分重要,问卷的编制方式和安排顺序力求中性,避免暗示。问卷的问题应具有明确性、独特的选择性。问卷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限于事实性信息,具体方式如同一个工作申请表,另一部分更多地涉及态度与观点或有关部门的信息。良好的问卷应使被调查者容易理解、回答方便,所获得的信息容易自制、列表和分析。

——观察调查法。是设计者亲临现场,从侧面观察人们对地段的使用情况,收集信息的方法。这一方法多用于交通调查和使用者行为调查。由于被调查者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受调查,因此,这种调查比较客观,其手段有记录、录像、照相等。观察调查法也经常运用统计方法以求得定量的结论。为了便于记录,观察调查前应设计好记录表格,如按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天气情况建立参照数据,供比较分析,或准备好地段的平面图供定点记录。

美国城市设计家凯文· 林奇就积极倡导和从事问卷和现场踏勘形式的调查方法,通过调查,为城市设计提供依据和主题,来指导城市设计的决策和实施。目前,这一方法已成为程式化的设计过程和方法。

此外,公众可参与调查,如让使用者根据自己的记忆和印象画城市环境的意象图;到城市规划部门和城市建设档案馆走访和收集资料,听取城市建设部门的意向、建议也是调查的重要环节。

(2)资料分析

实践证明,所有的设计活动都离不开设计分析。借助系统的分析方法可以透过所获得的信息资料准确地发现问题、把握机会,使信息资料成为设计方案的向导。

城市设计的资料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功能分析。这是最基本的分析内容,主要考虑各项用地的使用关系以及它们与城市交通的联系。这项工作虽然是城市规划研究的范畴,在城市规划文件中可以找到依据,但是城市设计必须与开发项目相结合,将规划结果应用于对三维空间的创造。在对各项功能分析的基础上,城市设计还应对各项功能之间的连接、兼容、并列、叠合与分离作出判断,确定合理的功能组合、相对的空间关系和城市交通的联系。

——空间景观分析。运用各种空间分析手法,如图底关系、联系、场所等分析方法,对设计地段的空间等级、空间序列、视觉条件、交通联系和空间界面、标志物等进行分析;运用类型学方法对城市形态进行分析,如各种城市形态的原型,它们在城市景观、方位感、生活情景、交通组织等方面的物质和精神作用。库伦的空间序列分析方法和林奇的城市意象分析方法都是实用的城市设计分析方法,已为大多数设计者所熟悉和运用。

——使用活动分析。是指使用频率、使用者成分、吸引点、空间感受等。通过对使用者行为和心理的分析,有助于对空间模式的创造并易于和使用者取得感情上的认同和共识。

——开发与保护分析。通过建筑质量评价确定稳定区和活跃区,计算出保护用地和保护建筑的面积、开发用地面积和在使用性质、城市景观等方面的开发潜力。

(3)目标建立

通过对环境现状的分析,使调查阶段的信息、数据得到汇总,可以发现现状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机会,结合开发政策,建立设计目标和相应的设计概念,这种设计目标和设计概念反映出设计者对需求和对城市环境的理解。

设计目标应该是经济、物质和艺术价值三方面的综合。根据设计地段、设计规模、设计内容不同,设计目标也表现出鲜明的层次性和独特性。

如美国达拉斯市市政厅广场的城市设计目标就包括建筑处理、空间界定、人行交通、景观活动四个方面;而日本札幌市车站广场的城市设计目标则包括了城市特色、服务功能、广场性质、空间活力、整体考虑等几个方面。

就设计工作而言.设计目标和构想的建立是设计创作的重要环节,他为下阶段的设计确定了解决问题的核心轴和最终理想,具有战略意义和方向性。

(4)设计评价

在同样一个设计目标和设计概念下,会有许多不同的设计方案。设计活动的最终目标是要获得一个满足要求的最佳方案,这是通过设计评价来实现的。所以,掌握设计评价的方法尤为重要。

设计评价工作的关键是确定评价体系和内容。一般地说,评价内容分四个层次:设计问题是否准确;设计构想是否合理;各项控制指标是否符合城市规划要求:实施计划是否可行。

评价工作涉及许多人和部门,需要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方案进行评论。如相关的政府官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开发商参加的行政和技术方面的论证会;使用者和公众参与的听证会和公众表决活动等。

设计评价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在更大范围内的再次分析与论证,其结果是反馈更多的信息和建议。设计者通过设计评价过程能得到更多的和更深层的信息资料,有助于设计的发展。

