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孝义皮影戏”抢救保护工程专题调研报告

往期回顾 

·  侯建川 | 让孝义皮影戏走出去

·  用孝义皮影发出艺术战疫“最强音”

2006年,孝义皮影以其特有的文化形态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世界皮影戏中最传统的皮影戏形式,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属独一无二。近年来,孝义皮影传承与创新方面虽然做了很多工作,但作为珍贵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已面临严重的失传和灭绝困境。目前皮影戏传承人队伍严重流失、剧本曲目濒临失传,皮影戏从业者保障体系不足且收入难以维持基本生活,皮影戏剧种传播力和创新力不足,行业发展和剧种挖掘严重受限。8月7日-8日,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山西省委会副主委、阳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革阳泉市委会主委赵素卿,率民革山西省委会、山西民革企联会、经济委员会、妇青委员会、省直属文化厅支部联合调研组赴大同开展非遗产业“孝义皮影戏”专题调研。

基本情况


皮影戏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其悠久的历史浓缩了中华文化的传统,传承了古老民族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千百年来,皮影戏一直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它潜移默化地对人民进行着美学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了人民对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了人们群众的自豪感和创造力。
山西省孝义皮影戏源于战国,成于宋金,盛于明清,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派。其以麻纸糊窗为幕,悬吊油灯照影,皮腔曲调为中国最早的音乐。孝义皮影戏在演出方式、伴奏乐器、皮影戏班的人员配置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孝义皮影”人物造型粗犷、简洁,颇显厚重、率真,适合演出惩恶扬善的戏码,表演剧目多为《封神演义》、《西游记》等神幻故事。2006年5月,孝义皮影以其特有的文化形态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世界皮影戏中最传统的皮影戏形式,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属独一无二。近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重视,面临消亡的孝义皮影戏得到了保护和传承,并活跃在皮影艺术的舞台。特别是孝义皮影木偶剧团所拍的120集《英雄出少年》的电视系列剧,荣获国际影视剧奥斯卡铜奖,名震海内外。
侯建川,孝义皮影近年来活跃在中外舞台的民间力量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出生于1961年,经历颇为传奇,从孝义碗碗腔演员到戏剧导演,后拜皮影世家“二义园”第七代传人武海棠为师,成为第八代传人。2008年,侯建川开始进入皮影木偶艺术领域,在保护与传承孝义皮影的过程中,先后与山西职业艺术学院孝义分院、贾家庄三皇庙、孝义市文化局及当地4位知名企业家合作。十年来,侯建川的团队多次接受国内外演出邀请,除在全国各地举办展演、培训等活动外,于2016年赴美国圣荷西参加国际非物质文化艺术节,获得国际非物质文化艺术展演金奖;2017年,参加荷兰举办的“中国映像”非遗文化展演系列活动,与孝义皮影木偶剧团共同将中国孝义皮影展示在国际舞台。

