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侯兆勋 | 孝义民间传统节日习俗(上)


往期回顾 

·  父亲的画

·  红土地上的感动

作者:侯兆勋
在孝义民间除隆重庆祝春节之外,一年内还有大小不等的节日为民俗所庆所祭,记叙于后:
01
开市节
正月初五为开市节日,孝义人俗称过“破五”。从这天起,家中主妇,可以开始做针工,男人们可以参加劳动了。因此,农家开始了修理农具、起畜圈、翻晒种籽等备耕活动;城镇中的工厂、作坊、商店、医院、饭馆、旅店等企事业单位,也正式在这天开门营业。开门时,家家要燃放鞭炮,名曰“喜“炮,以祝新的一年买卖兴隆,财源茂盛。大部分商号的主人,在这天还要摆桌酒席,招待店员吃一顿,称春节后的开门大吉“犒劳”饭,鼓励店员在新的一年里好好服务。在乡间民家,天明之后,全家人起了床,进行清洁扫除,将初一至初五几天来房院中积聚下的垃圾、灰土进行清理后,由家庭主妇剪一纸人,手把一根燃着的香,将垃圾送到门外。主妇口里还要边走边说“穷姑姑走,富姑姑来,新年新月新发财”。民间称这种活动为“送穷”。在这天中午,家家户户流行吃破五火烧,意即翻身火烧,以庆祝开市大节。

02
祭星节
农家把正月初八日也作为一个节日祭祀,称作祭星节。祭祀值日和值年的风星,以保佑全家人不受值日命星所克。初八晚间做火烧,叫做“祭星火烧”。火烧做成后,在院内设桌烧香、点灯,供上火烧,而后家人饱吃一餐。这个节日,在解放后已逐渐消除,现在祭祀的家户不多了。
03
元宵节
正月十五为元宵佳节,从古至今,城乡欢度不衰。这是大年过后新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民间俗称“大闹十五元宵节”。为庆祝这个节日,村舍里搭起柏叶牌楼,大户人家也搭柏叶门楼,平民家也拿个柏叶插在门栏,以示柏能消魔,柏示长寿。白天村社里的各种民间文娱活动尽情表演,挤着看热闹的人山人海。大路旁,大场边,街头,路口,小商小贩跟着民间红火设摊销货,被买玩具的,买吃喝的,买鞭炮的大人、小孩成群结伙围着,热闹非凡。大街小巷欢声笑语,爆竹齐鸣,人们嘻笑打闹不停。

到这天晚间,除乡间文娱活动照常表演外,有的村镇举行提灯会,谜语会。在西部山区街前,庙院,戏场摆着火炉,明如白昼,日夜不灭。有的村社还以秸杆、谷 草、木棍扎墙,摆成“九曲黄河阵”,红灯盏盏,弯弯曲曲,村民们扶老携幼前来参 加串黄河活动。平川地区有的村举办“舞龙灯”、“狮子舞”、“二鬼搬跤”、“跑竹 马”、“打树花”、“放火焰”等多种民间文艺活动,一直闹到后半夜。
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我市人民政府重视民间这一节日庆祝活动。每年正月十五,机关、厂矿、街道、学校,各乡镇的各种文艺队伍齐集城里街头进行游行表演。晚上在街上举办的灯展活动中,各种造型别致、做工精美的灯,招来数万人 前来观赏。从白天到晚间,人们在城里尽情娱乐。晚间展灯的几条街上,灯光闪 闪,人山人海。一对对伴侣手携手,一家家人孙扶老、母抱子挤在人群中前来观赏 灯会。机关、厂矿、商店、学堂、军营、街道所送来的灯,各式各样,琳琅满目。有车灯、龙灯、楼灯、马灯、吊灯、壁灯、坐灯、站灯、行灯、转灯、宫灯、大灯、小灯、高灯、 园灯、长灯、短灯、沙灯、彩灯、红灯、绿灯、花花灯、天桥彩灯五色红,火炮礼花爱煞人,把观灯的人群融汇在一片灯火之中。如今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 在大闹十五元宵节的灯会场会,灯的数量,灯的技术质量比过去任何历史时代都要制作精美。在孝义解放前,古城的城东村,曾举行大放火焰,庆祝元宵之夜,四乡观众,远道前来观赏。三中全会后,孝义新城在展灯会后期,亦组织燃放各种焰火,腾空飞舞,满足了人们的心愿,也带来了新年新岁吉祥光照。

