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籍译读】明.高颖《武经射学正宗》上卷捷径门3(2018年第二次校正版)

论轻法

【原文】

        轻者后拳与前掌相应,轻松而发矢也。然轻之功极细,发矢时,若欲轻而不敢用力,矢镞必然吐出。即使不吐而定,发矢亦觉无气,气怯则矢发必伤于小。惧其小也,而稍用力,则力微而矢不能进。惧其不进也,而极力求进,必然一抽而出。就著气质,机神冲动,不能凝注。矢不能不少偏矣。

  故既匀之后,后肩泻开时,箭镞已至弓把中间,决机命中全在于此。后拳必将筋力紧收,与前掌相应。前后肩殚力,并实坚凝一片,轻轻运开后拳,与前掌约匀平脱。后肘不垂,发矢无势。如此肘垂而拳平脱,气质烟火之性,泯然不露。如蜻蜓点水,轻扬活泼。如瓜熟蒂落,全出天然。松而且脆,矢出如豆,细冲至的。此下手用轻之工夫,古云:后手发矢,前手不知者也。

【译文】

        “轻”法要让后勾弦手和前推弓手的相互对应,而后轻松发射箭矢。然而“轻”的动作细节要求很高,放箭时,如果只顾做到“轻”却不敢用力,射出去的箭必然没有速度而且不够稳定。即使能有稳定地飞出去,那飞出去的箭也让人觉得没有力道,没有力道那么这支箭的杀伤就小了很多。箭的力道太小,只稍稍外因干扰,就能干扰箭的力道导致箭不能贯穿目标。又由于箭没有杀伤力,以致于用错误的方式极力抽弓发射。这样冲动地撒放发射,不去掌握正确的发射时机,不能稳住动作箭矢必然偏移目标。

        所以当完成“匀”之后,后肩泻开,箭头已经到了弓把的中心位置,发射的时机全在这一刻。必须让后手肌肉收紧,与前推弓手相互对称受力。前后肩膀同时极力支撑,让上半身的力量凝结在一条线上,此时轻轻用力运动后手,和前推弓手同一高度上平均放弦。后手的手肘不下垂,箭射出去没有气势。这样后手肘下垂勾弦手平平地放弓弦,像烟火那样喷射而出的威力,却不露毁灭一切的声色。像蜻蜓点水一样,动作轻巧活泼。又像瓜熟蒂落一般,自然而然的完成动作。发射轻松,动作干脆,箭像豆子一样飞出弓,非常快的速度击中目标。这样的技巧,就是古人所说:后手发箭,前手却感知不到的意思。

【解读】

概括全文,轻的意思是后手撒放的动作要求,在匀的状态下持续用力,审固箭矢,抓住时机,后手向后撩拨弓弦,此时沉肘平脱,动作水到渠成,中途不得半点干扰。

明 (传)仇英 鞑靼狩猎图

论注法

【原文】

        注者目力凝注处,精神聚而不分之谓。与前审字相应。

  夫人一身之精神皆萃于目。目制锁注,神必至焉。神至而四体百骸,筋力精气俱赴矣。

  李将军射石,一发没镞者,以虎视石也,神之至也。故发矢时,目力必凝注一块。目注而心到,意到手到。

  然注与审不可分为二事。引弓之初,以目视的,是之谓审。发矢时以目注的,亦谓之审。总之皆用目力,原非二事。何为分审与注之名也?

