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三虎 | 忆人民艺术家张焕

往期回顾 

·  沉甸甸的2166元

·  孝义名人杨德龄

作者:张三虎
时值张焕同志诞辰九十周年之际,我们以崇敬的心情,追忆人民艺术家、戏剧家张焕六十多年革命文艺生涯,为民族的解放和党的文艺事业奋斗的一生。

张焕同志一九一七年十月初九出生于山西省孝义县下堡镇,从童年走向社会时,正是国难当头、民族危机、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中学毕业后,在1935年红军东渡的革命思想影响下,积极投身于革命工作。1937年初加入牺盟会,先后任孝义县第四区农会秘书、区政府助理员。1938年赴岚县参加晋绥革命根据地干训班培训,任晋绥四专署五县工作团团长。1939年任汾阳县抗日游击队中队指导员、司法科科长。1940年晋绥抗战学院学习。1942年调至晋绥二分区大众剧社、晋绥二中剧社、长城剧社等任社长。建国后历任太原市文化局长、局党委副书记,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山西省文化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正厅级),山西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山西省舞蹈家协会主席。1984年离休。1992年荣获由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颁发的“人民艺术家”称号和国务院发放的优秀专家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4月28日病逝,享年85岁。
张焕多才多艺,从小迷恋梆子戏、绘画艺术。在家乡时参加过玩票演出。1942年调至二分区大众剧社任社长,身为领导兼编、导、演等任务,曾扮演过《反徐州》中之花婆,《空城计》中之孔明,《哭灵堂》中之刘备,《千古恨》中之岳飞,《翠屏山》中之潘志翁。在革命现代戏中,曾演过《新村风云》、《美人计》、《王德锁减租》三剧之地主,《周氏兄弟》中之周父等,塑造了多种逼真的人物形象,亦曾改编过《打金枝》、《芦花》、《八件衣》、《河伯娶妇》、《战太平》、《陈铁茂报仇》等剧目。解放后为丁果仙、牛桂英等导演过《柳荫记》、《小女婿》、《屈原》、《火烧绵山》等新编古装戏与革命现代戏。此外他在文场能弹三弦、拉二股弦,在武场能打鼓板、打马锣、拍饶铉。在战争年月为宣传群众,编写说唱过多种大鼓书,结合当时当地的战争与生产形式,宣传党的政策。当大众剧社成立之初,白手起家,戏曲用品样样缺少,他亲手用厚纸与浆糊制作头盔,彩绘一新,并用麻皮做支口,用柳杆做刀枪把子,经过雕刻彩绘,似真非真。

张焕同志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为党的文艺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革命战争时期,投笔从戎,在抗日烽火中几经辗转,迈上了革命文艺的道路,他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指南,沿着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既继承传统的优秀剧目,又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山西 梆子、秧歌、眉户等艺术形式积极表现时代内容,排演了大量的历史剧和现代戏。他率领晋绥人民剧社,活跃于革命根据地,宣传革命思想,用传统艺术为革命战争服务,为战士服务,为根据地人民服务,得到了以贺龙司令员为首的晋绥各级领导的好评和高度重视。同时,也受到晋绥广大军民的热情欢迎和赞赏。1948年4月7日为毛主席、周恩来副主席、任弼时、陈毅、贺龙等中央领导演出晋剧《打金枝》,观戏后毛主席讲“《打金枝》中唐王这个人很会处理内部矛盾,他讲团结,还懂一点干部政策。”事后他欣然挥毫留诗:“电催急马六柳亭,拜见司令贺老总,朱笔点戏《打金枝》,剧社喜迎毛泽东。”
张焕同志有着卓越的领导才能与思想政治工作经验,按照党的原则,创造性地完成工作任务。由大众剧社、二中剧社、长城剧社到人民剧社,均在战争年月,自觉地进行改人改制多方面的组织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领导班子与干部相互间、旧艺人和新文艺工作者之间,合作共事多年,使大家统一到毛泽东思想上来。其中经过多少思想认识上相互矛盾、生活习惯上的矛盾,以及人与人之间恩恩怨怨的问题,使之按照党的原则,具体地进行妥善解决,实非易事。1945年日寇投降后,张焕同志调往左云长城剧社担任社长时,面对这一刚从旧社会接收过来的旧戏班,真是千头万绪,百废待举。首先他确立了对旧艺人团结、教育、改造的正确方针政策,对他们艺术上尊重,政治上关心,思想上帮助,生活上照顾。对那些染有吸毒恶习的艺人,以启发本人觉悟、指派专人监督、组织老乡慰问、召开大会为这些老艺人祝寿等多方面的艰苦工作,促使他们很快戒掉大烟。接着,又以集中时间整训的方式,展开忆苦思甜的阶级教育,发动广大艺人控诉旧社会的苦,痛说血泪史,致使全社人员受到一次深刻的阶级教育,逐步树立了革命的人生观,把一个旧戏班迅速改变成为一个革命文艺团体,使一批来自社会底层的艺人,变成新型的戏曲艺术工作者。