一般来说,设计评价阶段是多次的和分层次进行的,是从个体到群体,再从群体到个体的循环和渐进的过程。每一个阶段评价的内容和深度不尽相同。通过设计者和参与者之间的讨论和启发,使设计方案更完善,最终得出最佳的设计方案。

(5)实施计划

在一定资金和建设条件下,城市设计的实施战略也是多种多样的。在城市设计方案形成并明确的同时,一系列实施原则和策略如用地管理、资金使用、开发计划等也已经贯穿其中。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制定实施计划主要思考的是“筑巢引鸟”,通过修建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开发环境条件来控制土地价格,调控开发的方向与模式。此外,公众参与也是促成和引导开发的有效办法。

在实施计划初期,应该针对城市设计活动较长的跨越性和多变性的特点,在设计概念、设计目标和设计方案基础上,制定一系列设计条例、设计导则和实施策略,并将这些城市设计成果通过行政手段立法,使之成为国家和当地现有城市规划与设计法律条文之下的条例和规则,以法律形式加强城市设计成果的严肃性。

然后落实城市设计的实施步骤,包括起步区的范围、位置,相应的城市配套设施情况和建设资金。通过科学完整的实施计划,才能保证城市设计在城市设计的全过程中发挥其效力,指导城市形体环境元素之间按城市的功能、社会、经济、美学的要求,随时以动态的形式进行优化组合,由此保证城市环境的持续发展。

(6)维护管理

“设计方案实施到一定阶段或全面完成和投入使用以后,环境的管理与维护、居民社区意识的形成、环境评价的信息反馈等也是城市设计的重要步骤,被称为城市设计的后续工作。

从城市形体环境建设的全过程上看,城市设计的形体环境设计只是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的一个手段,通过把设计成果转化为法律规定及行政管理的执行依据来塑造城市环境。城市环境建成以后,对环境的维护管理则是保留城市设计成果的必须手段。而维护管理又必须靠城市居民参与并建立管理制度,共同完成,即“社区”意识的形成。

科学有序的维护管理不但能升华城市环境的质量,创造出更深层的环境多样性和地区特色,在某种意义上有利于解决城市的社会问题。

“社区建筑”(community Architecture)包含了“社区规划”、“社区设计”、“社区发展”以及各种“社区技术协助”,这一概念是20 世纪80 年代以后在英国兴起并得到广泛承认的一项社会运动,这一运动强调人民在城市环境的建设与管理中的作用,如公众参与、共同管理等观点。相信这一社会趋向将推动城市设计学科的发展。

概括起来,城市设计主要过程的六个部分是循环往复、完整的工作框架。

在城市设计全过程中自始至终贯穿公众参与,而且其六个步骤共同起作用,只是在某一阶段时某一步骤起主导作用。

(7)过程的独特性

在设计过程中,参与城市设计活动的人员有各专业技术人员、政府官员、城市建设管理者、开发公司和使用者,他们对城市设计工作起着不同的作用,共同构成了城市设计集群(Design group)。城市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既是设计者也是参与者、协调者、组织者,他的工作不但是对开发建设提出构想、选择设计方案,还应对设计思想进行宣传、交流和贯彻实施。

在城市设计过程的各个阶段中,每一个阶段的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和所需的基本技能也不尽相同。在现场调查和资料分析阶段主要是对环境基础信息的收集、交流和整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目标建立和设计评价阶段主要是确定设计目标、提出设计构想、制定解决问题的基本框架、预测未来效益,同时进行方案评价、择优深化,使问题具体化;在实施计划和管理维护阶段是确定方案实施的保障机制和实施策略,制定开发工作程序,以及后续的管理、维护工作,社区组织、提供反馈信息。

在这六个阶段中,设计技术和管理技术交替成为阶段性工作的主要技能,有时设计技术和管理技术并重,以两个不可分的部分形成一体,在城市设计活动中发挥作用。

设计技术是从事城市设计工作的基础,是城市设计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他决定了建立城市设计目标、选择城市设计方案的正确性和科学性。管理技术则是为设计目标的实现和设计方案的具体化提供保证。单纯的设计工作是城市设计师对城市环境的审视和把握、各专业技术人员的交流与配合,而实施管理则是城市设计集群的合作。这是较设计工作更复杂、更多元化、更难以驾驭的工作,因此,许多人用“三分设计,七分管理”来描述城市设计中设计与管理的比重,这不无道理。

与建筑设计过程相比较起来,城市设计也有其独特的地方。国外一位建筑教育家曾把建筑设计称之为“建筑游戏”,指出设计过程应该是建筑师结合具体条件和要求,提出问题,寻找机会,确定设计目标。

