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针炙治腹痛

腹痛是指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田老认为腹痛辨证,首先要辨寒热虚实。腹痛拘急冷痛,疼痛暴作,遇冷痛剧,得热则痛减者,为寒痛; 腹痛灼热,时轻时重,腹胀便秘,得凉痛减者,为热痛; 痛势绵绵,喜揉喜按,时缓时急,痛而无形,饥则痛增,得食痛减者,为虚痛; 痛势急剧,痛时拒按,痛而有形,疼痛持续不减,得食则甚者,为实痛。针灸临床还要辨部位,主要应明确腹痛部位与经络循行的关系,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适当选用局部穴位和循经取穴。

田老治疗腹痛,多取天枢、中脘、气海、关元、肓俞、大横、足三里、上巨虚为主穴。方中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为足阳明胃经穴,中脘、气海、关元为任脉穴,肓俞为足少阴肾经穴,大横为足太阴脾经穴,分属腹部循行各条经脉,既可分别主治本经所主的腹痛,又可相互配合运用,临床不一定每次全部选用,而是根据病位分别选取,或两条、三条经脉穴位联合选用。另外肝郁气滞加期门、行间、肩髃、曲池; 瘀血内阻加地机、血海、三阴交; 阴寒凝滞加隔姜灸; 邪热内结加内庭、地机; 虚寒者加章门、脾俞、肾俞,并可加温针灸; 湿热者加阴陵泉、曲池; 病久可用背部夹脊穴、背俞穴。临床还常配合运用神阙、天枢、脾俞、肾俞等穴位拔罐,以及背部背俞穴、夹脊穴走罐或刮痧。

【病案举例】

1.林某,男,13岁,2000年9月29日初诊。

主诉: 脐周疼痛时有发作半年,加重1周。

现病史: 患者1年前曾做阑尾炎手术,半年后突感脐周疼痛,时发时止,曾服药、针灸,症状可减轻,近一周脐周疼痛,服药效果不佳,呈持续性胀痛,痛时欲行大便不出,矢气时顿感舒服,无恶心呕吐,大便日1次。腹部无拒按及压痛。舌淡,苔薄黄,脉弦细。

辅助检查: 腹部B超示腹部实质器官结构未见明显异常。

中医诊断: 腹痛 (气机郁滞)。

西医诊断: 肠痉挛。

治则: 行气消胀,活血止痛。

处方: 中脘,天枢,上巨虚,梁丘,关元。

治疗经过: 针3次后症状消失,嘱其注意饮食调摄。

按: 患儿腹痛日久,气机不畅故腹胀痛、得矢气缓解。气郁日久必有血瘀,故治疗时应适当采用活血化瘀之法。方中天枢、上巨虚分别为大肠经募穴与下合穴,行肠腑气滞与饮食等积滞; 梁丘为足阳明经郄穴,郄穴为经气深聚之处,可行气血治疗本经急性病证; 关元位于脐下3寸,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为元气之关,小肠之募,既可行局部气血,又可益气。患者年龄尚小,气血未盛,取关元有一举两得之用。

2.田某,男,55岁,1976年11月23日初诊。

主诉: 腹痛5天。

现病史: 患者因5天前在户外活动一夜后,晨起5时开始全腹疼痛,次日下午突然发烧39.1℃,经服抗生素虽已退烧,但一直持续腹痛,按之加重,热敷加重,大便3日未解,虚恭少,不呕吐,有时轻度恶心,纳差,小便正常。查体见腹凹陷,腹肌稍紧,呼吸活动正常,压痛以脐周明显,无包块,腹鸣音 (+),体瘦,心尖搏动在剑突下,心率快。脉滑细,苔厚腻微黄。