正月十五吃元宵,也为境内民俗,城里市民有的在街上买熟食而吃,有的买回家自煮。乡间众多为买回自煮食用。元宵食品系以糖、青红丝、梅桂等先做成四方块馅,放在栏内,加水,粘以软大米面边筛边粘面而成。时至今日各种馅食花样已有十多个种类。
04
添仓节
正月二十日为添仓节。根据清乾隆年间书本记载,名为“天穿”,即上天降福于民衣禄食禄。后改名“添仓”,其意思一样。孝义传统添仓节,民间分为“小添仓” 和“大添仓”两个节日来庆贺。“小添仓”为正月二十,“大添仓”为正月二十五日。添仓节,乡间农民传流至今,家家都过。
“小添仓”节,家家蒸做头顶金砖、怀抱元宝的面人,谓之“添仓人人”,也有用糕面做的。晚上将面人置于灶王、财神、土地神像前供俸,祈祷神灵保佑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特别是少儿缺女的家户,生有婴儿的家户,为祈求生男养女和保佑婴儿无灾无难、健康成长,还特别捏制男女婴孩形象的面人来祭供“观音老母”,因而叫“小添仓”。次日,邻里之间,互赠面人,祝福一年万事如意,财运亨通。

“大添仓”日,家家户户用糕面制作各种像形的粮囤、口袋、衣物包袱、元宝及六畜灯。一到晚间,将各种灯盏内加入麻油,以谷草尖杆外裹棉花搓成灯捻,插入灯盏内,点燃灯后,各置放在应入的位置上庆贺,如粮囤灯要置于粮仓或瓮缸上,包袱灯置于木箱上,元宝灯置于柜子上,狗灯放在狗窝上让它看门守夜,羊灯放在羊圈上,求它多生羊羔,猪灯放在猪窝上,求它吃的膘肥肉壮,鸡灯放在鸡窝上要它黎明报晓,多产鸡蛋,畜灯放在畜圈里求它跑马耕田,为主效劳等。此外还有一个人口灯,以家中人数捏制一个锅灯,几口人围边捏几个角,插入几枚灯捻,置于锅台上。鞭炮一响,点着油灯,房里院里到处是明灯,合家欢乐,为老人祝福,这天也叫“大添仓”,有的地方亦称“老添仓”。

05
二月二
在我国古代,春耕秋收之前都要祭祀土地,名为春社、秋社,以此表示对先民,的崇德报功。秋社是立秋日,春社是什么时候?正是农历二月初二,也就是民间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的天气。民间传说这天是土地爷的生日。二月二是农民过的节日。“雨水”节令过后,下来是“惊蛰”,大地解冻,农忙开始了。古代在这个时候,朝廷鼓励民间互赠百谷果菜种籽;百官则向皇帝进献农书。皇帝则赐群臣栽尺,缝制春服,这天京城贵族士女,纷纷出动游城,谓之踏青。
二月二是“踏青节”,孝义民间也俗称“龙抬头”节日,其意是“祭祀土地”,祝贺新的一年春风送暖,大地复苏,百草复生,万物返青。这时冬眠的龙要醒来抬头降雨,农民喜得春雨就能入籽下种。这是一年取得好收成的基础,乡间农民很看重这个节日。到了这天,境内平川地区四乡的秧歌,齐集古城,要去土地庙参拜土地神,因此秧歌队伍在街头前后相连,民间有句口头语是:“二月二的秧歌,一份顶一份。这一天不仅城里的群众,就连四乡百姓也齐来城中看热闹,因而城内及四关的红火和看红火的人熙熙攘攘,十分拥挤。各种车骑,无法行走。
在二月二这天,各村秧歌队必到土地庙敬神祭祀。在举行祭神活动时,秧歌队前有赛锣鼓(大鼓、大锣、大钗、顷呐)吹吹打打引路,后面的持小锣鼓的12角色,边敲边扭。祭神时村长或社主向神位献祭品,上香,叩头,此时由赛锣鼓进行开祭和终祭的乐奏。献神毕,小锣鼓紧接着表演击乐舞蹈,唱角上前唱一两段四六句敬神歌,如:秧歌来在土地堂,献上猪来供上羊,保佑全村五谷丰,人畜兴旺保平安。二月二,龙抬头,秧歌来在庙堂口,又上香来又叩头,风调雨顺祈丰收。唱上一两首消灾降福的四六句秧歌后,即叫“参神"已毕,赶快离位,好让后面秧歌队上前祭祀。这种活动,往往从上午9点开始一直延续到午后。是日晚上,城里商户人家还要留好的秧歌队,星夜在门前扎场演唱,一直唱到子夜方休。