  只为世人引弓时,虽能目视的,及既彀之后,筋力已竭,信手便发,无暇认的,精神散漫,发矢俱偏。故认的间一块,或认的之心,或认的之足与首,精神手法俱向此一块而发。

  故注之名,原为世之拙射而设者。善射之人,手一举弓,目力便审,精神便凝注一块,自始至终神气精专,弓一彀而匀轻以出矣。何待匀轻之后而注哉?善学者不可不察也。

        目认的间一块。目认之法极活。或随风而变,或随弓之软硬而变。弓软则认的之首,弓劲则认的之足。甚者弓劲风顺,则不及认的,而以镞顶半路者有之。或弓软风逆,或顶的于左手掌下者有之。若东风之左右丈余者有之。弓劲风微,则顶的之左右。尺寸下可执一,斟酌在人也。

【译文】

        “注”是指射手的眼睛注视一处,精神专注不分神。和前文“审”相似。

        人全身的精神气都汇聚在眼睛。眼睛专注一处,神情必然有所表现。精神集中时人体全身骨骼,肌肉都会调动起来。

        古书记载李将军射石,一箭将箭头贯穿岩石,在于李将军的眼睛像老虎那样凶狠的眼光注视。可谓精神高度集中。所以撒放之时,注意力必须集中在一处,眼睛注目精神集中,意识到了动作就正确。

        当然“注”和“审”不能区分为两个独立的动作。在准备开弓的阶段,要让眼睛注视目标,这是“审”。发射时瞄准目标,这也是“审”。都需要让眼睛专注目标,所以不是两个独立的动作。那么为什么要提出“注”和“审”两个称谓呢?

        这是因为我发现当代的射手在开弓时,虽然能用眼睛去注视目标,到了满彀之时,肌肉力量已经竭尽,就随手撒放,完全不瞄准目标,射箭时精神涣散,这样射出去的箭都是偏的。所以射箭时注意力要集中在目标区域的一处,或者瞄准目标中心,再或者瞄准目标的底或者顶,精神和动作都需要指向同一区域之后才能发射。

        所谓“注”法,是我(高颖)为水平拙劣的射手设定的。高水平的射手,一旦举弓射箭,目光便开始审查自己的动作流程,精神已经专注在需要瞄准的位置,整个射箭动作神气精专,弓一旦开满身体已经均匀受力,并能干脆地撒放。还需要等之前的动作全都做到位再去注视目标吗?习射的后人必须注意这点。

        瞄准目标区域,瞄准方法非常多。会受风向的变化而变化,也会受弓拉力的软硬程度而变化。拉力软的弓就要瞄准目标的顶端;拉力重的弓就要瞄准目标的底端。甚至出现弓的拉力重而且在顺风的环境下,不用瞄准在目标上,只让箭头瞄准在目标前面的路径上即可;弓的拉力软而在逆风的环境下,那么要让目标的顶端靠在推弓手手掌下方即可;如果遇到横风,那么向左右方向移动数丈补正方位即可;弓的拉力重而只有轻微的风,只要瞄准在目标顶端左右方位上。理解了瞄准方式的根本之道,具体操作就让射手自己灵活掌握。

【解读】

概括全文,本篇的“注”在于要求射手在射箭过程要瞄准目标,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切勿引弓乱射,信手而发。

捷径门总结

【原文】

  审彀匀轻注,虽为五段,其实一贯,审与注首尾相应,总之皆用目力。审于开弓之时,注于发矢之顷也。中间彀字,乃开弓之根本。

  匀者,乃所以终彀之力量,而斟酌发矢之机宜也。世人言射,只言彀字,一彀便发,大小左右俱不暇顾。讵知彀者乃发矢远到之本,非中的之本也。

  彀而不匀,发矢皆偏,何取于彀?惟于彀之后,复引箭镞,匀调浸进分许,斟酌既定,而预为出矢轻松之地。故有匀之功而彀力始不虚。

  轻者,乃竟匀之机,而发必中节者也。上文匀之时,矢犹未发,而斟酌定矣。轻者,承匀之后,而轻松以出,发矢以准。故有轻之功,而后匀之妙始著。

  注者,又合众法之精神,萃而归之的,以终审彀匀轻之大成也。

        自审而彀,而匀,而轻,而注,相通一气。一审便彀,一彀便匀,轻而注,发以达于的,捷于呼吸。犹人一身,自顶至足,疾痛相关,不隔一缕。而射之道尽矣。

        然有终身习之而不得其门者,亦是为拙射所惑,偶入斜路,白首难改。犹学文者,一入恶套,挥之不去。又犹学书者,把笔一差,到老仍误习舛。若一更改,反觉不便。此初射者斜正之门,不可不辨。而下文辨惑之门所由作也。

