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朝经济研究之三:各时期的财政收入

笔者前面用了2篇文章分别考证了唐朝的人口数量和耕地面积,即《唐朝经济研究之一:真实的人口数据》和《唐朝经济研究之二:真实的耕地面积》,本文继续研究唐朝的经济,探究唐朝的财政收入变迁。

唐朝税收制度

安史之乱前:租庸调为主,无商税和专卖。税收得国家财政的基础,唐朝继承了北魏至隋朝的政治和税收制度并加以完善,最终在武德7年(624年)颁布“租庸调”制。租庸调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每户授田100亩(口分田80亩、永业田20亩),其征收标准是:

租:按南方农作物不同区分,北方缴纳粟米,每丁2石;南方交稻谷,每丁3石,稻谷碾成米大约2石。为什么这样征收呢?粟米耐存储,可以存8-9年;大米很容易糜烂,稻谷存储的时间长,所以北方直接向百姓征粟米,南方则征稻谷。

调:按全国特产区分对待,桑蚕区输绫、绢、絁(shi)共2丈、绵3两;产麻区输布2.5丈、麻3斤。

庸:成年男丁需要每年为国服役20天,但可以用绢抵,每天3尺,所以叫做庸。

地税:类似隋朝的义仓,以救济灾荒名义征收的税种,百姓按照每亩2升的标准交税,属于资产税性质。

户税:目前史学界认为户税应该是开元年间开创的新税种,封建社会征税的原则是“量出制入”,要用多少钱就征多少税,不够就加征。唐玄宗统治后期,宫室奢靡浪费,边关征战不断,租庸调难以满足国家开支,所以对百姓加征了户税。户税也是一种资产税,根据百姓的资产情况划分9个等级,其中八等户每户交452文、九等户交222文。根据唐德宗年间的宰相杜佑的估算,全国平均每户交税250文。

隋朝和唐朝前期,是中国唯一不搞盐铁专卖和征收工商杂税的时期。国家对老弱病残、退役军人的免税政策都得到了较好的执行,既没有像汉朝那样搞盐铁专卖,也没有唐后期至两宋的盐、铁、茶、酒等各种专卖,更没有在全国广布税关以征收商税。唐朝前期真正做到了轻徭薄赋,文治武功,开创辉煌。

安史之乱后:两税法,专卖和商税齐上阵。安史之乱后,唐朝的经济和民生遭到极大破坏,均田制崩溃,大量百姓和土地失去依附关系,佃农大幅增加,难以按照过去的“租庸调”征收田税。例如佃农(客户)没有土地,怎么能按照均田制征收田租呢?租庸调是按照授田100亩确立标准。耕作30亩和耕作50亩的农户难道都交2石粮吗?这肯定不合理。

均田制破坏的前提下,唐朝必须确立新的农业税征收标准,所以唐德宗李适在780年采纳了杨炎的建议,开始了两税法改革,即以土地的肥瘠确定税率,按照耕地的面积和产量征收田税。两税法以亩定产、以产定税,无论主户和客户,都需纳税,田税按春、秋两季征收。两税法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农税改革,一直沿用到新中国建国前。

专卖及商税的兴起。安史之乱拉开了唐朝藩镇割据的帷幕,中央无法掌握全国的人口,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户部统治到的百姓只有308万户,相比天宝14年(755年)的892万户下降了2/3。百姓减少造成税基不足,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唐朝中央开始增加了流通环节的征税,商税和专卖重新走上历史舞台。

盐、铁、茶、酒的专卖和商税是唐朝后期、两宋、乃至蒙元的重要税种,成为百姓重要的生活负担,直到明朝废除铁、茶、酒的专卖,这几种产品的价格才大幅下降。造成的后果就是“宋粉”吹嘘两宋的经济富裕,现实生活中的这群人天天批评石油、烟草和通信的垄断,却又为两宋的“盐铁酒茶香”专卖叫好,真不知道这群人的脑子里装了什么?