孝义皮影戏目前主要存在的三大困境


(一)皮影戏传承人队伍严重流失,剧本曲目濒临失传。一是目前全国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共有3062人,其中皮影戏传承人仅有50人。全国皮影传承人主要分布在山西、陕西、河北和四川,目前四川省已经失传灭绝,陕西人数较其他省数量最多,山西省内孝义、侯马等地仅存少数人,曲沃队伍仅剩1人。二是全国皮影传承人年事都已高,仅存的50人国家级传承人当中全部已在65岁以上,他们每月最多只能演出10场。由于皮影演出技艺要求高,加之经费短缺,培养的年轻传承人不断流失,如孝义皮影戏第九代传承人共5人,现在仅留1人,还有一人也只是兼职做小学皮影课,其他第九代传承人全部改行流失;第十代传承人共6人,现仅有1人在景区皮影木偶表演院从事皮影表演工作,其他传承人也改行另外谋生,全部流失。三是皮影戏从业者培养力度不够,目前皮影戏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不高、家庭经济条件有限,以养家糊口为主,无法进行更高层次的专业学习,尤其是年轻学员都是会演不会唱、会唱不会制作。另外,老艺人剧本在申请国家项目过程中仍然审批较难,少部分皮影戏申请到国家专项补助,但由于地方原因无法利用,专项资金被退回,导致剧本无法正常出演,学员也无法学习新剧本。
(二)皮影戏从业者保障体系不足,且收入难以维持基本生活。目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每人每年可领到补助2万元,省级非遗传承人每人每年可领到补助3000元。非国家级、省级传承人的年轻学员,每月平均收入只能达到2600元,如果成家立业,收入无法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费用,更没有养老保险等各类职业保险保障体系。另外,皮影戏剧目所制作的皮影道具,一般使用寿命为一年,需每年更换,而现在从业的人员都不是综合全能型人才,在皮影的设计、绘图、雕刻环节还不会操作,需要大量费用请业内专家完成,大部分从业人员只是擅长乐器和表演工作,皮影剧本成本较高,导致演出成本高而收入低。
(三)皮影戏剧种传播力和创新力不足,行业发展和剧种挖掘严重受限。一是经国家级非遗孝义皮影戏第八代传承人侯建川的挖掘和整理后,目前只存有手抄整理出的7本《封神演义》戏,复排了本戏《闹朝歌》、打台戏《大变化》《收五毒》《火焰山》《药会图》等,但一直属于地方小剧种,文字资料非常少,老艺人传授技艺都是采用口耳相授的方法,随着老艺人的离世,很多剧种面临失传危机。二是孝义皮影戏虽然多次在国家级、世界级舞台上展示,如2007年参加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获得金奖。近年来皮影戏也进行了多次融合传承,如将皮影与影视、网络、名著等相结合,以多元化的形式展示,并编纂《孝义皮影戏知识》专业用书,以图文记录孝义皮影戏。另外皮影戏近年来虽然在社会不断传播,如吕梁学院建立学习传承研修基地,并开设选修课、社团课以及开展专题讲座和校园表演,但孝义皮影戏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仍然不高,创新曲目还属极少数量,推广和受众面还是极为不广。三是2016年孝义皮影在美国圣荷西参加世界非遗文化展演,表演内容大胆创新,有效与国际文化融合,去掉武打戏《大变化》中文台词和唱段,以创新的节奏感和打击乐极大地增强了演出的效果。在《梁山伯与祝英台》演出中,以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音乐作为伴奏,以圆舞曲结尾,既保留了传统皮影戏的形式,更融合西方文化元素,向国外观众生动展示了中国皮影艺术的独特魅力,并在国际展演中获得金奖,我国非遗孝义皮影戏第八代传承人侯建川老师受邀成为美国迪贝艺术家协会会员。另外,在国内同时创新一些剧目,如景区剧目《云冈故事》、培训基地情景剧目《寻根黄河,梦回碛口》、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创作剧《母亲之歌》、红船精神剧目《那年、那湖、那船》,这些作品都拓展了孝义皮影戏的内涵。但孝义皮影戏剧目仍然挖掘不深,并没有完全向世人展示出它的魅力,其剧种和曲目融合创新深度不够,在守护传统剧目的同时,还需要创新发展现代剧目并与现代产业有效融合。

针对孝义皮影戏抢救保护工程建议及对策


1、实施皮影戏抢救保护工程。一是在山西孝义建设中国皮影博物馆,将传统皮影选皮、画稿、镂刻、上色等纯手工技艺和制作流程留存馆内,并制作成影视作品展播。开展皮影戏传统曲目影像记录工程,整理珍贵老艺人剧目,整理出版《老艺人传统皮影戏集》和《老艺人传统皮影戏音像大全》。将传统手工皮影制作工序、经典皮影剧拍成纪录片并进行理论研究,使传统老皮影戏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二是将皮影戏保护纳入所在地方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并出台地市一级的皮影戏保护和传承制度。加大对国家级、省级传承人的国家专项补贴和地方补贴额度。每年举办全国皮影戏展演交流节,并在展演交流节上设置皮影戏剧目年度补贴费用。
2、建立全国非遗皮影戏人才培育培养体系。与中国戏曲学院开展皮影戏研究与传承项目合作,成立中国皮影戏戏曲培育班,如在全国定额招收20名第一批孝义皮影戏学员,分为2个班,定向培养集设计、制作、演唱等于一体的综合型专业人才。依托各省艺术职业学院,根据剧种皮影戏形式和类别开设省级专门培训班,制定省级人才培育培养计划,同时开展各级皮影戏演出组织和机构的短期培训,使皮影戏传承者继续深造,拓宽眼界,提升能力,系统地培养皮影戏人才,形成学习、就业、研究的良性循环机制,形成全国皮影戏人才长效培养体系。
3、将非遗皮影戏与现代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并创新国际交流方式。一是开展中国皮影国际交流大会和省级皮影戏交流联盟发展大会,在国外、港澳台、全国各省进行皮影戏巡回演出,促进两岸和国际文化交流。二是在保护好传统皮影戏原汁原味的基础上,与现代文化、现代产业相融合,如开发新曲目,聘请高级大师设计制作皮影文创产品,各省皮影戏联合创作精品剧目,如与地方戏有效结合,创新编排《成语故事》《关公故事》等皮影戏,编排少儿类、老年类等多种特色剧目,开展走进校园、影剧院、庙会、婚嫁寿宴等,让非遗真正走进民众生活。

更多人在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记录 | 铿锵在时光里的非遗,临洮皮影戏最全调查
浅论承德皮影戏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皮影戏的文化形态与存续生态探究
三尺舞台手中线 唱念做打在其中
稀有剧种:在传播中实现保护和发展
山西“活皮影”之曲沃碗碗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