40年代,张焕在晋绥边区

1947年冬,该社奉命调整晋绥边区总部兴县,不久便更名为晋绥人民剧社,他率领这支队伍,以崭新的政治姿态出没于兴县山川,驰骋于晋绥边区。以精湛的技艺和严肃的台风,使那些早已闻名北国的二梅花、海棠花、筱玉罄、七岁红、陈云山、夏花园、王志芳、贾英、曹正国、马祯、李友仁、高老旦等一大批优秀演员蜚声文坛,成为深受边区军民爱戴的名家,使剧社的名气不径而走,誉满晋绥。
建国后,张焕同志转入地方文艺战线担任领导工作,继续保持党的优良作风,生活俭朴,平易近人,宽以待人,深入实际,紧密联系群众,为党的文艺事业鞠躬尽瘁,为山西戏曲事业的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亲自参与了太原市文化事业建设,组建了太原市晋剧团、京剧团、话剧团、豫剧团、杂技团、歌舞团、碗碗腔剧团等艺术团体,为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丰富活跃省城文化生活,作了开创性的基础工作,深受大家赞扬。1952年10月参与组织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冀美莲等老一辈晋剧名家,参加在首都北京举行的全国第一届戏曲会演,获得一、二、三等奖等多个奖项,在全国各剧种中产生了较大影响。1955年率太原市新新剧团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乔国瑞、梁小云、冀萍等名家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晋剧《打金枝》电影,并同寒声、张万一、王易凤当该剧编剧,参与拍摄的导演工作。当时丁果仙、牛桂英等在长期的舞台演出中,已形成了一种模式,但在电影拍摄中不习惯,张焕同志就帮助丁果仙、牛桂英改变表演,并同电影导演调动机位、角度,取得较好的效果。第一次把晋剧艺术推上银幕,普映全国。

周恩来总理接见晋剧大师丁果仙
他关心剧团发展,在当时国家经济比较困难的情况下,约请太原市各方面的领导帮助解决了晋剧、京剧、豫剧、话剧、杂技等剧团办公、演员宿舍的用房问题,使他们解除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安心工作。为晋剧团、京剧团、豫剧团、话剧团、碗碗腔剧团导演过《张羽煮海》、《孔雀东南飞》、《十五贯》、《越王勾践》、《游西湖》,现代戏《红色交通线》、《翠云岭》、《江姐》、《邢燕子》、《朝阳沟》、《赤道战鼓》、《迎春花》、《霓虹灯下的哨兵》等剧目。对市杂技团节目进行大胆的创新,在《车技》节目《孔雀开屏》中,从演员们的服装、头饰及靴子,都进行了花饰的点缀和改革,并增加折扇的舞动,在全国杂技表演中为首例。使这杂技之花放出艳丽的色彩。1966年,他率太原市杂技团代表国家出访苏丹、索马里、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非洲国家,为增进中国与非洲国家人民的友谊做出了贡献。
他在长期的舞台艺术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编导的作品,都是歌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注重升华主题,挖掘人物的思想内涵。处理激情场面时,善于选用音乐、灯光、舞美,烘托艺术效果。处理抒情场面时,要求准确把握个性,适度掌握分寸,强调不温不火的戏剧效果。运用程式和特技时,又总是从剧情出发,当繁则繁,当简则简,既继承又创新,既求美也求真,使内容和形式完善而统一。因而,他所执导的剧目大多都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久演而不衰。

