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绍武 | 第一次回人民医院

往期回顾 

·  任教苏家庄学校的岁月里

·  中阳书院述略

作者:王绍武

1974年我仍在卫生办公室借调,主要工作仍然是收发文件,接待来访,开会下乡,做着那些在我来说是毫无意义的事,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医院去干我的本行为人民服务,去救死扶伤,读医书看病呢,这是很渺茫的事……

有一天,局长叫我谈话,说是给我安排新的工作,我很高兴,以为这样的行政工作终于要结束了,要给我回人民医院上班了,可到了局长那里,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局长要我到下堡医院工作,根据县政府决定,撤销南阳国家卫生所,撤销下堡公社卫生院,成立下堡(国营)医院,由县卫生局直接领导。

下堡医院刚刚建立,房屋设施,医疗机械、技术力量都很差,要我去这样一个单位工作,实在有点力不从心,我向领导表达了我的想法;文化大革命在校耽误了学习时间,而后在大孝堡公社医院工作时间不长,这两年又搞了行政工作,恐怕完不成领导交给的任务。我提出到太原进修学习一年,充实自己,然后再去下堡工作。当时局长说没有进修学习的指标,我提出限我一周时间我自己去太原联系,联系好了,就让我去进修,联系不好,我去下堡上班。局长说不行,等以后再去学习,先去下堡上班。

我又提出那我去人民医院学习一年,局长仍不答应,我又提出在人民医院学习半年,局长仍不答应,我又提出在人民医院学习三个月,局长说三个月也不行,当时我很年轻,压抑不住内心的火气,心想我是学医的,几年来一直勤勤恳恳工作,做行政工作也出了不少力,去人民医院是为了充实一下自己,更好地去工作,这点要求也不答应,实在不近情理,我当时火冒三丈,对局长说你不答应,我就是不去下堡。愤愤不平的离开了局长办公室,一场谈话不欢而散。

当时任人民医院院长的是李隆业院长。其时我还不认识李院长,而李院长和曾任卫生局局长的史在天是至交,两人关系甚好,早在我在医学院学习期间,史局长去太原山大医院看病时,我帮过忙。于是我找到了史局长,史局长又找到了李院长,李院长亲自到卫生局找到李局长谈及此事,李院长说,王绍武是医学院毕业的,是有专业知识的同志,他热爱医疗事业,又年轻好学,想从医是可以理解的,且现在医院又青黄不济,正需要这样的年轻人,在李院长的多次说合下,终于李局长松了口,让我回人民医院工作。

1972年吕梁行署成立后,卫生办公室的王主任又调到吕梁地区行署,新的卫生局急需干部,我从借调到卫生办公室的几年就是每天收发文件整理资料,开会下乡,每天接待来访人员,和我的专业知识毫无关联,我不愿意把我的专业荒废,不愿把时间浪费到这方面,所以多次向领导提出不愿搞行政工作。局长却说你要不到卫生局就调你到西泉、驿马、南阳公社卫生院等边远山区基层,直到王主任临走时才答应把我调到县人民医院防疫股。七十年代,县里还没有防疫站,县人民医院分医疗股和防疫股,所以李局长答应我回人民医院工作是我久盼之事。

当时整个人民医院不足百人,其中防疫股十来个人。医疗股又分为内儿科、妇外科、放射科、药剂科、化验室。我是选内科还是选外科呢?之前我曾和几个同学在医院实习过,对医院的情况也了解一些,外科有几个大夫不太协调,各唱各的,相互间合作不好,去了不太好处理关系,而内科的主任吴丕荫大夫为人厚道正派,不搞小动作,不搞阴谋,技术上也很过硬。吴丕荫大夫为人厚道,作风正派,技术过硬,工作认真,对病人热情,领导和群众、有钱人和没钱的、生人和熟人一样对待,并无区别,是我的良师益友。只要内科理论扎实,自己多看书,多学习,多下工夫,就会有进步,所以我选择了内科。

到人民医院内科工作,这是我梦寐以求的,这里比公社医院好多了,有好的设备,好的老师,不会了能随时请教,又能大家研究交流,又有辅助诊断的X光化验室,有比较正规的病房,当时真是高兴极了,我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在短时间内适应医院的工作。