在设计目标下的设计原则、设计概念确定之后,便是技术性较强的设计游戏了,认为这是设计学科的一般规律。在一定思想指导下,游戏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对技巧的掌握和经验的积累,对于建筑设计来说,取决于建筑师的业务功底和广博的阅历。若把这一概念运用到城市设计中,其“游戏”活动不仅仅是设计游戏,还包括实施管理游戏。城市设计师只有综合运用这两种游戏,才能创造和引导出优秀的设计作品。


迄今为止, 国内外对城市设计理论的研究多种多样、纷繁杂沓。许多学者对20世纪城市设计的理论作过归纳和分析,大体可分为四种:

a.功能主义,如CIAMl933 年在《雅典宪章》中提出城市的居住、工作、娱乐和交通四大功能组成,为以后区划法的实行打下了基础;

b. 体系主义,如路易斯· 康在费城中心区规划中对交通问题的分析和丹下健三提出的“带形城市”理论;形式主义,如卡米罗· 西特的空间设计观点和丹尼尔·伯纳姆提倡的“城市美化运动”;

c. 人文主义,如“10 次小组”提出的以住宅、街道、地区和城市构成的人类和谐阶层,亚力山大强调的公众参与和对使用者的关怀;

d. 理性主义,如雷昂·克莱尔提出的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和对传统城市空间肌理的恢复等。

英国诺丁翰大学的迈斯· 卡蒙那教授综合其他理论和实践经验,对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作了更详细的划分。他用一个八角形图形表现出目前各种各样城市设计理论所强调的八个主要观点及其相应的代表人物,又对每个观点在实践上的探索作了详细讨论,为我们研究城市设计理论理出了一个清晰的脉络。

(1)三种理论研究方法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罗杰·特兰西克教授在《寻找失落的空间》一书中,从现代空间的演变和历史例证的分析人手,提出了目前城市设计理论的三种研究方法,即图底关系理论、联系理论和场所理论。

①图底关系理论(Figure-ground)

圈底关系理论是研究城市的空间与实体之间存在规律的理论。每一个城市都有各自的空间与实体的模式,这一理论试图通过对城市形体环境图底关系的研究,明确城市形态的空间结构和空间等级,确定出城市的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通过不同时间内城市图底关系的变化,还可以分析出城市建没发展的动向。

这一理论源于心理学中的视知觉研究。心理学认为,感觉到某个物体的各个片面后,就会建立整体形象,即形成知觉。知觉有四个基本特征,其中选择性是知觉的重要特征。它是指人们在知觉周围事物时,总是有意无意地选择少数事物作为知觉对象,而对其他事物的反映则比较模糊。

图底关系理论以知觉的选择性作为基础,认为人们在观察形体环境时,被选择的事物就是知觉的对象,而被模糊的事物就是这一对象的背景。在城市环境中,建筑实体往往由于图像清晰,尺度较大,对人的刺激较高,而成为人们知觉的对象,周围的空间则被忽视。

成为对象的建筑被称为“图”,被模糊的事物被称之为“底”。像这样把建筑部分涂黑,把空间部分留白以后形成的图就是图底关系图。在图底关系的表现图中,有时还把空间部分涂黑,建筑部分留白.这时形成的图称为图底关系反转。通过对城市环境图底关系正反两方面的分析,对城市空间环境的认识会更全面和深入。

在城市和建筑设计中,用图底关系方法可以明确空间界定的范围、不同等级的空间、空间的收放效果等,从而在设计中有意识地加强对空间的界定,创造出积极的空间。

②联系理论(“Linkage)

联系理论是研究城市形体环境中各构成元素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规律的理论。这些线有交通线、线性公共空间和视线,如各种交通性干道、人行通道、序列空间、视廊和景观条件等。

通过联系理论的分析,可以明确城市的空间秩序,建立不同层次的标志性建筑,确定城市中主要的建筑及公共空间的联系走廊,提高城市效率。以此为依据控制周围与其相联系的各构成元素,能达到“各种流动形态的和谐交织”和秩序化的结构布局。

1791 年,朗方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市的规划设计时主要强调城市中各主要建筑和空间的联系,其主要手段是在这些主要元素之间用绿地、主要街道等线性空间建立强烈的交通与视觉联系。两百多年来,首都华盛顿的建设一直在这一模式指导下进行,使之成了美国城市中独具特色的优秀城市。朗方的这一设计思想被认为是早期成功地运用联系理论设计城市的范例。

联系理论在20 世纪60 年代十分盛行,比较著名的是1964年培根在进行美国费城中心区城市设计时对联系理论的尝试。他运用联系理论,以运动的概念为费城中心区编制了一个杰出的“城市结构”(Urban Structure),以活动中枢构成整个城市的功能以及视觉骨架,形成城市的主要空间走廊,建立了和谐有序的城市结构。