为山西省晋剧院写的书法
他在艺术教育领域开拓进取,做出积极贡献,非常注重培养艺术接班人,颇有名气的晋剧演员田桂兰、郭彩萍、 武忠、李月仙、闫惠贞、高翠英等就是得益于当年张局长的亲自培养。早在1955年,为了更好地培养晋剧新苗,将张宝魁的人民晋剧团训练班、丁果仙的新新晋剧团训练班合并为“太原市晋剧团晋剧训练班”,为成立太原市戏剧学校奠定了基础。1957年太原市戏剧学校成立,他担任校长,晋剧大师丁果仙担任名誉校长。为快出、早出合格人才,他们先后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到北京戏剧学校学习办学经验。制定出“全面发展、重点提高,普遍培养,因材施教”的教学方针政策,编制出七年教学计划,前三年打基础,以基本功训练为主,后四年坚持实践,深化提高。基础训练、排戏讲课、文化学习全面发展,建立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与舞台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上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请晋剧名流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张宝魁、张美琴执教,得到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和川剧表演艺术家阳友鹤、曾荣华、黄开文、易征祥,歌唱家郭兰英,蒲剧表演艺术家王秀兰、闫逢春、张庆奎、王存才等名师的指教,并派第一班学员赴川、滇、粤、桂、黔、湘等几省二十八个市县,历时373天,行程一万八千里进行巡回实习演出,沿途与各兄弟剧种、戏校、剧团交流学习,受到关肃霜、红线女、马师曾等艺术名家的教诲,使这批学员开阔了眼界,广泛吸取了营养,从而丰富促进了表演技艺,这批学员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组建了太原市实验晋剧团,形成我省文艺战线的一支劲军。其中田桂兰、高翠英、郭彩萍荣获第四、五、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他为弘扬祖国优秀的戏曲文化,对传统戏剧进行了挖掘、继承、整理、改革。率音像工作者,奔赴全省各地考察整理”赛戏”、“卷戏”、“扇鼓“、“锣鼓杂剧踢鼓子”。繁峙秧歌,神池道情、洪洞道情,芮城线腔,翼城琴书、昆曲、罗戏、耍孩、赞戏、队戏、院本,留下了宝贵的音像、乐谱资料,撰写《木偶皮影考察记》、《山西民间舞蹈概况》,并聘为《中国戏曲志》山西卷编辑委员会委员。为《太原戏剧史》提供了大量的丰富的宝贵资料。著名作家马烽在张焕八十寿辰上赠言:“编戏、导戏、迷恋戏,情真、艺真、做人真。”高度概括了张焕同志的为人。
他非常关注曲艺艺术和群众文化的发展,文革前每逢国庆都要举行盛大的游行活动,其中展示工农业建设,文化科技的彩车,群众文化的方队是广大市民最关注活动之一,从彩车的制作,到文艺方队的表演都要多次审看和排练。他多次担任国庆游行文艺大队的总指挥,在历年群众文艺会演中,深入厂矿企业、郊区农村,审看节目,并亲自辅导,提出建议。对群众文艺会演中涌现出的优秀演员、创作者王秀春、孙承政、曹强、刘培安、李文刚等,积极扶植培养,使他们走上专业艺术道路,成为著名曲艺演员。

