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清玉 | 热烈庆祝孝义中学建校七十周年——从孝义中学走出的“三班子”(下)

往期回顾 

·  知青往事

·  大孝堡镇的女汉子

作者:王清玉
点击回顾:从孝义中学走出的“三班子”(上)
开学后得知,当时文化教育在一起,时任县文教办公室主任的靳云焕老师发起成立文艺班,抽调有文艺专长和剧团领导经验的张廷盛老师担任班主任;在白壁关学校担任校长的武俊秀老师任副班主任;北京知青、孝中语文教师陈国瑛和李道生教语文课,讲授现代戏曲知识和普通话;木偶剧团鼓师庞贵生教武场器乐;碗碗腔剧团琴师李春新教音乐理论和文场器乐;编导许石青教表演课;武戏演员师道忠、任明山教武功课;王冬兰、赵姣兰教唱腔课;沈秀珍教男演员武功身段课;还从晋中青年晋剧团聘请孝义籍的赵云新老师教女工身段课;聘请艺名十二生的老艺人张福宝师傅教男功身段课;后来刘启云老师担任事务长;郭绍英师傅担任厨师等。教学内容围绕现代戏的表演程式,样板戏的道白、唱词,碗碗腔的曲调,分别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提纲,还自编了部分教材。李春新老师后来出版的《孝义碗碗腔音乐赏析》一书,就是根据文艺班当时的教学提纲整理而成的。

我们这批学员年龄差距很大,最大的十七岁,最小的仅十二岁。有孝义中学的良好学习风气,有文艺班领导和老师的严格要求,有同学们的勤学苦练,很快就学会了不少唱段和招式,乐队文武场逐步练的有了板眼,每次在孝义中学举行的大型活动中,都能看到我们文艺班学生的闪亮登场。这批学员活泼可爱,能歌善舞,曾在孝义中学风光一时,至今都有满满的回忆。

难忘1974年3月至1976年6月两年零三个月的母校生活。母校有两个简易的青砖大门墩,大门一年四季敞开。木制的“孝义中学”校牌是由王干成老师写的隶书,苍劲有力,悬挂在校门墩上。走进大门,一排排瓦房从南到北各分东西,宿舍、教室、礼堂、大操场、学生食堂、锅炉房、校办工厂等一应俱全。我们就在母校的最北边,凭借两排瓦房,既有学员宿舍,又有练功场和排练房,后来我们还自己立了灶房。两年多的母校生活,让我们每个学子各自有了一技之长。在后来的四十八年里,在不同的岗位上为祖国、为人民做了不少贡献,至今记忆犹新,回味无穷。

1975年国庆之际,我们孝义中学文艺班参加了山西省文化厅主办的全省戏曲学校汇报演出。我们演出的节目有:器乐大合奏《大寨红花遍地开》、程应华的板呼独奏、王清亮的扬琴独奏、杨富旺的二胡独奏、任建亭的笛子独奏;男演员的武功表演、女演员的身段表演;还有《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折子戏,在省城太原一夜成名,轰动一时。山西省文化厅特意为我们在省城太原安排了一周的演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掌声不断,赞不绝口。

我们载誉回到孝义后给孝义人民汇报演出,当时孝义县委县政府请吕梁地区的主要领导和当时吕梁地区宣传部、文化局的领导及专家观看。我们的演出非常成功,得到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文艺班也就因此在随后的几个月内发生了不应该发生的变化。

孝义人都知道头班子是以张鸣琴、侯玉兰、王克勤、李如瑶等为代表的新艺剧团,1959年调到四川成都,1961年回来后成立晋中地区晋剧团;以王冬兰、周双保、马年栓、黄爱梅、白福全、赵姣兰、温明轸、董世莲、段春梅、沈秀珍、乔培文、孙九思、尚秋娥、赵琮、郝明亮、任明山、武海成等演员、还有乐队的高仲玉、郝桂珍、李春新、田学诗、田新益、张汝琴、张吉虎、郭增富、韩仁川组建的跃进剧团被老百姓称之为“二班子”。我们一方面排练,一方面在农村实习演出,已经在孝义大地小有名气,孝义中学文艺班也就顺其自然的被老百姓称之为“三班子”。