③场所理论(Place)

场所理论是把对人的需求、文化、社会和自然等的研究加入到对城市空间的研究中的理论。通过对这些影响城市形体环境因素的分析,把握城市空间形态的内在因素。在场所理沦的研究中,社会的、文化的和感知的因素被渗透到对空间的界定和围合中来,这些内在和外在因素的有机结合,于一般性的场地(Site)赋予出场所(Place)的意义。

与图底关系理论和联系理论比较起来,人们对场所理论的认识比较晚。20 世纪50 年代初,“10 次小组”提出了“以人为核心”和“人际结合”的思想,主张把社会生活引入人们所创造的城市空间中去,要按不同时间、不同时期和特点研究居住问题。他们认为人类活动是决定城市形式的基本要素,城市形式必须由社会活动产生,提出以人类和谐关系来反映城市结构,从中得到对城市环境的认同感。“10 次小组”的观点对以后许多方面及学者的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雷昂· 克莱尔提出城市空间应统一、和谐、有秩序,街道的大小、模式和方向性是公共空间的重要因素。他在1969 年德国的一个修道院扩建中,用广场、柱廊、林荫道等手法解决公共和私人领域的冲突,连接新旧建筑,被认为是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作。

——G· 库伦通过对人在空间运动中的感受研究画出的城市景观图,通过对空间序列的个性特征的分析,强调人对空间的场所感和意象。尔后,“空间序列”分析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0 世纪80 年代,克里斯汀· 诺伯格· 舒尔兹在《场所精神》一书中提出了场所的围合、意义及对场所的保留等问题。他强调城市聚集的概念,指出建筑物精神层次的意义远比实用层面更重要。其观点对当今提倡的人居环境研究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应该指出的是,以上三种理论方法各自有自己的价值和局限。

图底关系理论主要是对空间界定和空间等级的分析,有利于形成积极的城市空间;

联系理论是在城市主要建筑和主要空间之间建立交通和视觉联系,有利于形成城市的空间秩序和提高城市效率;

而场所理论则从人的需要出发,通过对影响城市环境的内在因素的把握,使城市环境满足人们的深层次的需求。

可见,每一个理论方法都是从一个侧面分析城市环境,只有把三者结合起来才能使城市问题的研究更全面、更有意义。

(2)城市形象理论

在诸多城市设计理论中,比较有影响并得到广泛应用的理论是美国城市设计理论家凯文· 林奇提出的“城市印象”理论。他结合对美国三个主要城市波士顿、新泽西和洛杉矶的“城市印象性”调查分析,通过出版《城市形象》一书提出了城市形象理论。

①形象性的建立

林奇的城市形象性(Imageability)是作为对城市环境的评价标准提出来的,即“具形物体使每个特定观察者产生高效率的强烈心理形象的性能。”

林奇认为:“环境形象是观察者与他的环境之间两向过程的产物,环境提示了特征和关系,观察者——以他很大的适应能力和目的——选择、组织,然后赋予所见物以一定的意义。”

这里提到的环境“特征与关系”是容易被人们理解和识别的环境形象特点,也称环境的“可识别性”,它不仅能让人们感到城市环境具有清晰性和安全性,还能增强人们对环境体验的深度和强度。

而赋予所见物的“意义”是指人们对环境产生的心理图象和形象。这是一个“公众印象”,是“城市居民中多数人拥有的共同的心理图象,这是在各个物质实体、共同的文化和基本的生物特征的互相影响中可见的一致范围”。

林奇还提出了建立城市形象性的三个条件:识别性(Identity)、结构(Structure)和意义(Meaning)。

——识别性。主要指物体的外形特征或特点。

——结构。主要指物体所处的空间关系和视觉条件。

——意义。主要指与观察者在使用和功能上的重要性。

任何一个环境元素若具备了上述三个条件就很容易建立起城市的形象性。如哈尔滨市防洪纪念塔早已在市民的心目中形成了心理形象,是城市形象的重要元素之一。分析起来它具备了建立形象性的条件:首先,它形象独特,由半圆形的柱廊环抱中央的纪念塔,形成宏伟庄严的气氛;其次,在空间上具有是好的视觉条件,从景观上能满足最佳的视觉要求;第三,它是1957 年哈尔滨人民抗洪胜利的纪念性建筑,意义重大。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很容易理解哈尔滨市防洪纪念塔为何能成为哈尔滨市的形象性建筑了。