中医诊断: 腹痛 (湿热壅滞)。

西医诊断: 胃肠功能紊乱,腹部器质性病变待观察除外。

治则: 通腑泄热,化湿止痛。

处方: 中脘,气海,天枢,足三里。

治疗经过: 针4次诸症消失,食量不多,大便正常,有时便前轻度小腹痛,脉沉细,苔薄白,患者自行饮食调理,未再复诊。

按: 患者曾有发热,腹痛拒按,大便不通,并有恶心,舌苔黄厚腻,脉滑细,为湿热积滞实证。方中中脘、气海属任脉。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会穴,调脾胃理中焦,天枢属足阳明胃经,为大肠募穴,可行中焦气机,针用泻法荡涤肠腑。气海补气,足三里助运化,用平补平泻法共奏通腑泄热化湿之功。

3.王某,男,6岁,2000年4月21日初诊。

主诉: 脐周疼痛5年。

现病史: 患者自幼体弱,从小开始腹痛,以脐周为主,多方治疗效果不好,现脐周绵绵作痛,连及两胁,喜温喜揉按,饮食正常,二便正常。舌淡,苔薄,脉沉细。

既往史: 1周岁时曾患痢疾,并发展成高热惊厥。

中医诊断: 腹痛 (脾胃虚寒)。

西医诊断: 胃肠功能紊乱。

治则: 温中健脾,兼行气和中。

处方: 督脉背部段、夹脊胸段至腰段梅花针轻叩至潮红。天枢、足三里毫针用补法。

方药: 红糖10克,生姜3克,白蔻仁6克,砂仁3克,木香6克。水煎服,日1剂。

治疗经过: 患儿20天内断续针灸治疗3次,服汤药7剂,腹痛基本消失。嘱其饮食及生活调理,后体质日健,腹痛亦不再发作。

按: 患儿自幼体弱,脾胃虚寒,故腹痛绵绵,喜温喜按,日久气机郁滞,故痛连两胁,治疗应以温补为主,兼顾行气。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取督脉可温振阳气而温健脾阳; 夹脊位于脊柱两旁,可主治相应部位脏腑之病,取胸段至腰段连续叩剌可调整诸脏腑; 足三里为胃经合穴、下合穴,不仅可健脾胃,而且有强壮作用; 天枢为大肠募穴,用补法助大肠传化之功,既可补虚,又可行气。汤药亦以温中健脾行气为主。针药并用,因患儿年幼畏针,尽量减少针刺用穴,汤药也是药少量轻,不难下咽,足见田老临床多种治法的灵活运用和对患者的体贴。

4.孙某,男,39岁,1979年10月18日初诊。

主诉: 右下腹痛10天。

现病史: 患者10天前无诱因出现右下腹隐痛,行走活动时加重,两天来有轻度恶心,不发烧,饮食尚可,小便正常,大便稍干。腹柔软,肝脾未触及,下腹右侧麦氏点有压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辅助检查: 血常规: 白细胞12×109/L。

既往史: 慢性阑尾炎病史2年。1979年2月曾发作一次急性阑尾炎,住院保守治疗后缓解。

中医诊断: 腹痛 (气滞血瘀)。

西医诊断: 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

治则: 行气活血,通经止痛。

处方: 阑尾穴,阿是穴,中脘,气海,天枢。

治疗经过: 针后腹痛好转,次日腹痛基本消失,但觉腹部不适,虚汗较多,针脾俞、大肠俞、肝俞、肾俞,针后背部走罐,两组穴交替使用,又治疗十余次,患者恢复如常,复查血常规正常。

按: 患者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脏腑之气已虚,气虚则血不行,气为血之帅,气滞则血停,故取治疗阑尾炎的经验穴阑尾穴与阿是穴,二穴行气活血,取大肠募穴天枢,任脉中脘、气海以益气活血。患者病标虽在气滞血瘀,但其本为虚,故针后腹痛虽缓,但仍腹部不适,自汗出,故取背俞穴用补法调补脏腑,以治其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时间针法:子午流注纳子法开穴六招
穴性赋浅释:血门
穴性赋浅释:寒门
临床针灸经验集
老年代老资料,拔罐对付痔疮的案例解析
看家传十七代杵针疗法治疗痛经验案一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