在境内西山地区,祭礼活动是在二月初二晚上,农民成群结队把着灯笼火把,敲锣打鼓,吹吹打打,来到村外山神庙祭祀“山神”,祈求新的一年林旺粮丰。
境内从二月二日祭祀活动完毕后,一切民间文娱活动,自行停止,农民转入农事生产活动。这种自觉的习俗,比法定的规矩还要好的多,可见习俗的威力。
二月二这天,民间习以家家吃煎饼喝油茶为午食。煎饼是以小麦面或小麦面加豆面调成稀糊状,加以各种调料摊在火熬子上,烙成一个铜钱厚的饼。油茶是以油炒热白面,在锅内调成糊状加以黄豆、调料、葱花煮熟而喝,吃煎饼的说法是,今日是龙抬头之日,煎饼如同龙脱下的皮,去掉旧龙皮,便于龙轻身腾飞。喝油茶的说法是盼望今年农业生产油水大。

不只如此,男人们还习惯在这天剃头理发,显示自己也抬头见喜。这种习俗至今保持。
此外,这天还有一些家人或亲朋好友结伴野游,呼吸田野新鲜空气,边走边谈,这叫做“踏青”。
06
祭文昌节
二月初三为文昌节,清末民初,孝义盛行,文人知识界人士齐集,锣鼓喧天,去文庙“祭孔”,祭祀文德先祖,献牛献羊,叩头行礼。此集体行祭之俗,现已停止。如今到这天,个别文人在家中祭祀。
07

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习俗中普遍为人民群众重视的节日之一。为啥叫清明呢?《岁时百问》一书中是这样解释的“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为节日,是从清明这个节气俗演而成的。在我国汉族、壮族、朝鲜族、伐佬族、毛难族、京族地区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清明节的活动主要是祭祀扫墓。清明节的祭扫源于西周,《周礼·春宫·冢人》记载:“凡祭墓,为尸,尸就是神主。秦汉时代祭扫坟墓已成为不可缺少的礼俗活动。汉光武帝刘秀到长安后,亲自祭扫墓陵 《事十二陵,躬祭于墓边》,到唐朝时更为重视,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年(公元732 年)下诏曰:“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之后到宋、元、明、清各朝代直至现在清明节祭扫之事,视为俗礼。