开元盛世的财政收入

唐朝属于纯粹的小农经济,史书也没有唐朝前期财政收入的明确记载。不过结合人口和耕地情况,利用“租庸调”制,我们可以推算出唐朝财政的大致轮廓。唐德宗年间的宰相杜佑对天宝年间的财政收入就有大致的匡算,具体见《通典》卷6《食货志·赋税下》记载。可以看到,唐朝财政主要是实物,物资非常丰富,粟米约2500万石,绢740万匹,布1605万端。注:绢1匹为4丈、布1端为5丈、绵1屯为6两。

天宝年间财政收入约1053万贯。将天宝年间财政状况重新整理,结合当时的物价,唐朝前期的财政收入约1053万贯,其中铜钱200万贯,占比20%;由于唐朝前期物价低廉,粮、绢、布等实物虽然数量巨大,但折合成铜钱为853万贯,占比80%。

安史之乱后的财政收入

前面提到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在均田制崩坏、藩镇割据的背景下,唐朝开始两税制改革,并开始征收商税,并搞起盐、铁、酒、茶的专卖。唐代宗年间,著名理财官刘晏走上历史舞台,陆续推出了榷盐、漕运、常平仓等改革措施,扭转了唐朝安史之乱后财政崩溃的势头。

经过中唐名臣刘晏、杨炎、第五琦等人的财政改革,唐德宗年间的财政状况好转,财政收入超过1900万贯,其中两税约1200万贯、盐课600万贯。

元和中兴,财政继续好转。唐宪宗李纯继位后,励精图治,重用杜黄裳等宰相,陆续平定剑南、淮西等藩镇,国家呈现中兴局面,财政状况进一步好转,财政收入超过2800万贯。

购买力平价,拨开数字的迷雾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安史之乱,只看财政数字的话,或许会认为唐朝中期的财政状况远好于开元期间,毕竟开元盛世的财政收入折价1053万贯,而元和年间接近3000万贯。这其实告诉我们,分析古代的财政收入,不能被表面数字迷惑,一定要结合当时的物价辨证分析。网络上的“宋吹”就喜欢移花接木,因此闹出“宋代财政收入1亿两(实际是1亿贯石匹束两)”的笑话。

通过对比安史之乱前后的主要物价,可以看到粮食、布帛、食盐等重要物资价格都出现大幅上涨,食盐重新被官府垄断专卖后,价格更是原先的10倍。天宝年间的1053万贯财政收入可以买到7020万石粮食,而元和年间的2813万贯收入只能买到5626万石粮食,显然开元盛世的政府财政远好于唐朝中后期。

为了使唐朝“安史之乱”前后的财政收入具有可比性,我们需要了解安史之乱前后的物价变动情况,类似于后世的CPI指数。古代百姓的生活物资单一,最大的开支是粮食、衣服等温饱需求,其余是盐、铁、住房、节庆等开支。我们根据不同物资在百姓生活中的重要程度,赋予不同的权重,即粮食60%、绢绸10%、麻布20%、食盐10%。

假定公元750年的CPI指数为1,则800年的CPI为4.9。因此天宝年间的1053万贯财政收入相当于元和年间的5160万贯,是元和间财政的1.83倍,可见安史之乱后的通货膨胀有多严重!

同理,宋朝的财政收入(6000多万贯)看上去是唐朝(1000多万贯)和明朝(1000多万两)的5-6倍,但宋朝的物价远高于另两个朝代,实际购买力差别却很小,将来笔者会写专门的文章揭示这一点。

总结:开元盛世体现着物质富裕,而非表面数字

经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唐朝前期的财政非常宽裕,财政收入看上去只有1053万贯,可是购买力却大的惊人,是中后期的五六倍。

安史之乱后,唐朝一度非常虚弱,但经过从代宗至宪宗等几代君臣的努力,国家财政得以逐步恢复,元和年间的财政收入超过2800万贯,从购买力平价看,达到开元盛世55%。

通过对唐朝不同时期财政收入的梳理,大家对古代财政收入的判断不能拘泥于数字,更应该结合当时的物价,判断实际的物质占有情况。显然,开元盛世体现着物质的富裕,而非表面数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易经》告诉你:春风得意时要注意什么
忆昔
上千年的石狮想说话,先有开元寺,后有安阳城
唐朝中后期,为何会冒出那么多私盐贩?
唐朝时期之开元盛世与安史之乱
唐玄宗李隆基用过几个年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