反过来讲,当我们设计城市时,对城市中有重要意义的建筑应该提供良好的视觉条件,在建筑处理上要求应具有个性特征,使之成为景观中的标志性建筑。而对于一般性、大量的建筑则要求在景观中作背景,建筑处理上追求统一和协调,这样才能使城市景观变化有序,使城市空间具有特色并格局清晰。

②形象的构成元素 在分析和调查的基础上,林奇提出了构成人们心理形象的五种基本元素,它们是:

——路径(Path)。在城市中,能够被称之为路径的元素有两类,即交通联系的道路和视觉联系的视廊。一般情况下,两者合二为一。因此,人们习惯地认为路径即人们经常活动的通道,包括城市的主次干道和步行路、水路、铁路等。这些路径构成了城市的空间骨架,是城市的“骨骼系统”。路径是人们认知城市的基本要素,其他要素都是沿着路径而展开的。所以,在城市形象建立中,路径占主导地位。从心理学角度讲,当人们沿路径移动和观察时,路径对人们能形成连续性和方向性的图像。路径两侧的界面就是连续性和方向性的基础,有助于人们对距离的判断。

——区域(District)。从整体上讲,区域在规模上的变化较大,一般是两度范围。一个区域应该有共同的形态特征和使用功能,并与其他区域有明显的区别,如历史区、高层区、居住区、工业区等。形成区域应该具有以下特征:文化社会性,如美国许多城市中心区的“中国城”和一些城市历史保护区就有着鲜明的历史性和民族性的文化特征,被称为镶嵌在城市中的“亚文化区”;共同的使用者,如大学校园;一致的使用功能,如居住区;一致的空间特征,如城市广场、高层建筑区等。

——边缘(Edge)。边缘是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界限,通过自然或人工形态上的变化所表现出来的线性成分。它标志着区域的范围和形状,如绿化带、河岸、山崖等,以及建筑群体界面、道路边界和各种空间分割手段。但也有的区域在某一方向上没有明显的边缘,与另一区域自然混合,形成空间上的交融和渗透。边缘是人们认知城市形体环境的某种侧向参照基准,是一个区域与另一个区域的联系和区别部分,对城市环境起了一种区分与限定的作用。人们通过边缘认知城市形体环境的特征,加强了对城市形象的理解。

——节点(Node)。节点就是集合的场所,指观察者可以进入的具有战略地位的焦点、要点或是日常城市生活往来的必经之地。多半是道路交叉口、方向转换处等。它是人们认知城市的一个重要因素,其重要性来自于它是某些功能或特征的集中。这类集中的节点也许就是某一区域的中心。对环境的认知者来说节点十分重要,通过节点人们可以更清楚地感觉节点本身和其周围环境的特征,因此,节点也被称为城市的“核”。

——地标(Landmark)。地标是一种认知环境的参照点,观察者不进入其内部,只是在外部认知它,通过它来辨别方向。它是城市中令人产生印象的突出形象,其关键特征就是单一性和外在性,包括突出的自然地形地貌、奇特的植物、形象特征明显的建筑物和环境设施等。地标可以在城市中或一定范围内作为一种方位感的导向,是城市结构的一种暗示。它是形成城市形象和识别城市结构的重要因素,对城市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范围。

以上元素一起构成了城市的形象性,合成了城市的个性。然而,上述的元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区域由节点构成,受边缘的限定,路径贯穿其中,地标分布于内。它们有规律地相互穿插和叠合,构成城市形体环境的认知意象和城市形象。

我们运用林奇城市形象构成要素的观点,可以画出城市结构的抽象图示,更能增强我们理解城市形体环境的深度。

林奇在他后期的作品中加人了象征的意义和环境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含义,大大丰富和加强了城市意象的内涵和操作性。


布鲁书评:金广君老师是中国城市设计的开山鼻祖,是奠定中国城市设计的老学者,他的很多书籍都是城市设计方面的经典教科书,这本书可以让你了解城市设计的前世今生,很多图对考研的同学都有帮助,里面真的是图文并茂,尤其是对城市设计理论的阐述,深入浅出,真的是难得的好书。这样的好书应该是一本畅销书。


好书推荐:机械工业出版社《作品集炼成记》国内第一本建筑留学作品集图书,建筑留学作品集黄宝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重塑百年博物馆丨美国阿肯色州美术博物馆,冲破艺术边界-今日头条
工业建筑设计问题的要素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居住建筑造型中外立面设计的简要概述
提升城市形象!青岛探索优化美化城市“第五立面”
景观设计师职业生涯必读的50本书
景观设计师必读50本书 | 世界读书日推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