北京法海寺明代壁画

【译文】

        “审”“彀”“匀”“轻”“注”,看似五个动作,其实是连贯一致的。“审”和“注”首尾呼应,都要用眼光凝视集中精神。“审”在做开弓动作时开始,而“注”则是在即将放箭的瞬间。中间讲到的“彀”,是开弓的根本。

        “匀”是开满弓之后所要用到的力量,保证射手稳定身姿瞄准放箭的时机。当世之人谈到射箭动作,只说如何满弓,一旦满弓就盲目发射,目标位置完全不顾。要知道正确地满彀关系到箭能射多远,而与目标精确度关系不大。

        做到“彀”却不关注“匀”射出去的箭都是偏的,又怎么能理解“彀”法的正确含义?只有满弓后,再调整箭头,让其缓慢随着弓弦张开,确定瞄点,为随后的撒放预留足够的余地。所以正确做到“匀”的动作要义,能让“彀”的力量始终饱满。

        “轻”法,是做到正确受力后掌握撒放的时机,干脆击中目标的动作。按照上文所讲做到“匀”之时,箭在弦上还未发射,然而瞄准已经定下来了。“轻”法是在正确做到“匀”的动作之后,干脆撒放,射出去的箭就会精准。所以掌握“轻”的功夫,是在能够理解“匀”之精妙后才能理解的。

        “注”法,将前四个射法的精神,汇聚在要命中的目标上,是“审”“彀”“匀”“轻”所有动作的集大成者。

        从“审”到“彀”,再到“匀”“轻”“注”,这些动作都是相互联系,合为一体的。射手开始“审”,“彀”的动作就要接着,“彀”一到位“匀”的姿势就会跟上。随后“轻”最后“注”,箭发射击中目标,比呼吸还要快。就像人的身体,从头顶到脚底,疾病疼痛是相互关联着的。射箭的道理也是这样。

        当然有些一身都在习射却不能入门的人,也是被拙劣的射箭指导所迷惑,一旦进入旁门左道,到老都难以改正。就像读书人,一旦接受错误的教材,脑海中很难忘却那些错误的理论。又像学书法的人,握笔的姿势不对,到老仍用错误的姿势书写。如果纠正错误的姿势,反而觉得动作不舒服。这是初学射箭人的斜道正道之分,不可以不辨明。下一卷的《解惑门》我将说出这些问题的由来和危害。

【解读】

1.本篇是第一卷的总结篇。虽然是总结篇,但本篇明确理清前面五章的动作要点:这五个动作是连贯一体的,只是对于不懂动作的新人而言,要拆分每个动作并解释清楚,这样利于新人学习。

2.初学新人总会觉得射箭动作非常简单,或者觉得射箭学习是只需要几天就能大成的运动,持有这两种想法的人,一是低估了射箭的难度,再是太过心急,只求速成。诚如高颖先生所说,射箭也是需要循序渐进的。也许人类都知道怎么开弓射箭但如何能射出威力百发百中这是需要一定时间学习的,而学习的过程必然有自己的规律,想要速成导致误入歧途,贻害一生,这是所有学射箭的人都不愿意见到的。下一卷《解惑门》就会详细阐述错误动作的危害,以及学习射箭过程中的迷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射经
传统射术资料
一不小心就“走火”!射箭时佩戴的扳指到底该怎么用?
纪效新书[明代戚继光创作的军事著作]
传统射箭的三种常见射姿(3)
【听羽谈】21:浅谈弓矢之瞄准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