省城的影剧院也是他一手组建的,在太原市内繁华的柳巷钟楼街口,新建了长风剧场,当时建设规模之大,在全国颇有影响,取“乘长风破万里浪”之意命为“长风剧场”,请书法家郑林副省长提名。用公私合营的方式,改建了和平剧场、大中剧院、东安剧院、并州剧院。新建了人民电影院、五一电影院、红星电影院、义井电影院,宽银幕电影院的建立,也是当时在全国为数不多的放映立体电影影院。和平剧院、红星电影院重修时,都扩修了舞台,增加了高度、深度,提高舞台高度,增加乐池,增加吊杆装置,使之能够适应舞台艺术发展的要求,为丰富省城人民文化生活提供了活动场所。
他历来重视文物的保护和维修,太原市的晋祠、天龙山、双塔、龙山、崛围山、窦大夫祠等文物景点都留下了他出谋划策的身影。1962年窦大夫祠的大殿由于年久失修,再加雨水渗漏,大殿的后墙严重损坏,威胁到大殿的安危。他与市政工程局的技术人员,亲临现场,制定维修方案,实施抢修,保住这座国家级文物。2001年6月窦大夫祠被国务院评定为国家重点保护单位。晋祠这座历史文化遗产胜地,闻名于全国,他亲历了鱼沼飞梁、献殿的重修,景清门的重建,并将太原地区散落的文物,迁建于晋祠,为晋祠增添了丰富的文物景点和实物。在保护难老泉水问题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同当时市领导产生过争执。1966年文革开始之初,掀起了“破四旧”之风,很多受极“左”思潮影响的人,主张砸碎圣母殿的宋代彩色泥塑侍女像,这33尊侍女像色彩艳丽形态各异,丰满俊俏,眉目传神,栩栩如生,是我国古代社会难得的现实主义杰作。张焕同志深知这批文物的宝贵,勇敢地站出来全力反对,在不同的场合大讲国家文物与四旧的区别,而且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由,与他们力争。并加强晋祠博物馆大门的把守,组织专人看管圣母殿,对侍女像实行保护。虽然某些领导在全市干部大会上,点名批评张焕同志“不能与大形势合拍”,他仍然顶着风浪,坚决保护侍女像。随后国务院下令对国家重点文物实行军管保护,才算平息了砸侍女像风波,使这些国宝得以保存,展示于后人。
1972年他重新走上了领导岗位,加大对晋祠管理和维修,在人员配置和资金投入上,都给予积极的支持。与工艺品厂协商研究,开发晋祠旅游产品,当时就研制出“侍女头像”、“晋祠铁人”、“马踏飞燕”,晋祠全景折扇等工艺品,供游人选购,为人们了解晋祠,宣传晋祠做出贡献。
情系故乡,眷恋故乡,他少小离家,投身革命,但无时无刻不眷恋着故乡,从故乡的农业生产到乡亲的文化生活,每有故乡来人,都要一一询问,尤对“碗碗腔”情有独钟,1956年,将孝义县木偶皮影宣传一队调往太原市,改名太原市木偶皮影剧团,后更名为太原市碗碗腔剧团,碗碗腔老艺人赵嘉宾任团长。1959年陕西省戏曲剧院碗碗腔剧团来并演出,该团以真人登台演唱碗碗腔的启示,他同木偶皮影团共同商量,此时木偶皮影演出也难以胜任观众的需求,在深受观众欢迎的皮影音乐唱腔(既碗碗腔)基础上,以演员登台常更令观众耳目一新,太原市碗碗腔剧团也随之声誉日盛,成为六十年代继太原市实验晋剧团后出现在太原的另一个年轻、活泼、别具风采的戏曲演出团体。涌现出赵篆英、张少华、王宝珠、陈爱莲、路万林等著名演员,演出《桃花红》、《王魁负义》、《谢瑶环》、《社长的女儿》、《尹灵芝》等剧目。同时他也非常关注孝义碗碗剧团的成长发展,他们演出的《风流父子》等剧目,多次观看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使之更加完善。到了晚年,他还饱含深情撰写《家乡集市记》,总结描写了抗战前夕家乡集市的概论,晋商诚信经营的理念,对当今经济繁荣商企发展都有很好的借鉴。绘制《故乡寺院风光》、《寨堡烟云》、《忆山村》 等国画。《故乡寺院风光》赠家乡,家乡现已按照这张国画重新复建下堡《普照寺》。他还组织文化部门对孝义社火、婚丧民俗风情录制节目,供后人保留整理。现将他赞美家乡的诗《故乡美》奉献读者:

(一)

古寨哨楼堡墙下,

河南桃园有人家。
柏山叠翠普照寺,
钟声十里送晚霞。

(二)

五狱庙院引风台,

自古办学育英才。
三六九日逢集市,
贸易繁荣十字街。

(三)

红军东征驻下堡,
领导贫民闹翻身。
关帝庙前演节目,
宣传北上打日本。


张焕同志德才兼备,乐观幽默,两袖清风,清正廉洁,艰苦朴素,我们要学习他对工作坚持原则,求真务实的品德,学习他紧密联系群众,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好作风,学习他对艺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回首往事,历历在目,张焕同志六十多年的艺海生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知识,博学多才。在漫长的艰苦岁月中,辛勤耕耘,不断探索,为革命文艺与戏剧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无愧于“人民艺术家”这一光荣称号。

更多人在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剧团阵容扩大 赴前线慰问演出
每日一话桑梓情
擦亮锐利的文艺武器
黄文华:蓝衫团与苏区文艺建设的繁荣
工农剧社:传播苏区红色文化的生力军甘根华
晋剧剧目一览表(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