众所周知,我们孝义是1970年从晋中专区分设到吕梁地区的一个县,新生的吕梁地区没有剧团、没有艺校,我们的成功演出给当时吕梁地区文化局的领导打了一支兴奋剂。我们文艺班每天照常练功、学习、排练,还派部分学生去晋中剧团移植晋剧折子戏:《三定桩》、《小店春早》、《半边天》、《追报表》、《渡口》等剧目,经常到农村实习演出,而吕梁地区文化局的领导也忙着不停,催着吕梁地区主要领导想把孝义中学文艺班全盘端到吕梁地区,作为新组建的吕梁地区晋剧团班底。还责成专人秘密的和孝义有关方面协商,通过各种关系想打通当时的孝义县委、县政府的主要领导。当时因为有靳云焕、许石青、张廷盛、武俊秀等人的力挺,给孝义县委、县政府提出我们办文艺班的初衷是为解决孝义碗碗腔剧团、木偶剧团人才缺乏、青黄不接,这批学员是这两个剧团的后备力量,万万不可给吕梁地区拿走。当时的县委、县政府在上下作难的情况下,于1976年6月突然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孝义中学文艺班提前毕业。

当时文艺班有50多名学员,已有2名学员光荣参军。分配到碗碗腔剧团26名,木偶剧团4名,其余分配到当时有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化肥厂、绵织厂、印刷厂等。1977年吕梁地区筹建艺术学校,在张廷盛、许石青等老师的力荐下,分配到化肥厂、棉织厂、印刷厂的所有同学全部招进吕梁地区艺校,又从剧团里抽出武桂英、马德喜、那春和、左克静四名骨干演员作为吕梁艺校第一届学生。这批学员到了吕梁艺校后,因为已经有在孝义中学文艺班两年多的专业基础,因此他们既是“老师”,又是学员,他们给第一届吕梁艺校学生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毕业后为新组建的吕梁地区晋剧团和青年团以及文工团注入了活力。

现在看来,孝义中学文艺班虽然未能实现当初“五年出炉”计划,仅仅办了两年多,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和专业艺术质量也因中途而止,不尽如人意,但其当时已具有职业教育雏形的办学方法是可取的;为孝义乃至吕梁戏剧艺术培养了人才,是功不可没的;当时有孝中的编制和场地作保障,有文艺班领导、老师付出的巨大心血,有学生们刻苦用功学习的精神,成就了文艺班,也是值得一书的。这班学生中,虽然日后没有出现名角大腕,但都成了剧团的骨干和中坚。在孝义碗碗腔青黄不接的关键时期,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古装戏恢复时期,这班学生起到了很大作用。尤其是文武场演奏人员,由于当时教学成果比较突出,学员演奏功底扎实,一进剧团马上就成了文武场乐队的骨干。文艺班毕业的当天就进剧团工作,当天就下乡演出。剧团上演的所有剧目,乐队凭着扎实的乐理知识,看上乐谱手到擒拿,这被当时剧团的老艺人刮目相看。

如今我们这批学生年龄最大的将近七十,年龄最小的也六十有余,已开始享受子孙满堂、孙甥绕膝的晚年生活,不少同学现在还一直为国家非遗物质文化遗产“孝义皮影、木偶、碗碗腔”的传承而发光发热。2019年12月12日由我们的同学、企业家张宏发起孝义中学文艺班45周年“重温同窗、情系友谊”师生座谈会。师生们欢聚蒙古大营,共同回顾在孝义中学文艺班两年多的学习生活,并总结了45年各自在不同岗位上为国家和人民所作出的贡献。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孝义中学七十载风雨,造就精英无数,七十年沧桑培育出桃李满园,而我们文艺班可谓是母校百花园中一朵夺目璀璨的鲜花。我们衷心祝愿亲爱的母校一如既往,人才辈出,年年桃李争妍,岁岁花朵芬芳!
孝义中学文艺班是特殊政治背景下的产物,可以说文艺班是孝义中学七十年来的唯一,也可以肯定的说,七十年后也不会再有。让文艺班的历史世世代代留在我的母校——因为我们是从孝义中学走出的“三班子”。

更多人在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孝义碗碗腔视频
孝义文化之尴尬
孝义皮腔
当代联家●河北白国成 曲意逢迎征对事
孝义皮影
[非遗]碗碗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