每年清明节到来,境内习俗连续活动3日。有的叫“祭祀节”,有的称3天内为“鬼节",即“先新墓、后清明。一百五在当中”。烧新墓的家户,是为给在上年冬至日以前死亡的人添坟上墓举行祭祀。上年冬至日以后死亡的人,烧新墓推到下一年,原因是每年一到冬至日后即交了下年。凡烧新墓的户,后辈儿女外甥都要齐到坟墓前祭祀叩头、上香、供俸祭祀礼品,还要将纸衣、纸鞋、纸帽、纸库楼及其它纸活一并烧祭。儿辈添坟,女子哭墓。有的亲朋好友这天亦来参加祭祀,称“好朋友交新墓”。
所谓“一百五”即上年冬至日至这一天是一百零五天。这天视为“百无忌日”。在这天民间多于动工,打灶,建厕,刨遗骨合葬。儿童们结伴到野外放风筝。
清明节这天,除烧新墓的家户,在烧新墓日一并祭祖外(当地忌3日内,坟莹不走二回),家家户户都举行祭祖活动。清末民初时,先以本姓大族集中人祭族祖,由本族中最长的老者带领众族人,坟前叩头行祭。族长在祭祀后还把户里所作祭品,如火烧饼、油麻糖、油炒箕,以参加的人数,不论老小每人分了一份,以此鼓励后代,不忘年年前来祭祖上坟。这些祭品,往往破费较大,但花费来源于每个姓族内的几亩公益地(叫做户里的地),由耕种人负担。这种祭祖仪式至今有的地方延续,有的地方停止。
各户家祭祖的礼品,普行的是用面制成的“蛇盘兔”吉祥物,民间俗称“蛇盘兔,代代富”。也有携带糕点、果类等祭品的,行礼毕,后代添土上墓。
解放后,机关、学校、团体、军队,还组织人员在清明节这天,前去烈士陵园扫 墓祭祀,怀念先烈功勋。
在祭祀扫墓的时间上,境内习俗祭不过午,因此有早晨出祭的,也有上午出祭的。
清明节祭祖,在境内是一个重要节日,讲究“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上边虽没有规定,但学校到这天要放半天假,远地工作的人,也要赶回原籍祭祀,可见这是铭刻在人们心目中的一个重要节日。
08

端午节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我国夏季最为重要的传统佳节,我市境内民间亦然,从古至今,家家要过。
在境内民间以苇子叶当粽叶,以马莲代五色丝线包粽子,内放软小米或软大米加红枣而包。到时每个家庭要包好几斤米的粽子,家庭主妇负担很大,而且习惯在端五日前包成煮熟,因此邻里相帮包粽子亦成为民俗习惯。粽子煮熟后还要邻里相送,交换口味。

另外,民间视五月初五日为恶日,是时疾病瘟疫孽生,端五为不吉利之日,故人们常以挂艾草于门槛,以示驱魔拒恶。早在端午节前几日,家庭主妇及少女,以花布包香草,取五色丝线做成各种形状的香包包,让孩童们于端午日带在身上,以示避邪,瘟疫不能侵入身躯。女孩们在这一日,还以指尖草捣如糊状,包染指甲,以红指甲吓魔。
在民间男人们早于端五的前一日,备满瓮缸里的吃水,讲究端五日,不吃井里的水,怕有五毒。民有俗语:“那蛤培蟆还躲端五”,以示端午之日是个不吉利的日子。男人若要外出办事,女人就说:“迟不走,早不走,就拣下大端午走哩?”不过 这些习俗,如今已不太讲究。
09

乞巧节

七月七日为“乞巧节”,相传这天为牛郎织女天河会面之日。在境内西部山区,以往过此节日盛行。民间少女祭祀“织女神”与“巧班娘娘”,除蒸面馍供祭外,少女要在母亲指导下,做一对小绣花鞋,而后将鞋扔到茅坑里,叫做“毛姑姑”走。意思是,让少女从今日起养成做针工细活的好习惯,切勿再有毛手毛脚作针活的现象。传说在这一天,人们晚上若静坐于葡萄架下,还能听到牛郎织女的缠绵情话呢。姑且当真吧。(未完待续)

更多人在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吕梁交城县:民间习俗
中元节,为什么叫作“鬼节”?都有哪些禁忌?看看老祖宗怎么说
中元节将至,为什么中元节又叫“鬼节”?中元节有什么习俗?
七月十五中元节,老苏州有自己的一套老规矩......
揭秘!中元节(七月半)为何被称为鬼节?
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分别是什么时候 上元节的风俗有哪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