工作期间,我又买了新版的《实用内科学》第八版,并定了《中华内科学杂志》、《中华儿科学杂志》、《实用临床内科》、《实用临床儿科》、《国外医学参考资料内科分冊》、《国外医学参考资料儿科分冊》等杂志供临床参考使用,又准备了随身带的临床笔记本,把遇到的不懂的就记录下来,马上查书查资料,如果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找科主任和大家来研究,那时医院人手少,每天几乎是查完病房,写完治疗方案,安排好病房工作,再去门诊看病人,门诊病人很多,总是看不完,几乎天天的加班,白天工作一天,晚上还要值班。每周至少要值两三次班,遇到有人请假或者下乡巡回医疗等情况,几乎就是每隔一天就值一次班,值班时不仅要管住院病人还要看急诊病人,那时医院还没有急诊室,急诊都由晚上在病房值班的医生处理,有时遇到病房有危重病人,又来了需要急诊抢救病人,真是忙得焦头烂额。不但不能休息睡觉,第二天八点交完班后仍然得接着查房处理住院病人,几乎就是连轴转,那时候年轻体健,身体还能扛得住,在病房上班,即使是星期日正常休息时间,也得回医院病房查房,把自己分管的病人处理好才能离开。实际星期日只能休息半天时间,还不算加班。记得当时有个大夫问院长,为什么我们星期日还要来医院查房,且不给算加班,我清楚的记得,院长回答的很简单:“因为你是医生”。的确,这就是医生的职责,医生的天职就是治病救人。

虽然当医生是很辛苦的,但是每当我们把一个肺炎合并心衰的患儿抢救过来,当患儿神智清醒,脸色由青紫变为红润,呼吸平稳躺到妈妈怀里正常吃奶时,每当患者家属高兴的露出笑脸时,我们也由衷地和家人一样笑了,这就是当医生得到的最大回报。每治好一位病人,真有一场战斗胜利结束时的感觉,紧张与疲倦也顿时消失了。

尤其是刚到医院的前几年,把一个不明原因昏迷的病人抢救清醒时,把一个发热待诊的病人经过几天检查会诊查明发热原因并治疗好转时,感到又解决了一个问题,增长了知识和累积了临床经验,这时感到很兴奋,心底甜甜的那种感觉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这就是医生这个职业带给我的乐趣和享受,和它的职责精神所在。

特别忘不了在1975年的夏末秋初,也就是7—9月份,孝义乙脑横行。内科病房乙脑病人一住就是好几个。这场乙脑来势异常凶猛,病人的症状是高热昏迷抽搐,病情很凶险,天天抢救危重病人,有的需要特护,高热病人用药物降温,效果不好就用物理降温,昏迷病人需经常观察病情,不断的用降颅压的药物,抽风病人要防止咬破舌头,惊叫狂癫要用镇静的药品。要住上几个这样的病人,人手就是不够用,有的医生累得生病了,其他的医生护士就得连轴转,再加之病房条件差,医护人员防护隔离的条件也没有,天气炎热,医护人员随时都有被传染的危险,但是我们内科的医生、护士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大家团结一致,中西结合,白天晚上加班儿干,毫无怨言,经过几个月的不懈努力,使绝大多数的病人痊愈出院,加快病床的周转周期,降低了死亡率,降低了病人的致残率,夺得了乙脑战争的彻底胜利,积累了治疗乙脑的丰富的临床经验。

就这样,经过三年多的时间,在老领导和老大夫的带动和帮助下,我们这些年轻医生对孝义地区的常见病多发病有了系统的基本的认识,初步掌握了这些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以及发病规律诊断技术和治疗措施,为以后的医疗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更多人在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危重病人在哪里,我就在哪里” ——记北京医院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
抗疫纪实 II 病毒面前,决不能后退半步
【邢健民原创】为了淅川人的健康生活
求索患者寻医问诊的最优解
夸夸咱医院
不忘初心拼搏实干 砥砺奋进续写华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